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妇幼保健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 要】目的:对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128例2017年7月到2018年8月我院接收的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给予综合性的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就抢救成功率,对照组为78.1%,护理组为96.8%,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护理满意度,对照组为81.2%,明显低于护理组的9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急救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
产科失血性休克是发生在晚期妊娠尤其是产后的不良症状,其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失血,在“血管—神经”反射途径下造成的微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1],进而使得机体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不足,急性循环功能出现衰竭而导致的内脏损坏的症状。怀孕期间,胎儿的生长发育均依赖于胎盘,而胎盘的营养及供氧均来源于母体的血液,所以母体和胎盘之间有着充分的血液循环,在胎儿娩出后,母体和胎儿之间的血液循环不会戛然而止,从而造成产后出血,若母体凝血机制存在缺陷或因为内外在原因导致母体的凝血功能改变,就容易出现产科失血性休克。本次研究选取128例2017年7月到2018年8月我院接收的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8例2017年7月到2018年8月我院接收的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中,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42.3±5.2)岁。护理组中,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42.8±5.7)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性的急救护理,具体如下。(1)观察症状。医护人员需要马上对患者出血的情况进行分析,对出血量进行控制。同时对出血情况进行观察 [2],不能仅仅依靠目测来判断患者的出血量,应当将专用的扁平容器放置在患者的臀部下面,从而对患者的出血量进行实测,护理人员要进行详细记录。若患者出现子宫收缩乏力,应当对其进行子宫的按摩,并注射收缩剂,若产道有撕裂伤,则应当在良好灯光和充分暴露的条件下进行缝合(2)建立静脉通道。护理人员需要马上帮助患者建立2-3条静脉通道,对其体内的血容量进行补充,从而提高血压。若医院情况允许,对中心静脉血压进行定期的检测,明确补血的数量,对每小时患者的尿量进行监测记录。避免输液太多、太快而出现肺水肿等情况,尿量要大于25ml/h,血压在70-90mm Hg左右[3]。(3)保持好的体位,做好保暖措施。护理人员要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头、身体要抬高15°左右,下肢抬高25°左右[4],使回心血量得以增加。若患者是休克的,需要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呈平卧位,将开口器从臼齿处放入,避免患者将自己的舌头咬伤,使用舌钳拉出舌头,防止舌头后坠导致患者出现窒息的情况。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科学的保暖,病房中打开空调,保证温度适宜。(4)呼吸畅通。对于患者口腔以及呼吸道中产生的分泌物,护理人员需要立即清理干净,带有假牙的患者需要将其取出,头部偏向一侧,避免患者的呕吐物将呼吸道阻塞住,喉头水肿、昏迷者舌头后坠需要使用舌钳将舌头夹出,如果有必要还需要插气管,利用机械辅助通气,并使用鼻导管、面罩等吸氧,流量一般在5L/min[5],使患者缺氧的情况得到改善。(5)如果患者出现休克,面色苍白,皮肤温度太低,四肢冰凉,情况比较严重。轻轻压住患者口唇、指甲时,苍白区消失的时间超过1秒,这表明患者微循环的血流量不足,或出现瘀滞情况。若患者的皮肤上有出血点,判断患者达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阶段,若皮肤变红,不在出汗,体温回升,这表明患者的血容量情况是比较好的,休克情况也得到改善。(6)心理护理。由于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情是比较复杂的,容易出现变化,患者的生命会随时受到威胁,会给患者身体、心理上带来伤害。所以护理人员需要积极的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并对患者进行思想工作,使患者保持乐观、轻松地心态,从而能够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
1.3 统计学分析
文章数据用SPSS14.0软件处理,以χ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 就抢救成功率,对照组中有14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78.1%,护理组患者中2例死亡,其余获救,抢救成功率为96.8%,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就护理满意度,对照组为81.2%,明显低于护理组的9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3 讨论
产科失血性休克是比较常见的产后并发症,其病情发展的比较快,同时有很高的病死率。产科失血性休克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由于失血太过而使患者机体的血容量减少,患者细胞缺血缺氧。第二出现失血之后,由于细胞受到损坏,机体会出现炎性细胞因子[6],导致凝血进而出现血栓,使得患者内脏器官的微循环受到阻碍,进而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器官功能衰竭,致使患者出现死亡。
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液、血浆对丢失,有效循环的血量会大量减少,导致患者的微循环受到限制,使得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不足,出现缺氧、继发性内脏损害以及休克之后的并发症,因此必须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急救护理,为其提供综合性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的休克复苏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在本次研究中,就抢救成功率,对照组为78.1%,护理组为96.8%,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护理满意度,对照组为81.2%,明显低于护理组的9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对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急救护理,能够很好的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霞.优质护理在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7):231-232.
[2]刘延梅.优质护理在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4):286+289.
[3]雒雪燕.优质护理在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06):60-61.
[4]姜芹.优质护理在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05):142+131.
[5]王文丽.产科失血性休克产妇的临床监测抢救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02):141-143.
[6]李颖,宋焕娟.12例产科失血性休克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3):232-233.
论文作者:朱蓉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患者论文; 产科论文; 性休克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情况论文; 产后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