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的演变_社会价值观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的演变_社会价值观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青年价值观演变的轨迹

(一)经验描述

第一阶段:人生价值大反思(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

社会思潮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七十年代末期中国思想领域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文化大革命”后期两个“凡是”的束缚,形成了思想解放的社会潮流,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刚从“文化大革命”思想禁锢氛围中走出来的青年,面对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在思想解放的推动下,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这包括对红卫兵运动的反思、知识价值的反思、爱情的反思、家庭婚姻的反思、心灵伤痕的反思,最后以人生价值的反思形成高潮。1980年5月,《中国青年》登载的“潘晓的来信”引发了一场人生观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实质上是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文革前人生价值观念的反思。在改革之前,关于社会、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舆论一直比较片面强调社会、集体利益,忽视个人的发展与利益。尤其是在极左思潮横行时期,甚至把一些个人正当的需求和利益当作个人主义横加批判,以至个人发展必要的社会条件遭到扼杀。八十年代初期,从中央到地方对极左思潮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已作了较全面的清算,但对社会与个人的问题,还未来得及从理论上澄清,而这一问题又与青年的利益与发展息息相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率先提出了这一问题,潘晓信中提出的“什么是人生目的?”,“人的本质是不是自私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人生信条对不对?”等问题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反响,社会各界青年纷纷写信参与讨论。在很短的时间,编辑部收到57000多份稿件和来信,专题讨论文111篇。其中有同意欣赏的,有理解同情的,也有反对批评的。《中国青年报》也开展人生观讨论,共收到稿件八万多份。通过讨论,大多数青年对社会、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有较正确的理性认识,在肯定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存在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社会、集体利益是个人得以发展的前提。但仍有相当多的青年对“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持肯定态度。潘晓来信的讨论,反映当时青年对五六十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否定个人利益,把社会、集体利益绝对化的极左思潮的逆反与反思。讨论的结果引发了青年中“自我奋斗、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青年的这些价值取向在与社会发展和需求之间几经碰撞后,大多数青年把对自我价值和追求定位于:个人服务于社会是对社会发展应尽的义务,同时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价值也是人的一项权利;也有的定位于:在个人价值的追求上以不损害国家、集体利益为前提,努力做到个人、社会、集体三者利益相统一。也有部分青年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走向另一极端,过分强调自我,集体社会观念淡薄,脱离社会条件和自身条件去片面追求“自我实现”。

第二阶段:成才、参与成为价值追求的主旋律(八十年代初期至八十年代中期)。

这个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方针全面贯彻推行的时期,改革逐步深入,社会发展目标已确立,发展规划也制定出来。中国改革事业的推进,激发了青年的热情,广大青年积极投入改革大潮,参与意识空前高涨。张海迪、中国女排的事迹与报告又进一步推动了青年的成才意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团结奋斗,振兴中华”成为广大青年的响亮口号。当时,青年自我意识也在增强,这也强化了青年的参与意识,青年纷纷投入竞争、竞选的浪潮,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然而,在成长、参与价值目标的追求下,也伴随着其他的价值观念的萌发,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也开始滋生。

第三阶段:多元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发展(八十年代中后期)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国门更为打开,中西文化交流更为广泛和深入,一些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对中国青年产生影响,“超人”、“存在主义”、“实用主义”以及当代西方民主政治观念等等,为高等学校一些青年所欣赏。五六十年代青年的政治思想价值取向被“一个声音,一种色彩”所统一,“文革”后对极左思潮进行了拨乱反正,但一些易走极端的青年,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些基本原则也加以否定。国门打开,西方思潮涌入,一些青年误认为找到真正的真理,不加区别盲目吞食,在政治思想领域形成多元价值取向。适逢此时,社会开放进一步加大,深化改革遇到阻力,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重重,青年的参与意识转为忧患意识,敏感而又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开始燥动起来,学潮一次次冲击社会,多元的价值取向的演化,产生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终于导致了对社会发生极大震动的89’风波。

第四阶段:灰色人生的泛起(九十年代初期)

89’风波平息以后,沉闷的气氛笼罩青年,青年的进取人生转为逃避现实的灰色人生,调侃文学,文化快餐,校园搓麻风,“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不要问我干什么”的流行歌曲等等,在青年中传开,新的一轮的托福热、出国热又一次形成浪潮。至此,青年的参与意识又逐步转为远离政治,追逐实利的取向。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左倾回潮受到抵制,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发生变化,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其他方面的改革加大力度,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社会转型速度加快,改革开放出现新的转机。至此,青年对现实的关注和参与意识逐步回升。但其关注点主要停留在市场经济的层面,下海经商、创办公司、第三职业等等成为青年追求的目标。然而,纷纷卷入经济热潮中的不少青年,由于缺乏进入市场必备的技术或资金以及有关知识的条件,受挫较多,非规范行为较多,以致一些下海青年又重新上岸。

第五阶段:传统的价值观念开始重新被确认(九十年代中期)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改革在深化,经济在发展,社会安定,物质充裕,人民的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所有这些,增强了青年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和社会内部的凝聚力。尽管青年的价值取向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越来越被青年所重新认识和确立,这里说的传统,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中的“信义”观、“义利”观、“善恶”观等价值准则,为青年所重新肯定、接受和躬行。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价值也重新被青年所确认,尤其在知识青年中,形成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风气,一些高校的学生还成立了马列主义研究会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等理论社团,与此同时,国家、社会、集体的观念有所增强,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支持拥护,对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也由过去的逆反心态转为理解和接受。

(二)实证研究

1.1996年的调查报告

1996年2月—7月,我们在北京、天津、广西、云南、黑龙江、山东、江苏、湖北等省市对青年的价值观、世界观作了非随机整群抽样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088份,调查对象主要为大学生、青年职工、青年技术人员和干部,调查对象年龄主要集中在20—28岁的年龄段上。调查内容的设计,我们尽量考虑与以往历次社会调查的内容相吻合,以便比较研究。下面是这次调查的结果。

表1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看法 赞成有点赞成不太赞成不赞成未回答或不知道

总计 687

320 61128

% 63.1 29.4 5.61.1 0.7

从上述调查结果看,九十年代中期青年对人的价值的基本判断是积极的。对“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观点,持“赞成”态度的占了63.1%,为大多数,“不太赞成”和“不赞成”的只占6.7%,为数较少。

表2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对的

看法赞成 有点赞成不太赞成不赞成未回答或不知道

总计276 254 270184 14

%

25.423.424.8

16.91.3

表2中“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八十年代初期潘晓来信中的主要观点,曾引起大讨论。以后又有一些大规模的社会调查罗列此观点让青年判断。这次我们又罗列这一观点让青年选择,对这一观点,是否是对的,持“赞成”态度的为25.4%,持“不赞成”态度的为16.9%,赞成高于不赞成8.5%。持“有点赞成”与“不太赞成”态度的大体相当。在这一问题上,青年的价值选择似乎倾向于实用标准。

表3 在个人与社会群体关系上,整体利益重于个人利益

看法 赞成有点赞成不太赞成不赞成未回答或不知道

总计 705254 86 35

8

% 64.8 23.47.93.2

0.7

表3主要是了解青年对个体与集体关系上价值取向的标准。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青年在这一关系上价值取向较积极,“在个人与社会群体关系上,整体利益重于个人利益”的占了64.8%,是大多数;“不太赞成”与“不赞成”的占11.1%,是少数。值得注意的是还有23.4%的青年只是“有点赞成”,还有保留和不同看法。

表4 在义与利、公与私问题上,应该重义轻利,大公无私

看法 赞成有点赞成不太赞成不赞成未回答或不知道

总计 624

336 96 23 9

% 57.4 30.98.8 2.10.8

义利观和公私观是市场经济中价值取向的一个焦点,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问题也较多。这次调查,57.4%的青年对上述观点的价值取向表示“赞成”;“不太赞成”与“不赞成”的合为10.9%;态度暖昧持有一定保留的占30.9%,为数不少。这只是书面的理性选择,实际生活中,青年面临上述问题时,倾向于“利”与“私”的比例可能还会高些。

表5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限选两项)

内容 选择次数

内容 选择次数

有知心朋友 316受到尊重 186

自由自在 87 为社会做贡献237

有职有权 48 健康295

有钱 90事业成功 463

有温暖的家 390

表5为调查青年人生价值目标。从结果看“事业成功”选择463次,排次第一;其次为“有温暖的家”,选择390次;再次为“有知心朋友”,选择316次。钱和权选择的人次较低,青年还是看重事业和家庭生活的价值。

二、青年价值观演变的社会背景

1.党的基本路线的战略转变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生活的基本格局和面貌。197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作了战略转变,从过去以阶段以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作风,这一系列调整,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的重大变迁。社会的存在决定青年的意识,在历史潮流的冲击下,青年的观念也跟随发生变化。

2.社会开放

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生机,也激发了青年思想的活跃与发展。

首先,思想观念由过去僵化禁锢转为求实解放,为青年价值观演变提供了契机。实事求是作风的恢复和思想解放的潮流,打破了束缚青年思想的禁锢,青年有了追求自己信念的机会和可能。青年的特点和现实的社会条件一经结合,就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青年种种价值观的衍生发展,都与这一社会氛围密切相关。其次,社会由封闭转为开放,为青年价值观演变提供了社会条件。改革之前社会管理是封闭性的,工作不能变动,人才不能流动。改革以来,就业政策放宽,社会流动增大,求学机会增多,社会管理变得宽松与开放。这导致了人们尝试各种机会和竞争,创造意识增强,从而更多地激发了青年生存发展原动力,由此带动了青年的价值观在各个方面发生演化。

3.社会经济体制转型

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经过探索,最终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模式。所有制形式由过去较单一的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模式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变动,带动了社会转型。经济生活是人们观念形态的基础,基础的变更导致了观念的一系变动更新,例如,计划经济对社会的要求是集中统一,整齐划一,这种要求反映在人们观念上,就是统一计划,统一行动,统一步调。而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灵活、开放、自由。这种经济体制的特点正好与青年重视自我、追求个性的心理特点相吻合。因此,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青年重视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

4.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最大的潮流是社会现代化潮流。在这个潮流的冲击下,传统的文化受到挑战与筛选,在观念文化层面形成传统与现代的一系列冲突。这种冲突,深刻的影响了当代青年的思想性格,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逐渐为青年所摒弃,一些符合现代化社会要求的观念运应而生,旧的观念衰退了,新的观念在成长,现代化的浪潮在洗刷着社会各个角落,人们的心灵在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

此外,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随着国门的打开也纷纷传入中国,对青年的传统观念也产生着积极与消极影响。西方的学术思想良莠混杂,有许多积极的成就值得借鉴,如社会学中的一些思想、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人口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市场理论,生态环境观等等,反映出人类的文明成果,对我国学术界和青年学生有积极影响的一面。但也有一些消极的学术思想曾一度在高校青年知识分子中传播,对少数青年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如存在主义、尼采哲学、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和持久,以及宣传舆论正面的导向,一些经不起历史检验的西方学术思想也逐步退潮。

标签:;  ;  ;  ;  ;  ;  ;  ;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的演变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