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成像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论文_李宝权

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放射科 中国南京 210046

摘要:目的:探讨腰间盘突出症采用CT成像技术诊断作用。方法:选择腰间盘突出症患者200例,均为我院2016年8至2017年10月收治,行CT检查,分析图像特征,并与较先进的MRI检查结果展开对比。结果:200例患者中,138例为单节段突出,62例为多节段突出,L3-4节段突出10例,L4-5节段突出122例,L5-S1节段突出68例。中央型后突40例,中央型偏左后突77例,中央型偏右后突83例。采用CT成像检查,在骨质增生、钙化、真空症、滑移检出率方面,同MRI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CT成像技术对腰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对腰骶椎间盘突出诊断率居较高水平,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CT成像技术;腰间盘突出症;诊断价值

腰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引发腰腿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的因素,由长期劳损或急性扭伤使腰椎间盘扭转或受到牵拉及挤压,部分或全部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侧或后外侧突出所致[1-2]。CT成像检查具分辨率高、图像清晰等诸多优势,相较MRI设备和检查费用昂贵等不足,更适合在一般患者中应用。本次研究针对所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就其CT成像特点展开探讨,现回顾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腰间盘突出症200例,男145例,女55例,年龄19-82岁,平均(50.3±2.7)岁。多有坐骨神经痛及反复性腰痛病史,患者对本次实验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本组均行CT成像及MRI检查。(1)CT成像检查:病例取仰卧位,屈曲下肢,对X扫描线角度进行调节,使X线束可自椎间盘垂直穿过。对各仪器所需参数设置,矩阵调整至512×512,层厚调整至2.5mm,层间距调整至2.5mm,均行L3-4节段、L4-5节段、L5-S1节段扫描。(2)MRI检查:应用1.5超导型MRI系统,层厚调整至4.0mm,层间距调整至1.0mm。应用T1 TSE SAG,T2 TSE SAG,T2 STIR SAG,T2 TSE TRA行常规检查。

1.3 观察指标

分析CT扫描成像结果,并与MRI结果对照。总结CT成像特征。

1.4 统计学分析

涉及数据均输入SPSS13.0,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CT扫描情况

200例患者中,138例为单节段突出,62例为多节段突出,L3-4节段突出10例,L4-5节段突出122例,L5-S1节段突出68例。中央型后突40例,中央型偏左后突77例,中央型偏右后突83例。

2.1 CT与MRI结果对比

采用CT成像检查,在骨质增生、钙化、真空症、滑移检出率方面,同MRI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注*P>0.05。

2.2 CT图像特征

(1)钙化:采用CT成像技术对钙化进行检查,分辨率较高,形状以新月状、圆点状、条状等多见,且从图像上即可对钙化进行判断的情况明显优于X线平片。(2)滑移:CT对滑移诊断时,表现为沿椎管髓核向上或向下进行滑移的情况,部分甚至可触及上、下节神经根。(3)真空症:采用CT进行检查,呈中低密度影,以椎间盘有退变症状的患者多见,(4)骨质增生:CT影像示,椎体的增生可以椎前或椎后发生,椎后骨质生长向椎管内突入,对神经根和硬膜囊造成挤压。

3 讨论

CT为临床重要影像学检测手段。采用CT成像技术对腰骶椎部病变进行检查,具无创、诊断率高、无后遗症残留等诸多优点。MRI为优势更明显的一项技术,具无副作用、无伪影特点,但因MRI在设备和检查费用上均较高昂,故CT在一般患者的检查中更适合应用。腰骶椎体有较为复杂的解剖学结构,且易有变异的情况发生,骶椎腰化和腰椎骶化均为其最常见的变异症状。故在对腰骶椎行CT扫描时,需先获取此处的正侧位片,对椎体具体数目确定后,再行定位扫描,以降低因扫描位置错误引发误诊的几率[3-4]。若患者腰椎曲度较大,可用X线束对椎间隙进行平行扫描,以使容积效应对检查结果造成的干扰程度降低。另外,行角度扫描也有其必要性,患者若腰椎曲度不大,可采取垂直扫描的方式[5-6]。对椎间盘向后突出的情况进行观察,并了解有无向上、及向下滑移,取冠矢状面重建技术,在三维图像下,可更为准确的对椎间盘突出定位。在重建冠状面时,病床不可随意移动,在防图像重建的效果受到影响,引发无法重建的情况。在后期进行计算分析时,可对X轴、Y轴做出调整,以防图像重建产生干扰。故临床上对发生滑移的位置和碎块所处的位置进行正确判断,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参考依据,减少患者损伤,为切口在合适部分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进而将患者的手术创伤控制在最低程度。就CT和MRI差异而言,CT在边缘骨硬化、脱出椎间盘钙化、后纵韧带固化探查上优于MRI,而MRI在对神经根压迫的判断上优于CT,且椎间隙较窄时,也可应用MRI对有无椎间盘突出、膨出判断,但CT不如MRI敏感,MRI可对椎间盘变性、脱水、髓核游离准确显示。故本次研究CT 检出病灶同MRI接近,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CT 的价值。

腰间盘突出症可引发腰腿部酸痛,引发腰腿痛的因素较多,如黄韧带肥厚、硬膜囊刺激致突出压迫神经根、椎管狭窄等,均可造成腰腿痛情况的发生。故需将腰腿疼痛的原因找出,以为临床正确诊断提供参考依据。除部分存在严重椎管狭窄、脊柱畸形及椎管内脂肪较少的患者,应用CT诊断有一定的难度外,总体而言,CT针对腰骶椎间盘病变进行检查,有更高的诊断率。

综上,采用CT成像技术对腰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对腰骶椎间盘突出诊断率居较高水平,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巧林,林卫东.能谱CT及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4,37(1):50-53.

[2]Casa NL,Casa Junior AJ,Melo AV,et al.CASE-REPORT Association between an ACAN gene variable number tanderm repeat polymorphism and lumbar disc herniation:acase control study[J].Genet Mol Res,2016,15(4):347-349.

[3]李木生,钟唐力,林华,等.148例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临床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8):348.

[4]崔杰,成科,张宇.CT在腰骶椎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1):164-166.

[5]Vorobeychik Y,Sharma A,Smith CC,et al.The effectiveness and risks of non-image-guided lumbar interlaminar epidural steroid injections: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ublished Data[J].Pain Med,2016,17(12):285-2202.

[6]刘永,滕云.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9):1734-1736.

论文作者:李宝权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2

标签:;  ;  ;  ;  ;  ;  ;  ;  

CT成像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论文_李宝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