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减持减了谁——近期股市动荡的背后(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荡论文,减持论文,国有股论文,股市论文,近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中国股市每年都要出台一项令人欲哭无泪的新政策。今年的这一新政策显然是指国有股减持。每当有上市公司公布了减持计划,股市便应声跌一跌,前一阶段尚且争论不休的国有股减持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市场的答案已一目了然。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此前“看上去很美”的国有股减持,几乎蒙住了所有的人。当有关方面出台国有股减持意见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曾一直认为,国有股减持是国内证券市场上最大的“利好”,是调整股价结构的一次难得的机遇。“以每股净资产的价格减持国有股,将使一直高企的市盈率得以回落到30多倍的合理水平。”况且有关部门也曾暗示国有股减持的具体实施要到10月以后,可正当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有关“市场化减持并非市场价减持”话语言扰在耳之时,7月24日,烽火通信等四只新股突然公布的减持方案惊醒了所有的梦中人,吴晓求对此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股市应声大跌。
国有股减持的主要目的究竟何在?现在已经昭然若揭。难怪减持意见出台时,财政部的有关官员会大声喝采“绝对是个利好”,现在也就不难理解了。让股民为社保基金买单是减持国有股一个相当漂亮的理由。可是所减持的国有股以市场价出售恰恰与市场化的设想背道而驰。这是一笔再也明白不过的帐了。国企在改造为股份公司时,其每股价格比之净资产已有了一次上扬,按市场价减持等于把二次增值的代价转嫁到广大股民身上,何来公平可言?前年,黔轮胎和嘉陵以10倍市盈率定价减持被市场唾弃的结果实际上已是前车之鉴,此番市场价减持无异变本加厉,“市场化定价不是市场价”又从何谈起?其实,早在政策出台之前,此种做法是否会受市场欢迎,决策者早该心知肚明了。
国企改制为上市公司,劳动者多年创造的财富积淀为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如今将其变现补充社保基金的巨大缺口,劳动者退休后得以安享晚年,这本无可厚非。需要厘清的是,社保基金究竟应该取自何处,是否应以损害一方的利益来维系另一方的利益?
吴晓求教授指出,国有股减持与补充社保基金不是单一的关系,不能把国有股减持仅仅看成补充社保基金的措施。减持国有股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它至少还要涉及到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改善,以及通过资本市场流通性的提高;二是关系到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善,中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数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必须解决只上市不改制的问题;三是如何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以及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减持的目的既已扭曲,减持国有股的定价又显失公平,许多上市公司纷纷搭车减持国有股进行增发和发行新股的用意也就不言自明。假设一家公司所有的净资产为1亿元,通过运作上市整个盘子达到了10亿元。若按市场价减持10%,回笼1亿元资金即收回成本。而减持的比例仅为10%,今后还能源源不断地减持20%、30%,而这恰恰又对企业“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没有丝毫的影响。何况现在每家上市公司无论所处行业均按10%减持的做法,对于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也没有多大意义。按照这一模式,谁是最大的赢家一目了然。股民惟一能做的就是不断掏钱。难怪业内人士不客气地斥之为“与民争食”。
国有股减持本来确实是一件有利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国有经济实施战略调整、有利于理顺企业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等问题的市场化举措。但现在的实践表明,决策者的立意并非如此,他们仅仅是把减持看成是填补社保基金缺口的权宜之计,将股市看成是能不断圈钱填补“窟窿”的取款机。国有股减持减了谁,不待多言。但如果是减去了参与者对市场的信心,减去了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那么就会动摇市场的基石,暗含系统风险的隐患。最直接的事实便是:股民的口袋里并没有取之不尽的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