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彦科技承德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升级和大数据的日益积累,人工智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兴起带来了一系列的创新应用,对科技传播领域产生冲击的同时,也为科技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的全方位变革创造了契机。科技传播人应正视人工智能对传统科技传播领域带来的冲击,利用好人工智能创新带来的契机,将之融合入科技传播的同时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人工智能;科技传播;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升级和大数据的日益积累,人工智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兴起带来了一系列的创新应用,对科技传播领域产生冲击的同时,也为科技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的全方位变革创造了契机。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创新的大环境下,科技传播人应正视人工智能对传统科技传播领域带来的冲击,利用好人工智能创新带来的契机,将之融合入科技传播的同时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人工智能对传统科技传播领域的冲击
2010年美国华尔街开始启用第一个“机器人记者”来撰写财经新闻,可以视为人工智能大规模进入传播领域的开端,时至今日在美国人工智能已经被广泛用来撰写包括网络、电视、报刊、杂志在内各种媒体的新闻。由于这些人工智能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可以通过自我学习、自我训练,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新闻线索和各种数据,撰写出有故事情节的叙述文。人工智能写新闻比传统新闻记者有如下优势:一是快速发现新闻线索;二是快速完成撰写;三是撰写的准确性;四是超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与自我纠错能力.
例如,利用人工智能监控地震网的信息,如果出现一定级别以上的地震警报,人工智能就可以自动提取相关数据,并根据预置模板自动生成一篇详实准确的新闻,随时可以根据需求审核并发布。如果是传统新闻记者,则需要先通过其它方式获得详细准确的资料后再撰写相关新闻,再通过审核发布,将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反应速度上远远不及人工智能。同时人工智能还能够模仿并撰写不同风格的文章,体现不同主体的“文风”.如果把枯燥无味的科普类文章交给人工智能去书写,我们可以根据受众不同,对人工智能的书写做出限定,如给专业程度较高的科研人员去读,可以要求人工智能写出涉及较多专业术语、专业性较强的文章;如果受众是普通公众,则可以要求人工智能将文章写的通俗易懂,甚至可以添加一些诙谐的语言,使文章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对于传统科普文章撰写者来说,却无法轻易做到像人工智能这样随时转变文风,必将受到人工智能的强烈冲击。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信息整合方面也具有极大的优势。当今世界是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庞大的信息使人目不暇接,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求的信息是一件十分令人头疼的事。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关键词匹配等技术,人工智能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可以从大量的资料中筛选出类似的信息推送给读者,这在客观上会养成读者功利性较强的“浅阅读”习惯。科学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在“浅阅读”大行其道的情况下,科技传播工作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与阻力。
二、人工智能给科技传播领域转型带来契机
按照拉斯韦尔的传播学五要素理论,“谁--传播了什么--对谁传播--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产生了什么效果”这5个方面是否明确是衡量一种传播体系完整与否的重要标准.
在我国科技传播的主体力量主要有3个,包括隶属于政府管理的科技研发与科技教育部门;挂靠在政府部门具有半官方、半社会性质的学术团体;社会化的大众传播机构.科学知识相对公众而言,比较枯燥、抽象,在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阅读越来越趋向碎片化,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花费一段时间来认真阅读科普类读物。
当下读者的阅读需求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定制化、主动化等特征,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恰恰吻合出版产业的这一需求,可以为出版业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支撑.为了迎合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需求,需要将科普知识化整为零,从传统的静态文字、挂图向具有高附加值的动态的、差异化、场景化、智能化的融媒体形式转型,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融媒体出版阶段,“书”将不仅仅是看,还可以通过“听”的方式来阅读,从传统纸媒向音频媒体转变。通过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根据推测出诸如安静、嘈杂等不同的场景,将适合该场景的音频内容推送给合适的受众人群。
上面提到的大数据分析就是人工智能将内容资源、作者资源进行整合后,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喜好、使用场景等需求,提供精准推送,使用户获得良好的体验。这些往往都是传统传播手段所无法做到的。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给传统科技传播领域转型带来的最直观的契机之一--在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上大有作为。
科技传播最注重传播效果,传播目的能否达到是每个科技传播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要想得到最真实的传播效果,必须做好互动、反馈环节。传统科技传播在反馈环节存在着形式单一,缺乏广泛性和即时性,往往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的模式,因此传播效果不太理想。
人工智能在互联网时代给传统科技传播领域转型带来的另外一个契机就是应用在反馈环节中,使科技传播受众者的体验、传播效果、意见及建议通过人工智能系统收集起来,并反馈给科技传播者,成为科技传播者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传播方法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效果印证的最好方式。人工智能在整个反馈环节中,可以替代之前完全有科技传播工作者人工收集、整理、统计反馈信息的工作,将科技传播工作者从繁杂、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创造性工作。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让科技传播工作者将精力投入到创新工作中去,为未来更先进的数字化科技传播做出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人工智能与科技传播领域的融合
尽管人工智能的加速普及会给传统科技传播领域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更多的却是可以与科技传播领域相融合,达到更好的科技传播效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其中主要包括“网络在线阅读”和“移动终端阅读”,而且数字阅读人群还有不断增长及大龄化、老龄化的趋势[5].随着阅读方式的数字化,以往传统纸媒无法带给传播受众的传播体验将会被数字媒体所代替,这就给人工智能与科技传播的融合带来了很好的机会。
首先人工智能本身就可以作为科技传播的内容展示给传播受众,以最直观的方式将诸如机器人、3D打印、对弈软件、影响处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人工智能技术形象化、立体化、场景化的展示出来,增强传播受众对上述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进而增加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趣,达到良好的科技传播效果。
其次人工智能还是最好的科技传播新手段,可以提供很多形式新颖的科技传播方法,例如现在已经非常流行的虚拟现实人机互动,传播受众成为传播展品运作的直接参与者,具有身历其境般的互动体验,充分吸引传播受众的参与兴趣,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传播的实效。从国内外近10年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来看,手机出版将成为数字出版的价值中心.这说明手机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科技传播的主要媒体宣传载体。以手机为载体,科技传播者与传播受众的互动性将大大增强。
(1)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应用
所谓“智慧医疗”,是指在传统医疗体系的基础上,与现代智能信息技术相融合,依托大数据信息平台,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医疗服务。
目前,我国的医疗系统存在着严重的人力不足问题,面对庞大的医疗需求,研究人员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各种电子测量设备获取患者的身体健康数据,将相关数据上传至数据库,由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智慧医疗”系统完成数据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向医生进行反馈,在医生确认后,方可向患者提供诊断报告。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应用提高了传统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受大数据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智慧医疗”中的人工智能依然处于初级水平,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疾病类型的诊断结果可信度偏低。因此,传统医疗与“智慧医疗”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共同存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慧医疗”存在着取代传统医疗的可能性。
(2)现代军事领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在现代战争中,谁掌握了最新的科学技术,谁就获得了战场的主动权。海湾战争让我们看清了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势,尤其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巡航导弹所表现出来的精准打击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为实现高精度的打击能力,美国方面除了利用GPS对巡航导弹进行导航以外,还使用了目前最为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巡航导弹飞行的过程中,为避免被对方发现,多采取静默飞行的方式,在不接收GPS定位信息的情况下,导弹前端的视频录取设备会持续拍摄导弹下方的图像,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存储于其内部计算机数据库中的图像进行对比,从而计算出导弹飞行过程中与规定航线之间的偏差,进而通过调整尾翼角度等进行修正。
(3)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安全领域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私人汽车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代步工具,在车辆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交通安全成为威胁人们驾车出行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多种因素导致的交通安全问题,使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
以汽车驾驶人员状态识别系统为例,该系统能够对驾驶人员的状态进行监视,通过获取驾驶人员的面部信息数据,若相关数据显示符合驾驶人员疲劳过度、视线偏离等条件的情况下,汽车将发出告警,以提醒驾驶人员安全驾驶。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安全领域的应用还包括了智能车速控制系统、矩阵灯光控制系统等,也正是基于以上诸多智能系统的应用,使无人汽车的出现成为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无人汽车将把驾驶人员完全解放出来。
四、结论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科技传播领域的确有非常大的冲击,但在这个互联网产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这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如果我们能解决好人工智能与科技传播领域的融合问题,将之有机的结合起来,互补长短,抓住机遇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发一系列数字化科技传播产品,那么科技传播将会借助人工智能的兴起焕发出崭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汤雪梅。人工智能与数字出版的创新应用[J].编辑之友,2018(3).
[2]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
[3]王殿华。我国科技传播体系的缺陷与民间力量崛起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7(6).
[4]王永耀。人工智能背景下数字出版生态重塑[J].新媒体研究,2018(7).
作者简介:张玥,1992年8月21日,女,2014年本科毕业于绥化学院,河北省昌黎县,现居北京,在职研究生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论文作者:张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人工智能论文; 科技论文; 领域论文; 传统论文; 技术论文; 受众论文; 数据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