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的妇女观

论杜甫的妇女观

谢羽[1]2001年在《论杜甫的妇女观》文中提出杜甫的妇女观是其整体社会观的一部分,本论文系统地梳理了杜甫对社会各个阶层妇女的态度,论述了杜甫妇女观的精神内涵,即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尊重妇女人格,理解和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赞美她们的优秀品质和才华,并对贵族妇女有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文章通过回顾先秦以来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并与同时代人所持的妇女观进行对比,认为杜甫妇女观的进步意义在于突破了先秦以来歧视妇女的偏狭观念,并对中唐以后的诗人大量创作反映妇女问题的诗篇具有启示作用。最后,文章对杜甫妇女观的形成原因做了简要的分析,认为先秦儒学的仁爱思想和唐代相对开放的文化思潮是形成杜甫进步妇女观的两大原因。

徐维[2]2007年在《中唐妇女题材的乐府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系统地对中唐妇女题材的乐府诗进行了分析,对这些乐府诗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了重新审视,并结合文献学、文艺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采用描述和论证的手段,用历时比较的方法,从叁个方面分析了中唐妇女题材乐府诗。一是分析了中唐妇女题材乐府诗的内容。它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反映的范围比以前的乐府诗更为广泛。汉代乐府诗中有描写女性爱情生活的作品,也有描写下层社会妇女悲惨遭遇的作品,但其中反映织妇、征妇生活状况的乐府诗却未发现。南朝乐府民歌中,虽然有写及商妇、妓女生活的,但直接涉及农村妇女生活的为数很少,缺少对劳动妇女生活的刻画。只有在中唐的乐府诗中,才全面地描写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妇女,表现了她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较直接地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的悲惨命运。这在乐府诗发展史上是任何一个阶段都难以比拟的。另一个显着特点是批判的程度更为深刻。中唐以前的乐府诗,虽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妇女所造成的不公正待遇,但批判的程度都没有中唐乐府诗深刻。随着中唐社会矛盾的加剧,乐府诗也改变了沿袭旧题、陈陈相因的写法,诗人们往往直接地指出造成妇女悲剧的根源。并且在白居易等人的乐府诗中,对后宫制度也进行了批判,这在前代乐府诗中是很少涉及的。二是分析了中唐乐府诗塑造妇女形象的特点。首先中唐乐府诗人往往能够选择典型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人物加以描绘,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各阶层妇女的悲惨命运。而中唐以前的乐府诗中塑造的妇女形象大多不具备典型的特点。其次,中唐妇女题材的乐府诗,更加注重叙事技巧的多样化,注重在叙事中不动声色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揭露的社会问题也更加清楚明白。再次,中唐乐府诗发展了汉乐府中的人物描写技巧,并且吸取了同时代的传奇小说之长,擅长人物的外貌、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内涵更深刻。最后,中唐乐府诗歌在审美艺术上追求通俗,用浅显平易的语言,尤其是采用大量的民间俗语来写民情世俗题材,尤其是妇女题材,其规模是以往所没有的。叁是分析了中唐妇女题材乐府诗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特征,从妇女题材乐府诗中可以看出中唐社会国力衰弱;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在唐律中有了明文规定,妇女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行为规范也已明确定型,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约束越来越多;还反映出当时社会风俗的宽松与礼教对妇女的禁锢日益加强的矛盾;揭示了当时人们崇尚高门大户和以资财论婚姻的恶习。余论部分分析了中唐妇女题材乐府诗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后代人对其反映民生疾苦的写实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以及以中唐妇女题材乐府诗为素材的文学题材在各个时代的演变。

庾光蓉[3]1995年在《论杜甫的爱情诗》文中研究说明论杜甫的爱情诗庾光蓉莱辛在《缆孔》中说:“爱情曾经孳孳不辍地指引古代艺术家的手腕。”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许多写情圣手,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因为是其中的佼佼者,曾为梁启超称为“情圣”由于杜甫的诗包容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历代被...

任晓勇[4]2014年在《民国唐诗学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将民国时期的唐诗研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对象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探讨,共分叁编:上编是“文献叙录”,对民国年间发表、出版的各种类型的唐诗学方面的论文与着作做了尽可能全面的勾稽、分类和叙录。所含文献如下:重印的唐诗文献古籍共二百多种;新整理(含新选编)的唐诗别集和总集共八十多种;撰写的唐诗概论类与唐代诗人研究类的着作六十多部、论文叁百多篇;此外其它与唐诗相关的论着共二百多部(篇)。在认真研读原始文本(一级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上述各类文献的体例、内容做了评介;注意将它们置于唐诗学发展史的语境里,揭示其演进特征和学术贡献。中编是“专题研究”,民国时期唐诗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丰富,本文从中提炼出几个成绩突出或富有特色的专题加以探讨,梳理其研究历程、总结其学术意义。一.探讨民国学者对胡震亨《唐音统签》、季振宜《唐诗》所作的实际调查以及对《全唐诗》文献较全面深入的整理研究。二.评述在近现代中外文化大交流背景下,民国学者探索、考证李白生地在西域碎叶的历程,分析了他们如何突破校雠法的单一思路,而从跨文化交流的广阔视野中锁定焦点、多维求索、科学论断的原因。叁.民国学者对“一流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几乎言人人殊,如有“古色古香”的比兴托寓说、新潮前卫的恋情性爱说、象征主义的多义联想说等等,这些阐释折射出现代多元共存的文艺思想,也趋向于对文学本质特征的准确把握。四.《秦妇吟》的失踪与重现是一个千年传奇,也是近现代中国发生的敦煌文物劫难的个案,本专题完整地考察了该诗被追寻、整理、探究的过程,评介了一批学者在语言文字的校释、失踪原因的考索等方面的贡献;并以该学术案例说明,民国学者为中国敦煌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辨析朱光潜与鲁迅对钱起《省试湘灵鼓瑟》的不同阐释,两人文学评价的标准不同,文学批评的方法也有差异。就标准言,朱光潜以“静穆”为文艺的最高境界;而鲁迅则强调文艺的刚性(斗争)品格。联系特殊的时代语境看,鲁迅正确,而朱说不合时宜。就方法言,鲁迅提倡的是以反映论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社会学;而朱光潜所用的则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理论”。当前者遇到阐释障碍时,后者可补济前者之困;两法可以相容互辅。六.评介程千帆等人的唐诗学佚文,程先生擅长“借助于自然、社会诸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唐诗艺术进行崭新的阐释;其诗学特征是能够融会旧学与新知,并超越个别诗句、篇章的笺释而提炼出诗艺的规律。此外本文还提出了开展现代唐诗学文献辑佚的刍议。下编是“学者研究”,民国时期曾经编纂、撰写过与唐诗有关的着作或者论文的学人不少于二百位,取得一定成就的学者也有五十位以上。其中有几位学术大师,成就突出,影响深广,特予专门评价。他们是胡适、闻一多、陈寅恪和钱锺书。胡适论唐诗表现了鲜明的进化论观念、平民意识和自由精神,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其基本观点一新天下耳目,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唐诗研究者们。闻一多致力于唐诗学二十多年,对清编《全唐诗》文献做了初步的科学的整理,其学术经验和成果都被当代学人所继承。他对诗歌艺术有极高的领悟能力,对唐代诗史做了精深的论述,对许多诗人和诗歌作品进行了精湛的品评。陈寅恪精于考证,将“文史互证”法运用于唐代诗歌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此外他还融合中外“比较研究”方法,对“元白”等人“同一性质题目之作品”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和分析,从而说明了“文学演化之迹象”与“文人才学之高下”。钱锺书不重“背境”,而偏好于文本的内部探究,他对唐诗的对仗艺术和使用语助虚词的情况有细密而系统的梳理、辨析,对李贺“长吉体”语言的奇诡奥秘做了清晰的揭示。在方法上,他是跨越中西、打通各科。其“打通”法具有范式意义,也指示着未来世界人文学科的一种新走向。从晚清至民元,唐诗学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就民国本身叁十多年而言,唐诗学更是在不断推进。清末民元,有些学者受进化论等西学影响,表达过轻视格律、推崇自然的诗学理念。“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学人们热情宣传民主、科学观念和个性解放思想,刷新了唐诗研究者的目光,革新了唐诗学论着的风貌。1930年前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开始被一些知识分子接受,并尝试运用于唐诗研究;与此同时更多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被译介到中国,研究者们既植根于本土的文化沃壤,又广泛汲取异质的养分,并勇于进行多方面的创造,从而把古老的唐诗学推进到现代化的新阶段。

薛凌云[5]1991年在《近四年来杜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千多年来,伟大诗人杜甫和他那1400余首诗,一直被人们推崇。杜甫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家研究的领域中,总是独占榜首,长盛不衰,各种论着层出不穷。从1987年至1990年,据不完全的统计,共发表了400多篇文章,专着8部。以下对近四年来杜甫研究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分几个方面作简要的综述。因限于篇幅,综述范围不包括专着。一、关于杜甫生平

参考文献:

[1]. 论杜甫的妇女观[D]. 谢羽. 河北大学. 2001

[2]. 中唐妇女题材的乐府诗研究[D]. 徐维. 西北大学. 2007

[3]. 论杜甫的爱情诗[J]. 庾光蓉. 杜甫研究学刊. 1995

[4]. 民国唐诗学研究[D]. 任晓勇. 安徽师范大学. 2014

[5]. 近四年来杜甫研究[J]. 薛凌云. 文学遗产. 1991

标签:;  ;  ;  ;  ;  ;  ;  

论杜甫的妇女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