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制度:校长人事制度的完善之道?_公务员职级改革试点论文

等级制度:校长人事制度的完善之道?_公务员职级改革试点论文

职级制:校长人事制度的完美之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级论文,之道论文,人事制度论文,校长论文,完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闻回放

武汉中小学试行校长职级制

据《人民日报》报道,记者从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获悉,重点中学校长享受正处级待遇,名校校长比薄弱学校校长收入高,这些现象将淡出武汉基础教育的历史舞台。今年,武汉中心城区中小学将开展校长职级制试点,到2010年在全市推行。

据悉,实施校长职级制,目的是逐步实现中小学校长与行政级别脱钩,完善校长负责制,明确校长作为法人代表的用人权、分配权和其他管理权,并形成校长职务能上能下、流动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的灵活用人机制。武汉将探索建立校长上岗资格认证制度、校长职务等级薪酬制度、校长专业社团管理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保障制度等。

主持人: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贵勇

嘉宾:

上海建平中学校长 程红兵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洪基学校校长 柯中明

四川省成都高新实验小学校长 陈光前

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 何光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 褚宏启

校长职级制试行之初,在基础教育领域曾经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地区也对之进行了摸索,但这种制度是否具有普遍性,为何未成燎原之势?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障碍是否不可逾越?现实中面临的窘境是否使之成为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日前,记者邀请了几位不同地区的校长和专家,对校长职级制出台的前前后后、利与弊、解决之道等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职级制有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推进校长人事制度改革。

职级制意在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强化校长的职业意识和专业发展,并从根本上摒除校长的官本位意识,是一种历史性变革。许多地区致力于职级制的试验,目的是通过制度的创新或设计给校长提供内在和外在的动力,实现学校和校长的良性发展。

记者:众所周知,上海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实行校长职级制,如今已经大面积铺开。最近几年,北京市西城区、潍坊、沈阳、中山市也在陆续推进。当然,地区不同,表现也不一样。针对这些不同表现,请各位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褚宏启:职级制标志着时代的进步。一是职级制强调校长的专业发展,着意淡化官本位意识。过去校长职位与行政级别挂钩,使得许多人当校长是为了升官,而不是把学校搞好。二是校长与行政级别挂钩容易出现行政级别倒挂的现象。县一中校长有的相当于副县级,比教育局长级别还要高。县教育局某个科室到学校指导工作,经常会出现级别低的指导级别高的情况,造成政府与学校关系尴尬,起不到指导作用。三是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学校布局呈现二元结构,重点校与薄弱校区分非常明显,级别差距也大,这就导致好学校的校长不愿意到差的学校,因为那意味着自己级别降低了,整体来看不利于薄弱校的改造和发展。另外,从校长本身的发展来看,校长再往上升就是副局长,但副局长的职位是有限的,机会少,使得校长缺乏工作动力,最终不利于教师和学校发展。校长职级制有利于校长产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何光辉:我赞成职级制,从人事改革上讲也应这样。上海市推出职级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实行校长职业化。二是取消校长的行政级别。其实,淡化行政职能对校长办学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上海来讲,不同级别校长的工作目标比较明显。在待遇上,平常可能体现不出来,但年终奖可以体现出来:特级校长如果达到预期目标,年终奖是3万元,一级是2.5万元,二级是1万元。这对校长应该说是不小的激励。

陈光前:我们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只有6个人,因此学校办学空间比较大, 但校长待遇这方面没有配套措施。校长的责、权、利三者应结合在一起,做到哪个层次,校长就应该享受哪个层次的待遇。而实施校长职级制,抛开学校不说,也有校长水平的差异,这种水平差异理应与管理报酬结合起来。同时,职级制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规定了薪酬,有利于学校的财政管理,某种程度上杜绝了“小金库”现象。

柯中明:职级制是个新东西,首先要弄清楚职级的认定、校长职级的考评、职级考评以后的晋级等问题。对校长职级制,我是认同的,但现在评价标准很模糊,因此出现了论资排辈现象、安慰性评价等。

程红兵:我也对校长职级制持肯定态度,因为它将校长从行政级别中独立出来,这本身就是看到了校长的特殊性质。校长不是政府官员,与公务员有本质上的区别。学校是文化主体,校长是引领学校发展的文化个体,是一所学校行使主体意志个性化办学的中枢。将校长的级别单列开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校长有效管理学校、引领学校发展、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等目标的达成。

校长职级制要系统地看,它是综合性的而非单项的变革。确切地说,职级制也好,聘任制也好,都涉及了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关于校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或人事制度的变革,一定要考虑全面,不能单一地聚焦在微观领域,如只取消校长行政级别,单纯为校长分等,因为这既不现实也没有实际效用。

记者:既然职级制确实是一项设计比较理想的制度,为什么却没有在全国遍地开花?据你们了解,执行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们认为推行校长职级制的关键是什么?

何光辉:执行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上海校长职级制划分为12个等级,我认为有些过细。在做的过程中,开始想法很理想,但实施起来发现问题不少,如专家组成员组成不够合理、资金等配套措施跟不上等。还有就是评等级时,不是根据德、能,而是论资排辈,特级往往是年龄比较大的校长。同时,评选带有安慰性质。另外还有一个把关的问题,上海校长的参评资格是教委把握,从现实来讲这是有漏洞的,即某些校长有水平,但可能不送参评。我觉得,校长职级制要迈过两道坎,一是当地财政。二是级别定位之后的落实问题。不解决这两个问题,职级制就很难实施。另外,上海校长职级制走的是封闭路线,教师和学生没有参与进去。

程红兵:我也赞成职级制要有充分的经费保证。打破一种机制容易,但建立一种机制需要尊重原有的制度,同时保证绝大多数校长的收入水平高于以往。在保证校长同样职级享受同样待遇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原有起点。实行校长职级制后,有些校长工资待遇不升反降,这样下去难免会影响校长的积极性。级别与待遇之间如何实现平衡,应该慎重考虑,既要有刚性,又要有弹性,保证职级制的工资待遇水涨船高,与公务员系列保持同一增长幅度。

陈光前:校长职级制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管理成果;二是自身水平,两者相加才是校长的真正职级。其中有三种情况,一是评价水平高的校长,管理学校不好,报酬就应该减少;二是评价水平不高,但管理学校比较好,报酬也应相应高;三是校长评价水平高,学校管理好,待遇当然应该最高。我认为,校长职级制首先要实现待遇上的公平。

柯中明:我觉得校长职级要像考驾照一样,拿到A牌的,驾驶A牌和A 牌以下的车。什么样的人拿A牌,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开放的标准。一所学校, 原来基础不好,现在好了,什么叫好,好到什么程度算好,什么样的校长算好校长,都应该有具体的规定。有了这些,会鼓励两批人,一是校长。二是立志于做校长的人。同时,认证体系应是开放的,像教师考上岗证一样考校长资格证。最后是如何评价校长,这与评价学校、评价学生一环扣一环。这三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否则无法推行职级制。

褚宏启:校长资格应该有具体规定。美国50个州中的42个州规定,当校长必须有硕士学位。我们国家其实也有具体要求,1991年制定的中小学校长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规定,小学校长中专学历,初中校长大专学历,高中校长本科学历,这是学历要求。那个文件已制定了15年,应该更新,即从国家层面提出更高要求。我倒觉得,职级制落实要涉及几个问题。首先是门槛,其次是评价,再次是评价后的工资回报。任何改革,要想调动被改革者的积极性,从其手中拿走一个东西,就要给他更好的东西,这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职级制从校长那里拿走了行政级别,应该给予更多薪酬。实际上,职级制说到底是政府与校长的“权钱交易”,政府用钱将校长的行政级别买走。但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校长,拿走了行政级别以后,待遇反而没有原来高了,积极性肯定受到影响。起码在改革的初级阶段,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评价是否客观、科学,评价程序是否公平也影响着职级制的落实。当然,更大的问题是政府的财力。上海市推行职级制时,市政府拿出很多钱。这笔钱对于上海或许可以承担,但其他很多地区承担不起。我的看法是,职级制的改革在发达地区可以做一些试点,其他地区可能推行不开。

评价校长和评价学校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有一个总的原则:综合分析,全面考量。评价校长要看其任职后,给学校带来什么新东西,重点看增量:比原来增加了什么,而不是看考试考了多少分。评价学校要看学生在校生活是否愉快,综合素质是否有质的提高,教师是否有职业认同感,是否实现了自我发展。两者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公正。

记者:校长职级制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最难的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恐怕还是对校长的评价问题。在你们看来,如何评价校长才算科学,才更有公信力?

褚宏启:从国际来看,各国政府、各级政府,包括各国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校长评价比较难,因为学校工作与其他社会组织绩效衡量标准不一样。以前评价校长,由一些教育专家来评,也不是很科学。

何光辉:现在,大部分地区的校长是由人事科和党委办来统筹的。这就造成重点学校校长的级别最高,村一级的校长哪怕能力再强,级别也高不了。由此,涉及到校长的评价是不是给的教育资源越多,学校成绩越大,评价就越高?我的看法是,大家首先应该在一条起跑线上来评。

记者:但问题是,校长可以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学校却存在客观的差距。评价校长必然离不开对学校的评价。学校交给你,怎样才算办好?现在评价学校往往是“分数决定论”,尤其是高中。依你们看,校长职级制会不会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陈光前:我认为,两者可以分开来评。评价校长是校长的指标,学校是学校的指标,尤其是初级认定时,级别应该由专门机构认定,对从事校长工作的人,应该给他一个身份,在多少年之内有效。现实情况下,对校长没有系统的评价标准,我们拿的都是职称工资。也就是说,我的水平也许比其他校长都高,但从报酬上体现不出来。其实,校长是可以用指标去评价的,如学历、专业、学术成果等。评价学校要从几个维度去评:学生学业成绩占一个维度。成绩很重要,但方法不对,会产生错误导向;教师队伍的发展要纳入评价体系,教师评价,评科研、学术成果,以及承担课题情况;学生评价,评个性特长取得的成就情况;学校的特色情况;还有一块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几个维度要统筹考虑。

程红兵:校长是学校办学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决定学校办学质量的还有学校原有起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诸多因素,但校长是起关键作用的,虽然评价校长不能与评价学校等同,但评价校长必须考虑他所在学校的发展状况,这是毫无疑义的。评价学校与校长职级制没有必然联系,而校长职级制与应试教育更没有必然联系。应试教育说到底是与我们的人口数量众多、就业异常激烈等因素相关联的,这些东西左右着现实处境下的人们。

褚宏启:我的看法是应当把评价学校与评价校长结合起来,也应该适度分开。什么意思呢?有些重点学校之所以好,一是因为生源好。二是政府投入多。我觉得,评价校长要看其任职后给学校带来了什么新东西,而不是看考了多少分。评价学校标准不能太单一,比分数,薄弱学校永远不行,但薄弱校的工作难度、压力其实是很大的。教育领域只看分数与经济领域片面追求GDP的后果是一样的。我认为, 对校长的评价应该全面,教育领域不能只盯着名校长、名校。

表面上看,疏通不了校长资格认证、职级科学划分、专项财政扶持、学校客观评价标准等刚性环节,校长职级制便是空中楼阁,无法实施。但要知道,职级制从范围上是校长人事管理制度内的改革,职级制也好,聘任制也好,只要有利于校长和学校发展,即可结合学校具体实际,拿来己用。突破了这一观念,问题便迎刃而解。

记者:即使可以做到对校长和学校的客观评价,但正如前面所说,解决不了经费和校长认证资格的问题,是不是意味着校长职级制仍然搞不下去?

何光辉:现在,有教师资格认定,但针对校长的没有。许多地方如今实施校长职级制,其实是前面和后面的东西不管,只管中间一段,这无论是从理想还是现实角度来讲,都存在着不可能解决的问题。目前的问题是,校长评价没人管;校长培训不系统;评价后的待遇跟不上。不解决这几个问题,我觉得,校长职级制就是空中楼阁,即使实施了也不是真正的职级制。

柯中明:我原来是二级校长,但现在达到了一级校长的标准,是不是要晋升呢?我认为,不同级别校长的任命权力应该分开,如可以让三级校长任命权在区里,二级校长在市里,一级校长在省里,特级校长在国家。这样才有说服力。

程红兵:校长的产生应该来自于民间,来自于这所学校的广大教职工,没有他们的充分信任,校长将无所作为。校长培训最主要的应是动力的培训,要让所有的校长有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有为理想而献身的高尚情怀;其次是气质的培养,校长的气质修养、人格魅力,直接关系到他能否有效地领导这所学校高品位地生存和发展;第三是思想的激活,没有个性思想的校长是平庸的校长,平庸的校长既产生不了人生激情,也产生不了创造精神,更不可能产生个性化的办学行为。

褚宏启:我的看法是无论是职级制还是聘任制,都在校长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改革范畴内。我们国家中小学校长包括副校长超过100万,这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应该按照人力资源的管理流程来管理。所以,制度设计应该全面,以更好地促进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它包括一些环节,首先是人力资源的规划,如某个地区布局调整之后,需要多少校长,应该根据整体规划进行定编。二是通过工作分析进行定岗,职位需要什么资格,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地步。三是入职,属于任用的环节。四是入职教育,更重要的是培训和开发,然后是评价,之后是薪酬、晋升和工作保障制度。一个完善的校长管理制度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不只是资格和薪酬的问题。职级制能不能在全国推开,成为一种公共性的政策,我觉得将来在区域上可以进一步探索。有的地方条件成熟,可以将职级制与聘任制结合起来,条件不成熟的,如经济不发达地区,搞聘任制是比较稳妥的办法,而且与国家政策吻合。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灵活,但原则性的东西应该贯彻始终。毕竟制度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而人的发展是所有发展的归宿,这种理念应该提倡。

标签:;  ;  ;  ;  ;  ;  ;  

等级制度:校长人事制度的完善之道?_公务员职级改革试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