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莉莉
【摘 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GAC)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抑肝扶木法是立足于五行学说,以肝、脾、胃的生理病理为基础确立的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故在发病初期阶段,即肝脾不和及肝胃不和之时,及早采取中医汤剂干预,可以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这亦是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关键字】 胃脘痛; 抑肝扶木; 肝胃不和; 脾胃虚弱
慢性萎缩性胃炎(GAC)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GAC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列为胃癌前病变。现代医学对该病无理想治疗方法,但中医中药在对该病的治疗方面有一定特色。
内因与外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腕痛范畴,本病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还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当心而痛。”说明胃痛与肝木偏胜,肝胃失和有关。这说明了脏腑功能紊乱是该病的内因。《素问?举痛论篇》:“寒气客于胃肠,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阐发了寒邪是引起胃痛的一个重要外因,《素问?痹论篇》还指出:“饮食自倍,胃肠乃伤”是另一个重要外因。寒邪内侵和饮食不节均可损伤脾胃,日久脾胃虚弱。故脾胃虚弱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五行学说与临床治疗
将五行学说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运用到中医临床诊治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五行”与“五脏”、“五志”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当五行不能维持相生相克生理平衡状态时,生克关系即转为乘(乘虚侵袭,克制太过)侮(被克强势,反欺侮主)关系,产生相应的关联性病变。将“五行学说”运用于心身疾病的防治,通过调理情志、巧妙配伍用药,可促进心身疾病的康复,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抑木扶土法”是我临床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方法。“抑木扶土法”是根据五行相克次序所确立的一种治法。肝属木、脾属土,“抑木扶土法”是针对肝旺乘脾、肝旺乘胃而设。所以抑木扶土法,实际上包括疏肝健脾、泄肝和胃、调和肝脾等具体治法,主要适用于肝强脾弱、肝强胃弱和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病证。
基本病机
脾胃虚弱是疾病的病理基础。脾胃虚弱可以理解为素体本虚或久病致虚,前类患者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后类患者多素有胃病,长期失致而致。脾胃同属中焦,脾喜燥恶润,胃喜润恶燥,脾主升清,胃主和降,构成了脾胃的生理特点。协调平衡是脾胃从收纳水谷到散布水谷津液的关键所在。肝主疏泄,脏藏腑泄,而肝却藏泄并举,其体为阴,其用为阳。肝为“罢极之本”并且是阴尽阳生之脏,特别是肝主疏泄这一功能尤其复杂,所谓疏泄,其含义甚广,指肝经常处于一种调达,开展,升发,舒畅、流通等综合状态之中,而这一综合性生理状态涉及饮食的运动代谢,气机的升降出入,精神情志的条达舒畅(包括西医讲的激素分泌方面的病变),贮藏调节全身的血量,以及机体内外上下之阴阳气血津液的运行与平衡协调,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肌体气血阴阳和谐,免疫功能旺盛,抵御疾病和病毒侵袭,罹病或病毒侵袭后又可通过肝的疏泄功能而使疾病在药物治疗下,迅速得到控制和痊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此可见肝在治疗脾胃病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中土壅滞,木郁不达;或肝火亢盛,迫灼胃阴;或肝血瘀阻,胃失滋荣,故胃痛多归于肝。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就可概括为脾胃虚弱,气机郁滞,通降失和,邪毒内生。
辨证分型
姜氏(1)主张该病分为:湿热内蕴,湿重于热;肝气郁滞,热重于湿;脾胃虚弱,湿热并重3型。张氏(2)认为该病可分5型: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李氏(3)主张分为6型: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脾虚气滞。
我认为该病的基本分型可归纳为:初期:脾胃虚弱、肝脾不和2型;中后期:痰湿内阻、瘀血阻络、胃阴亏虚3型。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均为脾胃虚弱和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而产生。而这些病理产物日久失治,逐渐变化 ,最终形成湿毒、热毒、瘀毒,脾胃虚弱,肝郁化火,胃阴耗损,正不胜邪,最终发为肿瘤。这和西医所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是胃癌前期的理论是相符合的。
中医治疗
脾以运为补,胃以降为补,肝以散为补,所以健脾和胃,调畅气机是基本治疗大法。临床上病症常寒热交错,虚实夹杂,治疗时宜标本兼顾,平调寒热,扶正祛邪,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在治疗上可以采用抑木扶土法,即疏肝健脾、泄肝和胃、调和肝脾这三法。这是治疗的基础,根据变症的辩证加减用药。疏肝健脾主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泻肝和胃选丹栀逍遥散和清胃散,肝胃不和主要选用小柴胡汤加减。
气机郁滞,津液散布失司,导致痰湿内生,日久化热,表现为胃胀胃痛,口干口苦,嗳腐吞酸,大便秽臭或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拟清化湿热,健脾和胃。清中汤主之。
疾病日久,可发生血瘀阻络,不通则痛,可以表现为胃痛隐隐,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可伴有呕血或黑便,舌紫暗,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涩。治拟活血化瘀,和络止痛。血府逐瘀汤主之。
肝郁气滞,化而为热,热邪犯胃,胃脘灼痛;郁热日久,迫灼肝胃之阴,导致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其痛绵绵,经久难愈。治拟养阴生津,和胃止痛。沙参麦冬汤主之。
治疗效果
白氏等(4)自拟三参调胃汤,随症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5例,总有效率达93.5%。苏氏(5)自拟肝疏胃宁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总有效率93.33%。宋氏(6)用开泄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8例,总有效率93,1%。
总体来讲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良好,但需要在辨证分析的基础上,随症加减,例如泛酸明显,加用煅乌贼骨,瓦楞子;胃胀明显,加用佛手,香橼皮等;胃痛明显,加用延胡索,九香虫;嗳气明显,加用旋覆花,代赭石。还需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治疗,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的,加莪术,百花蛇舌草等;糜烂性胃炎,可加凤凰衣,白及等;胃炎伴有溃疡形成的,可加黄芪,炙甘草。伴有幽门螺旋杆菌的,可加黄连,蒲公英等。
小 结
抑肝扶木法是立足于五行学说,以肝、脾、胃的生理病理为基础确立的一中较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即脾胃虚弱和肝胃不和阶段有较显著的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腺体化生及重度异性增生是胃癌的早期病变,故在发病初期阶段,即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时,及早采取中医汤剂干预,可以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这亦是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太坤 符莹 消萎汤辨证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2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11(1):83-84
[2]许红艳 姜树民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2)148-149
[3]李春红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4):336-338
[4]白家温 杜雪方 三参调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85例【J】河南中医学报2007.23(128):63-64
[5]苏民 吕瑞民 肝疏胃宁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2):11-12
[6]宋秀霞 开泄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8例【J】河南中医2009,29(1):63
论文作者:梁莉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脾胃论文; 萎缩性胃炎论文; 化生论文; 虚弱论文; 不和论文; 土法论文; 中医论文;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4月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