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特色旅游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既是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因此,在回顾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旅游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时,也要重视对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总结研究。通过分析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发展特点,为促进我国旅游经济在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指导。
一、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近30年间,我国旅游业主要是作为外交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发展旅游业的主要方针政策是: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扩大对外政治影响,加强国际友好往来,承担外事接待功能,为国家吸取自由外汇。[1]5这一时期还不具备经济事业或产业的属性。虽然这一时期接待海外旅游者逐步增多,配合外交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探索还十分薄弱。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的实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旅游经济思想,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措施,不仅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旅游经济理论的研究,促进了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括地讲,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可大致划分为产生、形成与发展三个阶段。
(一)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产生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10年间,是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产生阶段。在这一阶段,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文件中,主要围绕旅游经济的性质和功能、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旅游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1978~1979年两年间,邓小平同志围绕我国旅游业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旅游经济思想,明确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2]6“旅游这个行业,要变成综合性行业”。[2]51978年12月,陈云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的发言中指出:“要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收入,比外贸出口收入要来得快,来得多。旅游收入实际是‘风景出口’,而且可以年年有收入,一年比一年多。”[2]51979年9月,李先念同志在听取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情况时也明确指出:“旅游是个新兴行业,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服务,加快发展。这个行业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利润大。旅游是赚钱的,是出口风景。”[2]12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旅游经济思想,不仅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也引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研究的起步与发展。
在上述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引下,1979年11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旅游局《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事业若干问题的报告》,并指出:“各地要加强对旅游事业的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大力支持,及时解决旅游工作中的问题,为加速发展旅游事业而共同努力”。[2]237198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旅游工作会议汇报后,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旅游事业的方针是:“积极发展,量力而行,稳步前进”,[1]7并于同年10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强调旅游事业既是经济事业,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逐步走出一条适合国情,日益兴旺发达的中国式的旅游道路。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旅游事业发展规划(1986年至2000年)》,决定把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一项事业列入国家的“七五”计划,1986年加快旅游业发展被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计划中。1987年,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孙尚清主持了《中国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的重大课题,提出了中国旅游业要“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并对加快我国国际旅游发展、旅游开发建设、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及旅游业管理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国家改革开放方针政策指导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研究。
(二)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10年间,是中国特色旅游经济思想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旅游业被作为新兴产业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而且对旅游经济理论的研究也进入高潮,使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逐渐形成,为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发达的一个重要特征”,[3]要加快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发展。同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强调“旅游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创汇型产业”,要把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成符合国际度假旅游要求,以接待海外旅游者为主的综合性旅游区。[2]297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强调要通过大力发展国内旅游,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的凝聚力,拓宽消费渠道,扩大就业门路,带动相关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1996年,国家“九五”发展计划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加快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2]259在党和国家有关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各级政府相继把旅游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许多省市自治区明确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产业优先培育和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也为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内容。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研究高度重视,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专著和教材,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
(三)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发展阶段
跨进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旅游经济发展迈进了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新阶段。旅游经济发展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新目标和新任务,促进了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00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新目标,会议指出:“过去二十年,在邓小平理论及其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今后二十年,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勇于开拓,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跨越是可能的。”[2]1232001年1月,朱镕基同志在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指出:“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今中国进入了小康社会,旅游作为一种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走进千家万户;旅游作为一个充满生机的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149同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提出要树立大旅游观念,坚持改革开放,实施精品战略,加强横向联合,严格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教育,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等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旅游工作重点,实施扶持发展措施,努力建设世界旅游强国。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世界旅游组织第十五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时期。我们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合理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努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1992008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和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指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和创新的原则,加快旅游经济发展,支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旅游经济带动作用日益突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旅游产业综合功能全面发挥,已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推动改革开放的先导产业,增加社会就业的新兴产业,建设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促进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从而促进了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理论体系。其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有以下方面内容:
(一)关于旅游经济本质理论
旅游经济本质理论,是有关旅游经济性质、功能和地位的理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旅游经济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经济事业到经济产业,再到综合性产业的转变和提升过程,既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于旅游经济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升华,也体现了我国对旅游经济本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1.旅游业是经济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头10年中,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将旅游业定位为经济事业。1979年,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旅游局《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事业若干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旅游是一个综合性事业,同各行各业的许多部门都有关系”[2]237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经济事业,强调要大力推动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突出旅游事业的外事功能和创汇功能,促进对外交流,扩大政治影响,繁荣国内经济,积累建设资金,实现政治和经济双丰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2.旅游业是经济产业。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10年中,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旅游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对旅游经济本质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充分认识到旅游业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新兴经济产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是能够更好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1995年10月,朱镕基同志在云南省考察时指出:“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发展,大有希望。据说,有的人不赞成把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我看,这是落后的思想。”[2]96在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家进一步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力度促进旅游经济建设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协调发展。
3.旅游业是综合产业。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升,旅游经济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现,使我国对旅游经济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国家进一步明确把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并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目标,提出要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综合性产业带动功能,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社会就业,减少资源消耗,推动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提升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旅游经济发展理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展理念经历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和升华过程。我国旅游经济在国家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借鉴世界经验,努力探索实践中国特色旅游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发展理论。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就明确提出: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国情并日益兴旺发达的中国式旅游道路,强调“中国式的旅游道路,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我国人民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我国的古老文化、山水名胜和多民族特点,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通过旅游方面的工作,表现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扩大我国的政治影响,使旅游事业既为我国的对外政策和侨务政策服务,又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2]2491985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旅游局《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并提出“要从只抓国际旅游转变为国际、国内旅游一起抓;从主要搞旅游接待转变为开发、建设旅游资源与接待并举;从以国家投资为主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转变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2]263的方针政策,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旅游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旅游业成为创汇、创收的重要产业,国家提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为进一步促进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284另一方面,要针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拓宽就业门路,繁荣地方经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2]301进入21世纪后,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在促进对外开放,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新发展目标,[2]319充分发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功能作用,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一条与西方旅游发达国家不同的旅游经济发展道路。西方旅游发达国家,一般都是以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作为发展旅游经济的起点;而我国则走的是“先发展入境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中国特色旅游发展道路。特别是在旅游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国特色旅游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市场主体、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利益协调、和谐发展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不仅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发展理论。
(三)关于旅游改革创新理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回顾30年来我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方针,以旅游改革促进旅游发展,切实推进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逐步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旅游改革创新理论,又用于指导我国旅游改革发展的实践。
我国有关旅游改革发展的思想认识,经历了从体制改革到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过程。早在1979年,在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旅游局《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事业若干问题的报告》中,就提出“旅游管理体制要进行改革,要实行企业化,搞经济核算,按照经济规律办事”;[2]240在1981年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旅游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管理体制,从而指明了我国旅游体制改革的方向。1985年,在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旅游局《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全国旅游体制改革要按照“政企分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散经营,统一对外”的原则,建立以国营旅游企业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旅游经营体制;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高经济效益、高服务质量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把旅游事业搞活,开创旅游工作新局面。[2]2631988年,在《国家旅游局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深化旅游改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旅行社、饭店管理体制,审慎进行旅游价格方面的改革,大力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等。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旅游管理体制和旅游企业改革,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政府的组织协调,开创新型的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和旅游业的整体水平。
综上所述,在旅游改革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全面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形成了以旅游改革推动旅游发展的理念,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旅游全行业,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以改革思维和方法研究、解决影响旅游发展的各种问题,增强旅游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二是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旅游管理体制,包括规制旅游市场主体行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开发建设、加强对旅游出入境管理、加强旅游经济活动和运行的旅游宏观调控等,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三是形成了多元化的旅游所有制结构,通过改革旅游投融资方式,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旅游业,鼓励各类民营旅游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其他行业和各种社会资金参与旅游企业改组、改造等,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四是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旅游经营格局,通过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设国际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集团,促进个体、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促进了旅游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网络化发展、产业要素齐全、服务网点密集、体制机制完善的旅游经营格局;五是形成了面向全行业的旅游服务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旅游行业服务和管理,加强对旅游开发建设的规划和指导,不断开发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加大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开拓力度,强化对中国旅游形象和各地旅游主题的宣传促销,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推动旅游全行业的标准化管理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关于旅游对外开放理论
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特别是旅游经济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国际化特征,使我国旅游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全面融入了世界旅游经济体系,并在参与旅游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对外开放理论。
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对外开放理论,主要强调在旅游对外开放中,充分发挥旅游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外交功能,积极推进我国旅游的国际化进程。
1.充分发挥旅游对外开放的政治功能。通过积极推进旅游对外开放,接待大量海外旅游者,“向旅游者介绍我国的锦绣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宣传我国的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就,使他们加深对我国的认识和了解”;[2]32“扩大我国的政治影响,使旅游事业既为我国的对外政策和侨务政策服务,又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2]249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充分发挥旅游对外开放的经济功能。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要搞好旅游景区点建设,要有电、有路、有旅馆,还要搞好城市建设,搞好行业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外汇收入。”[2]8国务院在有关旅游发展的文件中也多次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实现就地出口风景、商品、文化和劳务,达到赚取外汇收入、扩大经济交往、吸引海外投资、促进国际合作,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实力的目的。
3.充分发挥旅游对外开放的外交功能。提高了“旅游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重要组成部分”[4]的认识,通过发挥旅游“民间外交”的作用,促进民间交往、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播,推动多双边合作,增进长期友谊,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
4.推进我国旅游国际化进程。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合作,扩大在国际旅游组织和国际旅游界的话语权;加强与各国的旅游交流合作与发展,进一步完善双边和多边旅游合作机制,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在旅游安全、市场管理、诚信建设、游客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全面推进我国旅游的国际化进程,谋求开放、友好、和谐发展的国际形象。
在旅游对外开放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旅游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1978年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仅有72万人次,创汇2.6亿美元;到2007年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已达到547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419亿美元。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稳步发展出境旅游,进一步开放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目的地,目前已开放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134个,其中已经实施的91个,2007年出境旅游人数达到4095万人次。随着我国国际旅游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不仅国际旅游比重占世界旅游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且也拉动了全球国际旅游的发展,为世界旅游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关于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加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既是推动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指导下,我国把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要保护风景区。桂林那样好的山水,被一个工厂在那里严重污染,要把它关掉。北京要搞好环境,种草种树,绿化街道,管好园林,经过若干年,做到不露一块黄土”;[2]7“石林要整理一下,要种些树,让风景更优美一些,现在太荒凉了。”[2]21984年,谷牧同志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旅游风景点的美丽风光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而旅游业的发展,又会促进旅游风景点的进一步美化,这是互相促进的。”[2]331997年,李鹏同志在太平洋亚洲旅行社协会年会开幕式上讲话时强调:“我们将积极开发各类旅游资源,并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2]1012001年,朱镕基同志在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各省区市的决策者一定要慎重,多听听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高度重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2]151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可持续旅游发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可持续旅游发展目标上,明确了要在充分认识保护环境和资源是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基础上,充分考虑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感受和体验,提高旅游目的地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人民共同依赖的环境质量。
2.在可持续旅游发展方针和原则上,强调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及“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2]115“坚持旅游资源的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保护、研究、利用的关系,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320
3.在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践中,通过可持续旅游发展,进一步加强旅游区和周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营造更为舒适宜人的旅游环境;进一步加强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使更多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保护和传承;实现以旅游经济发展推动环境保护,促进文化繁荣,形成保护机制,达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
三、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发展特点
通过对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既是对中国特色旅游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
(一)始终坚定不移地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迅速跃居世界旅游大国之列,主要特点是: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旅游经济发展道路和旅游经济理论,坚定不移地促进旅游经济的科学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遵循现代旅游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吸收国外旅游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现代旅游经济发展道路;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要作为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既适度超前、引导消费,又服务大局、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道路;三是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把旅游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旅游业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四是始终坚持了统筹兼顾的方法,充分发挥旅游业具有综合性产业的带动功能,走出了一条统筹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统筹城乡旅游发展,统筹区域旅游发展,统筹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从而促进了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二)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经济改革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政策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旅游行业和旅游研究机构积极探索创新旅游改革发展理论,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经济改革创新,妥善解决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化解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全面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2007年,国家旅游局在《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近3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不仅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旅游业发展的一条最重要经验,也是在新形势新阶段,旅游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遵循的方向和原则。因此,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经济改革,为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体制机制等,提供了丰富的改革实践和理论内涵。
(三)始终坚定不移地促进旅游经济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定不移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通过对外开放促进中国旅游的国际化发展,通过对内开放促进中国旅游的市场化发展。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旅游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积极融入世界旅游经济,参与国际旅游经济的水平分工;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对如何全面加强与国际市场、国际规则、国际水平接轨,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提升旅游经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对内开放,不仅促进了各地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呈现出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态势;也促进了对区域旅游经济、城市旅游经济、乡村旅游发展等地区旅游一体化和无障碍旅游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四)始终坚定不移地发挥旅游经济综合功能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表明,旅游业是一个集经济、社会、文化等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不仅具有刺激消费需求,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要的综合功能,而且集中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是促进文化交流、提高国民素质、增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始终坚定不移地发挥旅游经济综合功能,不仅充分发挥了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以旅游经济发展推动工农业发展、城乡建设、商务会展、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房地产业等快速发展,从而为探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新途径,而且通过坚持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始终推进旅游诚信经营、和谐旅游的建设,促进了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使我国旅游经济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为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内容。
标签:旅游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政策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国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