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集成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环境多维化、信息资源丰富化、信息手段现代化、信息交流适时化带来了信息分析的崭新革命。
1 集成分析提出背景
美国国防部1996年提出信息时代是集成数据环境,是一种物理上分散、逻辑上链接的数据结构[1]。它提高了数据的共享性和可再利用性。随着社会逐步信息化、网络化,任何单位或机构无法“垄断”相关信息。同时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途径增多,对信息机构的依赖性相对降低,体系间对抗,系统间竞争,信息选择的随意性,产品的全寿命周期信息保障,使集成服务靓丽起来,而集成服务有赖于集成分析。各信息机构面对机遇和挑战,理性思索自身的地位,力求寻找一种同环境、需求相适应的功能强大的分析方法。人类思维随现代科技进步亦呈网状互构发展,等等。这使信息集成分析成为必然趋势。
对信息分析的研究在各个侧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信息资源分析,具体定位,定量方法演绎,采集检索探讨,用户研究,产品质量分析等。并且形成了各分支体系:资源体系、方法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但是在从宏观角度将各分支连结、整合、集成形成信息分析的宏观体系方面,却明显不足。集成分析是各分支整合链接,是信息分析这颗大树从树根经树干到树枝的整体建构。
2 信息集成分析理念和特征
2.1 相关理论
集成是一个过程,一个目标。“是为求得事物状态较优,对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进行融合的过程,”[2]它强调融合,着眼于要素的相互竞争、制约和依存,它意味着集成后总效益大于集成前分效益之算术和。“信息集成是针对某个既定目标,或面向特定任务,对信息进行组织和管理,使相关的多元信息有机融合并优化使用的理论”。[3]信息集成分析是一种基于信息集成理论基础上的分析,它是建立在联通的基础上,只有在信息时代的网络环境中才能实施,它是以各元素分析为前提,但又不是各元素的机械拼凑。“它强调的是整体化、一体化的整合过程,强调的是体系,而不是单体。”[1]
2.2 信息集成分析特征
信息集成分析除具有一般信息分析的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
2.2.1 集成性是其最根本性特征 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目的虽千差万别,但在信息的处理方式、通信交互等方面有着共同基础,将这些共同点进行集成,整合、共享共用并使系统模块化,从而提高分析的效率和质量。
2.2.2 交互性是其实施的保障性特征 一方面,集成所需要的原始参数,计算与分析条件,判定标准等要从各终端获取并交换;另一方面,同用户也要随时交互,掌握需求变化,及时调整集成方向、方法和策略。集成过程实质上是信息流、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交互过程。
2.2.3 科学性是其结论有效性特征 首先,集成分析过程运用到先进的设备,最前沿的技术和科学的思想,其科技含量高;其次,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有科学保障;再次,集成分析的框架明晰,步骤严谨,方法得当。
2.2.4 针对性是其实施的必要性特征 集成分析要从宏观到微观,体系到元素进行有效把握,需要较大的智力、人力、财力投入,故其实施对象多是具有较强针对性,对社会经济生活能有明显效益的较大型课题。
2.2.5 时移性是其过程时滞性特征 信息环境千变万化,而集成分析的实施需一段时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对分析结果要作一定时移,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
2.2.6 全方位性是其集成方向性特征 信息时代信息表达从平面走向立体,要应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故集成分析是包括资源、用户、信道、方法、政策、保障、应用等方面的全方位集成。
3 信息集成分析过程
信息集成分析的对象是信息的交流、资源、方法、技术、模式等,是一种面向应用的分析。具体过程是框架集成分析到元素自集成分析再到感应集成分析。
3.1 框架集成分析
它是信息集成分析的基础和保证。目的是建立框架集成模式,选择框架集成元素和确定元素在框架中位置和功能。
3.1.1 建立框架模式 一个好的框架模式应具有:①针对性,它是针对特定课题任务的框架;②可操作性,能以现有方法和工具实施;③灵活性,能随环境、任务变化而调整和更新;④独立性,能以这一框架完成各方面各阶段的集成分析,它是一完整的分析体系,又是一循环的动态系统。
具体框架建立需以任务为中心,根据各元素特征及现有条件等全面考虑。以业务流程构建过程因子,以方法体系的横向结构特征构建方法因子,以保障因素构建保障因子,以应用效果为关联点构建应用因子,再通过这4大因子以一定方式和彼此关系构建信息集成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的支撑下,通过几大因子的有效集成,将信息分析功能由参考作用变为“伙伴关系”,将信息专家、各学科专家会聚,将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整合,面向需求,从宏观上把握,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整体分析。
3.1.2 选择框架集成元素 在信息集成分析中涉及到资源、技术、设备、政策等多方面元素。这些元素担负着不同角色,起着不同作用。但集成分析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而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择取相关性强的元素进入集成框架,元素具有层次性。如对整个框架是过程、方法、保障、应用4大因子,而过程因子又有需求、资源、加工等单元,对需求单元又有类型、心理、行为、规律等元子,一环套一环,逐级深入细化。集成则是各元子、单元、因子等不同层次的元素自身或相互间的整合,使它们共同作用,完成特定分析任务。总之,元素的选择要以任务为中心,针对不同层次的角色考虑相关性、可用性、时效性等,经综合评价判定后选取。
3.1.3 确定元素位置和功能 元素在框架中的位置由元素自身所具有的特性确定:反映事物主要矛盾和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居于主要位置,如过程因子在4个因子中处于显著位置,其他3个因子围绕它.为它提供集成条件。而过程因子中又以加工单元为中心,加工单元又以挖掘集成为主。每一类、每一层都相应地确定其位置。位置确定后,元素除具有自身特性功能外,还具有结构方面功能。主要是联结、解构和适应功能,使其能同框架内其他元素集成并完成特定任务。同时,位置和功能在整个集成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性。针对某一特定集成,它是稳定的,但当这一特定集成告一段落后,应该根据新的集成确定其新位置和新功能。各集成部分内容和功能如下。
1)过程集成。它是信息分析最直接的业务流程。包括以下几部分:①需求集成。包括需求类型、心理、行为及其规律,强调规律,通过集成为进一步分析提供方向和目标。②资源集成。包括资源类型、来源、开发、共享等,通过有机地优化要素,体系重构链接成整体的动态过程,目的是为进一步分析提供有效的分析原材料,同时建立具有保障能力的信息分析资源保障体系,使分析原材料的获取不必四面撒网而分散精力。③采集集成在信息时代尤显重要,功能不一的采集工具,网上、网下、公开、隐蔽的途径,各式技巧和方法。只有针对需求,集成分析选取最好的工具,以最便捷的途径和恰当的方法采集,才能保证采集效益。④加工集成。其集成广度和深度都是最高的。广度上有内容、方法、流程集成等,深度上有原装、重装、挖掘集成等,是最体现集成功效的阶段。将不同广度和深度的加工集成,使其产生整体增值。⑤产品集成。产品的内在质量、外在包装、广告策划、营销策略等方面集成。使信息分析产品物化为现实生产力,实际上是物化过程的集成。这一过程要从知识是生产力,会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思想观念入手,实行科、工、贸、信、政一体化管理体制,丰富人力、财力、物力、信息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搞好权益分配等几方面,集成各方面因素,使产品顺利物化[4]。⑥效益集成。它是集成分析的长远发展目标,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强调社会和生态效益,其实质是产品物化效益问题,要在3项效益间寻找一合理的平衡点。⑦反馈集成是保证集成分析能不断调整集成角度、重点、范围,使集成分析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保证。
2)方法集成。它是定性、定量及拟定量3类方法在平面层次集成;哲学、一般、专门方法在纵深层次集成。将各种有步骤有形式的方法有机整合,形成一种无方法的具体形骸而有方法的无形精神。达到方法研究的最高层次:直接的、运用自如的、忽略具体过程和形式的直达目的方法,方法集成不仅仅是方法自身的集成,还包括功能与方法的对应集成。只有针对功能的方法集成才是有效集成。
3)保障集成。它强调各种保障因素的有效链接与实施。①技术保障集成。在信息时代,这是最基本而必需的一部分,没有它的保障,各种集成将成为空中楼阁。它包括:计算机技术集成,是集成的基本操作工具;网络技术集成,是通信联系的保障;软件技术集成,是对具有知识内容的各种具体手段的应用;数据库技术集成则是资源保障。②管理保障集成。从柔性角度提供保障,包括:作业人员管理,集成分析的过程是投入知识与技术的过程,也是信息增值的过程,需要专业的集成分析人才,而从个体管理转变到群体管理;流程管理从着重于信息分析流程的环节管理转到信息分析的体系管理,从侧重于分析的分工管理到综合管理;创新制度管理是对技术、方法、理论、思维实施创新的一整套制度保障。
4)应用集成。是集成分析产品投入社会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科研教学中是一种辅助保障型集成;在政府决策中是一种针对性、开放性、系统性、创新性、可读性、可操作性强的决策和服务体系;在企业竞争中则是对策、技术、市场、经济利益等综合协调体系;在个人经济行为中则是各种方案比较、选择后引导个体行为的机制。
3.2 元素自集成分析
框架内任何一元素都有结构的不同方面,作为一独立的机体,是一个相对自平衡的系统。在这一系统内,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由此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有制约的相干状态,各元素围绕着如何使自身系统稳定而会聚,增倍与意义自创生。这是一种元素无须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信息,自我走向有序化和优化的集成过程。它对外界的干扰是非特定的,从外界收到的消息不带有明显指令性。它的动力源于内部各部分间的协同与竞争,是同一层次内的集成。如对整个体系来说,自集成是过程、方法、保障、应用这4因子的集成,而对过程因子来说,其自集成则是需求、资源、采集、加工等单元的集成,而对采集单元来说,其自集成则是途径、方法、工具等元子的集成。
赫尔爱·哈肯指出:“一个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化的关键,不在于热力学是否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态的远近,而在于由一个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系统内部发生的协同作用。”[5]它强调内部的关联及发生变化时各要素间的互相配合与耦合。元素自集成过程分两步进行。①水平式集成,是元素中因子的增加。它是维持同一组织层次但复杂性相对增长的自集成,是元素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集成。②跃升式集成,由非组织向组织的有序集成过程,其本质是组织程度从相对较低向相对较高集成,是从无序走向有序。元素自集成过程要顺利完成,须给元素本身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其完成自集成,并提供方法、技术条件,保障元素自集成的顺利进行,使每个元素的功能在自集成下变得更完美、更强大。为进一步的感应集成分析提供良好的原料准备。
3.3 感应集成分析
这是在元素自集成分析基础上的元素之间的集成分析,是高一层次的集成。着力点更重视全面性、系统性和目的性。元素之间的集成是通过相互感应来实施的,所谓“感应是因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感情或动作”[6]。它强调的是外界影响,即元素之间的影响。如过程元素同方法元素之间就因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法而发生集成,使其取得最佳分析效果。从其集成深度和单元看,有源集成和元集成。①源集成是在不改变原来元素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各元素间的某一共同特征或共同作用将它们集成在一起。集成方式有:重叠集成,指两元素完全重叠,但依然保持自身特性,形成一种层次作用,完成对应的层次分析问题;联接集成,指两元素边界相连,横向扩展其功能;交叉集成,指两元素部分融合,形成一种既有融合部分,又有各自独立部分的独特结构。源集成中各元素间同时具有这种集成,彼此间集成方式亦随分析的不同阶段可由外力进行任意间相互以网络状联成一功能强大的集成系统,是一种不破坏原结构,通过集成而形成新的、适用的、对应功能的结构型集成。②元集成是对元素解构所得的单元进行集成。各元素分解成了细小的单元,再根据需要将这些单元集成为一个新的元素。这一新元素包含原有元素的单元但体现的特性和功能是崭新的,实质上是各元素的分解单元的融合型集成。这是集成的最高层次。
4 实施信息集成分析保证
4.1 转变思想观念
集成是一种理念,首先要树立集成这一思想观念,考虑问题从宏观入手,全局把握,不拘泥于某些细枝末节;同时,集成是有效元素集成而非面面俱到,要抓住主要元素集成;再次,集成是一系统过程,是一动态循环系统。总之要将过去注重某一具体环节的剖析或某一定性、定量方法的阐述转向到全面的、宏观的、系统的集成角度。
4.2 培养人才
集成分析需要现代化设备,但更为关键的是需要信息分析人员的大量脑力劳动。人才是集成分析的关键,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分析人员。作为一个高层次集成分析人员应具备一些能力和素质。7种能力是:①驾驭集成分析体系的能力;②协同组织能力;③信息反馈能力;④创造性思维的实践能力;⑤实施人脑与电脑的综合运作能力;⑥把握科学与艺术关联度的能力;⑦行为柔性化能力。3种素质是:①具有创造性思维;②自觉提高竞争意识;③整体优化的惯性理念。通过正规教育,再教育和培训等手段,使人员具备以上各能力和素质,确保集成分析的实施。
信息集成分析是信息时代的主要分析方法,建立集成框架,有效集成,确保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