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利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大王庄镇大槐树小学 271100
摘 要:我们认为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任课教师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没有备好学生,没有吃透学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授课,严重地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要求,造成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我们认为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学会”数学 “会学”数学 “爱学”数学
在新教育实施的今天,在“目标导学、主动高效”的课改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数学教学水平这个问题,就摆在了广大一线教师的面前,本人认为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让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我校的两位数学教师,两人的学识水平相差较大,论理论水平也不在一个层面上,可能大家都会认为学识水平较高、理论水平也较高的教师的教学水平一定会很好,学生的学业素质会很高,可现实情况恰恰相反,他的成绩一直排不到最前面,而另一位教师的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也进行过反思,水平较差的教师,他在教学前会很好的钻研教材,对教材学习得较细,他能体会到学生哪些地方会与不会,也就是他比较接近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师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困难,在教学中他会有目的、有侧重地进行讲解,所以学生掌握得较好。而知识水平较高、教学成绩较差的教师,认为知识点比较好掌握,讲的速度较快,甚至是眼高手低许多知识一笔带过,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了,即使你讲的大道理多么精细、深刻,对学生来说就像是听天书,一点也听不懂,老师讲得累人,学生听得吃力,白白地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我们认为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任课教师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没有备好学生,没有吃透学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授课,严重地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要求,造成了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我们认为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基于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迁移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此时,我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分数,回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零除外),商不变”这一规律,联系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就能够自己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注重过程体验,突破教学重难点,加快知识内化
新课标要求,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如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学生容易忽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为排除障碍,我有意准备了几组不完全等底,不完全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实验,学生因为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结果得不到s=ah÷2。书上的结论错了吗?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通过分析、讨论、查找 原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教学难点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不攻自破。学生也感觉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教学,就能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三、强调说练结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课堂效率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学生会说了也就会做了。
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数学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内容诠释得也很到位,可就是缺少了让学生进行练习的机会,这样学生就吃了夹生饭,课堂效率并不高,给听课的教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相反,另一名教师注重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因势利导,给予点拨,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因此,坚持语言表达,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锻炼他们的智力。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新课标理念提出的让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通过对学习结果、过程、态度、情感和创造力等的多元评价,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新教育》。
[2]《山东教育》。
[3]《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
论文作者:沈桂利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7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认知论文; 角形论文; 规律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