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放军第三七一中心医院 门诊部 河南新乡 453000;2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研究生 河南郑州 450052;3 解放军第三七一中心医院 护理部 河南新乡 453000
新生儿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新生儿在这28天内经历了从母体宫内寄生到宫外独立生活的巨大转变[1],发热是新生儿这一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影响其生命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医生熟练掌握新生儿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的病残率、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2]。现将新生儿发热的临床诊疗及免疫病理生理学机制概述如下。
一、概述新生儿发热
正常新生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37.5℃为发热,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热,39.1~40.5℃为高热,>40.5℃为超高热。新生儿期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能力较差;汗腺组织发育不健全,产热和散热功能不完善,加之新生儿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因此很多因素都可以引起新生儿发热。主要分以下几种:1.环境因素。包括室温过高、新生儿包裹过严过厚等。2.新生儿脱水热。多因新生儿出生后3~4天内纯母乳喂养,未及时补充水分造成血液浓缩而发热。3.新生儿感染。包括肺炎、脐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以及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等。4.结缔组织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液病等。5.其他因素。
二、新生儿发热的免疫学基础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因致热源或其他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通常将由发热激活物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产生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生致热源(EP),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可作为EP,如白介素-1、白介素- 6、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
三、新生儿发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具有相对稳定的体温,多种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可以引起体温升高,包括生理性体温升高、过热和发热。发热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外源性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进入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EP直接或通过中枢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神经细胞,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在一个新的调定点达到平衡。发热在临床上通常经历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3个时相。
1.体温上升期。体温调定点上移,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不断上升,新生儿主要症状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尿量明显减少、拒奶、溢奶、吐奶、嗜睡或烦躁;如发生寒战,预示将发生高热,此时可出现惊厥。在寒战期间,体温多在38℃以上,并多数在数小时内达到高热极期,如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药物反应性发热等,以上为体温骤升者;渐升者常有前驱症状,多数无寒战现象,如不典型的伤寒、肺结核等疾病等。
2.高温持续期:此时体温已达高峰,本期的特点是散热过程开始增强,但产热并未减少,所以此期产热和散热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相对的平衡,使体温维持在一定的高水平。此期新生儿主要表现为出汗、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烦躁不安等,此期高热可持续几小时(如疟疾)或数天(如肺炎),甚至几周以上(如伤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体温下降期:本期特点是散热过程占优势,产热减少,同时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散热仍处于较高水平,新生儿体表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散热加强,于是体温开始下降,产热和散热终于恢复正常的相对平衡状态。体温下降的方式,一般是渐退,即在几天之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在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丧失大量的体液,因此对于高热新生儿在使用退热药时必须慎重,以防造成其他并发症。
四、新生儿发热的临床诊疗
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和入侵病原体作战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一定程度的发热有利于新生儿抵抗感染、清除对机体有害的致病因素[3]。但发热温度过高或长期发热可使机体各种调节功能受损,从而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由于新生儿个体差异性,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发热是新生儿患病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对小儿发热不能单纯地着眼于退热,应积极查明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医务工作者应对新生儿的发热进行初步评估,了解母乳量及喂养量是否足够,检查环境温度是否过高,以及衣物及包裹是否过多或过紧。将室温保持在22℃-28℃之间,不要给孩子穿得太多、太厚;如果母乳不多,两次喂奶之间最好加喂20-30毫升温开水或浓度为5%的葡萄糖,观察体温是否下降。
2.若新生儿发热时伴随有反应差,面色苍白,食欲减退,手足发凉等病理情况,家属应及时带新生儿到医院就诊,医务工作者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辅助检查,查明发热原因,针对发热病因进行治疗。
3.对于高热持续不退的新生儿,为避免由于体温过高而引起脑细胞损伤等不良影响,医生和家属需要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尤其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及时降温很有必要。新生儿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可用冷水袋枕于新生儿枕部,体温过高可以温水洗澡或温水擦浴,水温控制在33~36℃为宜,忌用酒精擦浴,防止体温急剧下降,反而造成不良影响。
4.新生儿发热不宜采用药物降温,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各种小儿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在新生儿期易产生毒性作用或药物剂量稍大引起新生儿虚脱,近年来有报道尼美舒利颗粒可导致小儿出现瑞士综合征,故新生儿体温过高时应严格按照医生指导,谨慎使用退热药。
临床诊疗新生儿发热,要求医生既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充分掌握新生儿发热的免疫学特点、生理病理学特点及疾病谱,对病情作出准确判断,还要具备新生儿发热卫生经济学评价的知识,用最低医疗费用达到最好医疗效果,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卫生经济学评价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关注的问题,也是衡量医疗、科研水平的标准之一,更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要掌握的新知识。
参考文献:
[1]黄雪群,刘绍基.初生24小时内新生儿体温异常及其影响因素.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3):1772,1807.
[2]R.Kumar,P.Tripathi,Prevalence and Clinical Differentiation of Dengue Fever in Children in Northern India.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y 2008 No.5:444-449.
[3]Figen Demir,Ozgur Sekreter.Knowledge,attitudes and misconceptions of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regarding fever in children:a cross sectional study.Demir and Sekreter Ital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12,38:40.
论文作者:王艳玲1,闫欢2,李重先3(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5
标签:新生儿论文; 体温论文; 高热论文; 中枢论文; 过高论文; 因素论文; 病理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