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山西总队医院 030100;2.山西省汾阳医院普外科 032200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130例 腹部术后肠梗阻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102例,手术治疗18例。结果:99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和3例麻痹性肠梗阻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18例机械性或绞窄性肠梗阻经开腹手术或脓肿穿刺引流术后治愈。结论:腹部手术后肠梗阻应明确病因,炎性肠梗阻以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为主,机械性、绞窄性肠梗阻以手术治疗为主。
关键词:早期肠梗阻;腹部手术;非手术治疗;中西医结合
腹部手术后肠梗阻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如何及时明确其原因和类型,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很大。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诊治12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20例,男79例,女41例。年龄4个月~81岁,平均(41.5±11.4)岁。腹部手术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6例,急性麦克憩室炎2例,粘连性肠梗阻11例,脾切除术11例,胰腺损伤、胰腺炎引流术4例,胃癌根治术15例,结、直肠癌根治术6例,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18例,外伤性肠破裂肠切除肠吻合术18例,肠套叠复位术3例,子宫切除术5例,小肠系膜囊肿切除术1例,发生肠梗阻时间为术后3~14天,平均5~7 d。均在腹部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其中99例腹胀较明显,腹痛较轻,腹部有固定轻压痛,X线可见少量气、液平面,B超发现局部或弥漫性肠管扩张、肠腔积气、积液,CT检查提示肠壁水肿、增厚、肠襻间隙消失、粘连以及肠腔积气、积液.肠管均匀扩张和腹腔渗出,诊断为炎性肠梗阻。5例为粘连性索带压迫或粘连成角。3例出现果酱样便,B超提示为肠套叠。2例不对称腹胀、为内疝形成。13例有局限性腹膜炎和腹部包块,伴有体温增高,B超检查12例发现盆腔脓肿,1例发现右结肠旁沟积脓。3例腹部体征以腹胀明显,患者有腰椎骨折,腹膜后血肿病史,精神萎靡、乏力、嗜睡,生化电解质检查提示低K+、Na+、CL-,为麻痹性肠梗阻。
2 治疗方法
99例炎性肠梗阻予以禁饮食,持续有效胃肠减压;补液、维持水电酸碱平衡,静脉营养支持;适当补充血浆和白蛋白(其中应用TPN治疗41例,时间6~34 d);奥曲肽0.1㎎,每8小时皮下注射;地塞米松5㎎,每8小时静脉注射,1周后停药.辅以中药复方大承气汤(厚朴、帜实、桃仁、赤芍、炒莱菔子、大黄、芒硝等)经胃管灌入,每日1剂。严密观察病情,若体温持续上升、腹痛腹胀进行性加剧、出现腹膜炎征象,应及时中转手术。机械性或较窄性肠梗阻18例,行急症开腹手术或脓肿局部穿刺置管引流,麻痹性肠梗阻3例,治疗原发病,纠正电解质紊乱,积极给予补充足量K+、Na+、CL-。
3 结果
本组99例炎性肠梗阻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无中转手术者。平均治愈时间24天。18例机械性或绞窄性肠梗阻开腹手术或脓肿引流后无并发症。3例麻痹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痊愈。
4 讨论
腹部手术后并发的肠梗阻有多种类型,并且不同时期所发生的肠梗阻原因也不同[1]。术后早期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2周左右,以炎性肠梗阻为主。本组120例中炎性肠梗阻99例,占84.8%。机械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也比较常见,本组分别为12.4%和2.9%。明确诊断肠梗阻的原因和类型,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炎症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类型,约占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的20%左右[2],其发病机理为手术机械创伤或腹腔炎症反应等原因,致肠壁水肿、渗出和粘连,形成一种机械性因素与动力性因素同时存在的肠道动力功能障碍[3],其发生的原因与腹腔器官(尤其是小肠)对损伤性炎症的过度反应密切相关[4],有其独特的病史、症状、体征,好发于外科急腹症术后,以肠粘连松解术后发生率最高(53.5%),既往手术次数增多能显示有递增关系[4]。术前多有广泛肠粘连、肠梗阻,腹腔内污染重,开腹手术时间长、手术范围大或有复合伤的手术病史。多数病例在手术后1~2周起病,本次术后3~4天可少量排气、排便,少量进食后腹痛不明显,腹胀是其主要症状,胃肠减压可抽出大量黄色或绿色肠液。腹部体征以实变为主,少量肠积气,与机械性肠梗阻的粗大、广泛的液平面明显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腹部CT检查对其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显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以及肠腔积气、积液,肠管均匀扩张和腹腔渗出等现象,同时帮助排除腹部其他病变,如腹腔脓肿、机械性肠梗阻等。鉴于以上特征,本病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病程较长,平均治愈时间约为1个月,本组平均治愈时间约24天。其中有效的胃肠减压、积极的营养支持,补充血浆和白蛋白(早期全胃肠外营养TPN)、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是基础,适时选用生长抑素,抑制胃肠消化液分泌量,减轻肠黏膜水肿,降低细菌异位的发生。生长抑素需一直使用到肠功能恢复为止,不可骤然停药,以免肠液分泌增加而再次加重肠梗阻[5]。地塞米松等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减轻肠壁炎症水肿。中药复方大承汤通里攻下,促进肠蠕动恢复,并能有效保护胃肠粘膜屏障,减少肠道细菌异位,同时拮抗了生长抑素对肠蠕动的抑制作用[6],从而缩短疗程,也是本病治疗的关键。中西医结合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中转手术。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多发生在肠蠕动完全恢复后正常进食的患者,有饮食不当等诱因,腹痛、呕吐明显,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亢进,X线显示粗大、广泛多发阶梯状的气、液平面,机械性肠梗阻特征明显,与上述炎性肠梗阻截然不同。本组粘连性肠梗阻12例,经手术松解分离粘连治愈。
术后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内的小儿,好发于术后2~3天。多因术后肠功能恢复早期不规律肠蠕动所致,可出现果酱样血便和急性腹痛伴呕吐,腹部超声检查可见比较典型的“同心圆”或“靶环征”。诊断明确后,应早期行肠套叠灌肠复位,或急诊手术探查复位治疗。本组3例肠套叠均为2岁以内幼儿,由于诊断和治疗及时,未形成肠坏死。
术后腹内疝多见于腹部肠切除手术后,尤其是肠造口术后,造成的肠系膜裂隙未缝合,或侧腹膜间隙关闭不全,导致肠襻进入后不能还纳而嵌顿,易合并肠坏死。多表现为术后不均匀腹胀、机械性或绞窄性肠梗阻,需急诊手术探查。本组2例腹内疝,均为手术证实。
术后腹腔脓肿多见于弥漫性腹膜炎术后患者,系术中腹腔污染清理不完全,或术后引流管引流不畅所致,好发于髂窝或盆腔。近于体表的较大的单腔脓肿,可予以穿刺置管引流,以及活血化瘀中药治疗,促进吸收。多腔脓肿、肠间隙脓肿,早期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可配合局部理疗,必要时需手术处理。
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多发生于腹膜后损伤、血肿、感染等患者,病程长,胃肠减压量大,丢失体液较多,未及时足量的给予补充电解质所致,发生低血钾为主的电解质紊乱,导致严重的肠麻痹。应重视原发病的治疗,注意电解质紊乱情况,及时给予调整。
参考文献:
[1]朱维明,李 宁.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0(8):456-457.
[2]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发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
[3]任建安,李宁.深入认识术后炎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4):2.
[4]周创业,周振理,马军宏.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病原因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7(5):468-471.
[5]张忠涛,李 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理念[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2011,5(3):10-11.
[6]杜长江,吴晓波.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3
论文作者:梁旭义1,赵宏耀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4
标签:肠梗阻论文; 术后论文; 腹部论文; 手术论文; 脓肿论文; 腹腔论文; 肠套叠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