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方面迅猛发展的城市建设与处于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致城乡二元机构矛盾突出,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渴望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不断掣肘于土地指标限制,迫切想通过城乡结合部改造,小城镇开发等拓展发展空间。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开发策略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小城镇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其中房地产开发是重要的抓手,但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容小觑,需要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使之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1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
1.1严格控制人口密度
城乡结合部土地问题和人口有着非常密切的问题,因此要想解决城乡结合部土地的超载问题,要先解决好人口密度问题,严格控制人口密度对土地的利用和管理有着较大的积极意义。而人口密度控制的实现,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打造宜居城镇来实现。我国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经验教训已经充分证明,合理控制人口密度是城乡结合部土地开发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1.2强化土地管理
想要实现城郊结合部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土地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相关部门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土地管理政策和规则来做好土地管理工作,要将土地管理工作真正地落实下去。土地资源的闲置是要避免的,要节约以及集约地利用好土地,应做到地尽其力。在利用土地的时候,要确保土地资源受到保护,如果土地遭到破坏而质量下降也是土地资源的损失,因此,要避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
1.3科学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
城乡结合部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桥梁,去促进结合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较为重要的问题。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城郊关系的协调以及城乡的共同繁荣缺一不可。由此,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规划,要将物质,资金,人才,技术等多种因素进行优化组合。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强化调度和督导力度,强力推进小镇客运站和小镇客厅、温泉小镇、游客集散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小镇教育中心、小镇污水处理厂、小镇卫生院、小镇广场和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积极接洽潜在的社会资本合作方,推介特色小镇基础设施项目,探索采取PPP融资模式推进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小镇基础设施PPP项目。
3继承地方优秀文化,做到开发与文化保护并重
一是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乡村的美丽,关键是要让人记得乡愁,而乡村文化就是重要的符号。所以,要对古建筑、历史古迹等物性的东西加以修缮,对民歌民谣、传统手艺等非物质性的东西,加强挖掘与整理,不要轻意丧失固有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唯一性特征,如有必要,积极申报各级的农业文化遗产,积极打造古风民俗、休闲养生为主题的乡村风情带。二是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城乡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有时也体现在文明程度上。可以通过讲好农村故事、建好农村书院、办好乡贤文化、搞好民俗旅游等形式,将城市文明引入农村,将乡村文明发扬光大,从而城乡一体,共建我们美好的精神文化家园。三是大力发展创意农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城镇的房地产开发,不能只做房地产本身,要把经营乡村扛在肩上,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把村庄的自然及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在房地产开发的同时,通过农博园、家庭农场、农旅融合等项目的建设,打造乡村特有的美食文化、科普文化、休闲文化,实现从卖农村“土货”到卖乡村“环境”的提升,从买农村“房子”到买乡村“文化”的嬗变。
4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要继续发掘整理农耕文化及典故传说、祖训家规等地域传统文化,实现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情的有机融合,为旅游注入文化灵魂,深入挖掘历史古迹、人文传说和自然景观等方面的资源,建设历史文化长廊,充分展示特色小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5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多年来存在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地方治理能力不足等导致的环境污染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制约了城市发展,破坏了乡村形象,更是与我国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人民追求高质量的幸福生活相悖。
近年来,各地秉持规划先行的理念,统筹考虑了城乡结合部地区产业布局,人口密度等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筑设计理念也更加注重环保、节能,一大批“绿色小镇”、“山水小镇”等宜居项目涌现,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但应该看到,整个社会还没有从认知层面彻底破除环境与文化二元对立的观念,开发者更应在自然与文化一体的视角下审视小城镇,将小城镇以及小城镇中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经济行为等视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将环境整合进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使小城镇真正成为自然、经济、文化浑然一体的生存模式。而这才应该是“绿色小镇”、“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核心之义。
结语
在实践层面上,中国文明的独特智慧更告诉我们,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仅仅看到工农城乡的连续统一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将小城镇建设放置在主体行动与社会结构的均衡、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更大范围的和谐统一之上,甚至重新认识阴阳五行、风水堪舆以及精神观念的独有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小城镇实践中可能面临的诸如主体缺失、环境破坏等困境,从而达成主体与结构、文化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平衡。在此意义上,重拾中华智慧的独特价值,不仅是人类永续生存之道,更是小城镇理论拓展与实践指导的可能路径与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飞飞,彭德远.城乡结合部社会生态平衡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北郊兴龙社区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1(04):45-48.
[2]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秦华.“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2015(12)26.
[4]秦虹.房地产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城乡建设,2016(9)88.
[5]费孝通.行行重行行———中国城乡及区域发展调查[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
论文作者:孙立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城乡论文; 小镇论文; 文化论文; 乡村论文; 小城镇论文; 土地论文; 人口密度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