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信念的价值认同、理论认同及其变化轨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轨迹论文,信念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社会主义信念,简单地说,就是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持必胜的信心,坚信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取得最后的胜利。在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在广大党员群众中滋生出一种怀疑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情绪,少数党员和许多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发生动摇,从而产生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谓社会主义信念问题。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才产生了对党的领导的合法性的怀疑,并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本文试从分析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社会主义信念问题的原因入手,论述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信念的途径和对策,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社会主义信念重新掌握广大党员和群众,做一点微薄贡献。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社会主义信念问题的原因
少数同志对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前途命运产生疑问,是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而真正发展成为怀疑党的领导的合法性的社会主义信念问题,则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理解妨碍了人们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正确认识,以至于对社会主义的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认识不足。
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开始于本世纪八十年代。
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在完成了其发动资源、组织大规模突击建设的优势之后,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暴露出低效率的弱点,有碍我国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发展。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国际背景是:(1)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势头在七十年代后期都出现停滞的趋势,在与资本主义较量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斗争中逐渐处于下风,资本主义受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似乎显得更加生机勃勃;(2)科技革命引起现代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对社会主义带来深刻挑战;(3)旧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实践中失利,并由于这一模式的失败导致苏联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政权垮台;(4)在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技术手段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强,在这种相互影响中,陷入低潮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弱势地位。
上述因素对社会主义在党员和群众心目中的威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从两个方面使社会主义陷入信任危机。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本世纪八十年代的失利和建设道路的改弦更张,使人们产生了诸多疑问:社会主义最终能解决效率问题吗?采取了许多过去社会主义模式所没有的做法,解决了效率问题以后,社会主义还是马克思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吗?社会主义真的能如它所主张的那样最终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解决人类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吗?改革开放以后,虽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在新的条件下滋生的党政干部腐败问题和在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的问题使人们的上述关于社会主义的疑问演化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任危机,从而导致社会主义信念问题。另一方面,技术进步解决了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且使资本主义在效率问题上显示出对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巨大优势。同时技术进步改变着社会的阶级结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社会的运动方式,传统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依靠力量——产业工人阶级的数量优势受到第三产业从业劳动者的挑战,先进性受到知识经济时代的智能劳动者的挑战,这使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运动口渐衰微。从而,技术进步也构成了对传统社会主义运动的巨大挑战,造成社会主义信念危机。
在上述种种挑战面前,普通群众产生关于社会主义的疑问是无可非议的。但我们的许多理论工作者和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仍然教条地、僵化地理解革命导师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不能结合发展了的实践,及时地解决上述疑问和问题,致使群众中关于社会主义的疑问久存不解,加上改革开放中产生的许多社会丑恶现象的负面影响(从信仰产生的心理机制分析,这方面的因素对社会主义信念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后面关于信念产生的机制分析将对此做进一步阐述),最终酿成社会主义信念问题。
但这仍不是问题的全部。在我国经济市场化条件下,产生社会主义信念问题的诸多原因中,除了以上客观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主观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在新的条件下宣传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对路,不得法,在争取群众参与社会主义运动、支持社会主义事业的做法上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二、对新时期群众路线在实施机制上的一点质疑:信仰首先源于价值认同,然后才是理论认同,理论灌输缺乏普遍的社会意义
社会主义只有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才具备了到达胜利彼岸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社会主义运动的依靠力量问题上,共产党人从来重视发动和依靠劳动群众。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劳动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但如何发动群众,使广大劳动人民加入到创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社会主义运动中来呢?象封建帝王实行政治统治那样,使用愚民政策,“防民之口甚于防寇”,以强制的办法来让劳动群众投身到社会主义运动中,那肯定是行不通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宣传、教育群众,用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赢得群众,使他们自觉参加到社会主义运动中来。因此,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群众需要经常进行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宣传教育。列宁说过:理论,只有掌握了群众,才能变成行动的力量。这样的宣传教育要在全社会进行,为社会主义运动最大限度地争取更多的群众。这就是列宁所说的对“群众需要进行革命理论的灌输”。
但我们认为,理论即使为群众所认知,仍不一定形成信念,并进一步变成行动的力量。理论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科学认知。任何时候理论都是多元化的,不同的理论在许多时候和许多情况下对同一事物的解释是有差异的,而且在短时间之内相互间无法证伪和证实。在这种情况下,受多元社会思想影响的社会大众,即使在某种程度上认知了某一理论,也并不一定就相信它,从而形成信念,并进一步变成行动的力量。
信念则不同,一旦有了关于某一事物的信念,就将直接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而且信念的形成基于与理论认知不同的途径。一般而言,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信念基本上源于两个途径: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而且在更多的时候是基于价值认同。也就是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产生对某一事物笃信的情感,首先不是基于对某一事物的全面认识和了解,而是基于此事物与事先存在于个人内心的价值观和社会期望相符。因此,我们在这里提出“社会主义信念掌握群众”的概念,以区别于“社会主义理论掌握群众”的提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期望每个普通群众是善于条分屡析的理论家,但我们可以相信群众的辨别能力。他们可能一时被欺骗和蒙蔽,暂时有关于某些问题的疑惑,但任何人都绝不可能长期蒙蔽和欺骗他们。“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下的判断。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听其言而后观其行”,是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最基本手段。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信与不信,关键是看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变化符不符合他们的社会期望和价值取向。而一般群众在心目中形成关于社会主义的信念怡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目标取向的价值认同和对党的信任。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就证明了这一点。
三、社会主义信念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变化轨迹
在本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从西方传入中国后,首先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取得理论认同,催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短短的几年内,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其根本原因不是在当时的中国组织了规模多么宏大的共产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活动,而是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共产党人的价值形象得到了期望改变社会现状的广大劳动人民的价值认同。此后,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在无数艰难困苦面前,甚至在革命的低潮,革命运动遇到挫折时,已经怀有社会主义信念的广大人民群众从来没有对舍生忘死的共产党人失去信心,没有对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失去信心。
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信念的激励下,全国人民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这种良好的社会主义信念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扭曲成狂热的群众性政治运动,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损失。虽然如此,完成拨乱反正后,中国人民一如既往地跟随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实际考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虽然产生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疑惑,但社会主义信念并没有遭受重大影响。
社会主义信念成为问题是在八十年代末期,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改弦更张之后,是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竞赛中处于弱势之后,是在只注重物质建设而忽视社会政治文化和精神建设之后,是在贫富分化变得比较严重而同时党政干部腐败问题也比较严重之后。由于上述种种问题的存在,广大劳动群众心目中传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理解和关于共产党人的形象认识都与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此时,虽然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没有变化(当然,实践发展了,理论停滞不前本身也成为问题),但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终于还是出了问题。
四、启示
以上分析表明,重建社会主义信念,重点仍是要取得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共产党人的价值形象的认同。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认同,重要的是要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经济的市场化并未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恰恰是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关于共产党人的价值形象认同,关键则是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也就是说,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重建社会主义信念,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以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基础,重点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新内涵的宣传工作,宣扬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重新确立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相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争取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下大力气搞好党的队伍和政府干部队伍的建设,真正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在行动上赢得群众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任。
为了做到以上两点,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社会价值观念变动时期,要注意克服两种不良倾向——政治实用主义和技术实用主义的干扰。
政治实用主义主要表现为一种政治上的短期行为,为了眼前的好处而忘却真正的目标。来自政治实用主义的最大可能的干扰是,用“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取代对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追求。技术实用主义则是我们身之所处的高科技时代在精神上的一个副产品。现代人形成了一个普遍的思维习惯,凡是接受一件新事物或反思一种旧传统都要有意无意的问一句:“科学不科学?”显然,科学科技已经如水银泻地般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价值判断的一个通用标准,似乎凡是科学的,或是技术上有用的,便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社会主义也被一些人曲解为技术革命的直接产物,曲解为技术要求的社会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则被从“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角度予以理解和解释。其实,社会主义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一种继承,绝不应该是单向度的,而应该是在物质与精神的融汇贯通中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总体改善。这是确立和重建社会主义信念的立足点,否则,单单是经济发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标签: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