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思政队伍融合的理论内涵论文_刘卉

浅析“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思政队伍融合的理论内涵论文_刘卉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课题:2018年度河北农业大学党建理论研究项目(SK201804-2):创新高校思政队伍融合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内涵;其次总结了“大思政”是思政队伍融合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基础的具体表现;最后归纳出“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思政队伍融合的理论内涵。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思政队伍融合;立德树人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并且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在高校的各个系统、各个部分共同构成的大格局中进行的,因此必须体现“大思政”的时代要求,现实背景,每个学科、每门课程、每位教师、每个环节都肩负立德树人的功能和义务,形成协同效应,完善机制体制,使立德树人工作涨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大思政”格局是高校育人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政队伍是高校育人的主体,当前高校校内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性,以致于立德树人并未形成有效合力,比如思政工作的条块分隔、各自为政,思政教学的主次颠倒、严重失衡等。这些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思政工作的障碍。因此促进队伍融合就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大思政”背景下思政队伍融合机制,其本质是为了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是从体制上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等等相脱离问题的理性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内涵:

(一)“大思政”格局的内容:“‘大思政'教育观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方法以及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方法。”正如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所谓“大思政”工作格局,是对多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联系机制所形成的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描述。在本质上,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态及其体制、生态和运行机制的实践要求。“大”的特性,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思维、整体性理念的实践概括,具体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呈现、多场域运作、多层面影响。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全面性”,是为了防范实际工作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系统性的割裂。

(二)“大思政”格局的具体内涵:

第一,从客体角度来看,从空间与时间两个角度来看,“大思政”模式也表现为“全方位”、“全过程”教育教学模式。“全方位”是指遵循人文化、生态化、生命化、社会化的教育理念,整合学校内外一切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间上全覆盖。主要强调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载体、资源的全面性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对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和品德素质的全面观照,以此达到以“全方位”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全过程”是指从“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出发,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科学划分学生发展的阶段,发挥教育资源在不同阶段的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学校各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播与传承和国际交往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之中,这些活动本身的目标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活动的进行依赖于人积极主动的思想观念的指导和支持,参与活动的全体成员也在其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

第二,从主体角度来看,所谓全员性,强调的是在高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成员全员参与的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依赖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它必须是一个分工合理、联系密切、相互协调的全员性工作体系,高校所有师生员工都可以作为教育者而存在,同时,也可以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接受教育。

二、“大思政”是思政队伍融合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凝心聚力的工作,注重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因此,“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政队伍融合,应涉及大学生实践也就是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未来的各个阶段;以及大学生认识也就是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所有方面。

(一)“大思政”为思政队伍融合提供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和辩证法原理。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原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与物质。因此,必须坚持—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原则。为此,融合工作必须紧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不能以工作者的主观热情和工作组织的绩效目标来超前;也不能由于重视不够而滞后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并且持续关注大学生的未来成长成才,在有机融合大学生需要、高校需要、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把大学生的学习生涯、职业生涯、生活生涯有机统一起来。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指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有机整体,联系和发展遵循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高校“大思政”体系是一个有内在矛盾推动其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

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在于,它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形成系统和整体性思维,确立起高校育人体系的“静——动”“量——质”的有机统一体,形成了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在根本矛盾的推动下高校思想政治队伍融合的实践中不断呈现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发展过程。我们应当基于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确立起“大思政”工作格局下的高校育人体系的“静—动”“量—质”“显—隐”的有机统一体。“大思政”工作格局,既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实践的综合形象表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具体表现。前者属于静态的结构层面,后者属于动态的活动层面;前者目标为量的扩张,后者目标为质的提升。另外,一般地说,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宣传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大思政”体系所强调的内容基本属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静与动、量与质、显与隐的有机统一,才能形成有效的“大思政”背景下立德树人机制。

高校“大思政”格局为思政队伍融合提供了动力机制。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根本动力为根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需求这是“大思政”格局的核即内因。这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这个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队伍融合的根本动力在于其根本矛盾,即高校思想政治队伍融合的实践探索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需求的矛盾。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需求要求不断深入对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高校思想政治队伍融合机制的理念与实践创新研究。而目前实践层面对于融合机制的机理研究、具体措施等方面的探索还显得不够完善和深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对根本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大学生本人和社会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需求,必将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队伍融合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高校“大思政”格局为思政队伍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这是外因,即: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高校“大思政”格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具体体现。然而,高校又是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的。“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效用’大小,不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因素的影响,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外部条件的整体性作用下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必须依赖于整体的社会生态,尤其是政治生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特别是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委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教育行政机关的教育指示精神和具体要求,高度重视“大思政”格局中各构成要素的育人作用。

(二)高校“大思政”格局为思政队伍融合提供了实践基础:

第一,高校“大思政”格局为思政队伍融合提供了融合前提:思政队伍的性质、任务、使命一致。思政队伍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辨别是非和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提高情商,尤其是面临挫折的“逆商”。思政队伍的性质、任务、使命的一致是思政队伍融合的前提。

第二,“大思政”教育模式通常被解释为是以“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为基础,的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理念,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方法论。

第三,在机制探索过程应把握“大思政”背景下立德树人机制的基本特征:包括教育过程人员参与的广泛性、时空利用的广延性、内容体系的针对性和开放性、平台利用的虚拟现实互补性等特征。

三、“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思政队伍融合的理论内涵:

(一)高校“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想政治队伍融合过程,在其静态的、量的层面,体现为不同层次的主体各司其职的状态。

第一,融合的主体系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从块上去粗划主要有职能部门( 单位) 有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团委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 从线上去细分,主要有职能部门的思政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按照人数划分,思想政治队伍至少存在着如下有实践意义的工作主体系统:个体系统,即具体的校内师生员工。其个体的特性、个体的行为习惯规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群体系统,即校内各部门、单位。它由一定量的个体组成,既有其中的个体成员自身的特性,也会有显性的或潜在的组织原则、组织制度与行为规范,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产生影响;整体系统,即校内全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生态要素的总和,也即本文所称的“大思政”格局。

第二,融合的工作职能:还需要注意“大平台”式校内、校际活动中不同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分工和合作,换言之,综合性“大平台”的参与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承担的育人职责不同,其所传导的教育内容也不同,只有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与他人积极沟通、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想政治队伍融合过程,在其动态的、质的层面,其基本实践特性则是矛盾运动中的互动性和共享性,也即“协同育人”或教育合力的形成。

第一,主体职业身份融合“同向同行”:分工体系的各个方面分别发挥作用,并不能保证合力的形成,教育各环节和各方面的“同向同行”,必须通过各不同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基本要求。

第二,主体工作内容融合连接与互动,完善了思政工作内容的系统。

这种互动共享首先是信息的沟通,但关键却是能量的流动,也即指导、支持、配合和激励等能够实现促进措施的实际执行与交互作用。互动机制本身,包括责任分工、指导路径、沟通渠道、协作方式、激励措施等等。各主体之间的职能相互融合体现为一个个体或集体从事不同的职能,或者不同的个体或集体从事同一种职能。这个互动的有机整体完善了思政工作内容的系统。

“大思政”格局以育人目标为导向,通过全校系统为良性互动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必要机制,不仅形成了“课程思政”的理念,使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渗透到专业课程和综合性通识课程中,而且使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实到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资助、组织、服务等综合性活动之中,从而调动了相关主体共同参与思想政治育的积极性。为此,高校应积极建立课堂教学的融合机制体系;多渠道教育建构整合教育力量、资源和信息的联动融合机制;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工作机制和评估考核机制;“多元一体化”高校党建工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些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高校学生工作;信息时代的研究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创新。

第三,主体工作效果融合:“8个融合”和实现“十育人”

随着主体的工作不断融合,“大思政”格局力图使思政工作达到“8个融合”,即相关部门思政教育职能相融合,思政教育在行政体系与教学体系相融合,思政主题教育与团学文化活动相融合,思政理论课专业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相融合,思政教育与意识形态工作相融合,“互联网+思想教育”与传统思政工作相融合,“导师”队伍管理与思政工作主线相融合,思政督察员职责责落地与思政工作大格局相融合。

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化,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必将促使高校思想政治队伍融合的站位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呈现螺旋式发展的辩证过程,最终趋向达到“十育人”的目的。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教育部党组于 2017 年 12月印发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 号),将“大思政”格局进一步拓展为“十育人”,要求“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而且对实施的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划。

参考文献

[1]鲍莉炜.贯彻落实好《创新计划》 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

[2]白夜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团队与教学团队互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吴武英,叶春林.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研究综述[J].中国职工教育,2014,(1).

[5]马凌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合力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6]王亭,吴明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的协同机制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6,(8)

作者简介:刘卉(1978—),女,河北保定人,讲师,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学,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逻辑学。

论文作者:刘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  ;  ;  ;  ;  ;  ;  ;  

浅析“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校思政队伍融合的理论内涵论文_刘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