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关系前景光明_科尔论文

中德关系前景光明_科尔论文

中德关系前景看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德论文,前景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11月,德国总理科尔对中国的第四次访问,是继科尔1993年11月访华、李鹏总理1994年7月回访、江主席1995年7月访德后,中德关系中的又一重大事件。自1972年建交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中德关系发展迅速。科尔此次来访,无疑会将两国业已存在的良好关系推向新的高潮。

科尔促进德中关系全面发展

科尔一向重视发展德中关系,在对华关系上是最具战略眼光的西方政治家之一。早在1974年9月他任莱法州总理时便访问过中国,与巴伐利亚州总理施特劳斯一起为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作出过很大努力。科尔任总理后,积极主张把进一步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作为联盟党的基本方针,在两国间建立“长期、稳定和全面的合作关系”,相互成为“可靠的伙伴和朋友”,并使政治上相互磋商、经济上密切合作、文化上相互交流成为两国长期稳定合作的“三大支柱”。科尔总理执政以来,两国关系虽有过一些不快,但总体发展是好的。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德中两国的共同努力,两国关系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政治关系不断加强

中德建交23年来,两国间总理以上级别的国事访问11人次,其间,自1992年10月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的3年多时间中便占5次。这不仅在中德关系史上,在中欧关系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两国外长几乎每年都进行互访或定期会晤,此外,部长级以下的交往则更多。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德中两国经常就东西方关系、裁军与和平、环保以及南北合作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问题,及时交换看法、协调政策、合作支持,从而加深了了解,密切了友谊。

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目前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是德国在亚洲除日本外的最大的贸易伙伴。自1993年9月中德经济合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德国举行以来,两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发展相当迅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济关系不断加强,经济合作向多层次发展。1993年3月和9月,德中双方的贸易部长先后互访,分别签订了价值12亿美元和8.5亿美元的合同。同年11月,科尔总理率庞大经济代表团访华,两国企业家在京签署了20个合作协议,总金额达28亿美元,其中正式合同金额达17亿美元。这一年,两国企业间还达成技术引进合同83个,合同总金额7.47亿美元。1994和1995年度双方又签署了总金额97亿美元的合同和意向书,以及《中德财政合作协定》、《关于对外经济贸易法律合作的联合声明》等四项政府文件。目前,双方已经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合作范围已从中央一级拓展到省州(市)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迄今,中德间结成的友好省州(市)已有24对,相互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将来合作范围有望继续不断扩大。

(二)双边贸易额大幅增长,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双边贸易总额连续6年持续增长。据中方海关统计,1993年两国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1994年为118.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8%;1995年1-9月份两国贸易额已达91.17亿美元,又比上年同期增长14.4%。这种发展势头继续看好。随着两国贸易额的不断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目前德国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是机械产品(占出口比重的46.65%)、电子产品(占17%)、汽车(占12.28%)等,中国对德出口的主要产品有服装和纺织品(占出口比重的29.38%)、电子产品(占20.70%)、皮革制品(占8.98%)和玩具(6.62%)等,改变了70年代初期我国主要从德国进口工业原料和制成品、出口初级产品的商品结构,已以消费品出口和资本货物进口占主导地位。由于受欧盟配额限制,近期中方的纺织品、成衣等扩大出口潜力不大,但电子产品出口潜力很大。

(三)财政合作健康发展,对华财政援助稳中有升。中德财政合作全面实施始于1985年,1988年德国向中国提供的财政援助达1.2亿马克,技术援助5500万马克,在西德政府当年约45亿马克的发展援助款项中,中国获得的财政援助在西德分配的十大受惠国中居第六位,而获得的技术援助占第一位。科尔执政以来,两国在财政领域的合作成绩显著,至1995年,德方承诺的财政合作资金累计已达30.58亿马克,两国技术合作资金超过9亿马克,已经完成36个项目,另有47个项目正在进行。

(四)对华投资发展迅速,合资协议不断增加。科尔政府1993年提出“新亚洲战略”以来,德国在华的直接投资发展较快,至1995年上半年,中德合资企业已由1979年的2家发展到约700家,在华投资项目达1019个,协议德方资金总额31.57亿美元,实际投入9.35亿美元。德国大型企业也已纷纷采取行动。西门子公司在华建立了独资控股公司,计划到2000年在华投资达10亿美元;本茨公司与中国南方汽车有限公司计划共同投资10亿美元,合资生产TO系列大型轿车。为了推动德中两国中小企业的合作,德方在华设立了许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德国大部分州的总理和经济部长也纷纷率团访华,帮助本州的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方也积极行动。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和1994年,中国共派出34个省、市级代表团访德,其中大部分是经贸代表团。在中德两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两国还于1994年6月举行了首届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会议,双方商定,1996年在北京举行第二届会议。德国政府和企业正在调整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的经营战略,预计今后几年,德在华的直接投资会有较大的发展。

此外,金融保险和银行业方面的合作也有了较大进展,至1995年10月,德意志银行等7家德国银行已在中国设立了代表机构,德国商业银行也已获准在华开业。欧洲最大、世界第二大保险集团——德国安联保险集团与中国三家主要保险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在北京、上海、广州开设了代表处,为中国建设承担了数十亿美元的再保险,1996年该集团还将建立投资总公司,在亚太地区寻找投资机会,并把中国列为重点投资国之一。

三、文化交流继续发展,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前景看好

科尔执政以来,两国文化交流逐年深入发展。每年几乎都有文艺团体互访,相互举办各种展览。体育交流项目不断增加。互派的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也日益增多,两国许多高等院校之间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至1984年已签订校际合作协议40多个。中德双方还多次互派各种类型的教育代表团和考察组,双方的教授与学者经常进行专业互访,联合举办学术讨论会,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科尔总理1993年访华期间,两国又签署了新的两年期的文化协定,提出了一项范围广泛的交流计划,内容包括交换科学家和大学生、外语培训、音乐、话剧、广播电视、青年和体育方面的交流等。

两国近几年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发展也较快,德国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国之一。据统计,1994年一年,双方就达成68个技术引进合作协议,金额达12.4亿美元。1995年11月科尔总理访华期间,在他的建议下,双方又签署了成立两国高科技委员会的文件。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今后两国高科技领域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两国军事关系逐步恢复正常

1995年10月科尔总理访华前夕,德国国防部国务秘书舍恩博姆访华,他是自1989年德国冻结与华军事关系以来访华的德国国防部最高级别官员,标志着两国军事关系开始重新启动。科尔总理访华期间又作为近年来第一位西方国家领导人访问了中国军队。科尔提出,为确保今后的国际安全,中德两国必须加强合作,无疑,这为建立两军面向未来的新关系开了个好头。德国是继美、萄、法、西、意后与中国进行军事接触的最后的西方国家之一。尽管在恢复两军合作关系上,德国国内仍有一些歧议,但是经过双方的努力,中德两军关系一定会得到发展。

发展中德关系前景广阔

中德关系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潜力仍然很大。展望未来,面向21世纪的中德关系前景十分广阔,这是因为:

一、两国领导人都希望进一步加强各个领域的合作。中国愿意看到德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愿意同德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中,包括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内加强磋商与合作。德国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两国合作领域十分广阔。中国把同德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全面合作关系作为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总理科尔也表示,德中之间不存在影响关系发展的障碍,两国有一切理由使关系更加密切。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是21世纪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已成为德国政府和其本人施政的重点。

二、中德两国分处欧亚大陆,两国间既无历史遗留问题,也无现实的根本利害冲突,而有着许多共同点。 这是两国关系能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都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们对当前的重大国际问题有着不少相同或近似的观点和看法,都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以利于发展各自的经济。此外,两国不仅在各自所在的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世界上也有重要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大的责任。

三、中德经济互补性强,双方互利合作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人民要改善生活,国家要进行建设,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很大。此外,农副、轻纺、机电等产品均具有竞争力,这些对德国都具有吸引力。目前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已由第一、二产业扩大到第三产业,正向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发展,合作的形式也由单一的吸收直接投资转变到综合利用的多种方式上来。1996年中国将开始执行第9个五年计划,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重点仍是加强农业、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而这些领域正是德国的优势。

德国是世界第三经济强国、世界第二贸易大国和世界第四投资大国。德国的技术、资金以及许多高精产品和管理经验是中国经济建设所必需的,对中国有吸引力。德国工商大会最近对一万家德国企业调查表明,德国1996年对外投资可能再创新纪录,且其投资将更多地投向欧洲以外的地区。中国是当前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市场之一。中德之间这种互补性对两国发展经济都有利,因此,两国完全可以成为理想的经济合作伙伴。

近年来,德中经贸关系发展较快,但是,双方发展合作的潜力仍很大。德国1990年以来向中国的出口虽翻了一番,1994年两国贸易额已达119亿马克,占欧盟与中国总贸易额的40%,但只占德国外贸的1.5%。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境外投资者在中国的实际总投资达1000亿美元以上,仅1994年就有近340亿美元,而德国1994年在华投资仅有2.6亿美元,直接投资项目892个(美国直接投资项目1.6万个,金额207亿美元;日本1.02万个,金额134亿美元),目前德国在华投资总额估计约10亿美元,只占境外在华实际总投资的1%左右。德国在中国建立的合资企业目前只有约700家,与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建立的数千个合资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德中两国中小企业在各自的国民经济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6%,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0%。中国乡镇企业就有2300万,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两国中小企业的合作潜力巨大。

但是,在发展中德关系中也必须看到,由于两国意识形态不同,双方在人权和主权等问题上的看法还存在着差异;在高科技方面的合作还相对滞后;德国产品技术先进,质量也较可靠,企业讲信誉,但还需在价格上增强竞争力,在融资方面采取灵活态度。这些都有待双方共同努力解决。

标签:;  ;  ;  ;  ;  ;  ;  

中德关系前景光明_科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