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政(安岳县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 四川安岳 642350)
【摘要】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论述人与自然,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关系的哲学思想,是古代辨证法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值得研究和探导。
【关键词】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040-02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它是祖国医学中论述人与自然,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关系的哲学思想,是古代辨证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阴阳是事物抽象出来的一对基本概念,阴阳学说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朴素表达。根据笔者的理解论述如下:
一、在人体的生理方面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正如王冰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所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在人体说来,阴代表的是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变化,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与固守。阴阳学说的这种对立而又互根,相反而又相成的观点辨证地学明了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在生理上的联系,既阳生于阴,阴生于阳为机能与物质的转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既“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在转化过程中,是由量变到质变,存在着此盛彼衰,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正是由于阴阳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又是互根的,也就是相互对立的,相互统一的,因此,阴与阳之间在作用上必须持续着一个和调状态,既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相互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在人体的病理转化方面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也是阴阳双方斗争的过程,导致另一方的衰损,出现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的情况,正邪相争的过程,亦可以出现胜复现象。如《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成无已注,“阴气胜,则厥而利;阳气复,则发热,利必血止。见厥,则阴气还胜而复利也,”既在阴阳斗争中,如果得到协调,其病则愈,若阴阳胜负失调,则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也就是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甚则出现阴阳气不相顺接等。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关键所在,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变化过程,正是各种原因导致体内阴阳失调的结果。无论病变部位,病势趋向,病性寒热以及正邪虚实的消长等,无不体现了阴阳两方面的偏胜和偏衰。即:
1、阴胜则阳病:也就是阴盛阳虚,可见恶寒、肢冷、泄泻、水肿、舌淡苔白滑,脉浮取则小,沉取则大。若阴盛格阳则出现真寒假热证,可见身虽热,但喜近衣被;口虽渴而不多饮,手足虽躁扰,但神志安静而不狂妄;苔虽黑但滑润;脉虽强大但按之无力。
2、阳胜则阴病:如阳盛阴伤,可见发热、口渴、多饮、大便干、小便赤、舌红苔黄干等症。阳盛格阴,可见心胸烦热,腹部扪之灼热。身虽寒反不欲近衣被,四肢厥冷、咽干、口渴、舌苔黄干,小便黄,大便臭秽等症。
3、阴虚阳亢:可见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咳血、消瘦、失眠、眩晕、烦燥易怒、舌红干、脉弦数等症。
4、阴虚阳浮:可见头目眩晕,面色潮红、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
5、阳虚阴盛,可见形寒肢冷、痰饮、水肿、泄泻等。
6、阴阳离绝,则精气乃绝。
总之,阴阳失调,其害无穷,不胜枚举。
三、在疾病的治疗方面
《内径》特别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观点,不仅在认识疾病,分析疾病中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治疗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治疗则应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使其阴平阳秘,方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精神乃治,平衡之法很多,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也就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等,皆在于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综上可见,阴阳动态平衡的观点,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只有在阴阳取得相对平衡的状态下,机体才得以维持健康,一但阴阳失去平衡,疾病就随之产生。治疗应当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不可过之,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健康状态。
论文作者:向文政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7
标签:阴阳论文; 阴平论文; 阳气论文; 阴气论文; 疾病论文; 精神论文; 人体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