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观察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林匹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奥运战略与集体性球类项目
在夏季奥运会的271块金牌中,篮、足、排、手、棒、垒等集体性球类项目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在游泳、田径、举重等个人项目中,1名优秀运动员有获得多枚奖牌的可能。而这些集体性球类项目动辄数十人,在人财物方面投入不知要超过个人项目多少倍,所得者不过1枚奖牌。因此,不少地方的集体性球类项目纷纷下马,在设项上采用“短平快”。从投入和产出角度看,这种做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大砍集体性球类项目的后果,也可能会制约我国在奥运竞技场上的竞争,不利我国运动项目间的协调发展。集体项目对体育运动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优势:(1)集体性球类项目对于吸引青少年有其它项目难以企及的优势。一个国家要在奥运竞技坛上有所作为,长盛不衰,首先要有实力雄厚的青少年体育队伍。集体性球类项目活动形式灵活,变化无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新奇性,因此,比其它项目更能有效地激发少年儿童体育兴趣,成为他们体育化的重要渠道,从而扩大我国青少年体育队伍。(2)集体性球类项目对运动素质和技能具有全面的促进作用。集体性球类项目对各种体能均有一定要求,对运动员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诸运动素质有良好而全面的锻炼效果。不仅如此,由于这些项目技、战术复杂多变,技术含量高,从而为运动员提供丰富的技能储备。这对青少年改项从事其它项目的训练,在素质转移和技能转移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3)集体性球类项目在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道德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在集体性球类运动中,青少年处在更为复杂的环境中。球场战局瞬息万变,要求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反应机敏,沉着冷静,以变应变。从结构来说,集体性球类项目最接近人们的社会生活,球场浓缩着多种重要的社会互动关系,体现着多种社会价值,如个人与团队、局部与整体、分工与协作、团结与竞争等。少年儿童早期的球类运动经历,可以为他们以后从事其它项目的运动提供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道德基础。正因为集体性球类项目的这些特点,许多在奥运会个人项目中的金牌得主是以集体性球类项目开始他们辉煌的运动生涯的。如世界跳高名将古巴的索托马约尔由打板球开始而最终站在横杆前,1991年创世界男子百米纪录的伯勒尔是在棒球的召唤下进入竞技场的。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4)集体性球类项目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由于集体性球类比赛综合地体现了多种体育形态的美,场面宏大,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有极强的观赏性,这就使之在体育市场的开发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当今世界职业化和商业化程度最高的往往是集体性球类项目。利用集体性球类项目的商业价值,发展本国体育事业已是国际上一种通行做法,如意大利通过足球,为其各项体育事业注入大量资金。在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集体性球类项目也已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潜力,这对于“以体养体”,促进整个奥运战略的实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从奥运战略的长远利益考虑,我国的集体性球类运动不应萎缩,而要发展。
21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应更具有世界性
下个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所有成员都来参与,奥林匹克的世界性还需体现在更深的层次上。产生于工业文明背景下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奥林匹克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十分强调世界性,但仍未摆脱根深蒂固的“欧美中心主义”影响。它的全球性发展目标,主要追求最大限度的广泛参与,而在其活动内容、组织结构和思想体系中,仍存在着以欧美为主导的保守性。一个多世纪以来,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内容始终以西方体育为主。第26届奥运会共设26个大项,除柔道外,其余都是起源于欧美的西方近代体育项目。在奥运会项目膨胀的今天,某些与已有项目几乎重复的西方体育项目仍能进入奥运会,而东方体育项目进入奥运会的历程却极度艰难。奥运会早已有排球项目,本届奥运会又将沙滩排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在亚特兰大,我曾与一些国际体育界人士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其中某些人认为,沙滩排球进入奥运会的理由之一是它与现行竞技排球的规则有很大不同。如照此逻辑,有朝一日“沙滩足球”、“沙滩手球”、“沙滩篮球”,甚至“草地排球”也会出现在奥运赛场上。过多项目的涌入足以使奥运会窒息,但奥运会的决策者们却“忽略”了东方体育项目。
由于全世界人民的参与,才使奥林匹克运动如此辉煌,但举办奥运会的荣耀却几乎都由西方发达国家所分享。欧美中心主义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工作。
在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体系中,也存在着欧美中心主义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任的114名国际奥委会委员中,欧洲委员占总数的46.4%,而亚洲和非洲仅各有十几位。欧洲和北美洲成员国在国际奥委会的代表率高达72.1%和66.7%,而亚洲和非洲仅为33.3%和36.5%。在111个国家和地区无1名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情况下,意大利和瑞士却各有4名委员,美国、西班牙、瑞典也各有3名委员。目前,国际奥委会虽已注意到欧美中心主义的历史惯性所造成的委员地域分布不合理的现象,但要改进,尚需相当长的时间。
具有崇高理想的奥林匹克思想体系,在现代奥林匹克百年发展的曲折道路上,发挥了积极的、有广泛影响力的作用,已受到全人类的推崇。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奥林匹克诞生之时,人类之间正常的文化交往和了解甚少,顾拜旦虽然主张奥运会必须具备世界性,但他复兴奥林匹克的思想,始终没有跨出西方社会文化背景。因此,在奥林克运动高度发展的今天,它仍需要从东方体育思想和价值观念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
奥林匹克运动是当今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社会文化运动,它为建立一个更加和平和美好的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五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为它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在新的世纪里,奥林匹克运动只有不断地、大量地汲取全世界的优秀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补,才能使其真正成为跨国度、跨民族、跨文化的世界性文化体系,才能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从而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德国队成绩下滑的原因
亚特兰大奥运会开赛后,德国队的表现一直让人为它捏着一把汗。先是出师不利,金牌直到第6天才“开张”。接着晃晃悠悠地始终在第2集团军的下、中游徘徊。直到临闭幕前几天才渐有起色,最终以20枚金牌勉勉强强地跻身第1集团军的行列。在外人看来,这一成绩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的38枚金牌相比,再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东、西德鼎盛时期的总共50枚金牌相比,今非昔比。倘若再横向比较一下,金牌和近两届第1集团军的头头独联体和美国的差距已分别从7枚扩大到24枚,而同期和第2集团军排头兵中国队的差距却从23枚缩小到4枚。这表明,德国在第1集团军的实力地位已岌岌可危了。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尽管外人议论纷纷,但在德国本土对此却显得异常的平静。德国现行体育路线是前西德体育路线的继续。前西德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体育。1990年各级政府的体育经费总共高达70亿马克,人均115马克(约合633元人民币,约相当于我国1992年人均体育事业和基建经费总和的252倍),其中极大部分都用于群众体育。该国的体育从战后恢复时期开始,一直坚持以群众体育为主、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路线,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两德合并前的1989年,该国共有体育俱乐部66652个,会员总数为20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4.33%,和195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35倍和6.55倍。80年代初期全国就有室外体育场地约2.24亿m[2],人均3.60m[2],室内体育场地约1040万m[2],人均0.17m[2]。在竞技体育方面,该国成功地举办了慕尼黑奥运会,取得了政治和体育双丰收:一方面在全世界面前改变了战败国的形象,显示了该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面貌;另方面以13枚金牌的优异成绩创造了该国单独参加奥运会空前绝后的最好成绩。虽然长期以来一直面对前东德咄咄逼人的奥运会金牌优势的挑战和刺激,但该国始终坚持既定的体育路线,丝毫不为所动。历届夏季奥运会的成绩始终比较平稳,金牌总数保持在10枚左右,稳居世界第4。总的讲,前西德人民对本国的体育工作和状况基本上是满意的,对本国的体育路线和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基本上是认可的。
当然,不管怎么说,这届奥运会的金牌总数毕竟比上届减少了19枚,这终非幸事。德国竞技体育近年来的确面临着一系列危机。影响外,体育界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了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些危机,体育界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两德合并后前东德的体育体制和机构完全被西德所同化和接管开始时,西德体育界对前东德的体育官员、科研人员和教练员逐一进行“甄别”,凡与兴奋剂“沾边”的人,一律予以解雇,加上原东德的许多体育机构和少体校被撤消,使得许多富有经验的教练员和体育官员及科研人员或远走高飞,到国外去谋生,或失业,或改行。许多优秀运动员也由于失去原有优越的生活、训练和学习条件而不得不中断训练,另谋出路。这一来,两德的合并不但没有使两国体育的优势实行互补,反而更加深了两德体育界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奥运会金牌的下降也就在所难免了。
德国体育领导部门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并且采取了一系列弥合措施,目前情况已有所好转。特别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他们逐渐认识到了前东德少体校制度的优越性,因而不但在前东德部分恢复了少体校体系,而且还在其它地方进行推广,并且已经初见成效。如果这一矛盾得到彻底解决,那么当初两德合并时人们所预料的“西德的经济加东德的人才将所向无敌”的局面将有可能实现,德国有可能东山再起。
中国女垒成功的启示
中国女垒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获得了亚军,如果没有一些场上意外事件的发生,很有夺冠的希望,所以很多人为之惋惜。然而,当我们知道以下一组数据的对比时,就会对中国的亚军地位心安理得了。在美国7岁以上的青少年儿童中,参加垒球运动的人数为2230万,而中国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垒球队不过10余支,运动员不过数百人而已,美国从事这项活动的人数是中国的几万倍。
这一对比提示我们要努力开展垒球运动,加大它的群众基础,这才是中国女垒能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垒球是一项很有趣的运动,对少年儿童的体力、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而且这项活动要求的条件不高,器材不易损坏,很适合在城镇学校中开展。在日本参加棒垒球的学生人数在各项竞技活动中是最多的,堪称为“国球”,他们认为这项活动不仅有锻炼和竞技价值,而且有不可取代的社会和教育价值。发展1000到2000支球队当不该是什么问题。
这一对比也提示我们,应该考虑一个运动训练的效益问题。中国女垒证明了一个道理: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不是靠人海战术堆砌起来的。在运筹中求得训练效益的最大化,是一种聪明、机智的做法。当今世界上,竞技体育的成就与经济投入的多少呈现着越来越密切的相关关系。付出最小的代价,而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是发展中国家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基本思路。从经济意义讲,追求效益的训练必须是高度科学化的训练,否则就难以达到训练效益的最大化。
训练科学化的本质是不断加大训练过程的智慧投入,提高其科学含量。训练科学化由两类人员(体育科研工作者和教练员)共同努力完成。体育科研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创造知识,具体工作是承担基础科学研究的课题,提供信息,提出训练的检测指标类型,为训练计划咨询,给训练效果诊断。教练员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知识,创造训练方法,具体任务是在计划、实施及恢复等各阶段渗入科学成分,不断用训练效果检验训练理论、经验的真理性,及时调节方法和内容。体育科研工作者和教练员的思维过程应该是不同的,科研工作者注重分析和归纳,教练员则注重综合和演绎是由他们不同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科学训练,首先是相对于“非科学训练”而言的。非科学训练包括反科学训练和伪科学训练。反科学训练是指虽运用正常体育手段,但违背体育的规律,达不到训练效果,甚至给运动员造成危害的训练;其次是相对“经验训练”而言的。狭义的科学训练常常是指训练过程中应具备创新、定量化、可证伪、可重复等科学研究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对经验的一种否定。然而,事实上在运动训练领域“经验”是不可否定的,在经验中包含了教练员的知识积累和他们的智慧。实证化的训练和经验的训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要并存下去,甚至经验还要占统治地位。
科学训练固然重要,但任何训练效果的达成,是离不开运动员、教练员的实际努力的,女垒运动员的成就还包含着这群可敬可爱的姑娘们的敬业奉献精神,从它们黧黑的皮肤上,我们看到了它们获取成功的另一种可贵的人文力量。
提高适应能力,做好赛前心理准备
谁能料到奥运村会凌晨两次报起火警,让本想安安静静养精蓄锐的运动员在这个节骨眼上紧急拉练,无谓地消耗能量?谁能料到残运会运动员刚下飞机,欢迎他们的就是电脑故障和十几个焦虑烦恼的苦等,使舒舒服服洗澡、吃饭、睡觉的愿望成为泡影?本该发生的事没有发生,本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奥运会赛场内外历来充满意外事件的“制造商”。而面对不利情况,运动员又必须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去对待所发生的一切,在极恶劣的条件下做好参赛准备。大赛历来都是运动员应付困难、挫折和意外事件能力的较量。
大赛中或大或小的意外事件肯定会发生,但极有针对性地去防范却十分困难,没有预言家能准确地预测在大赛中会出现什么意外事件。因此,需要发展一种“广谱抗菌素”去应付所有可能的意外事件,方法就是模拟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运动员的适应能力。教练员不可能也无必要模拟出所有意外事件的种类,但应使少数几种情景的模拟训练所培养的适应能力有迁移性,即在一种情景中的适应能力可以用来应付其它情景。通常所说的适应能力就是对付各种意外事件的“广谱抗菌素”。军事上有所谓的“生存训练”,让士兵单独一人在极其恶劣环境中设法生存下来,并完成指定的军事任务。这种磨炼可使人产生“这种困难我都能挺过来,还有什么困难我不能应付?”的感受,这种经验是人的一种宝贵财富,是对抗困难、挫折和意外事件的本钱。但目前在运动训练中普遍采用的模拟训练有两点需要加以改进,第1,难度应当提高,模拟训练时教练员不能“心疼”运动员,要象部队的生存训练那样,不但要给运动员出难题,而且要出大难题。模拟训练的难度越大,培养出来的适应能力的迁移性就越强;第2,模拟训练应从小进行,应从学校、体校的业余运动训练开始,让运动员面对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少年儿童的困难适应能力、挫折适应能力和意外事件的应付能力。这不仅是为了提高运动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运动训练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
尽管有了平时模拟训练的基础,赛前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心理准备。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1,要求运动员在训练日记中列出3种可能发生在赛场内外的意外事件(如宿舍失窃,赛场停电,比赛延期)和应对办法,然后集体讨论,目的是使大家互相提醒,互相借鉴,准备多种可能。
第2,要求运动员不过多过细地探究事故原因,以免让与比赛无关的信息过多挤占心理空间,导致心理定向错误。应让运动员明确,让教练员或行政人员去处理有关问题,自己的责任是准备比赛。
第3,应教育运动员认识到:许多意外事件对所有参赛运动员产生的影响是相同的,意外事件实际上是比赛的开始或比赛的继续,比谁能处理得更好。如果已有心理准备,意外事件正是自己取得优势的绝好机会。还应认识到,已经发生的意外事件是不能控制的,已经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不能挽回的,只有未发生的事情是可以把握的,对运动员最重要的事是,还有机会在比赛中体现自己的能力,应当把注意定向在自己能够控制的那些事情上。
奥林匹克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
奥林匹克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当我们在讨论世纪之交的奥林匹克运动时,我认为提出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奥林匹克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道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萨马兰奇在为《奥林匹克运动》教材作序时也说:“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其崇高的目标。”如何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对我们还是一个新课题。我们在历届奥运会期间都通过新闻媒介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这远远不够。奥林匹克教育应该经常化、普及化,贯彻在德育、智育和体育之中,也应该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许多领域。
奥林匹克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多采的,我们可以大体上分成为下几个方面:(1)奥林匹克知识教育:从古代奥运会到现代奥运会,跨度很大,其中包含许多动人事迹,包括一些常识性的问题,目前还很不普及。在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报道中,新闻界也屡屡出现错误,如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100周年;说第一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是顾拜旦等等,这些都是常识性错误,说明奥林匹克知识还很不普及。(2)奥林匹克理想教育:奥林匹克理想是奥林匹克主义的集中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是奥林匹克理想的最终目的。在这一点,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应该赞同的。(3)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奥林匹克精神在《宪章》中只提到“友谊、团结与和平”的精神,事实上,我们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体现的奥林匹克精神十分丰富,如“更快、更高、更强”的不断向上的竞争精神;“参加比取胜更重要”的参与精神;“费厄泼赖”(Fair Play)的公平精神,这些精神不都是我们在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提倡的吗?
把奥林匹克教育列入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来,作为德育教材一部分,特别对广大青少年是更易于接受的。据报道,美国和加拿大都已开始研究如何在历史、数学、地理、语言及艺术教学中贯彻奥林匹克教育,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训练成绩的表现性、比赛成绩的不确定性与训练
训练成绩的表现性和比赛成绩的不确定性是竞技体育的一大特点。平时训练的成绩再好,即使达到了世界冠军的水平,但如果在比赛中,尤其是在世界大赛、在奥运会上比不出来,就不会被承认。这就是训练成绩的表现性。然而,能否在世界大赛,在奥运会上比出平时训练的最好成绩,折取桂冠,又有其不确定性。因为比赛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一是本身的实力和临场发挥;其二是对手的实力和临场发挥;其三是裁判的水准(职业的和道德的水准)以及比赛环境(场地、器材、气候、观众等)的优劣。本身的实力(用科学术语就是“竞技能力”,它是运动员体能、技能、心理和智能的一种有机综合,是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和临场发挥是最最重要的,是靠长期、系统的科学训练练出来的,是可控的;对手的实力和临场发挥,以及比赛环境不取决于我,而取决于人,是不可控的。当然,如果是比赛的主办国,比赛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本国运动员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模拟比赛对手和环境的训练也能达到一定程度的适应。
我国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所取得的可喜成绩自不待言,而我们的不足和失误,虽然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恐怕还是要从自身的实力和临场发挥上,从我们的训练上去找、去总结。
综观我们无缘沾边奖牌的项目(占我们参赛项目总数的72%、参赛运动员的68%),无一不是因本身实力不强和临场发挥不佳,这只能归结于我们平时训练的水平不高。以最令国人失望的女篮为例,赛场上全队从体能、技战术、心理上既不能强对抗,及无“快、灵、准”,这不是训练问题又是什么呢?而乒乓球囊括4金、跳水勇夺三冠等,又无不是靠平时科学训练所取得。
再看平时训练成绩不错,已练出了世界水平,而由于临场发挥不佳,未能在赛中获奖牌的项目,是否平时训练也存在问题呢?游泳的几位年轻选手1996年上半年的成绩世界排名第1,但临奥运赛场,却发挥不出,大失水准。“年轻”、“头次参加奥运、缺乏经验”等,固然是个中原因,但据我看来,关键还在于赛前训练的几个月里没调练好。
总之,在大赛中表现不出最好成绩,无论是实力不强,还是实力很强而临场发挥不佳,关键均在于平时的训练。我们总结奥运当然要全面,但全面的重点在训练上。特别是教练员和运动队,只有将训练中的症结找到,在以后的训练中采取有效的相应措施,并落到实处,我们才有可能在下届奥运会上取得新的突破。但遗憾的是我们在大赛后,在训练的总结上往往缺乏应有的力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