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领导的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论文,领导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课程领导既是课程改革的产物,又是课程改革的保障。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强课程的适应性,使学校的课程设置能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按照课改精神以及学校发展规划,并根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试验工作的实施方案》的要求,我校基于自身的校情和办学特色,以二期课改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出发点,以学校办学现状为基础,力求建构并落实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组成的,符合校情并可以切实促进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
一、让学校课程为学生发展奠定底色
我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认真执行课程计划,以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为契机,把“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学校课程实践形态,努力使课程更好地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需要。
1、赋予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以学校实践形态
基础型课程:我们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按照教育部和市教委有关文件要求,开设语文、外语、数学、科学、物理、生命科学、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信息技术、劳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身、社会实践等课程。我校教师在观念转变的前提下,对教学方法的调整、变化和创新行为是非常显著的。各个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构建“新”“活”“放”“动”“实”的具有个性的“新课堂”,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变教为学,变学为动,变动为思,创造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实现教育活动的人本化、个性化、优质化。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以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为目标,发扬学校特色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采用行政班与走班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和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多元智能,发展潜能。根据本校校情,开设外教英语口语、机器人、法制教育、JA课程、心健及篮球、车模、版画、合唱、围棋、跆拳道、管乐等特色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探究型课程:通过学生在假日里开展课题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找指导老师,在老师指导下提出课题,制定课题实施计划,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访查、实验研究、资料查询等方法,撰写小论文,并通过班级、年级、校级的评价制度,评选优秀小论文。
2、以德育“奠基”并“引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拓展德育渠道,突出各学习领域的德育特色,发挥学校、社区、家庭的综合德育功能。改进德育方式,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积极的情感对“优教促学”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根据教育部和国家教委有关精神,开设生命教育、民族精神、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民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和环境教育等一系列专题教育。深化我校“三自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德育特色,结合民族精神培养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发、形成我校德育课程体系。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程执行力度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课程实施的有效保证,我校以新课程为导向,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发展为宗旨,不断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1、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深入开展校本培训
在培训方式上,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如:专家讲座、与专家对话、下发学习材料、为每位教师订阅教育刊物、教师自学、外出观摩学习等,使我校教师领会二期课改的核心内涵,从科教兴国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二期课改”的重要意义,理解二期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把握“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核心理念,在课程实施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在人格平等和服务学生的基础上,致力于建立一种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培训类型上,处理好学业提高培训与继续教育的关系,鼓励教师自我进修、自我提高,同时安排骨干教师指导帮助新教师,建立带教结对制度,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
2、建立专家引领下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加强备课组、教研组建设
我校确立了合作互动、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策略。我们以小班化教育研究为契机,关注新理念下课例研究,把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教育科研紧密结合起来,把二期课改的新理念转变为新教学行为结合起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各教研组认真学习课改方案,学习新课程标准,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并在各项教学活动中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作用,营造求真、务实、和谐的教学研究氛围,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在二期课改精神指导下,将小班化教学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各教研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教研组的发展目标,制订方案,并在各项教学活动中落到实处。
以二期课改精神为指导,变革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方式,更新活动内容,聘请专家来校指导,提升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品质,建立各教研组开展教研行为研究制度。各教研组备课组以科研为先导,开展课题研究,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每学期各教研组剖析一课例,做好实录、分析、反思、说课、评课、组际交流等工作。
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各备课组规划研修活动。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主题、定主讲人,处理好备课中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学习方法指导、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等教学研究。
三、优化课程评价体制,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评价体制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也要注重对评价体制的改进和优化。为此,学校从课程建设的实际出发,对评价体制作出了创造性地革新和优化。
评教从教师教学行为、态度和工作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切实提高师德修养和专业水平。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入手,加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通过调研、座谈、问卷、自评等形式进行评价。
建立多元学生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激励、调节、促进作用。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全面记录学生成长轨迹,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在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把评价活动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客观记录,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即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家长、教师);评价内容多样化(情感态度、方法、价值观、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素质);评价方法综合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时机全程化(评价伴随教学活动全过程)。定期与平时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阶段性与期末相结合,综合与分层相结合。
四、强化课程管理机制,保障课程的课堂实效
我校为确保课程实施的实效,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
1、成立课改领导小组
校长亲自任领导小组组长,并实行三级管理:校长室——教导处、科研室——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确保“二期课改”有序、务实、深入地进行。校领导深入课堂、深入备课组,为顺利、健康、稳定、有序地推广新课程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2、强化制度建设
学校制定了推广新课程的实施方案,细化、修改、补充各项管理规范和制度,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科研制度,形成质量管理制度链;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与二期课改相匹配的制约、激励机制,形成了学校管理新机制质量管理的规范建设,促进了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初步形成,通过制度管理,各部门权责分明,流程清晰,要求明确。
3、教学管理规范化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并不随意增减课时,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管理教学常规。保证教研组活动有计划,有专题,有研究,并定期进行;制订了学校关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学制度,规范了教学;制定了作业检查制度,严格命题、考试和阅卷过程的管理。
此外,学校还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运用了对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教学质量管理的矫正的策略。主要途径有:校内视导调研、学生问卷、家长及社会有关方面对学校满意度测评等。学校还加大对课程资源建设的投入,对积极参加课改实验的年级、学科给予政策与经费支持,确保课改实验所需经费及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对课改实验确有成效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