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合并的目的和特点--兼论迪吉多公司的关闭_市场经济论文

论企业合并的目的和特点--兼论迪吉多公司的关闭_市场经济论文

论企业兼并的目的、特点——兼谈迪吉多公司的倒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的论文,企业兼并论文,公司论文,兼谈迪吉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不论从我们国家本身来看,还是从整个世界状况来看,兼并、重组、联合的力度都在加大。当然,我们国家的情况比较特殊,处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改变过程中间,由改革所带来的企业体制的变革,相应地进行一些资产的重组、企业的兼并,等等。现在看得比较清楚,这是自然而然的,是和我们改革过程相联系的。在世界上,这些年来,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力度也在加大。具体地说,像康柏兼并数字设备公司迪吉多(DEC),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且兼并的力度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很强、很大的公司相互间的吞并、联合。这种兼并有的是以联合的形式出现,像波音和麦道,实际上也是一种兼并关系,表现为一种“强强”的联合和兼并,一般的是大鱼吃小鱼,甚至是大鱼吃大鱼。从这些事实看,兼并的范围越来越广,兼并的力度越来越大,兼并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是比较而言,我国体现的资产重组(包括破产与兼并),与世界上发生的兼并行为,或者是和80年代末、90年代中(尤其在1994、1995年进一步加大)所掀起的兼并浪潮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我刚才讲了,我们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体制没认识,是传统体制改革所造成的。它虽然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从无到有、从初级到高级、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但它体现得更多的是改革推进所带来的一种对旧体制的破坏。它与成熟的市场经济本身所导致的竞争加剧,那种由成熟的市场经济所体现的更大利润,或者更高超的经营行为,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世界上兼并的经济浪潮恰恰是发生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本身所带来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发生的,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史上发生的一种经济行为。正因如此,它就非常正常,它就非常自然,比我们体制转变导致的破产、兼并行为更为自然,更为必然。我们的破产、兼并行为,它有一定的从非市场到市场的优胜,也体现一种竞争,如不适应竞争就得破产,也有这个因素在里面。但很大程度上它具有特殊的背景,即改革的背景。但是人家的不同,人家完全是发达的市场经济,没有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内容。如果说它转变那是从成熟到更加成熟,从规范走向更加规范,从一般的竞争走向更加激烈的竞争,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形成的。所以它更为自然,更为必然。正因如此,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很特殊的现象,无论康柏吃掉迪吉多也好,波音兼并麦道也好,麦道与波音合并也好。

第一,这种兼并现象是很正常的。它基于各种需要,一个是为了实现更大利益需要,直接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要控制它的技术,对外可能要控制现在已有的市场,也可能是要挖掉一些人才,总之是有利可图。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需要。因为这个企业有某种东西值得它兼并,或者是技术,或者是已有的市场,或者是人才,或者是某种特殊产品。

第一个特点,在收购者与被收购者之间多少有领域上的相关性,它不是盲目地收购一个从来与它的业务上没有来往的。它考虑它的相关性,考虑它的连带性。

第二个特点,收购是以被兼并者处于危难境地造成的。被兼并的一块无论你如何强大,但对它来讲,为对方所收购,已全面处于劣势,因而不得不接受。

第三个特点,在兼并中,对于被兼并者来说,尽管无力反抗,但总的说还有利益上的共同性。如果不被兼并的话,它就可能彻底地完蛋。总之,除非两者处于利益上的未来共同发展需要,是自愿的;但大部分情况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情况下发生的。处于劣势的一方总是在某些方面留下被人家收购的依据。正因如此,在同一竞争领域中处于劣势,迫使它不得不接受收购和兼并。它之所以被收购、兼并,首先必然存在它那个企业被收购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无力解决而被收购。

第二,哪些东西导致企业,或一个老牌企业被最后兼并?首先,是它的人的经营管理,总的最后反映在人的素质以及经营管理,不能捕捉市场有利机会呀,不能有效地开拓市场,不能把握大量需求,不能时时地更新自己的技术、工艺过程等等,总的说,和人的经营管理有关系,特别是和领导者经营管理有关系。但分开说,有的是技术老化,有的是人的素质不行,包括经营管理素质不行;有的是体制不好,也有的是产品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更新换代,等等;有的是由于经营方面素质不行,思想不敏锐,抓不住人才、技术、相应的条件。从康柏兼并DEC看,一个是市场问题,一个是技术问题。

第三,从收购、兼并中学习到一些什么东西?

首先,收购、兼并如果是经营者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适应竞争需要的一种手段,它就变成一种很高超的经营行为。无论对收购者来说,还是对被收购者来说,都是这样。对收购者来说,它处于优势,它就有意识地通过收购、兼并,或者是扩大市场,或者是形成相应的规模,扩大经营,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或者是看中了某种产品,或者是看中了某种技术,或者是看中了其中某些优秀人才,当然优秀人才可以采取其他手段挖进来,不一定采取收购一个企业的形式。对于一个收购者来说,它处于优势的话,它也会利用收购、兼并本身来达到自己主观目的,最后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需要,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本身不仅仅带有权益之计,还包含着通过资本重整,通过收购、兼并来达到取得更大利益的目的,其中带有资本经营的性质。从劣势的一方来讲,它是否完全被动地被收购呢?也有那种自觉地接受收购,目的是有意识地解决自己的危机,有利于自己企业尽快发展,因而也带有资本经营的性质。从企业高素质来讲,收购、兼并不仅仅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现象,它可能是资本经营的一种技巧,利用收购、兼并来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强化自己,最后获得最大利益。不论对于处于优势的收购方来讲,还是从暂时处于劣势的被收购者来讲,利用这一点去运作,都是有可能的。

其次,对收购者来说,兼并、收购可能是一种资本经营的行为,但是,对被收购者来说,它就不是一种资本经营行为,它是被动的,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无力来解决,自己已经把自己逼下死亡,不得不被人家兼并吃掉,因而对被兼并一方不再具有资本经营性质。

那么,我们就要研究这个企业为什么被人家兼并?我们的企业为了防止、避免在竞争中失败,被人家吃掉,我们应注意一些什么呢?第一,一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来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来调整自己的人才结构,来调整自己的技术档次,来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生产内容。如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不了解市场经济的需要,就不可能在高起点上考虑问题,考虑你的运作。企业的管理者本身应该站在高起点上考虑问题,解放思想,要有“超前思维”、“超常思维”、“超高思维”。所谓“超前思维”,即:要看到市场,人民需求什么,你就能站在这个前提下调整你的人才结构,调整你的技术结构、产品层次,你就能够抓住未来的市场,捷足先登。“超常思维”,必须打人家没打过的,出奇制胜。“超高思维”,就是要比别人做得好一点,高一点。另外,要提高自己的本领。如果你不懂得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你不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向,你不具备驾驭市场经济的基本操作本领,你就不可能去超前、超高、超常地思维。所以本身的学习很重要。因此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人才结构、技术档次。“迪吉多”公司被吃掉,就是因为技术跟不上要求,人才没有充分利用等等原因造成的。

第二,有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比如产品怎么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产品要有市场,起码应做到这几点: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要根据市场要求调整自己。为什么老企业容易被吃掉?因为老企业成绩显赫,容易形成老的观念,又很自负,故步自封,知识、技术、机制老化,自以为是。因而,一个企业要搞好,重要的是把握市场,处理好一些关系。

第一个关系,是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即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务实操作的关系。

第二个关系,是处理好内和外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利用外部环境和立足自身内部建设的关系。

第三个关系,是要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制度创新与结构调整的关系。

第四个关系是要处理好高和低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关系。

第五个关系是要处理好多和少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一业为主和多业发展的关系。

第六个关系是要处理好软和硬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规章约束与情感管理的关系。

第七个关系是处理好明和暗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有形运作与无形运作的关系。

第八个关系是要处理好人和物的关系,也就是要把人的素质提高同充分发挥物的潜力、资产的潜力结合起来。

标签:;  ;  ;  ;  

论企业合并的目的和特点--兼论迪吉多公司的关闭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