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上海 201700)
【摘要】目的:探讨疼痛管理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的11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58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8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疼痛管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经疼痛管理后,两组患者术后72小时的镇痛效果比较结果表明,除中度疼痛外,观察组在无痛、轻度疼痛、重度疼痛、高痛疼痛方面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疼痛率为84.5%,对照组的疼痛率为96.5%,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对术后患者实施疼痛管理后,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提高了患者的耐受力,有助于生存质量的提升,实现优质护理目标。
【关键词】疼痛管理;手术室;优质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2-0169-02
手术开刀后,虽然能够帮助患者解除疾患,但同时也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疼痛感,不但生理上,而且心理上也会生发痛苦感,有时也会因疼痛难忍而在易动之下引发并发症等,对术后恢复产生负面影响[1]。本组研究中选取116例手术患者,对其进行分组比较护理,观察疼痛管理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与价值,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选取的116例患者,均经相关科室与对应标准检查,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对照组58例患者男性32例,女性26例,年龄从17岁到76岁,平均年龄为(48.7±3.4)岁;包括24例妇科手术患者,25例普外科手术患者,9例为泌尿科手术患者;观察组58例患者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龄从18岁到81岁,平均年龄为(49.1±2.6)岁;包括26例妇科手术患者,22例普外科手术患者,10例为泌尿科手术患者;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进行组间差异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主要以术前宣教护理为主,术中常规指导、各项指标观察,术后止疼泵看护,输液反应记录、以及对家属告知相关事宜等[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疼痛管理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首先,对医护人员进行疼痛知识教育,并将其纳入到护理科室的业务学习、培训项目之中,具体内容为疼痛概念、分级、危害、评估疼痛等级的方法、麻醉药物注意事项等;并根据技术更新而不断更新培训要求与标准,对患者的疼痛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等进行培育与提高[3]。
其次,术前疼痛教育,即对患者讲解清楚术后疼痛的相关知识,引导其正确认识,并将新型的术后镇痛措施、方法、价格、药理反应等进行说明,然后对患者的相关权益进行解析,将辅助性的疼痛管理方法告知患者及家属;如利用样品对患者进行PCA镇痛泵工作原理、作用、效果的清晰讲解,再增加同类型患者使用的情况对比分析,从而将患者及家属引导到正确的认知方面,要求对患者本人进行镇痛泵的操作讲解与指导,使其熟练操作,并将开、关情况予以说明[4]。
第三,在疼痛管理中,还包括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5];具体如对患者手术的恐惧感、理解程度、焦虑程度、抑郁程度的疏导与缓解,从而帮助患者渡过手术期间的疼痛期。
1.3 判定标准与效果评价
首先,依据疼痛相关专业知识、手术类型、镇痛方法、焦虑、抑郁程度等自行制订相应调查表格,并根据患者自评、家属评估、医护人员评估等对患者做出具体疼痛管理方案[6];其次,按照数字疼痛评定量表进行效果评价;具体分值区间在0到10分范围,其中,10分视为高度疼痛,7到9分视为重度疼痛,5到6分视为中度疼痛,1到4分视为轻度疼痛,0分视为无痛苦[7]。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疼痛管理后,两组患者术后72小时的镇痛效果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高痛疼痛方面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下表所示。
3.讨论
手术开刀后,虽然能够帮助患者解除疾患,但同时也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疼痛感,不但生理上,而且心理上也会生发痛苦感,有时也会因疼痛难忍而在易动之下引发并发症等,对术后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目前临床中增加了优质护理,并且深入研究探讨了关于疼痛管理在其中的应用及效果问题。以现在的标准分析,在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疼痛已经成为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及观察护理对象;随着对疼痛管理的研究的延伸,已经从控制阶段扩展到了管理阶段,并且在专业方面,形成了以麻醉医师作为主体的专业疼痛管理人员与护理人员共同管理的模式;临床效果显著。
具体而言,在疼痛管理中,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相对欠缺,因而据此制订了较为系统的疼痛管理课程与相关经验总结,为其量身订制了更具体系化的专业疼痛管理培训,通过这些培育与经验总结,护理人员对其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娴熟的应用操作;尤其是在近年来临床上研究并广泛应用的镇痛技术,又为其增加了更多的优势,有益于患者从中得到负面情绪的缓解,耐受能力的提升与对治愈信心的增强。从现代临床的意义来讲,通过这些疼痛管理手段,有效的将原来的保守护理方案引向了更为有效的积极治疗方向,患者的主体性也得到了更好的得升,对术后恢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各种病症的分类,患者个体因素的差异等做了更好的总体规范,而且疼痛评估、监测、指导与管理标准也相对固定下来,有了更大的动态性、灵活度,适应范围更广。另一方面,在疼痛管理中,依据相关信息、数据,也制定了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调查问卷表格,添加了更为细致的评估、建立、改善措施栏,增加了与患者间的交流、沟通,也有效的转变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普遍的赞同与鼓励。
在本组研究中,手术室优质护理中,增加了疼痛管理,通过培训,让护理人员从生理学、止痛药物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认知,并且增加了心理干预措施,从术前、术中、术后构建起了一个全面的优质护理流程,并且以患者为中心,建立了医护人员、家属、患者间的治疗堡垒,降低了患者的负面反应,更多的是适应了平静状态下的恢复;研究结果表明,经疼痛管理后,两组患者术后72小时的镇痛效果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高痛疼痛方面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经过对术后患者实施疼痛管理后,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提高了患者的耐受力,有助于生存质量的提升,实现优质护理目标;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采采,关健仪,丘雪梅等.骨科护士对优质护理认知现状的调查及优质护理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8(10):10-11.
[2]胡碧波.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病房降低红灯率的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7(9):787-788.
[3]张丽,宋义菊,王倩等.优质护理在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特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1(z1):224-224.
[4]韩晓静,赵玉峰,张若琛等.优质护理在输卵管阻塞介入再通手术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11):962-964.
[5]王东辉,王红,张钊华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28(30):51-52.
[6]黄秀芹,董环,单秀云等.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肺栓塞或有肺栓塞高危因素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28(18):38-40.
[7]樊慧红,韩蔚,雷冬英等.优质护理病房目标管理护士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0):884-886.
[8]陈婧,李富娟,梁水珍等.优质护理在静脉输液港植入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45-46.
[9]李智英,成守珍,吕林华等.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优质护理评价及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168-1171.
论文作者:黄华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8
标签:疼痛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效果论文; 方法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