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沉寂,报道丰富多彩--论档案信息的新闻价值_新闻价值论文

档案沉寂,报道丰富多彩--论档案信息的新闻价值_新闻价值论文

档案无声无息,报道有声有色——试论档案信息的新闻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档案论文,有声有色论文,无声无息论文,试论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闻”是广大读者应知、欲知而未知的事实,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出现,成为报纸的主体。随着报业的发展,读者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渴求知道发生了什么,还希望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一切与发生重要事件有联系的情况,以便于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种条件就给档案提供了一个从灯火阑珊的库房走上万众瞩目的新闻媒体的好机会。

一、档案信息的新闻价值

新闻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刚刚发生的,称作“瞬间新闻;”另一类是早已发生,但因种种原因从未被人们所知的,称作“稳定新闻”。新闻工作者报道新近发生的事物即瞬间新闻的速度,已经从报道几个月、几星期之前的事,加速到报道几天、几小时之前发生的事。为了一个“快”字,无论是党政机关报、地域社区报,还是行业信息报,均各显神通、尽己所能。然而快是相对的,单位时间里信息量终究有限。然而,报道早已发生,却系新近发现的事即稳态新闻则不同了。那些早期受条件所限而尘封着的事物逐渐被后人所揭示,它从时间上看是无限的;那些曾在一个小区域内被人们所知道的事物,在世界走向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将可能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从空间上看是无限的。应该说,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构成了稳态新闻的极大蕴藏量。当然,某一个稳态新闻将于何时与读者见面,就要看它在哪一个焦点上与当代人们的需求相吻合。因此,如果说瞬间新闻是在“抢”字上下功夫,那么稳态新闻则是应在“选”字上出效果了。在这方面,以档案所独具的客观性、权威性、凭证性,而在近三年来小试身手的《中国档案报》,逐渐尝试到利用档案信息体现稳态新闻的新闻价值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1.档案信息的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某一新闻通过读者影响社会的功能。世界上的报纸尽管种类繁多,千差万别,但在争取更大的新闻价值方面却是一致的。报纸的特色也就在用不同的手段争取更大新闻价值中展现出来。我国1997年的香港回归,从中央到地方组办了大量活动,各新闻媒体竟相报道。《中国档案报》虽在报道瞬间新闻方面难与大型综合型报刊竞争,但作为行业报,凭借自己拥有全部国家级档案馆的实力,在稳态新闻的报道上潇洒地走了一回。

例如来自外交部档案馆的作者,根据档案史料撰写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与一国两制构想形成》,回顾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和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建国后关于香港回归问题上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全文约7000字,发表于1997年1月9日。当时正是江泽民总书记元旦讲话提出香港回归将是本年度完成的一件大事之时,更由于文章内容以档为据,时间、地点、相关事宜清晰准确,立刻引起媒体关注,一家国内著名刊物很快登门向作者约稿。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董俭副教授撰写了《沧桑岁月话香港》,以档案编研常用的大事年表形式记述了香港自1840年到1996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其中许多史实是未曾在大陆范围披露的,读者反映对各地举办纪念活动大有益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一位研究馆员撰写的《别了,香港总督》发表于6月30日, 因作者系明清档案的研究专家,故将1943年4月5日领命的首任总督璞鼎查至1997年的下台总督彭定康,共计28名总督的有关情况悉数托出,像一部浓缩历史的短剧,令人回味无穷,不少读者上门索报,留作纪念。本报记者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历史问题专家刘蜀永后编发的《川鼻条约未签署,历史档案可为凭》一文,是以英国档案馆档案信息的权威性,使这条稳态新闻的价值陡长。它使大量学过载有川鼻条约内容的教科书的读者,在大吃一惊之后了解了英军当年占领香港时,连一个不平等条约都没有的真实情况,为中央电视台播发有关新闻作了有益的补充。由天津市档案馆提供的有关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之父董浩云的部分档案,首次披露世界最大的独立船东——董氏集团的起点在天津,报道了董浩云先生的主要经历,尤其是他于1937年在天津轮船业同业公会对英工部局与洋商公会企图危害国航权益进行有力斗争的史料。

以上报道的来源都是档案信息,同属于稳态新闻的性质。从表面上看,似乎都在镁光灯的闪耀之外,但无论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还是从报纸特色,以及对读者影响,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方面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读者在得到较多信息量的同时,得到了更深层次更丰富内涵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有关香港回归的时效性新闻相得益彰。

2.档案信息体现新闻价值的四要素。

新闻价值的要素有多种提法,如重要性、及时性、接近性、真实性、客观性和趣味性等,这也是读者对新闻的基本要求。相比较而言,以档案信息为素材撰写的新闻报道,对新闻价值的要素体现在重要性、真实性、客观性和趣味性方面更为突出。以具有重要性、真实性、客观性和趣味性的档案信息为依据撰写的报道,其永久性魅力更体现了出来。

例如,在《名人与档案》栏目中披露的毛泽东、刘少奇、陈云、彭德怀的亲笔书笺,作者只介绍档案发现的来龙去脉,评论很少,大部分是档案原文,而读者亦可省去中介,直接谋面与领袖和名人,他们的可亲、可敬之处跃然纸上,其品其德领悟在心。这样的报道朴实客观,虽然没有色彩点缀招客,却是靠货真价实留人。

再如《时光聚焦》栏目,刊登的是由中国照片档案馆定期提供的历史照片,每张都配有简短的说明文字。一位身穿白衣,腰系粗绳,缒在宛平城墙垛下的身影,告诉后人“七·七事变”时,中国守军是怎样出城与日军谈判的;一艘正在下沉的轮船半露海面,歪斜的桅杆与烟囱似在做最后的挣扎,这就是发生于1948年12月3日的江亚轮海难大惨案,1375具尸体和1300人失踪,竞得不到国民党政府的应有重视,最终不了了之。照片是最直观的信息,聪明的读者一睹便知报人用意。档案的真实性可以得到读者最大的信任,从而体现了新闻的实际价值。

鲜为人知的档案信息借机公布,在社会生活中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客观上能起到参考借鉴作用。如《石室百言》栏目在植树节期间刊登了清帝雍正重视植树的几则谕令;在全国高考期间,《史料珍闻》栏目登载了中国古代最大科场舞弊案揭秘。所有这些,从时间上看都距离现代很远,但其内容客观准确,贴近现实,提供了难得的参考价值。

3.档案信息具有发布稳态新闻的权威性。

现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任何一张报纸或其它媒体,想垄断读者都是难以办到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办出特色,吸引读者。这时,档案信息独家提供凭证性新闻的能力就体现出来了。

比如近些年来,在一些大型电视剧的镜头中常能看到毛泽东同志主持开国大典的情节,《档海泛舟》栏目就刊登了一位中央档案馆的作者文章,以开国大典实况录音磁带为据,记述了当年的准确情况。

又如,随着传播业的步步扩大,媒体之间的相互炒作,以讹传讹亦时有发生。电视剧《雍正皇帝》播出后,观众都对雍正篡改康熙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于四子”的劣行痛恨之极。这时《以档澄史》栏目登出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提供的文章,为雍正平反。因为传位给雍正的遗诏现就存放在该馆,系满汉文分别撰写在同一张诏书上,况且当时汉字尚未简化,“于”字不可能出现在遗诏之中。

再如,“推出午门斩首”是国人们从戏剧小说中常见的一句话。《石室百言》栏目的主持人告诉读者,《封神演义》、《说唐后传》、《说岳全传》中不时出现的“推出午门斩首”之说都是以今为古,因为午门在明清皇宫建成前本不存在,建成后也只是廷杖之地,并无斩首之刑,这些是明清王朝档案中白纸黑字明文记载的。

以上内容的编发,决不是要与剧作家们论一短长,只是借机将真实情况告诉读者,以求对历史有个正确认识,这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广大读者希望知道和应该知道的。

总之,档案信息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当真相大白于天下时,它对读者的吸引力并不亚于瞬间新闻的作用。档案报凭借档案发布稳态性新闻的权威性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它对社会的影响功能也是同样不容置疑的。因此,应该承认,在合适的时机,发表以档案信息为依据的稳态性新闻,是档案报社对社会新闻事业做出贡献的主要途径,也是档案事业的新闻工作者参与报业市场竞争的独家优势,对于这一点的认识,相信在今后的实践中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肯定。

二、表现档案史料新闻价值的主要手段

过去,对档案的保密与安全强调的比较多。改革开放以来,档案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珍贵的档案史料通过影视节目、各类展览和图书期刊走向国内外,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但受形式的限制,存在着成本高、速度慢、受面窄的客观困难。《中国档案报》问世后,通过稳态性新闻的报道手段,为此作了有益的补充。

1.重大活动,早期策划。

党和国家在年度的重大活动安排,报社一般在上年末本年初才得知,可根据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档案局的具体要求,研究报道计划,提出采编意见。实践证明,早期策划的准确和周密,对于报道工作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997年在报道迎接香港回归活动方面,报社一手抓大陆方面稳态新闻的组织,一手策划香港地区有关档案的史料随机见报。大陆方面的情况已在前面提到,不再赘述。香港地区则有计划的报道了“天马舰海军基地历史”、“人蛇的由来”、“话说香港收藏”、“香港公共档案馆馆藏介绍”、“港府历史档案处见闻”、“抗战时期的香港警察”等稿件,受到读者欢迎。党的十五大前夕,在报社的策划下,中央档案馆组织了专门人员,将一大至十四大的各次全国党代表大会的基本情况在报纸上进行了综述。因为综述根据历史档案撰写,时间、地点、党员数、代表数、会议主题、报告内容、选举结果都十分精确。

2.根据形势,制定主题。

《中国档案报》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张档案专业报。根据办报宗旨,报社以弘扬祖国历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己任,随着国内形势发展,每年设立几个报道主题,认真抓好落实。

1997年是“七·七事变”六十周年,报社抓住这一契机,由山西省档案馆用发黄的历史照片和纸质档案,以《他向历史领到黑色判词》为题,报道了侵华战犯河本大作在山西度过的最后11年,展示了这个皇姑屯事件策划者的罪恶下场。

档案与祖国的历史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利用档案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报道主题。《史林漫步》栏目曾先后登载了:历尽沧桑的《聊斋》手稿300多年的飘泊史;会稽刻石对秦始皇南巡的见证; 稽查盗卖清东陵珍宝史料一组;世界上最早的纸质档案——唐朝开元二年档案;乾隆与金瓶挚签制度;山西平遥银庄票号档案现况等。浓郁的历史风情,深沉的文化色彩,受到读者的喜爱。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睦是共和国繁荣昌盛的根基所在,民族档案既是各民族繁衍发展的记载,也是维系中华大家庭相礼相安之缣帛,《民族档案》一直是宣传民族团结统一主题的特色栏目,先后登载了有关“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满)”,“热贡艺术档案(藏)”,“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哈尼、景颇、独龙、傣、佤族)”,“东巴文字档案”等报道,内容新鲜活泼,引人入胜。

3.以档案为本,打名人牌。

作名人文章是新闻媒体擅用之举,但大多数有关名人的报道都将着墨点放在名人的光彩之处,而有名人大都是从无名人做起来的,其实从无名到有名之间的过程对读者的教益与启发往往更为现实。《名人之初》和《名人与档案》栏目,从名人的一份证件、一本日记、一张照片、一封家书、一札手稿谈起,对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革命的历史功臣,以及受到读者关注的人物,将他们那鲜为人知的一段段往事,光环以外的甜酸苦辣细说端详,因为有档案作据,就少了一些花哨,多了一点真实,这恰恰是最受具备一定文化水准读者所青睐的。

4.利用节日,巧作文章。

节日是新闻媒体宣传造势的重要时机,瞬间新闻这时易被普通读者一眼掠过,而稳态性新闻往往倒成为重头戏,有了开幕上场的好机会。

“三·八”国际妇女节时,《档海泛舟》栏目刊登纪念埃德加·斯诺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的文章,作者通过介绍海伦拍摄的基本上是从未公开发表过的300多幅照片, 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正义事业。海伦自称是一位真正的档案保管员,这些照片经过千难万险带出中国去整理出版,为宣传新中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又于耄耋之年送回中国照片档案馆保存,体现了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此文图文并茂,得到读者的高度评价,一是由于作者的精心准备,内容充实;二是发表时机比较好。除此以外,像“六·一”国际儿童节,发表国家少年宫学员档案记载的几位我国当代艺术家的成长史;国际艺术节开幕时,发表我国艺术档案记载的各类艺术剧种的发展渊源。这些对烘托节日气氛,为读者提供知识信息,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抓住时机,提供背景。

档案史料对瞬间新闻最好的配合,就是随机撰文,或作背景,或作参考,或作补充,并尽快见报,但因力量和经验不足,常常难以作到。尽管如此,也小有几次得手,感到这方面的工作确实大有可为。

《张闻天传》在著作过程中利用了大量中央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报社向作者程中原组稿,以《档案是人物传记创作的基础》为题,在该书出版新闻发布会召开时发表,对于提高该书的历史权威性和社会档案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96年6 月《档海钩沉》栏目发表了一套反思性的历史照片和它的作者在文革中九死一生的记实性文章。这套照片拍摄了红卫兵打砸烧毁孔庙文物的真实情况,如卖到国外可得百万美元,而它的主人却将它送到中国照片档案馆保存。“文革”30年后,发表这样的照片和文章,让后人牢记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既有独特的意义,也有对理论文章的补充作用。

电视连续剧《刘罗锅》播出后引起社会轰动,《史林》栏目立即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组稿,很快,《刘墉金榜题名时》、《刘墉和文字狱》等介绍刘墉真实情况的文章和刘墉的文字真迹先后见报,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三、利用档案史料体现新闻价值的存在问题及相关措施

《中国档案报》凭借档案馆藏优势,发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作用,为读者服务,做了上述一些工作,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摸索阶段。其中存在问题和今后措施主要是:

1.茫茫档海善觅珍。

我国档案资源丰富, 全国有各级各类档案馆3670 个, 存档119528520卷。档海浩瀚,内容繁多,载体不同,各成系统。 如何抓住档案史料和时效性新闻的结合点,是个比较伤脑筋的问题。报社的编辑和记者不是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即便是,也难以掌握几千家档案馆的馆藏线索。而档案馆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管理档案,档案报社和读者需要什么,他们难以知道。报社在为《镇馆之宝》栏目向各档案馆征收稿件时,有的档案馆就一片茫然,不知道什么能算作本馆之“宝”。为了茫茫档海善觅珍,报社在一些大型档案馆聘任了一批特约记者,定时向他们公布报道计划和专题报道的策划范围,开始形成提供稳态性新闻的网络和主渠道,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风云多变巧策划。

保存在各级各类档案馆里的档案,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类组织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的真实记录,是人民的宝贵财富,大型档案馆目前的武装警卫证明着它的安全是多么重要。档案的公开披露,按照规定需要一定的审批手续。因此,利用档案撰写新闻稿件,比一般的新闻采写要多几道程序,时间上也要多用一些。而新闻的发生常常是瞬息万变,一旦错过时机,千辛万苦准备好甚至已经定稿的都可能成为昨日黄花。针对这种多变风云应当巧作策划,最初步的对策是将稳态性新闻的重点先放在比较有把握的节日、纪念日和专题报道方面,一边逐步完善档案馆信息网络的建立,加快新闻速递,一边注意培养提高特约记者的新闻反应灵敏度,扎扎实实地争取新闻采写由难到易的早日实现。

3.重视文采吸引人。

报纸的魅力在于对读者的吸引力,这一靠内容,二靠文采,否则难以留住读者的目光。档案信息转化成为新闻稿件,文采是至为重要的。社会上的记者或作家一般难以直接看到档案原件,所以不易得到撰稿机会;而档案馆里的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文字水平的提高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奏效,于是就造成了一些本来十分抢手的档案信息木讷呆板的上台亮相,期待中的掌声却响不起来。对于这一矛盾,曾试验过三种办法来解决。一是由报社记者与经过档案馆领导批准的馆内工作人员结成小组,工作人员在记者、编辑的指导下查档撰文,记者编辑再进行深加工和润色;二是定期到大型档案馆举办有关文字写作的辅导,提高志愿者的文字水平;三是将档案专业人员的文字成果和职称评定结合起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档案馆和报社的工作相得益彰。从实践的情况看,三种方法相结合的效果比较明显,仅中央档案馆的上版稿件数量就有成倍的增加,相信经过今后一段时间的艰苦探索与努力,收获的季节必将到来。

4.求新防“雷”严把关。

新闻的本质是个“新”字,炒冷饭永远无人问津。尤其是在市场竞争中,猎奇往往成为一些新闻媒体难以克制的欲望。但《中国档案报》是国家档案局的机关报,党和国家以及主办机关的利益是不容侵犯的。因此报纸既要力争内容新,能抓人,又要防止踏入“雷区”,对编辑记者的责任心的要求就应相对更高,版面执行总编的把关能力也就相应的要求更严。思想教育和审版制度相结合,是报社求新防“雷”的基本功。

关于新闻价值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自新闻事业诞生起就持续不断,关于档案信息的新闻价值的研究则是正在初起阶段,从前述档案信息的新闻价值,到以档案信息撰写稳态新闻体现新闻价值的主要手段,以及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措施,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档案信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广阔前景。当世界即将进入21世纪的重要时刻,知识经济的世纪主题给了包括档案事业在内的一切信息工作者以历史性的机遇,也给了包括档案报在内的一切新闻工作一个挑战性的环境。应该相信,在党的新闻路线的指引下,凭借祖国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将无声无息的档案变为有声有色的报道,在新闻舆论工作中作出自己贡献的事业是大有可为的。

标签:;  

档案沉寂,报道丰富多彩--论档案信息的新闻价值_新闻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