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命题看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_高考论文

语文高考命题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命题论文,能力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语文能力的内涵

语文高考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对“语文能力”这一概念有各种各样的界说。概括起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能力,具体有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符号、初步的逻辑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文学知识、读写知识、古文化常识、工具书使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使用语言的能力,即识记、理解、筛选信息、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能力。

以《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为例,语文知识的能力包括:①通用教材中所涉及的常用汉字的音、形、义;②常用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包括一般词语、短语、成语、关联词语);③病句的识别与修改;④句式的识别与变换;⑤造句、扩句、缩句;⑥语句的排列与组合;⑦常见修辞方法的识别与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⑧标点符号的使用;⑨文学常识与文体常识等。

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为:①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②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③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④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⑤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⑥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二、1998-2008年高考命题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

1.对语文知识能力的考查

考试大纲是考试命题的蓝本,试题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必须严格按照其规定。笔者以1998-2008年的高考试题为例,分析11年中高考语文命题在语文知识能力和使用语言能力两方面的变化。

表1 1998-2008年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分值及比重

(资料来源:1998-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表2 1998-2008年高考语文知识类试题考查的能力的分值及比重

(资料来源:1998-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上页表1、表2即反映了11年来高考语文命题在语文知识能力考查方面的变化:知识的考查涵盖了除修辞以外的所有规定项,考试分值呈下降趋势,文化、文学常识的内容变化最大,2002年起取消了对它的考查,加大了对古诗文“名句名篇”考查,这与课程改革的精神相符。语文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不应着重考查词法、句法等”,“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语解释”,“要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2.对使用语言能力的考查

表3 1998-2008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能力的分值及比重

(资料来源:1998-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表4 1998-200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考查能力的分值及比重

(资料来源:1998-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表3、表4反映了1998年至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对使用语言能力的考核情况。从表中列举的各项能力来看,现代文阅读的变化比文言文要大。其中,现代文阅读中对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调整较大,考查理解能力的比例逐渐加大,分析与综合能力比例下降;文言文阅读方面,对理解能力的考查始终占主导,但鉴赏评价能力增加的比例也在扩大,还有上升的空间,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通过对1998-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系统整理,结合本人中学教学经历,笔者认为,11年来高考语文命题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不管是对语文知识的能力还是使用语言的能力,考查兼顾了全面性与重点性。特别是对使用语言的能力的考查,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始终强调“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能力的基础,高考语文命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对语文教学产生了良好的导向。但是,还应指出,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未能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尽管当前语文教学已从当初一成不变的、过于烦琐的分析这一端抽身出来,但却走上了以文本为“由头”,对文本蜻蜓点水、不深入研读即盲目联系现实的时事教育的另一端。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花了大量的时间却只对文本的一点内容展开漫无边际的联系,结果是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虽说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但实际上还有不少教师并没有把握住这根指挥棒的核心,其结果是仍然有不少学生对语文课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

三、当前高考语文命题对相关能力考查的缺失

在肯定语文高考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现行的高考语文命题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首先,高考语文命题只重读写能力忽视听说能力。对学生的考查仅限于书面表达,口头表达缺失。这是现行高考语文试卷最大的不足。其实,现实生活中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不比书面表达能力低,有些行业甚至要求更高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现行高考语文试卷中写作的比例占40%或更多,口头表达能力的考查几乎为零,这对许多学生适应社会是非常不利的。对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考核,香港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在其2002年9月实施并逐渐推广的《中国语文科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中学语文的学习目标为: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聆听能力、说话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培养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等。这一课程标准就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了规定,其中,聆听范畴的学习目标是:①增强理解、评价等聆听能力;②掌握聆听策略;③乐于聆听、认真聆听,扩大聆听面。说话范畴的学习目标是:①增强构思、表达、应对等说话能力;②掌握说话策略,乐于表达,勇于表达,应对得体。同时,在考试中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单独进行考查,聆听理解主要考查考生在聆听一段说话后(可以是独白,也可以是两人对话或三人以上的讨论或会议),能否理解说话的内容主旨,能否分析说话的要点与其间的关系,进而了解和判断讲话人的用意和立场。说话能力测试分为甲、乙两部,甲部为个人短讲,考前十分钟考生领取题目,只设一题,考生无他选择。测试限时三分钟,主考就其“内容”“技巧”“组织”“仪态及其他”四方面评分。乙部为小组讨论,考生五人一组,获题后有五分钟的构思时间。测试时,五人依次作首轮发言,每人限时一分钟。然后进入自由发言时间,整个过程大约十五分钟。目前,内地已有近80所高校在自主选拔录取中设立面试环节,这对于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思维组织等方面无疑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相信,高考语文在口语表达方面考查的缺失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

其次,高考语文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而忽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是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核心,也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养成多维度看问题、辩证地看待现实中发生的事情的习惯,也是高中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在语文考查中最能体现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面就是作文。然而,当前不少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体现的思辨往往是胡思乱想、天马行空、毫无逻辑的联想,难以称为创新。例如,在一篇题为《人文素养对发展的重要性》的作文中,一学生的写作要点如下:(1)人才决定未来;(2)公司企业生存靠高素质人才;(3)古代有些人被称为“圣者”“贤人”,因为他们有超人智慧和优秀的人文素养;(4)我们年轻人要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文化知识;(5)我们还年轻,应努力向自己的目标发展、前进。显然,这种与主题相差甚远的论据,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学生的思维与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作文的目的是考查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相关问题的思考,运用储备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条理清晰、逻辑分明的分析并写出自己见解这样一种综合实践能力,但从新世纪十年的高考来看,作文命题开放度越来越大,甚至几乎没有了任何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却越来越不会写作文了。以笔者参加高考阅卷的经验为例,当前,“四不像”的作文越来越多,不少学生甚至连记叙文、议论文最基本的要素都不清楚,文体的相关知识也趋于淡薄,作文的体式逐渐散文化。其结果是高考作文的套作越来越多,完全偏离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表达见解、提出方案的初衷。随着“高考满分作文”的陆续“上市”,人们渐渐发现所谓的“创新”多被考生理解为反传统,甚至是“另类”,比如2001年满分作文《赤兔之死》所引起的“复古”之风。于是,为了求新,考生们或者扮夫子“之乎者也”故作深沉,或者扮超人上天入地做离奇文章,或者扮裁缝搞文体嫁接……这样一种毫无思考的写作又能考核什么呢?衡量一个学生思维品质高下的重要标尺之一是学生日常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严密性、思辨性、新颖性和深刻性。这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的,但却是教学必须坚持的方向。在高考“指挥棒”影响下,如今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指导仍然囿于应试教育的窠臼,主要表现为形式刻板、思维僵化、脱离实际,对社会缺乏关注,学生被束缚在“八股式”框架内,不懂得、不善于用哲学理性去考量社会问题。学生不能从多个角度审视、分析、判断、归纳,不能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同时顾及其他方面,更谈不上用所学的知识在处理消极问题时能从积极方面入手。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有这么一段文字:“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话清楚地表达了如何才能对一个问题表达清晰、表达有高度。这是语文教学必须追求的品质,也是进行高考语文命题改革应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标签:;  ;  ;  

从高考命题看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