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 参考模型与 TCP/IP 参考模型的比较

OSI 参考模型与 TCP/IP 参考模型的比较

一、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覃健昌[1](2021)在《LEO卫星网络中基于网络拥塞预测的TCP拥塞控制算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日益成熟,低轨(Low Earth Orbit,LEO)卫星网络逐渐融入到下一代网络基础架构中,其能为移动通信、导航和气象等领域提供各种服务。但是低轨卫星网络中的链路非稳定性以及频繁的网络拓扑切换,导致网络链路的高动态性,造成现有的TCP拥塞控制机制难以提供稳定的高吞吐量性能、高自适应的传输性能。本文分别针对低轨卫星网络链路的非稳定性、链路高动态性的特点提出了如下两种拥塞控制算法,期望解决TCP拥塞控制机制存在的不足,从而有效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LEO卫星链路的高误码率主要来源于卫星网络路由故障以及雨衰、阴影和多径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误码丢包。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名为RCC-TCP的拥塞控制算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点贡献:第一,提出了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的网络拥塞程度预测算法,该算法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报文时序上的特征信息,进行网络拥塞程度的预测。第二,提出了基于网络拥塞程度的TCP拥塞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logistics函数曲线,建立网络拥塞程度与拥塞窗口增长幅度的映射关系,可以有效避免非拥塞丢包造成传输速率下降的问题。最后通过仿真验证,在丢包率[0.001%,1%]和长延迟[80ms-200ms]条件下,RCC-TCP相比较于TCP CUBIC具备10.4%-16.3%的吞吐性能提升。LEO卫星网络拓扑周期性变化导致TCP数据包传输时延动态变化,进一步干扰TCP协议对于网络拥塞的判断,从而导致TCP传输速率难以匹配不停切换的链路状态。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名为TCP-BQLP的拥塞控制算法,其主要包括如下三点贡献:1)根据网络状态参数,结合LEO卫星网络条件在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瓶颈链路队列长度估计算法。2)提出了基于ARIMA模型的队列长度预测模型,其能够克服链路估计数据的非平稳性和非线性特点,具备较高的预测精度。3)提出基于贝塔分布累积函数曲线的拥塞窗口动态生成算法,其能在某一个时间片内生成符合链路带宽波动趋势的拥塞窗口函数。通过仿真验证,TCP-BQLP同时拥有优于TCPVegas的延迟性能和优于TCP CUBIC的吞吐性能。TCP-BQLP具备提高传输速率和网络带宽之间匹配度的能力。

周云风[2](2021)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局域网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以太网的日益发展,局域网的复杂程度也随着用户数和网络终端的增多而越发提高。为了保证局域网运行环境的健康稳定,在局域网的故障管理过程中,网络管理员需要对网络的整体运行状态把控和对网络故障进行成因分析和经验式诊断。但由于局域网往往承载着特殊业务,传统方法非常耗时耗力,于是现阶段对故障诊断的响应以及智能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从深度学习角度出发,研究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网络故障诊断方法。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论文首先介绍了网络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以及故障诊断过程将面对的两大核心问题:网络故障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网络故障问题的发现和检测。最后,给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论文第二部分,对局域网网络故障进行了物理侧分层结构以及业务侧分服体系的故障成因理论分析,并对现有网络故障诊断技术按照定性经验和数据驱动的类别对专家系统、图搜索模型、支持向量机、软件定义网络等四类典型网络故障诊断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为后文的章节做铺垫。论文第三部分,基于KDD99数据集[48],对卷积神经网络进行研究,提出灰度矩阵化原始数据的数据转换操作,并根据数据特征规模进行卷积神经网络结构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的包括丢弃学习、梯度优化算法、数据增强在内的优化研究,完成整个故障诊断的模型建立。论文第四部分,分析了现存数据采集方法的优劣,提出了一种不新增网内流量、不改变网络结构的旁路被动分布式数据采集方法,并进行了旁路采集板卡的原型设计。同时,提出了基于特征工程的数据集构建方法,提出了分层结构下较为完备的数据字典,为故障诊断的故障多样化做原始数据维度支撑。论文最后,设计并模拟了真实局域网故障场景,完成数据采集、数据集构建。并在KDD99数据集[48]和自建数据集上进行模型验证。通过对模型不同激活函数、学习率、数据增强的测试下,提高模型泛化能力,最终结果表明,该模型在KDD99数据集[48]上进行训练测试,准确率达96.8%,在自建数据集上,训练测试准确率可达88.3%。综合实验表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具备良好的诊断效率且具备可完整落地的潜质。

陈博[3](2020)在《基于DoIP的汽车网络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由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组成的汽车新四化成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消费者对于汽车功能需求的不断提升,对汽车的要求也在往更智能、更便利和更安全的方向发展。自动驾驶、主被动安全、OTA(空中升级技术)、车联网、诊断及多种人机交互方式的车载娱乐功能逐渐应用在量产车辆的电子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数据交互量也随之变大。车载网络作为数据交互的载体,在网络带宽和实时性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网联汽车需要更先进率的传感器和执行机构,并配合更高效的控制算法,还需要更先进的通信和网络技术,实现车辆内部信息与环境信息实时、准确的交互,使车辆具备感知、融合、决策和执行等功能,车辆控制器软件体量也随之变大,而传统车主流车载网络是以中央网关为中心,连接多路异构网络子系统的高度集中式网络体系,主要通信还是以CAN网络通信为主,对OTA、诊断和控制器软件更新来说,依旧采取CAN网络为主要数据传输方式的话,更新时间过长,效率低。新的网络架构趋势为以以太网为骨干网络,各个网段通过域控制器与主干网络交互的多样、多层次网络。目前汽车车载以太网不论是从硬件、软件还是测试标准上,研究都不是特别成熟,原理、协议和测试标准都在研究和讨论之中,还没有正式的标准,运用到车载网络上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安全风险,国内车企也没有较完整的相关企业标准,本文就最有机会搭载在量产车型上的以太网诊断技术,也就是DoIP(Diagnostic communication over Internet Protocol)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为以下几个方面:(1)DoIP协议的研究是实现基于以太网诊断技术的基础,尽管目前DoIP协议还处于持续更新阶段,且相关的测试标准还没有发布,但从初稿到2019年发布版本,主要内容已经确定,特别是以太网诊断实现的三个重要步骤,没有再进行修改。针对该问题,本文对DoIP协议在OSI参考模型中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现阶段国内汽车网络系统开发特点,提出了几点可供参考的设计方案,也为未来相关企业标准的确定提供了参考。由于以太网开放的特性和车载网络系统较高的隐私性和安全性要求,本文也针对这一问题,对DoIP实现过程中可能遭受网络攻击的漏洞进行了分析,帮助设计者在确定DoIP方案之前,规避大部分的安全性问题。(2)针对原有CAN总线不能满足车联网环境下高效的车辆诊断和软件升级问题,在对DoIP协议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以太网诊断技术延伸至互联网,提出基于DoIP协议的远程诊断和OTA的车辆网络系统,利用车载以太网链路,能够减少从服务器端到车辆控制器端数据传输速率的损失。并且优化了进行OTA升级过程中车辆控制软件进入Boot Loader的流程,提出了较合理的安全访问算法方案,并定义了写入的指纹信息,实现了对ECU写入数据的溯源。(3)依托对DoIP标准的深入研究和参与的量产项目平台,建立了车载网络仿真平台,实现了对车载网络数据交互的模拟,能够对负载率和报文延迟进行实时计算,提高了在网络系统开发过程中通信矩阵冻结之前的可靠性。并对基于DoIP的诊断数据传输进行了测试,验证了诊断数据能够在以太网链路中正确传输并满足车辆要求。最后利用PC模拟车辆节点和远程主机,实现了DoIP报文在互联网中的传输,验证了基于DoIP的远程诊断实现可能性。

杨凯[4](2020)在《无线自组网规模化混合路由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以及网络节点频繁移动,无线自组网的网络拓扑结构也频繁发生变化,因而更加高效的路由成为大规模网络的研究热点。常见的路由协议包括需路由协议、主动路由协议和混合路由协议。当网络规模急剧增大时,主动路由协议的网络开销性能急剧恶化,按需路由协议的寻路时延增大。混合路由协议的优势就在于将主动和按需的协议的优点集于一身,平衡了网络性能。因此混合路由协议更加适合大规模网络。但是,混合路由协议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路由区域重叠大、网络开销大、域间重复寻路和寻路时延大等问题。本文基于高速移动场景下的大规模无线自组网,对传统的ZRP协议的域内路由机制和域内路由机制的进行了改进。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有以下三点:第一,针对域内路由机制存在问题,设计了虚拟中心节点的选举机制和优化域内路由消息结构。虚拟多中心节点选取机制是基于邻居节点连接度和业务量选取业务量大的节点作为虚拟中心节点,解决了域内路由区域重叠大的问题。域内路由消息主要分为寻路消息和维护路由消息两种。这两种路由消息都携带本地路由表的全部信息,存在路由消息重复的情况。因此本文仿照HELLO消息的格式,设计域内路由请求消息MRREQ和域内路由回复消息MRREP,从而降低了域内路由的网络开销。第二,针对网络层的路由和MAC层资源失步问题,设计了层间交互机制。网络层通过发送相应的原语消息给MAC层出发资源调度过程,同时MAC层回复相应的原语明确资源申请的结果。设计过期路由缓存机制,解决了两次间隔很短的相同业务重复寻路的问题。第三,本文基于均匀分布的网络结构,建立路由开销和时延模型。通过MATLAB仿真平台进行性能分析,得出最佳的区域半径。通过NS2仿真平台编写多中心混合路由协议的仿真代码验证优化后的路由协议的性能。最后,基于ARM_LINUX平台设计网络层协议架构,实现多中心混合路由协议的功能。

郭俸佐[5](2020)在《基于ZYNQ的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是某型号雷达动态参数测试的关键设备。本文通过滑轨试验模拟弹载雷达系统的实际测试工况,基于此设计了一套兼容多种高速通信总线、具有多通道数据采集、高速率数据传输、大容量数据存取功能、并且能够承受11g过载的雷达模拟实验的数据记录设备。搭配远程控制供配电遥控设备组成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在总结项目的功能需求及技术指标之后,将系统设计划分为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两部分,并在设计完成之后对系统进行部分的功能仿真与指标测试。系统硬件由四块板卡组成,数据记录设备中的核心主控板搭载ZYNQ芯片作为整个数据采集系统的主控制器;高速数据通讯板卡设计了系统高速数据通讯模块——光纤通讯、DDR SDRAM缓存与多路千兆以太网通讯,另外主控外围辅助电路和系统电源模块也在此板卡;串行通讯与数据采集板卡则包含串行通讯电路与模拟量采集模块、DDR缓存模块与CF存储模块等接口电路,其中串行通讯电路中有LVDS通讯、RS-485通讯等。远程配电遥控板卡实现了远程控制、系统配电、断电延时的功能。系统软件主要是固件逻辑开发和驱动程序设计两部分,在固件逻辑中首先是ZYNQ PS与PL主控通讯逻辑,用于PS与PL数据交互;在串行通讯逻辑中介绍了RS-485通讯逻辑、RS-232通讯逻辑等;另外还有20路模拟量采集逻辑、PL DDR SDRAM缓存控制逻辑以及CF卡存储逻辑设计。而驱动程序中基于多核ZYNQ中断与共享内存的方式实现多路千兆以太网通讯链路的设计,满足系统要求的多网口数据传输的功能。最后,本文对设计的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部分硬件及逻辑仿真,同时利用已有的设备条件进行了硬件与软件测试。在硬件仿真中对抗高过载保护壳进行结构力学仿真与高速信号完整性进行仿真,逻辑中主要对设计的部分通信功能逻辑与存储逻辑进行仿真。在硬件测试中主要对板卡进行部分功能性测试,软件测试中主要对以太网链路的收发功能与系统速率指标进行测试,其单端口具备800Mbps的平均通信速率。系统主要功能及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卢鲲[6](2020)在《列车实时以太网三层交换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列车高速化、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列车通信网络传输信息量剧烈增加,其对列车通信网络的传输速度及实时性要求更加严苛,传统绞线式列车总线WTB与多功能车辆总线MVB难以满足要求,而基于实时以太网的列车骨干网络ETB和列车组成网络ECN应用更加广泛,ETB与ECN两种网络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列车通信网络的基础,为此,开展ETB与ECN之间三层交换技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二层硬交换和网络层软交换的设计方案,研制了ETB与ECN三层交换设备原理样机,完成了软硬件设计与功能测试,并开展了列车地面调试实验应用。二层硬交换基于Marvell 88E6095实现,支持虚拟局域网VLAN划分和端口镜像;网络层软交换基于STM32F407控制器开展设计,移植了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深度修改了LWIP协议栈,建立了动态路由表,并利用软件实现了IP数据包的路由转发。STM32F407作为主控芯片,通过MII接口与Marvell 88E6095连接,实现其芯片管理,同时基于实时操作系统,完成路由转发、网卡数据监测、系统运行状态监测、交换机命令配置等多个实时任务。对列车拓扑发现协议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初步的软件设计方案。最后对ETB三层交换机的二层交换、三层交换、交换机级联、被动旁路等功能进行测试,同时完成了交换机的RCF2544测试、高低温测试以及EMC测试,并对该课题做出总结和展望。

王仁熙[7](2020)在《划片机视觉处理及软件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划片机是半导体行业封装工艺中关键的生产设备,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玻璃及发光二极管等材料的精密划切。划片机软件系统结合了软件编程、视觉处理和运动控制等技术的应用,是整个设备的控制核心和交互中心,可靠的软件系统设计是划片机设备制造的关键技术。本论文研究了划片机软件系统的关键技术。针对划片机自动化生产工艺需求,研究设计了软件系统的视觉处理模块。根据划片机整体设计要求,对视觉模块的相机、镜头和光源等硬件进行选型,设计了合理的照明方案,并给出相机校准方案。基于C#和Vision Pro软件开发视觉程序,实现了划片机的视觉定位和刀痕检测的功能。针对划片机的PLC控制系统,开发了工控机与PLC之间的通信程序。分析PLC和工控机基于以太网的S7通信原理,通过建立上位机和PLC的参数关系,编写了基本的数据交换与运动控制代码库。开发了软件系统的运动控制模块,实现上位机对各轴的精准运动控制和输入输出信号处理。研究了划片机软件系统串口通信和人机界面设计技术,根据主轴控制器的协议标准,开发了主轴错误复位和转速控制功能。针对特定的数字光源控制器,开发相应的光源控制程序,实现工控机对光源亮度的数字化控制。根据需求对用户控件进行自定义重绘,完善控件的功能和显示作用,提升用户的操作体验感。

付红焱[8](2020)在《供水加压站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供水加压站的稳定运行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供水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目前,供水加压站自动化运行程度已经有所提高,但大部分供水加压站点都分散郊区偏僻处,为减轻供水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提高运行管理效率,无人值守的管理理念和模式逐渐被供水管理部门采用。本文从无人值守管理的理念出发,结合供水系统管理经验,对供水加压站的管理需求进行了归纳与分析,提出了一种远程监测和远程控制的方法,设计一套供水加压站无人值守运行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高精度的采集终端采集现场设备和线路的运行数据,实现远程的运行监测,通过远程操控技术实现对供水加压站的远程干预控制,提高了供水加压站的管理效率。本文研究工作主要遵循如下步骤展开:首先,介绍供水加压站和广州开发区供水状况,并对供水管理中心现存的管理现状进行总结,研究供水加压技术的发展和供水管理模式的转变。然后,总结了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的原理和系统组成,并详细分析了永和站泵组之间的协同工作模式和控制规律。其次,从供水加压站的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结构和设计需求展开分析。依据系统设计要求对功能结构、供水管理中心主站结构与供水加压站子站结构展开研究。并分别从电气运行状态监测与采集、通信结构与设计、预警报警和远程投切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与设计。最后,总结无人值守管理系统可视化应用与管理效益,然后对供水加压站电机软起动异常问题和电机频繁起停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一种电机控制策略的优化设计方案,紧接着对一次用电负荷异常造成的电压中断事件展开分析,并结合九龙供水加压站和永和供水加压站的远程合闸记录,总结远程合闸应用为供水加压站管理带来的效益。

陈帅[9](2020)在《基于网络/WPF技术的无人机地空数据传输与监视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无人机应用领域的拓宽,对无人机地空数据传输与监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人机地空数据传输向着高带宽、网络化的趋势发展,使得传统无人机机载参数读写机制和用户协议需有所优化,与数据监视密切相关的地面站图形开发框架也无法满足日渐复杂的监控需求。因此本文利用网络和WPF技术对无人机机载软硬件和地面站软件进行综合设计,针对UDP协议存在的面向无连接、不可靠特性,设计适用于无人机的可靠用户协议。无人机机载网络通信软硬件设计。首先分析了网络通信协议特点,采用UDP协议作为网络通信的基础协议。机载端针对现有STM32飞行控制器,选择了合适的网络通信设备,改进了控制器的硬件接口,完成了机载端网络通信底层驱动整合。通信机制与用户协议设计。设计了基地址加偏移量的参数表示方式,实现了灵活的参数读写机制和用户协议。此外,针对UDP协议不可靠的特点,在用户协议中增加搜索、连接建立、保活等连接维护机制;提出了适用于无人机的补发确认机制,以改善无人机网络通信的可靠性。地面站软件设计。基于WPF框架,采用C#多线程技术完成了地面站数据流处理的分层设计。设计了地面站后台数据表读写和前台界面更新机制。此外结合实际需求,设计了用户数据表和曲线显示等可视化模块。最后将本套系统进行了测试并在实际项目中进行了使用,验证了可行性。

张富超[10](2020)在《基于CAN总线的船舶中央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贸易全球化的推动下,船舶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船舶设备的更新。在众多的船舶设备中,船舱中央控制系统(CCS)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负责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以及及时准确的告警控制。然而传统的船舶控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监测控制的功能,但存在信息滞后、可靠性差等缺陷,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船舱环境的作业要求,因此研究现代化的船舶控制系统对船舶本身乃至整个船舶行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研究分析传统控制系统。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国内外船舶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船舶控制技术已由早期模拟仪表控制发展为现场总线控制,然后举例说明了几种应用广泛的现场总线优缺点和适应场景,最终选用以CAN总线为基础、以NMEA2000为通信协议进行CCS的设计。2.完成CCS硬件设计。在硬件设计上,选用ARM Cortex A7为核心的i.MX6UL芯片作为CPU,该芯片具有CAN总线、双路以太网RJ45、OTG以及USB等多种外设接口,满足设计需求;选用CTM8251作为CAN总线收发器,采用DP83848型号的PHY百兆以太网芯片,完成CAN总线数据和以太网数据的传输,并对PCB板抗干扰性进行了分析。3.完成CCS软件设计。以嵌入式Linux内核为基础,采用嵌入式技术,在Ubuntu 12.04的桌面版环境下进行软件部分的开发,利用Linux内核的可移植性和可裁剪性,将u-boot、裁剪后的Linux内核、根文件系统移植到目标板中,实现实时监测的同时对异常进行声光报警并将记录写入日志文件、提供历史日志查看的功能,还可以通过以太网对系统固件进行升级。在深入研究CAN总线和NMEA2000协议的基础之上,利用CTM8251CAN总线收发器实现在NMEA2000协议下的下位机数据收发功能,并结合TCP/IP网络协议,实现了CCS的可靠、安全、高效的数据通信等功能。

二、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LEO卫星网络中基于网络拥塞预测的TCP拥塞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低轨卫星互联网的优势
        1.1.2 拥塞控制机制在无线链路中难以保证高吞吐量
        1.1.3 拥塞控制机制在LEO卫星网络中无法保证高自适应的传输性能
    1.2 研究现状
        1.2.1 基于带宽估计的拥塞控制算法
        1.2.2 面向规则的拥塞控制算法
        1.2.3 去规则的拥塞控制算法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卫星通信与TCP拥塞控制机制
    2.1 引言
    2.2 TCP拥塞控制相关技术
        2.2.1 OSI模型和TCP/IP模型
        2.2.2 TCP工作机制
    2.3 卫星网络对TCP拥塞控制的影响
        2.3.1 网络传输时延长
        2.3.2 数据误码率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网络拥塞级别预测的拥塞控制算法
    3.1 引言
    3.2 TCP拥塞级别判断算法
    3.3 基于LSTM的网络拥塞级别预测模型
    3.4 基于logistics曲线的窗口动态调整
    3.5 仿真实验及分析
        3.5.1 网络拥塞程度预测模型预测性能分析
        3.5.2 拥塞控制算法RCC-TCP的性能验证
        3.5.3 拥塞控制算法RCC-TCP的公平性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缓存队列长度预测的拥塞控制算法
    4.1 引言
    4.2 基于端到端的瓶颈链路队列长度估计算法
    4.3 基于ARIMA的队列长度预测模型
    4.4 基于贝塔分布的拥塞窗口生成函数
    4.5 仿真实验及其分析
        4.5.1 基于ARIMA预测模型性能分析
        4.5.2 拥塞控制算法TCP-BQLP的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局域网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数学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网络故障诊断相关概述
    2.1 局域网的复杂环境网络故障诊断
        2.1.1 网络故障物理侧层级分析
        2.1.2 网络故障业务侧服务分析
    2.2 基于定性经验的网络故障诊断技术
        2.2.1 网络故障专家系统
        2.2.2 图搜索模型
    2.3 基于数据驱动的网络故障诊断技术
        2.3.1 支持向量机
        2.3.2 软件定义网络
第三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网络故障诊断
    3.1 网络故障场景分析
    3.2 故障的卷积神经网络检测实现
        3.2.1 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原理
        3.2.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网络故障检测设计
        3.2.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网络故障检测模型
    3.3 卷积神经网络检测模型优化
        3.3.1 丢弃学习优化
        3.3.2 Adam梯度优化
        3.3.3 数据集均衡化
第四章 局域网数据捕获与故障数据集构建
    4.1 局域网网络数据采集与分析
        4.1.1 局域网故障问题描述与解决
        4.1.2 局域网数据采集方法分析
        4.1.3 局域网数据分布式被动采集
    4.2 基于LibPcap的数据采集板卡原型设计
        4.2.1 LibPcap组成架构
        4.2.2 LibPcap板卡原型实现
    4.3 基于特征工程的数据集构建
        4.3.1 数据字典化清洗
        4.3.2 数据特征提取
第五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5.1 评价指标
    5.2 实验环境
    5.3 基于KDD99 数据集的网络故障诊断实验
        5.3.1 实验数据集分析
        5.3.2 网络故障诊断过程结果与分析
    5.4 基于本地局域网的网络故障诊断实验
        5.4.1 实验环境与数据收集
        5.4.2 本地局域网数据集分析
        5.4.3 本地局域网故障诊断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集特征位表
个人简历

(3)基于DoIP的汽车网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车载诊断技术概述
        1.2.2 车载诊断技术发展和应用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TCP/IP协议族概述
    2.3 AUTOSAR架构中的DoIP协议
        2.3.1 AUTOSAR概述
        2.3.2 DoIP软件模块
    2.4 DoIP协议涉及的网络通信协议
        2.4.1 IP协议
        2.4.2 ARP协议
        2.4.3 ICMP协议
        2.4.4 DHCP协议
        2.4.5 TCP协议
        2.4.6 UDP协议
        2.4.7 Socket通信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DoIP系统机制分析和研究
    3.1 引言
    3.2 DoIP标准概述
    3.3 DoIP应用场景
    3.4 DoIP网络逻辑图
    3.5 DoIP系统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3.5.1 以太网控制器激活时序
        3.5.2 标准诊断座(DLC)设计
    3.6 DoIP系统网络层和传输层
        3.6.1 DoIP报头格式和报头处理
        3.6.2 DoIP报头传输层端口分配
        3.6.3 DoIP诊断的主要阶段
        3.6.4 其他DoIP功能
        3.6.5 传输层安全协议(TLS)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DoIP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4.1 引言
    4.2 CAN总线的车在网络
    4.3 车载以太网架构
    4.4 车联网诊断架构
        4.4.1 远程诊断功能
        4.4.2 空中升级(OTA)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系统仿真与测试
    5.1 网络仿真分析
    5.2 DoIP诊断数据测试
    5.3 DoIP远程诊断验证
        5.3.1 Socket侦听
        5.3.2 客户端Socket连接
        5.3.3 数据发送和接收
        5.3.4 DoIP报文发送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无线自组网规模化混合路由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无线自组网综述
        1.1.1 概论
        1.1.2 无线自组网的特点
        1.1.3 无线自组网的体系结构
        1.1.4 无线自组网常用路由协议
        1.1.5 无线自组网应用场景
    1.2 无线自组网混合路由协议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发展现状
    1.3 论文工作安排
2 混合路由协议工作原理
    2.1 传统混合路由协议
        2.1.1 概述
        2.1.2 路由表
        2.1.3 域内路由
        2.1.4 域间路由
    2.2 区域选择路由协议ZRP工作原理
        2.2.1 ZRP的概述
        2.2.2 ZRP的路由过程
        2.2.3 维护和管理路由表
    2.3 混合路由协议的不足之处
    2.4 本章小结
3 ZRP_M路由协议设计
    3.1 路由协议设计方案和目标
    3.2 ZRP_M协议
        3.2.1 ZRP_M协议新机制
        3.2.2 ZRP_M路由表结构
        3.2.3 ZRP_M协议路由信息结构
        3.2.4 ZRP_M协议流程
    3.3 ZRP_M协议性能分析与对比
        3.3.1 域内网络开销分析
        3.3.2 最佳区域半径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NS2 平台的ZRP_M协议性能验证
    4.1 NS2平台介绍
        4.1.1 NS2平台介绍
        4.1.2 操作流程
        4.1.3 NS2中的相关工具介绍
        4.1.4 NS2中添加ZRP协议
    4.2 仿真分析
        4.2.1 性能指标
        4.2.2 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ARM_LINUX平台的网络层功能设计与实现
    5.1 ARM-LINUX平台介绍
    5.2 网络层协议框架设计
    5.3 网络层协议功能模块
        5.3.1 代码合理规范标准
        5.3.2 接口模块
        5.3.3 传输模块
        5.3.4 路由模块
        5.3.5 资源模块
    5.4 可工程化测试
        5.4.1 网络环境
        5.4.2 测试内容与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ZYNQ的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滑轨试验数据记录设备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雷达测试滑轨试验的发展现状
        1.2.2 雷达测试数据记录设备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功能需求和技术指标
        2.1.1 功能需求及分析
        2.1.2 技术指标
    2.2 系统总体硬件方案设计
        2.2.1 硬件板卡总体设计
        2.2.2 数据记录设备抗高过载结构设计
    2.3 系统总体软件方案设计
        2.3.1 固件方案设计
        2.3.2 驱动程序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详细设计
    3.1 核心主控板卡选型
    3.2 高速数据通讯板卡硬件设计
        3.2.1 光纤通道接口电路设计
        3.2.2 三路千兆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3.2.3 DDR3L SDRAM缓存接口电路设计
        3.2.4 主控外围辅助电路设计
        3.2.5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3.3 串行通讯与数据采集存储板卡硬件设计
        3.3.1 LVDS通讯接口电路设计
        3.3.2 模拟量采集接口电路设计
        3.3.3 Compact Flash存储卡接口电路设计
    3.4 数据记录设备抗高过载设计
        3.4.1 抗高过载板卡设计
        3.4.2 抗高过载结构设计
    3.5 远程供配电遥控设备硬件设计
        3.5.1 高效充电式电池组选型
        3.5.2 远程配电遥控板卡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4.1 软件整体框架设计
    4.2 固件逻辑设计
        4.2.1 系统主控通讯模块逻辑设计
        4.2.2 同步RS-485通讯逻辑设计
        4.2.3 模拟量数据采集逻辑设计
        4.2.4 Compact Flash存储逻辑设计
        4.2.5 DDR SDRAM控制逻辑设计
        4.2.6 时间基准信号组合逻辑设计
    4.3 驱动程序设计
        4.3.1 TCP/IP协议栈
        4.3.2 单核以太网通讯设计
        4.3.3 多核以太网通讯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功能仿真及测试
    5.1 测试内容概述
    5.2 硬件与仿真测试
        5.2.1 高速信号完整性仿真
        5.2.2 抗高过载保护壳结构力学仿真
        5.2.3 板卡功能测试
    5.3 固件逻辑仿真
        5.3.1 RS-485通讯仿真
        5.3.2 模拟量采集逻辑仿真
        5.3.3 CF卡存储控制逻辑仿真
    5.4 软件测试
        5.4.1 千兆以太网接收功能测试
        5.4.2 千兆以太网发送功能测试
        5.4.3 性能指标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列车实时以太网三层交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列车通信网络
        1.2.1 列车通信网络发展
        1.2.2 列车以太网交换机研究现状
    1.3 以太网技术
        1.3.1 以太网概述
        1.3.2 OSI七层模型
        1.3.3 TCP/IP模型
        1.3.4 以太网数据帧格式
    1.4 ETB与 ECN网络
        1.4.1 ETB网络拓扑
        1.4.2 ECN网络拓扑
        1.4.3 列车拓扑发现协议
    1.5 本文主要工作
2 硬件设计
    2.1 硬件总体设计
        2.1.1 交换芯片选取
        2.1.2 主控芯片选取
        2.1.3 硬件总体结构
    2.2 MCU外围电路设计
        2.2.1 介质无关接口
        2.2.2 RS232通信模块
        2.2.3 缓冲驱动模块
    2.3 交换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2.3.1 交换芯片内部结构
        2.3.2 交换芯片模式配置
        2.3.3 网络接口电路设计
        2.3.4 交换芯片时钟电路
        2.3.5 网口LED模组设计
        2.3.6 交换芯片数据流
    2.4 旁路功能设计
        2.4.1 旁路功能
        2.4.2 M12接口设计
    2.5 电源电路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软件设计
    3.1 软件总体设计
        3.1.1 软件架构
        3.1.2 主程序流程图
    3.2 实时操作系统
        3.2.1 实时操作系统简介
        3.2.2 操作系统的移植
        3.2.3 任务的管理和调度
        3.2.4 消息邮箱和消息队列
    3.3 以太网驱动程序设计
        3.3.1 MII接口初始化程序
        3.3.2 MAC及 DMA配置程序
    3.4 三层交换程序设计
        3.4.1 数据包接收程序
        3.4.2 数据包转发程序
        3.4.3 数据包发送程序
        3.4.4 三层交换程序详细介绍
    3.5 数据包交换流程
    3.6 交换机管理功能
        3.6.1 TTDP协议帧处理方案
        3.6.2 VLAN的划分
        3.6.3 端口镜像
    3.7 本章小结
4 ETB交换机测试
    4.1 功能测试
        4.1.1 二层交换测试
        4.1.2 三层交换测试
        4.1.3 交换机级联测试
        4.1.4 旁路功能测试
        4.1.5 调试功能测试
    4.2 性能测试
        4.2.1 RFC2544测试
        4.2.2 稳定性测试
    4.3 整机测试
        4.3.1 环境测试
        4.3.2 EMC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划片机视觉处理及软件控制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划片机的分类
    1.4 研究现状
        1.4.1 划片机
        1.4.2 划片机软件系统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划片机视觉处理模块设计
    2.1 划片机工作原理及视觉处理的必要性
    2.2 视觉模块的硬件设计
        2.2.1 硬件选型
        2.2.2 照明方案分析
        2.2.3 相机的标定与校准
    2.3 视觉模块的软件设计
        2.3.1 图像采集
        2.3.2 图像处理
        2.3.3 软件的总体设计及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划片机软件控制模块设计
    3.1 西门子PLC控制系统
        3.1.1 控制系统结构
        3.1.2 PLC的通信方式
        3.1.3 S7 通信协议的OSI模型
    3.2 TCP/IP协议通信技术
        3.2.1 TCP与 UDP协议
        3.2.2 基于Socket的 TCP连接
    3.3 上位机与PLC通信
        3.3.1 通信连接
        3.3.2 PLC数据的读写
        3.3.3 PLC的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辅助功能设计及性能测试
    4.1 串口通信控制技术
        4.1.1 光源亮度控制
        4.1.2 主轴控制
    4.2 人机界面设计
        4.2.1 人机界面的逻辑设计
        4.2.2 人机界面的物理设计
        4.2.3 自定义控件设计
    4.3 软件系统性能测试
        4.3.1 划切位置精度验证
        4.3.2 刀痕检测精度验证与划切效果测试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工作总结
    2.主要创新点
    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致谢

(8)供水加压站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供水工程与供水加压站概述
        1.1.2 广州开发区供水加压站概况
        1.1.3 供水加压站电气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供水加压技术发展
        1.2.2 供水加压站配用电管理方式
    1.3 供水加压站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研究意义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广州开发区供水加压站的运行
    2.1 广州开发区供水管理中心运行管理
    2.2 供水加压站供水方式
    2.3 供水加压站配用电
    2.4 供水加压站主要设备工作方式
        2.4.1 电机变频运行与软起动
        2.4.2 泵组协同工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水加压站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设计
    3.1 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概述
    3.2 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设计要求
        3.2.1 供水管理中心主站设计要求
        3.2.2 供水加压站子站设计要求
    3.3 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结构
        3.3.1 无人值守系统功能结构
        3.3.2 供水管理中心主站系统结构
        3.3.3 供水加压站子站系统结构
    3.4 运行设备电气运行状态采集与捕获
        3.4.1 状态监测设备与相关电气参量采集
        3.4.2 异常波形与电气暂态过程的捕获
        3.4.3 环境温湿度与电气设备温升监测
    3.5 通信结构与设计
        3.5.1 供水管理中心主站与供水加压站子站通信协议及其结构
        3.5.2 供水加压站内底层设备通信协议及其结构
    3.6 预警报警
        3.6.1 预警报警类型
        3.6.2 供水加压站预警报警阀值设定
    3.7 远程投切
        3.7.1 远程投切的意义与方法
        3.7.2 远程分合闸的电气接线与测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开发区供水管理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应用
    4.1 广州开发区供水管理中心电气运行可视化管理应用
        4.1.1 电气运行可视化应用
        4.1.2 无人值守系统管理效益
    4.2 应用案例之一——九龙供水加压站电机软起动异常
        4.2.1 供水加压站电机软起动异常现象
        4.2.2 电机软起动异常分析
        4.2.3 电机软起动器参数调整
    4.3 应用案例之二——永和供水加压站电机频繁起停
        4.3.1 电机频繁起停案例描述与原因分析
        4.3.2 电机频繁起停的特征分析与自动识别
        4.3.3 不同运行状态电机起停次数识别和电机控制策略优化设计
    4.4 应用案例之三——永和供水加压站过负荷跳闸事件
        4.4.1 过负荷跳闸事件概述
        4.4.2 过负荷跳闸事件原因分析
    4.5 应用案例之四——九龙站与永和站远程合闸应用
        4.5.1 九龙供水加压站远程合闸技术应用
        4.5.2 永和供水加压站远程合闸技术应用
    4.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网络/WPF技术的无人机地空数据传输与监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关键技术及研究目的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系统需求分析
    2.3 网络通信协议概述与选择
        2.3.1 OSI参考模型概述
        2.3.2 TCP协议
        2.3.3 UDP协议
        2.3.4 传输层协议对比与选择
        2.3.5 可靠UDP协议
    2.4 地面站软件平台选择
        2.4.1 语言及开发框架分析
        2.4.2 C#下的UdpClient类
    2.5 机载网络通信选型
        2.5.1 网络通信模块选型
        2.5.2 飞行控制器硬件调整
        2.5.3 SPI8266 模块驱动设计
        2.5.4 W5500 模块驱动设计
        2.5.5 机载网络通信应用层封装
    2.6 网络通信电台选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信机制与用户协议设计
    3.1 引言
    3.2 基于数据表的通信机制设计
        3.2.1 Mavlink协议
        3.2.2 机载参数读写方案设计
        3.2.3 基地址与偏移量结合的数据标识
    3.3 机载参数用户协议设计
    3.4 可靠通信协议设计
        3.4.1 连接管理和抢占机制
        3.4.2 连接建立——四次握手
        3.4.3 连接维护——连接保活
        3.4.4 连接断开——两次挥手
        3.4.5 补发确认机制
        3.4.6 指令上传与可靠传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传输机制实现
    4.1 引言
    4.2 地面站数据收发及处理
        4.2.1 通信设备基类
        4.2.2 缓冲机制设计
    4.3 地面站连接维护实现
        4.3.1 状态机设计模式
        4.3.2 .NET状态机库Stateless
        4.3.3 搜索和连接网络通信机制设计
    4.4 机载端连接维护实现
    4.5 补发确认机制实现
        4.5.1 补发确认接收机制
        4.5.2 补发确认请求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面用户监控软件设计
    5.1 引言
    5.2 地面站运行架构设计
    5.3 后台逻辑层设计
    5.4 前台界面层
        5.4.1 界面线程安全
        5.4.2 显示器硬件刷新事件
        5.4.3 界面框架
    5.5 可视化用户模块设计
        5.5.1 机载参数用户数据表模块
        5.5.2 机载参数动态曲线显示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验证与测试
        6.2.1 补发确认机制验证
        6.2.2 数据传输模块测试
        6.2.3 网络通信测试
        6.2.4 半实物仿真应用测试
    6.3 风洞试验应用
    6.4 无人浮升一体飞行器自主飞行试验
        6.4.1 室内调试阶段
        6.4.2 外场飞行阶段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CAN总线的船舶中央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船舶控制系统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相关通信协议原理
    2.1 现场总线选型
    2.2 CAN总线协议原理
        2.2.1 CAN总线特点
        2.2.2 CAN总线分层结构
        2.2.3 J1939高层协议
    2.3 NMEA2000协议原理与设计
        2.3.1 NMEA2000协议特征
        2.3.2 NMEA2000协议分层结构
        2.3.3 NMEA2000协议数据帧格式及标识符定义
        2.3.4 NMEA2000协议消息参数群设计
    2.4 网络通信技术原理
        2.4.1 TCP/IP协议
        2.4.2 以太网通信技术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2.1 处理器选择
        3.2.2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3.3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设计
        3.3.1 操作系统选择
        3.3.2 软件总体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船舶中央智能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A6G2C核心板介绍
    4.2 电源模块设计
    4.3 关键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4.3.1 CAN总线电路设计
        4.3.2 USB电路设计
        4.3.3 以太网电路设计
    4.4 PCB抗干扰设计
    4.5 硬件平台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船舶中央智能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Linux环境搭建
    5.2 Linux开发环境配置
        5.2.1 交叉编译环境配置
        5.2.2 相关环境配置
        5.2.3 u-boot移植
        5.2.4 Linux内核移植
        5.2.5 Linux根文件系统移植
        5.2.6 开发软件安装
    5.3 软件设计
        5.3.1 NMEA2000数据传输流程设计
        5.3.2 TCP/IP协议数据传输流程设计
        5.3.3 系统软件主流程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功能测试
    6.1 以太网通信测试
        6.1.1 网口配置与测试
        6.1.2 告警阈值设置测试
    6.2 NMEA2000通信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四、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LEO卫星网络中基于网络拥塞预测的TCP拥塞控制算法研究[D]. 覃健昌.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局域网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 周云风.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DoIP的汽车网络系统研究[D]. 陈博. 湖南大学, 2020(12)
  • [4]无线自组网规模化混合路由关键技术研究[D]. 杨凯.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基于ZYNQ的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郭俸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列车实时以太网三层交换技术研究[D]. 卢鲲.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划片机视觉处理及软件控制系统设计研究[D]. 王仁熙. 湖南大学, 2020(08)
  • [8]供水加压站电气运行无人值守系统设计与应用[D]. 付红焱.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基于网络/WPF技术的无人机地空数据传输与监视系统设计[D]. 陈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10]基于CAN总线的船舶中央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富超. 青海师范大学, 2020

标签:;  ;  ;  ;  ;  

OSI 参考模型与 TCP/IP 参考模型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