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论文_孙伟

中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论文_孙伟

(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163311)

摘要: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最为本质的规律,决定着该艺术的基本风貌和体系。中国古典舞的形式规律就是“圆”。“圆”作为中国舞蹈具体的运动模式与造型原则,是中国舞蹈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舞蹈的根本标志。中国古典舞是典型的“划圆艺术”,“圆”贯穿于中国舞蹈形体运动的始终。“圆”既是中国舞蹈的一种审美范式,又是中国舞蹈动律形态的本象。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审美

一、中国古典舞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舞蹈,起源于远古时期。早在部落欢庆之时便有“联袂踏歌”之舞;至周初“制礼作乐”,舞蹈不仅有了严格的仪制,技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汉唐,舞蹈艺术达到了巅峰,从汉的《盘鼓舞》到唐的《霓裳羽衣舞》无不贯穿着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取向。然而宋代之后专门化的舞蹈发展受到影响,纯舞蹈被戏曲吸收合并为戏曲下的戏曲舞蹈,这就使得原本具有独立性的舞蹈艺术形式逐渐没落和失传,渐渐融化于戏曲的表演形式中,但舞蹈的审美原则却从未失落。

1950年,欧阳予倩先生提出了中国古典舞这个概念,首次明确了中国古典舞作为一个新的舞种在中国舞蹈中占有了一隅之地。1979 年尾,为了更好继承发展民族舞蹈艺术,中国舞蹈界围绕着“如何建设中国古典舞”召开了一系列的研讨会,最终制定:“在继承戏曲、武术的基础之上,按照舞蹈艺术自身的特性和规律,通过借鉴和吸收一切有利的因素加以发展,创造具有鲜明民族性、舞蹈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中国古典舞训练和表演体系”的指导思想。中国古典舞的产生是对中国舞蹈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复兴之举,是具有时代创新意义的,这也就成为建构中国古典舞的理由和立足点。

现如今所说的中国古典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古代舞蹈,而是一个集合多种元素的舞蹈品种。首先它以戏曲和武术的文化为基础,而后又吸收了西方芭蕾科学的训练方法,所以说当代的中国古典舞是既提取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美学原则,又结合了当代的审美特征和技术特点所生成。从欧阳予倩先生提出重构中国古典舞这一构想,到叶宁先生领导古典舞的教学与创作,再到李正一、唐满城老师以“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再生的重构,直至孙颖老师以史学研究为路径,对历史舞蹈的重现,一代代古典舞人不懈地为之努力,终于构建起了中国古典舞完整的学科体系,它的审美原则既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当代精神风貌的体现。

二、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原则

中国古典舞是基于我国传统汉族宫廷舞蹈,并通过专家教授学者们的选材,加工,再创造,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又具有当代风尚的一种舞蹈形式。新时代重构的中国古典舞是以中国戏曲和武术为文化审美基础和动作载体,遵循传统适度的观念,均衡和稳定的章法,经典意味和典雅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取典型性的美学原则和动作要素,经过当代人的创新和重构的舞蹈品种,具有中国舞蹈传统的经典性、概括性、规范性和典雅风格的舞蹈体系。中国古典舞与民间舞蹈的不同在于对人类文明的教化与雅化的追随,体现造型法则上的意象,审美意识上的中和,整体配合上的气韵,追求最高意境。

中国古典舞在价值取向上表达的是民族的情感、心理、情结而不是个人感情的倾诉;在美学追求上立足于崇高的品格、立足于客观的唯物的美学观念;在情感的表达上求真求切,叙事表意均是合情合理且明确的;在风格上化俗为雅,追求高雅、流畅之美。

中国舞蹈美学的范畴与整个中国美学的核心精神相关、相连、相通、相融、相协、相应。但同时,中国舞蹈美学范畴又有着自身的特点。袁禾老师通过梳理、分析这些特点,将中国古典舞的美学范畴概括为“形、神;气、韵;象、意;情、境;妙、味;雅、俗;轻、重;合、和;技、法”。“形”是舞蹈的外部动态形象,是物质形式的呈现,如动作、姿态、力量、动律、造型以及所有诉诸视觉的外在形态。“神”是相对于“形”的精神层面的范畴,是舞蹈的感染力所在。“气”、“韵”是中国美学、中国舞蹈美学中的一对核心范畴,也是中国舞蹈美学的核心精神。中国传统哲学观认为,“气”的消长是天地万物生成、运动、变化的根源。凡舞蹈,都需要利用内部的“气”来展示外部的“力”,中国舞蹈所以特别,就因为它除了同西方舞蹈一样要以“气”为动作的推动力之外,更注重对“气”之流动形态的体验与感悟,要求一切动作由“气”——呼吸引领,在呼吸(“气”)上做,依靠呼吸(“气”)的“势”推动身体。“韵”是在“气”的基础上产生的,故舞蹈之“韵”不能脱离物质的意义,它是人的生命灵性的具体表现。无论是“形、神”还是“气、韵”,都是中国古老哲学观的体现。从古至今,传统的哲学思想、宇宙观、伦理观、天道意识都在舞蹈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所以说,中国舞蹈是包括传统哲学在内的中国文化的身体表征。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形态是以“圆”为核心的,源自于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的自然观。吸收了中国戏曲舞蹈的风格、韵律、技巧,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的、中国审美的中国舞蹈。

三、中国古典舞中的“圆”文化

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最为本质的规律,决定着该艺术的基本风貌和体系。中国古典舞的形式规律就是“圆”。“圆”作为中国舞蹈具体的运动模式与造型原则,是中国舞蹈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舞蹈的根本标志。

中国古典舞是典型的“划圆艺术”,“圆”贯穿于中国舞蹈形体运动的始终。“圆”既是中国舞蹈的一种审美范式,又是中国舞蹈动律形态的本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圆”作为具体的形态,在中国古典舞中主要体现为“三圆”、“两圈”,即:“平圆”、“立圆”、“8字圆”、“大圈套小圈”。例如:“云手”——双臂揉球似的转动与手腕的自转相配合,形成“大圈套小圈”的圆;“山膀”——在拉开山膀的一进一退的过程中,腰和手要运行一个“立圆”;“风火轮”——双臂作“下—左—后—右”的轮动,使之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圆,即手臂行“立圆”,肩走“8字圆”。其他如体态上的拧倾、扭旋、折曲等等,皆属“圆”的动律范围,是“圆”的变化和易形。在所有的“圆”中,“平圆”是“圆”的运行的基础,它暗含着中国古典舞“提、沉、冲、靠、含、腆、移”的运动过程和运动形态。在实际的训练和表演中,“圆”丰富的形态无处不在,甚至于即便动作外观上不出现“圆”,意念中也不可离开“圆”。换言之,形虽无“圆”,意皆有“圆”,心在“圆”中,“圆”在意中。

划圆动律成就了中国舞蹈“回”的形态,这一形态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有着深沉的文化背景。我们以8字圆作为中国舞蹈划圆动律“回”之形态的象征性符号,就会发现它蕴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中国古典舞的8字圆形态折射着久远的文明,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维的人体表征。首先,中国古典舞“圆”——“回”的形态折射着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和思维模式。《周易》对中国精神文化的深入渗透和影响,决定了它与传统艺术之间的哲学意识关系。《周易》通过八卦来说明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的各种现象,即所谓“弥纶天地之道”。李泽厚先生说,八卦的结构特点表现为“一个周而复始、自身不断循环的和谐圆圈”,是谓“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周易》)。这种哲学上的深刻思维,对中国艺术思维模式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中国的古典艺术在结构上讲究“起承转合”,讲究“终点回归起点”,讲究对立、统一、平衡,就是《周易》思想的体现,表现在舞蹈中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圆。而舞蹈“回”的形态,最符合平衡、圆转、周而复始的模式。其次,中国古典舞的“圆”——“回”形态折射着远古的“龙崇拜”意识。龙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图腾,是中国远古文明的象征。从古至今,舞龙的习俗从未中断过。而龙舞作为“龙文化”的代表,具有神秘的意象性。舞龙开始时总是先绕场一两周——圆场,勾画出一个无极图——〇,然后开始“耍龙”。舞龙队伍的成员将龙头、龙身、龙尾依次从下而上再从上而下划8字,形成整个龙体的S形游动。所以,龙舞的运动形态非常明显地呈现为一种循环变化的太极图似的形态,其特征就是“回”。中国古典舞所讲求的“圆、曲、拧”,正是“回”的美学范式对舞者手足、身肢、肩腰的具体要求。“回”不仅包含这运动的走向和发力点,而且还体现这着“灵活”与“生动”的龙的意象,即所谓“体若游龙”。这也正是“意在象外”,是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和审美理想在艺术创造中的自然流露。第三,中国古典舞的“圆”——“回”形态折射着民族的文化心理个性和情感模式。中国文化传统中有一个较突出的特点,即以内省的人格修养为其人生主旨,提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直契内宇宙的从自身做起的人格修养模式。中国文化这种内向探求的精神,决定了传统艺术强调内在的情思的特点。而中国古典舞“回”的形态,正是体现着中华民族柔和、内敛的特征。第四,中国古典舞的“圆”——“回”形态折射着古代的宗法伦理意识。中国古代主要为农耕文化,这一性质决 定了深灰政治体制的宗法一体化结构。宗法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确定人际关系,以血缘关系确定人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在这种文化观的制约下,中国古典舞圆回的形态,丰润完整,呈现出以中心为主体,四周环绕,和谐对称的布局和情趣,展示着中国传统的伦理意象。第五,中国古典舞的“圆”——“回”形态折射着中国人包容万物的文化心理。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人合一”观,即物我交融的“大一统”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广的宇宙胸怀和接纳万物的民族个性,决定了中华文化中的“宽容”意识。中华民族上下都力求建立一种融洽圆满的社会关系,“和为贵”、“家和万事兴”是中国人的传统信念。这些文化信息都蕴含在象征“包容”的“圆”中。第六,中国古典舞的“圆”——“回”形态折射着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人生追求。含而不漏、哀而不伤、温润柔和是中国人对“美”的认同。“美”在“和”,“和”在“圆”。第七,中国古典舞的“圆”——“回”形态折射着中国人体文化的共通性。在中国人体文化中,气功、武术、舞蹈的训练有许多共同特征。如太极拳的“内气鼓荡,外形饱满”,“触处成圆”、“非圆即弧”、“浑圆一体”的行气原则,以进入纳天地自然之气于我并与其合一的圆融境界,这些都与中国古典舞的身法动律和艺术追求完全一致。

中国古典舞圆回的形态,负载着中国文化的深沉内涵,体现着中国文化强调圆融、圆通、圆浑、圆转、圆润、圆柔、圆满、圆美的特点,反映着中国“美”的理念——秩序与和谐。其理念指向社会的秩序、人心的秩序、运动的秩序、宇宙的秩序等所有内外秩序的和谐之美。

参考文献

[1]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袁禾.舞蹈与传统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

[3]于平.舞蹈人文的风姿流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邹雅冰.浅谈中国古典舞中“圆”的认知[J].大众文艺.2010(22)

[5]钟晓红.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圆”[J].大众文艺.2011(14).

论文作者:孙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中国古典舞审美中的“圆”文化论文_孙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