从历史联系中把握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反映论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反映论论文,唯物主义论文,列宁论文,主义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十年来,国内对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的评价是肯定的,认为该著作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认识论方面。近年来,随着西方“马克思学”、“列宁学”的一些理论观点的传入和国内对认识论问题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对列宁《唯批》的诘难,焦点是该著作中的反映论思想。这些观点认为:列宁《唯批》中的认识论是一种机械、直观的反映论,是马克思认识论的倒退;进而把反映论等同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列宁之所以陷入机械,直观的认识论,根源在于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规定为反映论,把否定的矛头指向反映论思想,认为应从认识的主体性出发,“以精巧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如选择论,建构论)代替反映论。这里不仅涉及到对列宁《唯批》中认识论思想如何作历史的、全面的评价问题,而且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历史的联系中重新认识列宁在《唯批》中的认识论思想。
视列宁《唯批》中的认识论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认为:该著作对旧唯物主义学说及作者有较多的认同,是用旧唯物主义学说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学说去批判马赫主义。诚然,列宁在《唯批》中反复强调了思想、感觉是对物的反映,感觉、经验源于客观外界,反映对象不依赖反映而存在等一般唯物主义观点,并引证了费尔巴哈、狄德罗等唯物主义经典作者的观点,但并不能由此可以得出列宁是旧唯物主义者的结论。这一点我们如果回顾列宁论战的背景、对象、任务就不难理解。马赫主义作为一种国际思潮,是一种打着最新科学哲学旗号而行主观唯心主义实质的哲学流派,它从根本上否定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基本原则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它不仅是冲着马克思主义来的,而且是冲着整个唯物主义来的。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内的一部分人,像波格丹诺夫之类,在“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伪装下,用马赫主义“修正”、“补充”马克思主义,用这种伪造的学说“冒充唯物主义”,冒充马克思主义,蒙骗党员和群众、为其政治路线服务。这种思潮的欺骗性很大,不及时揭露必将影响党员和革命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使革命事业受到损失。因而当务之急,不是使唯物主义向上发展,而是要澄清理论是非,搞清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以及区分两者的标准是什么,以此来说明论敌宣扬的不是什么唯物主义,更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而是赤裸裸的唯心主义。正如列宁在其著作中指出的:“我们现在完全不是谈唯物主义的这种或那种说法,而是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哲学史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区别”。〔1〕因此, 《唯批》有针对性地、明确地就唯物主义的基础问题作文章,反复地比较“一般唯物主义”原理同马赫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还唯物主义的本来面目,揭露论敌的唯心主义实质。“一般唯物主义”这个概念在《唯批》中频繁出现决不是偶然的。为了同马赫唯心主义相比较,列宁在引证其他唯物主义者的观点时,强调的是他们的共同点,而较少注意他们的差别;在正面论述和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时,大多强调他们与一般唯物主义者观点一致之处,而不是高于一般唯物主义的地方。《唯批》正是在一般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观点的比较中,揭示俄国马赫主义者完全背离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走上了同马赫主义一样的归宿——哲学唯心主义。因此,离开《唯批》的特定对象——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伪装而行马赫唯心主义之实的俄国马赫主义;特定的任务——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即唯物论,就很难理解列宁的为什么反复强调这个一般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此外,列宁在《唯批》中使用的把一般唯物主义同马赫唯心主义进行比较,重在划线的方法也被一些文章视为有简单化的嫌疑。其实这正是列宁的用意所在。俄国马赫主义者都有较高的哲学造诣。他们的出版物大多冠以“马克思主义”的头衔,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旗号。列宁回避了那些不必要的纠缠,直指问题的实质。通过比较证明俄国马赫主义者连做一个基本的唯物主义者资格都没有,何来马克思主义;他们不是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而是在修正,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需要指出的是,列宁并不以为一般的唯物主义和反映论原则能彻底驳倒唯心主义。列宁十分清楚,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紧密结合的唯物主义,才能有效地反对马赫主义,捍卫“唯物主义的初步真理”。因此,列宁在《唯批》中明确指出:在论述哲学原理时,“要根据更高级更发展了的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一般唯物主义,他注意阐述和发挥了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如关于在认识论上要辩证地思考的认识论结论,关于物质和精神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于绝对真理的相互关系及两者区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关于实践标准的意义及确定与不确定的辩证关系等。这些思想不仅高于一般的唯物主义,而且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有些诘难文章提出:《唯批》把外界事物看成感觉的源泉,感觉是对外部世界的“模写”、“摄影”、“摹本”,强调感觉的内容同对象的符合,这是一种追求“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反映事物”的“经典认识理想”,忽视了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以此作为列宁《唯批》中的认识论是机械、直观的佑证,其实,列宁反复强调的这些认识论的唯物主义思想,对批判马赫主义来说是必要的,这一点,我们通过考察马赫主义的立论不难把握。马赫主义是流行一时的西方实证主义思潮的变种,实证主义吸取了古典唯心主义同唯物主义论战的教训,表面上宣称自己克服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性,走一条不偏不倚的“第三路线”和“中间道路,他们极力回避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认为是人们臆造的,毫无意义;他们割裂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内在联系,否定认识论的本体论根源,仅局限于认识论的范围内,即主客体内讨论问题。他们宣称,世界的本质是不是物质,感觉、经验是不是来源于客观外界,有其客观根源,人们是无法获知的,因为人们只同自己的感觉打交道,感觉是人同外部世界的屏障。因而哲学不应超出“实证”的知识,即科学实验材料的范围,力图把一切科学知识包括到人的主观经验中,否认其探索客观根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否定人们把握客观真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能力。马赫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实证主义的观点。宣称经验的内容(感觉)是“中立的”,物质和观念,和自我不可分割地统一于感觉之中(即“原则同格”)物是感觉的复合。认为用这种经验批判主义的“一元论”就可以消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元论”的对立。列宁认为,这种哲学比过去唯心主义高明之处,是“片面地歪曲地接受了辩证法的若干组成部分(例如,相对主义),把主要精力集中于保护和恢复下半截的唯心主义,而不是集中于保护和恢复上半截的唯心主义。”〔2 〕有着鲜明的否定唯物主义反映论,可知论的倾向。这种打着“最新哲学”伪装,偷运主观唯心主义的马赫实证论,列宁理所当然地在认识论的唯物论上作文章,站在鲜明的唯物主义党派立场上,揭露马赫实证论的荒谬性以及“中间道路”的卑鄙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证据说明感觉、经验不是“中立的”,归根到底是物的反映;人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感觉、经验不是人同外部世界的屏障,而是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并在实践和反映过程中映现外部世界是不依赖人的感觉经验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等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唯批》中提出的“模写”、“摄影”、“摹本”等比喻性概念,正是在强调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可知性的意义上提出来的。列宁坚持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原则,从本体论上揭露论敌的认识论本质和根源的批判方法,不仅在当时是有力的,而且也为我们批判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提供了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在认识论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一种值得重视的倾向。一些文章大谈主客体关系的关联性、依存性,而四避认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表现;回避“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的客体也可能成为主体无法驾驶的基本事实。因此,回顾列宁对马赫主义的批判是不无现实意义的。“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反映事物”,是不是一种否定主体作用的“经典认识理想”,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残余?有人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关系原理”,推出主观要符合客观是不可能的,以此作为否定列宁认识论的佐证。诚然,随着科学研究领域的扩展,主体对客体的把握越来越困难,主体反映客观需供助的中介手段越来越多,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主体的能力、知识背景、中介手段的选择等不一样,其认识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做到精确的反映,与对象完全符合是不可能的,就是在近代科学研究时期,也不能做到这一点。但不能据此就否定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这是同人类实践的要求相悖的。显然,这里存在着两个不能混淆的问题:一是主观要不要符合客观,主体的认识要不要同对象相一致;二是主观符合客观能达到什么程度。前者是人类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后者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具体过程。不能因为人们在反映过程中认识和对象之间存在着近似的性质而否定主观符合客观的必要,因为它否定了科学劳动的价值和几千年来人类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由于历史的原因,列宁在《唯批》中对主体作用的理解不可能象我们今天那么充分,事实上,列宁的论敌对主体作用的理解从现代看来也是肤浅的。但也不象一些文章评价的那样,列宁否认了主体的作用,把反映看成是对对象的简单“摹本”。首先,列宁强调认识要以实践为基础,是在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的;其次,列宁针对马赫主义把感觉、经验同外部世界隔离开来的错误,一方面强调认识和对象之间不存在天生的不一致,另一方面也强调认识是一个过程,是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3〕的发展过程,第三、 认识同对象之间不可能做到绝对的一致,“人的因果概念总是把自然现象的客观联系稍许简单化了,只是近似地反映这种联系”。〔4 〕列宁在稍后的《哲学笔记》中对这一思想作了深化,他指出:“智慧(人的)对待个别事物,对个别事物的摹写(二概念),不是简单的、直接的、照镜子那样死板的动作,而是复杂的,二重化的,曲折的,有可能使幻想脱离生活的活动。”〔5〕由于马赫主义继承了西方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传统, 《唯批》讨论的重点是唯物主义的感觉论、经验论,认识论的辩证法,是在《哲学笔记》中具体研究的。对《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思想,学术界一般没有太多的异议。但只要承认《哲学笔记》是《唯批》研究的继续和深入,具有历史和逻辑的联系,就不应该否定列宁唯物主义理论的辩证法本质,否则会导致西方“列宁学”那样分割“两个列宁”,使研究误入歧途。
此外,对《唯批》中列宁实践观的思想内涵,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诘难一方往往把列宁认识论“误区”的根源归结为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倒退,即末能从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来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笔者认为,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其一,列宁在《唯批》写作时,是阅读过马克思有关著作的,特别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唯批》中几次提到马克思的这篇著作,并借莱维之口指出:“马克思和一切以往的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一起承认,同我们关于物的表象相应存在的是我们之外的实在的单独的(独立的)客体”。但同旧唯物主义不同,“人类不仅是通过理论认识而且还通过实践活动参加到绝对物中去”,当然必须把唯心主义所不承认的那种实在的和感性的特质给予这些能动力。”〔6〕从这里可以看出, 列宁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观是了解的,其二,《唯批》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讨论的问题均与论敌有关联。俄国马赫主义者的特点是“跪着造反”,他们无条件地接受了马赫主义的理论,并用其来“修正”马克思主义,但又不肯承认自己是一个马赫主义者。表现在实践问题上,他们不是一般地否认实践的作用,而是大谈在实践上马克思主义同马赫主义互相“接近”,夸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以此得出马赫主义、相对主义的结论,列宁的批判也集中在这点上。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7 〕。列宁的这一思想,在《唯批》中是反复强调的。如“对象、物、物体是在我们之外,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的。”〔8 〕又说:“在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正确的反映的结果,它证明这个反映(在实践向我们表明的范围内)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9〕。列宁的这些思想, 显然不是意在给实践的地位和作用界说,而是向俄国马赫主义表明,承认实践的作用,必然要导致唯物主义,而不是马赫唯心主义;实践只对唯物主义有利;从实践观点中得出马赫主义的结论,只意味着“修正”、“篡改”马克思主义。显然,我们不能离开历史的联系去支解列宁的思想。
关于《唯批》的认识论思想的讨论中,焦点是反映论问题。一些诘难文章认为列宁之所以陷入机械的、直观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因在于使用了反映论这根拐杖,否定了主体的作用。提出要从主体出发,用选择论等重新建构认识论。这里,不仅涉及《唯批》的认识论思想,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质的理解问题。事实上,列宁并不是因为论敌的唯心主义性质才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他阐述的是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属性——认识是一个反映过程。列宁这一认识论思想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把认识看成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思想映象的思想是一致的,当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反映不是看成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动的创造过程,但它在本质上仍然属于反映论的范畴。“反映”这一概念,在体现和揭示认识的真正本质上是不可缺少的。任何认识中都包含有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的作用,认识过程是主体不断影响客体而又不断向客体接近,从而在思维中不断把握客体;客体也在主体中直接地或曲折地映现自己的过程。这种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能动表现形式就是反映。人类的反映作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他不象动物那样的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号,也不象实物在镜子中的机械折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合乎目的地选择和再现对象的特征的活动,表现为能动性和创造性。从反映过程看,主体作用是很大的,反映无疑地包含了选择的环节。主体的选择作用表现在:首先,对象的选择决定于主体的目的和需要。人们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由于各自的目的和价值取向存在差异,选择的对象必然存在着差异;其次,由于主体的生理、经验和知识背景的不同,选择和接受的信息量的大小存在着差异;第三,认识中介手段、参考原、论证手段的选择也视主体的不同存在着差异。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根据夸大主体的作用,把主体作用绝对化,变成一种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从而偏离人类认识的客观本质。认识的发展史表明,主体的产生和形成,不过是一个受制于特定客观物质内容和历史的环节而已,这就决定了主体不可能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而随心所欲地选择,而只能在历史条件所提供的可能的范围内进行有条件的相对取舍。事实上,选择的对象价值观、经验、知识以及中介手段、参考原论证手段等都是历史发展着的东西,具体地、历史地制约着主体。选择性、创造性只是表明人类认识过程是以自觉形式实现的,从而表明它是认识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它并末改变主体和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本质关系。如果我们承认选择对象的客观性以及它对选择的内容、形式的最终决定作用——尽管这一对象很可能是合乎主体目的性的创造和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就必须承认反映是认识的本质属性的结论,否则就会导致象列宁指出的那样:“如果不承认那种认为人类意识反映客观实在的外部世界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就必然会主张不属于任何人的感觉,”〔10〕,滑入唯心主义。因此,列宁的反映论原则并末过时,尽管它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充实自身,但其基本原则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客观真理。
标签:认识论论文; 列宁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唯心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哲学笔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