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首批“名校长”成功的内在因素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省论文,首批论文,校长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任何一项追求社会价值的研究课题都是应时代与实践的要求而确立的。江苏省首批“名校长”成功的内在因素研究也是如此。本研究的确立基于以下动因:
1.时代与实践的呼唤。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校长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办好教育的关键性人物,是决定学校工作质量的重要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讲,校长的素质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前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在于校长,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追溯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办一流教育培养高素质学生,需要大批的优秀校长尤其需要一批知名校长,这是时代与实践的呼唤。
2.江苏省“名师名校长”工程的激发。江苏省教育厅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强江苏省中等及其以下学校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根据《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通知》要求和《江苏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九五”计划》提出的任务,经省政府同意,在全省中等及其以下学校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并在第15个教师节公布了江苏省首批名师名校长名单,这是江苏省造就一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教育管理专家的重大举措。
(二)研究意义。
名校长工程作为江苏省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加强新世纪校长队伍建设的崭新视角。就笔者所知,目前尚未有专门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大的探索性。
名校长成功的内在因素的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意义。其理论上的意义,旨在探寻获得成功的名校长成功的内在因素,探索名校长成功的一般规律;其实践意义,意指本研究的成果,能够对江苏乃至全国的名校长群体的崛起起推动和指导作用,从而为江苏省“名师名校长工程”的实施,为全面推进江苏基础教育事业的现代化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启示,对加强新世纪校长队伍建设和校长培训工作起借鉴与参考价值。
二、江苏省首批名校长成功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一)名校长成功背景因素的调查分析。
1.学历职称分析。江苏省首批15位名校长的学历构成是这样的:本科10人,专科4人,专科以下1人。学历,从整体上说,代表了一定的文化素质。名校长群体学历分布情况表明:本科学历者占66.66%;名校长中研究生学历者暂无,这自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以及名校长的年龄等因素的制约。但首批名校长并未因工作的繁忙而忽视业务学习与进修,例如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吴辰校长、徐州第一中学孙铁峰校长、江苏省射阳中学陈洪校长等都参加了高校的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并结业,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朱士雄校长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
职称情况的分析表明,江苏省首批名校长在职称方面均具中学或小学高级教师职称,首批名校长中特级教师8名,占名校长总数的53.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名校长都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学术涵养。江苏省新海中学校长沈倩文和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朱士雄分别从1997年、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这在中学校长中并不多见。
2.成才周期分析。当我们循着名校长成长的足迹探寻时,可以发现名校长的成长过程具有起点晚、周期长的基本特征。首批名校长教龄状况统计表明,具有20-25年教龄的有2人,25-30年教龄的6人,30年以上的7人,平均教龄为30.6年;几乎所有的名校长都曾经历了班主任、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中层干部和副校长的若干台阶。另据有关资料分析,首批名校长担任正职的平均年龄为43.7岁,被评为首批名校长的平均年龄为53.9岁,现在的平均年龄为56.9岁。他们从任正职到成长为名校长平均用了10.2年的时间。以上事实充分说明,名校长的成长过程处于孕育、准备、奠基的基础阶段较长。应该说这一发展阶段是不可超越的,也不应该超越。超越了往往会给校长自身在后阶段完成全面职能的管理工作带来“先天不足”的后遗症。
3.性别情况分析。在15名名校长中,男女名校长比例为14∶1,仅有1名女校长即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吴辰校长。这说明女校长在和男校长的竞争中仍存在不少的差距。尽管历史上著名的女校长就比较少,但是女校长加盟名校长群体,毕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校长群体的敬业精神和不凡实力。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妇女地位的提高,相信教育界的女性名校长将会越来越多。
4.任教学科分析。首批名校长中,学科分布情况如下:语文学科5人,物理学科3人,英语学科3人,数学学科2人,化学学科1人(暂缺一位名校长的任教学科资料)。任教学科的分析引发了笔者的一点感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校管理人员,而首批名校长中竟无一位毕业于教育系,甚至据笔者所知,目前中学校长中很少有人毕业于教育系。这似乎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是,教育系毕业的教师,应该说是了解教育、懂学校管理的,但却不担任学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却是,非教育系毕业的教师从事着学校管理工作,却不得不通过自学进修等途径去补偿教育类课程。这似乎应引起我们足够的深思。
(二)名校长成功的内在因素的调查分析。
在对名校长和当前一般校长的问卷调查的归因分析中,我们发现,作为学校灵魂的校长都具有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必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和共性品质。这些共性品质是校长办学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条件,也是校长走向成功的基本条件。但名校长的成功除了具备当前一般校长所具备的共性因素之外,还有很多特殊的内在因素,这些特殊的内在因素是名校长走向成功的主要原因。对这些特殊的内在因素的分析,可以为校长们提供奋斗和发展的依据和启示,帮助其走向成功。
通过对名校长的优秀事迹和成功经验的总结研究和探索,以及对名校长成功因素的概括、提炼和与当前一般校长的比较分析,我们尝试着对名校长成功的内在因素进行探寻。
1.能力因素。
(1)敏锐的教育研究能力。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教育改革与教育科研的日益密切结合,教育改革愈来愈依托于教育科研,愈来愈以教育科研为支撑。教育改革赋予广大校长参与教育科研的责任,要求校长具有双重专业角色,既是管理者,又是研究者。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做一名名校长,办一所知名学校,已经不可能没有教育科研的参与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强烈感受到教育科研能力在校长能力素质中的重要地位。教育科研是名校长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对于校长来说,不仅自己要带头搞科研,更要组织发动全校教职工开展教育研究。作为校长,不仅自己要具备教育研究的能力,更要具备教育科研的规划能力、指导教师科研的能力、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正如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吴辰校长所说:“校长的科研能力,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2)杰出的教育管理能力。校长的教育管理能力,主要是指校长有效开展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必备的一种个性特征和实际技能。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这就要求校长要具备较强的教育管理能力。考察名校长的优秀事迹和成功的经验总结,可以发现,除了当前一般校长所具备的组织领导、人际协调、社会交往等能力之外,几乎所有的名校长都具备以下几项杰出的教育管理能力:
①宏观理论思维能力。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有宏观思维的能力,能够跳出学校乃至教育的小圈子,站在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教育,思考教育,驾驭学校管理活动;一个优秀的校长还应具有理论思维的意识和习惯,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应有明晰的定位,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能够有独特思考,对学校的发展模式和办学风格能够进行理性的选择。如此,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管理行为的自觉性,优化学校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而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又能够充实自身的理论思维内涵,使思想更加个性化。
②改革创新能力。名校长是教育改革家,一般都具有改革、创新的能力与品质。这是名校长成功的重要素质之一。现代社会对校长的要求之一,就是不守旧、不盲从,锐意进取,敢于迎接时代的挑战,有敢冒风险的气魄,有独树一帜的办学方针和管理策略。
探索、改革、创新,是名校长成功的教育实践的共同特点。江苏省名校长之一的泰兴市洋思初级中学校长蔡林森正是在36年的教学生涯中,在先后任教过数学、物理、语文、政治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上,摸索创新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关注学生主体性的生成,以生动的教育实践,诠释着主体性教育。语文教育专家洪宗礼先生评价:“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用书、参考资料中找不到的,是一种创新”,甚而有教育专家称“洋思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中国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1](P.16)。
③创造性决策能力。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著名决策理论家H·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在学校管理中,决策是校长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职能。从学校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所谓决策是指制定、作出策略的过程,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学校管理的目标,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从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过程。
决策是校长管理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但当我们考察当前一般校长与名校长的差异,可以发现他们在创造性决策能力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许多校长一般都习惯于作“传达式”的工作,上级怎么说,就怎么办,别的学校干什么,自己也就干什么,他们的决策是一种“再造决策”,主要是执行决策,也就是简单地执行。而名校长在决策时,则在理解上级精神的基础上,联系学校实际,制定出有特色的实施方案。名校长领导的学校之所以成为名校,之所以会创出特色往往与名校长的“创造性决策”有关。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分析,名校长必须不断地培养和增强创造性决策能力。西蒙也说过,愈往高层,领导者就愈无法找到符合决策的明确程序,这就往往要依靠领导者自身的经验、判断力、直觉和创造力。可见,是否具有创造性决策能力是学校管理者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
2.人格因素。
在学校这样一个组织机构中,校长是学校之魂,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领袖。名校长的人格魅力应该是学识学问、教育教学思想、办学方略和业绩、工作方法和管理艺术,乃至气质、品性、特长等综合性个人素质形成的一种亲和凝聚力量。校长的人格是由校长的理想精神、敬业态度、情感立场、道德情操和意志品格等组成,代表着以塑造民族未来为己任的校长群体的根本的价值取向。
他们都注意塑造与培养自身的人格,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潜移默化地感召师生员工,以德行服人,以学说服人,以自己的为人来吸引人。名校长自身的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名校长的人格魅力是一种精神力量。这15位名校长,给人带来突出的印象就是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虽然以独特的人格力量投身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做出显赫的业绩,是每一行业成功者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质,但对作为一个学校的精神领袖的校长来说,人格的高尚则显得更为重要。这15位名校长,有着令人肃然起敬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这在他们的工作中和生活里,都可以找到数不胜数的实例。作风正派、诚实待人、严于律己、公而忘私、襟怀坦荡、克己奉公,这样的概括用在他们身上,绝不是空洞的形容,而的的确确是他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真实写照。
3.理念因素。
(1)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15位名校长,虽然所受的教育不同,但都能自觉地认识到教育对于提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体素质的重要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他们都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丰富生命意义,要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尽可能大的贡献。因而,他们不是口头上的坐而论道,而是把身体力行地去服务社会当成己任。锡山高级中学朱士雄说:“孩子,是我们的教育对象;育人,是学校的根本功能。一切为了孩子,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创设使学生能主动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对学生终身负责,实现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负责,满足人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姜堰中学钱一武说:“中学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生在校3年,教育者要考虑他们今后发展的30年,考虑民族素质的300年。”[1](P.48)上述例子足以说明,这些名校长的人生定位,既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受制于外部的理论教条的约束,而的的确确是他们自己理智选择的结果。对教育事业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从他们心里生长出来的。也正是基于这样朴素而深刻的情感,才使得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超越了职业而成为了事业,进而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同时也使得他们不惜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整个生命都投注其间。
(2)坚定的教育信念。在学校全部的教育现象及其复杂关系中,最宝贵的东西是“教师的信念”。[3](P.264)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需要有深思熟虑的教育信念作指导。校长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他们有无教育信念以及有何种教育信念,不但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更直接左右着教师有什么样的思想信念,进而影响着学校向何方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校长的教育信念是学校全部工作的活的灵魂。
首批名校长之一的常州国际学校校长万小平一直恪守“给学生提供最好而可行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教育信念。[1](P.259)他说,不管别人还在怎么做,在我们学校里每个孩子都是同样的太阳,必须保证每个人都享受到最好的和最适宜的照料。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者的目的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要把差异作为资源加以开发。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差异,像开采矿藏一样,从有差异的学生身上挖掘出许多新的课题,并针对有差异的学生设计出多姿多彩的教育方案,从而实施多姿多彩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教育世界,只要我们对每个学生都充满期待,并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条件,就一定能使他们都获得成功。
(3)成熟的教育思想和独特的办学风格。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美国中学校长协会制定的校长应具备的12项基本技能,其中就有:具有较成熟的教育思想,易接受新观点、新思想。1995年北京市率先在全国举办首期校长高级研修班,中心议题就是“我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可见,校长的教育思想是极其重要的。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名校长不仅精通教育科学,而且具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广阔的教育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独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风格。名校长是教育思想家,是“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人”。他们能够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学校实际,提出自己独到的系统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论。
(4)不拘一格的学校管理理念。调查发现,名校长与当前一般校长相比,在“学校管理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对学校管理方式的选择,当前一般校长普遍地选答①重规章制度和④偏重制度管理;而名校长在此题的选答上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既有选答①、④,也有选答②重情感管理和③偏重情感管理,各项答案上均有选择。
与当前一般校长相比,名校长在学校管理上表现出了不拘一格的学校管理的理念。特别是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拘一格的教师管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新世纪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呼唤着教育应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与人际环境。面对新的世纪,我们的教师管理的确应该改革,应该在多样化上下功夫,让教师管理真正“活”起来,让教师真正“活”起来。
在一些学校领导认为教学管理的最佳境界就是整齐划一,强求教学要求、精度、质量、评价整齐划一而忽视教师教学的个性和创造性,强求固定模式的时候,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袁浩对此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这位全国科研型校长在教师备课笔记的要求上所体现出来的真知灼见,的确为教师展现风格创造了一个真正以师为本的人本环境。在与全校教师谈备课笔记时,袁校长说:“什么是备课笔记?备课笔记是教师为了上好课,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设计的文字记录。好的备课笔记中无处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创造的火花。备课为上课,备课笔记是上课的计划,是写给自己看的。怎样写省时、省事、效果好,就怎样写。因此,凡40岁以上的老师,在备课笔记的书写上、格式上,学校不作统一要求。请大家备课时集中精力思考,精心设计教学,让自己的备课笔记真正做到有实效、有创见、有特色。不过,新人新办法。年轻同志还必须按规范格式和书写要求认真写,还得定期交给自己的‘导师’审阅”。[1](P.97)抛开了形式主义,分层提出要求,给予教师适当的自由创造空间,教师真正地“活”了起来。
名校长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拘一格的理念,反映了各地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以及与之相应的适合该地区学校管理的具体模式的差异。
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创造性,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呼唤创新的时代,教育管理更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的教师管理应该更实在地体现时代精神,让学生展现个性,教师展现风格,学校展现特色,形成一个多姿多彩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为激发个人生命潜能,振兴民族创造活力,作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这15位名校长,既有不同的性格和生活原则,也有迥异的成长经历。他们分别立身于庞大教育体系的某一个有代表性的制高点上,互相之间是不可取代的。但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些名校长身上,其精神实质又是惊人的一致。正是这些共同的价值取向与人格力量、共同的敬业态度与诚挚爱心,为丰富他们的教育实践构筑了坚实的基础,使我们就此找到一条追随他们的明晰的轨迹。
钱学森在谈到杰出人才的成长时曾经这样说过:“只要掌握了他们之所以才能出众的规律,有几个就能有一批,有一批就能有一大批,以至成千上万。”[4](P.45)我们同样可以说,只要探索出走向成功的名校长成功的一般规律,那么,江苏乃至整个神州大地上将会涌现出一批、一大批乃至成千上万的名校长。当然,名校长是极少数,我们自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所有校长都成为专家型的名校长,但是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我们应该通过社会舆论倡导校长向专家型的名校长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