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街头少年的社会互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初中生论文,街头论文,少年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11)02-0164-09
街头青少年一直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群体①,在这些街头青少年当中有一部分特殊的人群,他们身处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但并不在学校接受强制性教育,而是走向街头成为街头青少年当中的一员。从近年来上海初中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差距来看:1997-2000年为7048人,1998-2001年为7048人,1999-2002年为7094人,2000-2003年为6100人,2004-2007年为7000人,② 虽然这其中有部分青少年出国等诸多原因,但不排除其中一部分青少年在初中阶段逐渐脱离学校,走向街头;还存在部分青少年虽然取得毕业证书,但并未真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现象。初中阶段是对于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的阶段,其个体发展对个体生命历程及社会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这个群体进行相关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问题
(一)相关研究
从学科上来说,国外对街角青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这三个学科的范畴,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侧重用心理测量和临床诊断等专业技术介入街角青少年群体的研究。③ 人类学主要在跨文化研究方法下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及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街头青年。④ 社会学对街头青少年的最经典研究是怀特⑤ 和穆福恩⑥ 的研究,这是国内街头青少年研究必然且几乎是仅有的参考文献。实际上,国外对街头青少年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对中学生辍学方面的统计。⑦(2)对街头青少年文化的研究。⑧(3)对街角青年生存现状的研究。⑨(4)关于街头青年帮派研究的理论脉络。特别是,在对未来研究的预测上认为,学校设施是探究帮派的创造、组织和互动的场所,而且是实施社会政策以消除帮派信息的有用之地。⑩
国内对街头青少年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在21世纪之后逐渐兴起,近年相关研究数量增长很快。这表明了街头青少年问题需要被研究的客观现实。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街头青少年基本情况的描述和统计。如对街头青少年的外形、行为方式、心理特征的呈现。(11)(2)对街头青少年类型和形成阶段的划分。(12) 大多按时间进行三段式的划分,概括出不同阶段群体的内部结构和群体成员的发展路径。(3)对形成原因的分析。(13) 在研究街角青少年的形成原因上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社会的转型背景,引起家庭关系、学校教育和个人心理的变化而成为街头青少年,继而用边缘化、社会变迁、社会转型等社会理论和“灰社会”理论等来解释街头青少年现象。
(二)文献回顾述评
以往的研究从理论脉络、视角和基本研究方法上为街头青少年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以下几点还有待突破:
1.我国街头青少年的研究要与国际接轨
国外关于街头青少年研究的历史较长,研究体系较为成熟,不仅有基础的调查统计,而且形成了理论脉络。相比来说,我国的街头青少年研究起步晚,研究视角单一,内容局限,而且还停留在事实描述和用社会学理论来解释既有现象的阶段,没有形成研究体系。因此,中国的街头青少年研究要深入和突破,需要与国外街头青少年研究接轨,特别是研究的理论脉络和视角上需要借鉴国外的研究并进行扩展。
2.需要关注初中生街头少年
从研究对象来说,以往的研究关注的群体主要是街头青少年(14) 和社区青少年(15),鲜有对处于初中生阶段的街头少年进行专门研究。现有研究显示,辍学对个人有重要影响,在学校场域内研究街头青少年的社会互动,从理论发展脉络上来说是一种新的趋势,(16) 研究初中生街头少年是符合理论和现实的选择。
3.需要突出青少年主体性
以往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把街头青少年作为被研究的对象,缺乏青少年主体性的视角,从街头青少年主体视角开展研究是本研究新的尝试和突破。
4.选择社会互动作为切入点
以往国内的相关研究中没有对街头青少年社会互动的专门研究,只是在成员关系、交往方式的研究中涉及一些社会互动的内容。事实上,社会互动重视相互作用,强调互为主体,重视互动过程中的“意义”建构,能够从研究者自身的角度对社会事实进行解释,凸显街头青少年的主体性,突破传统的观点,本研究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
(三)研究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主旨之一是呈现初中生街头少年社会互动的事实。学校场域的社会互动研究是当前研究的一种趋势,本研究进一步将社会互动延伸至街头青少年的另一个重要的场域——街头。之所以延伸,旨在解答第二个要探究的问题:在这个社会互动过程中,街头青少年对这种从初中生到街头少年的选择是如何解释的?他们的这些行为和解释背后认定的逻辑意义到底是什么?本文的研究问题可以归结为:
1.初中生街头少年在学校场域的社会互动是怎样的?
2.初中生街头少年在街头场域的社会互动是怎样的?
3.初中生街头少年作为主体对自身的社会互动是如何解释的?
4.这些行为和解释中所蕴含的意义是什么?
二、关键概念
(一)初中生街头少年
目前研究者对于“街角青年”的定义并没有达成一致。对街角青年的定义一般包含在街头待的时间、街头生活方式、和家庭的联系,以及帮派经历等方面内容。(17) 但有一点是基本达成共识的:对于街角青年的界定当中,重要的不是强调街角青年的年龄定义,而是更注重街头青年的社会意义。国外相关研究以“街头儿童”(Street Children)作为研究对象来概化、包含“街头青年”这一范畴。虽说纳入了“青少年”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也减少了概念含糊、混淆的可能,但“街头儿童”这一术语不能反映街头少年与其在街头活动内容的内在联系;有偏见歧视或者说怜悯等价值判断。(18)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2-15岁之间,在我国这个阶段称为少年时期,结合他们的活动方式和行为的社会意义,笔者把本文研究对象称为“初中生街头少年”,即:处于初中阶段的少年,有受教育机会,但是经常在街角活动;街角闲逛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没有从照管的成年人那里得到足够的保护、监督,但与成年人保持一定联系。
(二)青少年主体性视角
在研究中把街头少年置于哪个视角对于这个群体的认识是不同的。20世纪70年代西方研究开始采用社会儿童观,把孩子视为创造知识的主体,把孩子看作“能动的人”,强调儿童有行动互动以及影响他们世界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特经验和主观感受;关注孩子如何形成规则,扮演角色及处理人际关系。(19) 在中国。近代以来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观经历了一个从“家族本位”到“民族国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国家本位”的演变过程,近代教育制度也在这种观念脉络中建立并演变。当前中国需要确立一种“个体本位——社会本位”的孩子观,尊重孩子的个体权利和自身发展。(20)
本研究从青少年主体性视角出发,更倾向于把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看成是一种互动关系,互为主体;认为研究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在社会工作服务和社会学研究开展的过程当中,把青少年作为主体的一方,尊重他们的主观体验,充分互动,和他们共同研究,而不仅仅是研究他们。
(三)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理论以互动或交往(Interaction)的概念来建构社会理论。社会互动理论重视人的主观意义,强调社会互动中的解释过程。它“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主观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21)
社会互动论者强调“意义”是在人际互动中创造的,“意义”透过对周围事物的解释历程,在互动中也得到了实践和修改。“社会互动过程中行动者不仅透过‘意义’创造了自我,也透过‘意义’建构了社会结构,通过对‘意义’的塑造和追寻,行动者实现了个体行为与宏观社会结构之间的衔接。”(22)
社会互动是个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一个系统,个体通过自己对“意义”的主观理解,形成主观意义的解释,对角色进行自我认定,并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协商,做出选择,实现自我的创造和转化,并实现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的建构,在这个互动的过程当中,行动者建构了行动的意义,并且将意义在自我、他人和情境当中传递。(23) 这既体现了个体和环境互动的整体系统的特点,又体现了个人的主体性特点(如图1:个人与社会互动模型)。
图1 个人与社会互动模型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方法。研究意在探究街头少年这个群体的主体性表达,重视其主体意义的建构。希望通过描述、解释、理解和预言,对街头少年从学校走向街头过程进行归纳、提炼,并达到理论上的建构。(24) 具体搜集资料的技术有:1.非参与观察。开始阶段,研究者以志愿者身份进入这个群体,观察成员的语言、着装、行为特点,熟悉他们在小组中的互动方式。2.参与观察。小组成员接受研究者到他们经常活动的空间进行观察,例如,小店、社区、饭馆、网吧、篮球场、地铁站等,特别是为其中一名成员补课,加入网络聊天群等,在不同的环境当中观察并交谈。3.定性访谈。其基础是一组进行深度访谈的主题,根据大致研究计划在访问者和受访者之间的互动,本质上是由访谈者确立对话的方向,再针对受访者提出的特殊议题加以追问。(25) 探索被调查者潜藏在深层下蕴涵的意义,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信念、态度和感情。质性研究具有测量效度上的优势,但信度较低,因此评价和整理的时候为了不带入研究者自己的立场,要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批判(研究过程的展开如图2所示)。
图2 研究的展开
四、研究发现
初中生街头少年主要在两个场域活动——学校和街头。在学校场域,社会互动发生在初中生街头少年和教师以及同辈群体(包括同学和初中生街头少年)之间。在街头场域,社会互动包括街头成人、街头同伴(特别是“兄弟”和男女朋友之间的互动)和外群体之间的互动。
(一)初中生街头少年在学校场域的社会互动
1.初中生街头少年与老师的互动
分数是教师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学生被要求服从教师,教师和初中生街头少年之间彼此不认同,他们之间存在着冲突与平静并存的局面。
教师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持有不同的态度。教师要求学生服从他们,对学生以控制为主,并严格规训;他们对学生的惩罚虽然没有直接的身体攻击,但是罚站或者驱逐学生走出课堂是大多数教师让学生服从的主要方式。教师和初中生街头少年之间彼此都不认同对方。他们之间的冲突包括言语冲突和身体上的伤害事件,否定性的辱骂语言、有悖事实的判断是对学生言语伤害的主要方面;直接的身体冲突包括教师打学生和学生攻击教师。此外,还存在一种教师引导学生挑起冲突造成初中生街头少年违反纪律,借此将街头少年赶出课堂的现象,而教师对初中生街头少年脱离课堂的现象,以及他们的作业和出勤的事情都不过问,不关心他们的安全、发展等。教师和初中生街头少年的互动中,冲突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冲突既有真实自然发生的冲突,也有人为的有意识制造的冲突,而这种平静却是一种互相的回避与逃脱,师生的彼此缺场,是一种学校师生互动失败的平静。
2.初中生街头少年和同学间的社会互动
整个学生群体可分成两个群体:“好学生”、“混”的帮派,其中“老大”受到两个群体成员的尊重,他需要具备能“打”、讲义气的特质;学校内帮派成员用打骂和网络暴力方式攻击其他同学。
学生和教师都默认学校存在“好学生”和“混”的帮派这两个群体。前者是遵守学校纪律、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后者是擅长打架、经常逃课、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差、和“混”的人结成帮派的学生。这样的区分方法和评价方法其实是和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一致的。这一评价标准潜移默化被学生察觉、接受,并且成为不可怀疑的事实。“好学生”群体和“混”的群体之间不是隔绝的,存在着交往和互动。
“老大”是“混”的这个群体当中有很大威望和知名度的人。大家认为,“老大”的产生主要是看他能否在打架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如打败其他人,有胆量、勇气和魄力,另外是否讲义气、能够主持公道、为别人的事情能够挺身而出、是否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等。
帮派成员受到“老大”的保护,成员因此也变得无所畏惧,在群体之外有矛盾的时候经常出现打架和言语攻击其他同学的现象。如网络公共的BBS就是他们攻击其他同学的阵地之一,甚至网上的矛盾也会衍生到实际生活中(26)。
(二)初中生街头少年在街头场域的社会互动
1.街头少年和街头青少年(27) 之间的社会互动
街头青少年介入初中生街头少年群体,他们之间有交往,并为初中生街头少年提供保护。初中生街头少年为街头青少年提供劳动,如“看场子”等。
街头少年通过自己打架的能力或者经过熟人的推荐,被街头青年认识,能够做个“看场子”的,维护“场子”(28) 的秩序。
初中生街头少年会结识一些街头青年,彼此熟识,建立联系,并且介绍彼此兄弟认识,形成更大的街头人际网络。街头少年出来“混”通常需要街头青年的保护,这种保护主要体现在街头少年在和同伴交往时如果有街头青年保护的名义就会免受很多的攻击和欺负,依靠街头青年的保护也可以让街头少年在本帮派中有更高的地位。
2.初中生街头少年和街头同伴间的社会互动
同伴是他们社会交往发生最多的群体,群体内部存在着等级化和亲情化的现象。他们选择兄弟的条件是能打和讲义气,男女朋友之间的关系亲密而不稳定。
初中生街头少年同伴之间互相陪伴、互相支持,他们在成人的场所聚会和玩耍(如台球室、网吧、开房间、KTV和地铁站等)。群体内部有等级,个人是依附于团体的,在每个团体内部有老大,是最具权威性的,和老大关系较近的几个人,地位也比较高,在群体里面有一定的威望。还有一类是普通成员,每个级别在团体里的权利不一样。团体的形成和维持靠的是成员之间的合作。这种等级和合作有时以一种亲情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成员之间不仅以兄弟相称,而且老大可以称本团体中比自己地位低的成员为“儿子”“女儿”,地位较低的成员称呼老大和老大的女友为“爸爸”“妈妈”,这种称呼方式代表老大会保护这个“孩子”,并且在一些严格的帮规(如不能随意进退本帮派,进了某个帮派,退出的时候较难)上可以不为难他们,并且能像对待亲人一样照顾对方。
他们选择兄弟是有街头少年群体内部共同认定的标准的,即能打、讲义气,这种义气主要体现在共享上,不分彼此,不论甘苦,其中钱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能满足他们在街头的一些活动。
初中生街头少年都有男女朋友,他们在校内外都不避讳公开彼此关系,在行为上也很亲密,不过他们之间的恋情大部分时间很短。街头少年在恋爱中注重对方外表,注重恋爱中自身被关注程度,有矛盾时重视沟通的重要性,但很容易选择放弃,恋爱关系不稳定,容易断裂。
3.初中生街头少年在街头打架和抢劫
打架主要发生在和本群体相似的外群体,群体之间没有共同的利益或者共同依靠背景。打架既是各帮派之间的比拼、确立街头少年帮派的实力高下的方式,也是彰显个人实力、树立个体在群体中权威地位的机会;同时也是小团体内部团结一致对外的载体和街头少年的一种发泄方式。在成员提供的费用满足不了消费需要的时候,敲诈勒索成了初中生街头少年们获取经济的另一来源。抢劫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勒索一般在认识的人中间,街头少年一般向在校的学生勒索。
五、讨论与结论
初中生街头少年在两个不同场域的社会互动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是一个在角色之间进行协商的过程。在这个互动的过程背后蕴藏着当事人对角色和社会互动意义的建构和选择、互动的过程中,意义在自我、他人和情境当中传递。
(一)不同场域社会互动过程中角色的选择过程
1.作为学生角色在学校场域社会互动的失败,选择践行初中生街头少年角色。
在学校场域社会互动的失败是教师和学校以分数为衡量标准让街头少年在学校场域的地位低下,得不到承认、肯定和关心,是一种不平等的对待。他们对学校失去信心,对教师进行诋毁,当面顶撞、背后辱骂、对学校的不满和抨击等既是发泄不满,也是他们意识到作为初中生,在教育里扮演学生角色的失败的表现。街头少年小白说:
“这什么破学校啊,想当年我考试的时候,同时有三家学校要我,我面试都过了,那几家都是重点,后来进入这个学校,妈的,都是些什么教师啊。”(小白)
在对学生角色自我认定失败之后,他们需要创造新的、可以被自我接受、为自我所认定的角色。成为街头少年可以为个人提供保护、提升地位,让个人有成为受人关注和尊重的机会;还能形成同伴圈,彼此之间合作,游戏,保持亲情般的关系。他们把角色的意义化解在行动当中,成为一名街头少年。
“我很烦,成绩跟不上,我妈老是逼我,学校教师又不关心我,我就跟卤鸡说,我想进CH社,他就同意了。”(小唐)
选择成为街头少年之后,他们走向街头,践行街头场域的社会互动。这一过程可用图3来展示。
图3 街头少年走向街头,践行街头场域的社会互动
2.初中生成为街头少年后一方面接受了这个角色,同时也在这个角色和其他角色之间进行协商,他们对街头少年角色存在着困扰,向往学生角色。
初中生街头少年接受了这个角色的规范,并在不同场域展开社会互动,但是做出选择之后依然是一个在现行街头少年角色和其他角色之间进行协商的过程,实际上他们在扮演街头少年这个角色的时候存在着困扰,街头少年的内心感受和精神状态并不是像外人看起来的那样潇洒,拿得起,放得下,他们的精神状态是焦虑的、忧郁的、没有安全感的,情绪极易爆发,无法控制。他们希望能被外界了解,自己的想法能够有表达的空间,获得自由,拥有安全感,有自己的空间和价值存在。
“我现在已经不怕,我已经体会到了世界上最孤单的感觉,那段时间我不想说话,整天在网吧里对着电脑。我爸爸把我送到庙里的那段时间,我整天跟和尚在那里打坐,那种感觉,就像沉沦在黑暗中一样,所以现在即使是一个人我也不会害怕。”(小白)
“我真的很烦,不想这样。”(小唐,说这个话的时候眼神很暗淡地看着脚下。)
这一选择与困扰的背后实际上是街头少年在学生和街头少年两个角色上依然存在着矛盾。街头少年虽然选择了这个角色,游走在学校之外,但是内心对教育的认同,对自己通过努力改变现实,特别是获得学历的愿望却十分强烈,希望自己能重新开始,好好学习,做一名在学习上、在学校里取得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他们一方面对现在的学校表现感到很无奈,甚至失望;另一方面,却认为学历是非常重要的,是今后过上理想生活必不可少的,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学历。
“其实,现在如果让我上初一,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我虽然在外面混,但我看出来了,不念书真的没什么出路的(神情较暗淡,若有所思),在外面混没什么饭吃的。”(小唐)
“我们老大就是本科的,在外面混学历也挺重要的。没学历到哪里都不行。”(卤鸡)
初中生成为街头少年之后的社会互动过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4 初中生成为街头少年之后的社会互动过程
3.初中生街头少年在两个不同场域的社会互动,两个角色之间的转换是一个协商循环的过程。但是最终角色的确定还有待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街头少年在从初中生转变为街头少年的过程当中经过了角色的认定和协商过程,在对初中生角色认定失败之后,用新的角色——街头少年来取代初中生这个角色。在成为街头少年之后对街头少年这个角色也进行了认定,在协商当中选择了街头少年,接受了街头少年这个角色,排除了其他角色的可能。但是在街头少年这个角色下,他们也充满了无奈,仍然对学生角色充满期待;他们认为学历和知识是重要的,希望自己能够通过教育来改变现在的角色,实现自己理想的生活。这个过程在整体上可用图5表示出来。
图5 初中生和街头少年角色之间的转换过程
(二)自由、保护和自我实现
街头少年的社会互动过程中,不论他选择哪种角色,其背后的逻辑意义都是:自由、保护和自我实现。角色的改变实际上是因为在原来的学生角色里不能满足这样的逻辑意义而做出的不得已选择。
街头少年对自己满意的生活描述中,一个共同的向往是“自由”(29)。大部分街头少年有为自己可能实现的未来奋斗的想法。
从初中生街头少年社会互动的事实和评价来看,在学校不受重视的情况下,成为初中生街头少年可以得到同伴的保护,是街头的这种“亲情化”交往中实现自身所追求意义的动力之一。
“小白经常拿钱给他们花,帮他们开房间玩啊什么的,这样卤鸡他们不会对他怎么样,有时候还会罩着他。”(志愿者S)
此外,实现自我也是其追求的意义之一。成为街头少年可以让他们获得被别人尊重的感觉,未来的发展上他们会选择通过自身的努力(如努力练习散打、为了兄弟做出牺牲等)帮他们获得一定的地位和尊重,体现自己的价值。
“其实我很喜欢看历史书的,我爸爸以前也是学历史的,他很通的,学校里有许多东西应该是让人感兴趣的。”(小唐)
“轻松不轻松无所谓,只要近点的;累不要紧,工资不要太低,最好高点。哈哈!累不要紧。”(卤鸡)
正是这些意义引导着初中生街头少年在不同场域的社会互动,虽然角色改变了,社会互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变了,但是他们认定的意义却是一致的:这种对自由、保护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在不同的人和情境当中传递。综合本研究,可用图6表示出来。
图6 本研究综合示意图
收稿日期:2010-09-09
注释:
①较早的关于街头青少年的经典研究是威廉·富特·怀特对波士顿地区街角青年的研究(参见:威廉·富特·怀特著,《街角社会》,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中国在2000年之后有关街头青少年的研究逐渐出现并发展迅速,在后文的文献回顾中可以发现这一点。
②上海市统计局编:《上海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1999、2000、2003、2004、2007年。
③Aptekar L.,1991.Are Colombian street children neglected? The contributions of ethnographic and ethnohistor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hildren.Anthropol.Educ.Q.22:326-49; Aptekar L.,2001.Street children:cultural concerns.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Sciences,ed.N J Smelser,PB Baltes,22:15154-57.Oxford:Elsevier; Panter-Brick C.,2002,Street Children,Human Rights,and Public Health:A Critique and Future Directions,Annual R eview of Anthropology,Vol.31,pp.147-171; AffaelliM.,1999,Homeless and working street youth in Latin America:adevelopmental re-view.Interam.J.Psychol.33 (2):7-28.
④Blunt A.,1994.Street children and their education:a challenge for urban educators.In Education in Urban Areas:Cross-Na-tional Dimensions,ed.N Stromquist,pp.237-61.Westport,CT Praege; Blunt A.,1994.Street childre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a review of their condition.Cross-Cult.Res.28(Aug):195-224; Panter-Brick C.,2002,Street Children,Human Rights,and Public Health:A Critique and Future Directions,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31,pp.147-171; Aptekar L.,1991.Are Colombian street children neglected? The contributions of ethnographic and ethnohistorical approaches's the study of children.Anthropol.Educ.Q.22:326-49; Aptekar L.,1994.Street childre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a review of their condition.Cross-Cult.R es.28(Aug):195-224.
⑤威廉·富特·怀特著:《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⑥彭佩拉尼·穆福恩:《南部非洲的街头青年》,《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1年第2期。
⑦Mclean,Va,2008,Dealing with dropouts,UAS today,ppA11-12; Bob wise,Editorial waste:school dropout rate.Apr.12,US Former Gov; Dudley Barlow,2005,The education digest.Nov.71,Iss.3; pp.76-79.
⑧Graham and the Guy Phelps,Youth culture and the school revisited,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Vol.23,No.4(Dec.1972).pp.478-482; Calvin Morrill,Christin Yalda,Madelaine Adelman,Michael Musheno,Cindy Bejarano,Telling tales in school:youth culture and conflict narratives,Law & society review,Vol.34.No.3(2000).pp521-565.
⑨Regina Campos,Marcela Raffaelli,Walter Ude,Marilia Greco,Andrea Ruff,Jon Rolf,Carlos Mauricio Antunes,Neal Halsey,Dirceu Greco,Street Youth Study Group.Child Development,Vol.65,No.2.Children and Poverty(Apr.1994).pp319-330; Kipke,Michele D.Unger,Jennifer B.Street youth,their peer group affiliation and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residential status,subsistence patterns,and use of services,Adolescence; Fall97,Vol.32Issue 127,p655,15p.2charts;彭佩拉尼·穆福恩:《南部非洲的街头青年》,《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1年第2期;兰瑛波:《当代俄罗斯青年》,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
⑩Brenda C,Coughlin and Sudhir Alladi Venkatesh,The street gang after 1970,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 29(2003).pp.41-64.
(11)张园:《走近街角社会》,《社会》1997年第7期;左鹏、李艳:《当代城市“街角青年”探析——以天津市Y社区为例》,《西北人口》2008年第3期;李金亚、管雷:《街角青年群体形成阶段、类型及其特点探析》,《青年探索》2007年第1期。
(12)张园:《走近街角社会》,《社会》1997年第7期;马德峰、李梅:《透视街角社会——对苏北小镇一街角青年群体的调查》,《社会》2002年第9期;李金亚、管雷:《街角青年群体形成阶段、类型及其特点探析》,《青年探索》2007年第1期;费梅苹:《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年第3期。
(13)张园:《走近街角社会》,《社会》1997年第7期;左鹏、李艳:《当代城市“街角青年”探析——以天津市Y社区为例》,《西北人口》2008年第3期;黄海:《解读“街角青年”——一个亚犯罪青少年群体的前期生态调查与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第2期;黄海:《解密“街角青年”——一种越轨社会学和亚文化理论的研究》,《青年研究》2005年第2期;黄海:《“灰色街角社会”的逻辑演绎和路径依赖探析——对湖南长沙某“街角青年群体”的实证考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符平:《新街角青年的浮现——一对湖南H镇一类青年的调查与分析》,《青年研究》2003年第11期。
(14)符平:《新街角青年的浮现——一对湖南H镇一类青年的调查与分析》,《青年研究》2003年第11期;黄海:《解读“街角青年”——一个亚犯罪青少年群体的前期生态调查与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第2期;李金亚、管雷:《街角青年群体形成阶段、类型及其特点探析》,《青年探索》2007年第1期;彭佩拉尼·穆福恩:《南部非洲的街头青年》,《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1年第2期;章伟:《行走在边缘:社会变迁中的灰色青少年群体》,《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9期;张园:《走近街角社会》,《社会》1997年第7期;左鹏、李艳:《当代城市“街角青年”探析——以天津市Y社区为例》,《西北人口》2008年第3期。
(15)费梅苹:《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年第3期;马德峰、李梅:《透视街角社会——对苏北小镇一街角青年群体的调查》,《社会》2002年第9期。
(16)Brenda C,Coughlin and Sudhir Alladi Venkatesh,The street gang after 1970,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 29(2003).pp.41-64.
(17)彭佩拉尼·穆福恩:《南部非洲的街头青年》,《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1年第2期;马德峰、李梅:《透视街角社会——一对苏北小镇一街角青年群体的调查》,《社会》2002年第9期;威廉·富特·怀特著:《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黄海:《解读“街角青年”——一个亚犯罪青少年群体的前期生态调查与分析》,《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第2期。
(18)苗国:《街头问题青年——全球性社会问题与多视角研究范式》,《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9期。
(19)韩晓燕:《当代中国离婚家庭青少年孩子的需要》,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20)陈映芳:《今天需要怎样的孩子观》,《上海教育》2006年第13期。
(2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2)马德峰、李梅:《透视街角社会——对苏北小镇一街角青年群体的调查》,《社会》2002年第9期。
(23)费梅苹:《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年第3期。
(24)本研究是在上海市一所普通中学Z中学开展的,有一定代表性。2009年初校方要求在初中生青少年中开展社会工作并提高他们的正面成长能力。
(25)艾尔·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291-294、300页。
(26)如果谁在网上发表了过分的言论或者是有碍帮派成员的言论,被帮派成员发现了是要对质“算账”的。
(27)这里的“街头青少年”,主要是指比初中生街头少年年龄大而且有不同社会活动的街头人群,偏向成人。
(28)场子是一种娱乐场所,里面活动的人员成分很闲杂,常有冲突事件发生,环境很危险,街头少年并不十分喜欢。
(29)他们对于“自由”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差异。有的街头少年认为自由的生活就是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基本需求,无拘无束;有的街头青少年认为自由是对现在压制自己的权利和束缚的反抗;有的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生活;有的对于未来的想法很迷茫;当然其中也有的对于未来彻底失去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