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单向贯彻两个原则注重三维--以小学语文考试命题为例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引领一个方向 贯彻两个原则 注重三个维度——小学语文考试命题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命题论文,小学语文论文,注重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导向上:引领一个方向

考试,在导向上应引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即“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换言之,就是引领教学的方向,为教学服务。

考试,应为教学服务。因此,作为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其目的必然就是促进师生这一“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让教师更好地教,让学生更好地学。现举如下例子予以说明:

1.内蒙草原,阴山脚下,人们植树造林,退耕还草,决心在不久的将来,重现北朝民歌《敕勒歌》中所描绘的“天苍苍,野茫茫,__”的景象。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答题。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①三万里河:形容黄河很长。

②五千仞岳:形容华山很高。

③摩:接触。

④遗民:被朝廷遗弃的老百姓。

⑤胡尘:金国兵马扬起的尘土。

⑥南望王师:向南盼望宋朝军队(来收复失地)。

(1)这两首诗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__。

(2)《示儿》这首诗中的一个“悲”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陆游当时的心情。陆游的“悲”从何而来?请你仔细阅读这两首诗,然后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陆游为__而悲,为__而悲,为__而悲。

(3)请你用自己的话写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所描绘的景象。(不少于25字)

阅卷时,一线教师的多种声音:

“《敕勒歌》?课本中从未见过,简直是海阔天空嘛!”

“五年级教学老舍的《草原》时给学生补充阅读过《敕勒歌》,只是隔了这么长时间,不知学生是否还有印象。”

“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当堂反馈’上是有的。看来,以后‘当堂反馈’上补充的诗词,也得像精读课文一样,仔细地教!”

……

感想:这些声音的发出,正表明考试服务于教学,但同时,它也必然引导教学。更明确地说:考试命题,引领着教学的方向。只是这些声音,并未完全读懂命题者的命题意图。那么,这两道题目的安排,到底对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起了怎样的引领作用呢?

其一,是古诗文教学的总体目标问题。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1~6年级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共70篇。这些古诗文的背诵,是小学阶段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其中有些篇目,编排在课本中,还有不少篇目,未能编入课本。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小学六年中,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利用课内语文学习时间,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其二,是古诗文教学的实施策略问题。在我看来,“课内古诗文精读”与“课外古诗文略读”双轨运行,是值得一用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重点突出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同时可以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过重的课业负担。而迁移教学,则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内外古诗文阅读的整体效益:一是主题迁移阅读,如教完陆游的《示儿》,迁移学习其他的爱国诗歌,并组织爱国诗人陆游的爱国诗篇的主题学习;二是体裁迁移阅读,如结合《出塞》,拓展学习边塞诗;三是诗人迁移阅读,如“诗仙”李白的诗、“诗圣”杜甫的诗……我们还可以尝试把迁移策略运用到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中去:一是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古诗文迁移学习。比如学习《草原》,带读《敕勒歌》。二是结合时令特点,进行古诗文迁移学习。比如,清明节之际,学一学杜牧的《清明》;重阳节之际,学一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是结合社会生活,进行古诗文迁移学习。

二、原则上:贯彻两个原则

1.依“标”扣“本”原则

这里的“标”,即《语文课程标准》。所谓依“标”,就是我们的考试命题应牢牢把握《语文课程标准》这一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坚持做到“两不”:一是不任意拔高,即不随意地将某一教学内容无限制地拔高要求。如那些让学生“看汉字、默拼音”之类的训练,就是一种要求上的拔高,而且误解了拼音教学的目的。二是不人为降低,即不机械地、片面地、凭主观理解地随意降低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标准。仍以汉语拼音教学为例,既然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宜“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那么,把汉语拼音置于一定情境中予以考核的做法就应该是无可厚非的。比如,关于识字,1~2年级提倡多认少写,那么,为了检测“认一认”中的二类字学生是否真的认识,让学生给这些认过的字选一选正确的音节,以评价学生是否真的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就没有违背课标的相关要求。如果片面机械地认为汉语拼音教学只要求会读会写会拼,而不列入考核内容,那显然就是人为地降低其教学要求了。

这里的“本”,即课本。所谓“扣本”,就是我们的考试命题,应紧紧扣住课本这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坚持做到“以‘本’为本,适度超越”。

“以‘本’为本”,即以课本为根本。有人说,不能过于看重课本,毕竟课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但现实的情况是,不是把课本看得太重了,而是对课本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超越课本的提法固然不错,但要超越课本,首先必须扣住课本。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让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去感受语言,理解内容,体会要旨,一节课下来,书没有仔仔细细地读,字没有端端正正地写,话没有清清楚楚地说,词句没有扎扎实实地练,语言没有实实在在地积累,教学完全游离于课本之外。在语文毕业试卷上,我命了这么一道题:本学期所学的__、__、__这三篇课文分别选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从实际情况看,学生答题不尽如人意:一是记不准课题,把《景阳冈》写成《井阳冈》《景阳岗》或《武松打虎》的不在少数;二是不会用标点,不少学生课题上未加书名号;三是搞不清出处,课文题目与名著存在张冠李戴的现象。

再谈谈“适度超越”,即以课本为基点,做到“依托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不过,这里的拓展、迁移、超越、延伸要有度,防止远离课本的过度发挥。我们应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课本中的空白点、延伸点、拓展点。仍以刚才这一题为例,该题后半题是:请你从这些名著中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用一两句话来评价一下(课本中已经出现的人物就不要再写出了)。这是以“本”为本与适度超越的有机融合。不少学生在答题中展示了课外读书的成果,很多答案令人拍案叫绝。

2.稳中求变原则

稳,即“求稳”,这是前提,是保证;变,即“求变”,这是需要,是创新。我们的考试命题,应力求有新意,有特色。

三、内容上:注重三个维度

1.注重突出知识和能力

依据课程目标,紧扣教材内容,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兼顾语文基本能力检测,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如题目:

请你根据拼音,正确、工整地写出汉字。

这道题不仅考查了看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而且考查了辨析同音字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在这6个词语中,“咏梅”是课题中的词语,“蜷缩”“荣誉”是由生字组成的生活中常见的词语(课本中并未出现),同时,还有两对同音词“全力”与“权力”“预言”与“寓言”。有限的答案,却从多方面进行了识字能力与词语积累的考查。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是:识字教学也应求“活”,要让学生学习生字组成的文中新词,也要学习由生字组成的生活中常见的词语,还要特别注意学习使用频率较高的含有所学生字的成语、谚语、惯用语等;结合生字生词的教学,还应相机复习同音字(词)、音近字(词)、形近字(词),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在教学时,教师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写字教学,一要正确,二要工整,并在书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实际教学中,在考试阅卷时,不少教师只注重了其笔画笔顺的正确与否,而忽略了间架结构是否匀称,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是否合理,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教学问题。再如题目:

请你读读下面这段话,用“/”画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画面进入第二部分。屋宇错落,古柳参(cēnchēn)差(chīcī),临(靠近 来到)河的茶肆(屋子 铺子)之中,摆着桌凳。河中船只往来不断。

这个语句出自略读课文,考查的是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字音、字义的掌握情况。《教师教学用书》中明确指出:“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而理解词语、读通课文,正是语文的基本功。它启示我们:字词教学,是各个学段都应加以重视的。

2.注重体现过程和方法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方法、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这一认知过程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下题:

(1)书的比喻很多。例如:

营养品: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高尚的人: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请你也来写上两个书的比喻。

①课外积累的:__:__。

②自己写的:__:__。

(2)你的语文老师刘雪长得很漂亮,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也十分关心,只是平常不经常读书,知识面不广。在给刘老师的毕业赠言中,请你委婉地写上几句话来表达你的意见(必须选用第(1)题中的一句关于书的比喻)。

这是出现在阅读中的一道自主与开放相得益彰的测试题,让学生读例子,也来写两个书的比喻,并运用这些语句进行口语交际。在写关于书的比喻的时候,有一个梯度:首先,根据前面的范例,凭借自己的阅读经历,写出自己课外积累的语句;然后,根据前面的范例,找出其中的要求,凭借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创作。这道题很好地体现了“阅读→积累→模仿→运用”这么一个过程。

3.注重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可以设置卷面分,将“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这方面的考查渗透于整份试卷的答题之中。为了真正达到考查学生写字能力的目的,我们应该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试题分值问题。在今年我们启东的小学毕业试卷中,写字分共4分,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二是评价标准问题。我们在题目中明确提出了得分及其相关评价的标准:

[写字]4分。①写字端正、整洁、间架结构匀称得4分。②写字端正、整洁、间架结构不够匀称得3分。③写字比较端正、整洁得2分。

又如下题,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有一句歌词是:“快乐其实很容易。”作家肖复兴认为能够孝敬亲爱的母亲是一种快乐;小抄写员叙利奥认为__是一种快乐;敬爱的周总理认为__是一种快乐;穷人桑娜认为__是一种快乐……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快乐:快乐就是__。

完成这样的题目,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语言欣赏、情感熏陶的过程。学生边答题,边感受语言魅力,边领略人文情怀,潜移默化地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于阅读理解、语言运用的考查之中。

标签:;  ;  ;  

引导单向贯彻两个原则注重三维--以小学语文考试命题为例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