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的中国文化建设_全球化论文

加入WTO后的中国文化建设_全球化论文

论入世后的中国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中国论文,入世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2)03-0028-03

一、“入世”给我国文化事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步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文化事业已经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洗礼:一是从古老的农耕文明步入现代文明,实现文化的历史性转轨,这个转轨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在持续不断的展开;二是从一种与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成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这种转型始于20世纪80年代,现在仍在进行之中。

在中国加入WTO后,我们的文化再一次面临双重使命:一是如何借助外来文化的影响,褪去文化劣根性的积弊,加速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文化的进化和优化;二是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中,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不仅让世界文化走进中国,也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处理好文化全球化和民族化的关系。

我们知道,WTO的三大基本职能是制定规则、开放市场、解决争端。加入WTO后,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承诺主要有三条:(1)在新闻出版方面,3年内逐步向外国服务提供者放开在国内市场的书报刊批发零售业务。(2)在音像制品方面,在不损害中国审查音像制品内容权利的情况下,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按照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与中方伙伴设立合作企业,从事国内音像制品的分销。(3)在电影方面,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建设、改造电影院,外资比例不超过49%;中国允许每年以分帐形式进口20部外国电影用于影院放映。3年以后,允许外资占50%以上股份的公司从事电影院建设、整修和经营,进口电影配额增加到50部。此外,我国还承诺允许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互联网业务,开放初等以上教育的办学,全面遵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定等等。入世后我国的文化事业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从机遇方面看:首先,由于加入WTO,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商品观念被引进了文化事业,我国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步子加快,这将改变我国文化市场资源配置混乱和管理体制不顺的状况,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其次,加入WTO将带来一些新的文化娱乐方式,人们会从卡拉OK、蹦迪、保龄球、高尔夫球、歌舞厅、音乐茶座等向电子仿生、电脑艺术、网络游戏、虚拟社区、太空旅游、海底探险、海外旅行等更新颖的娱乐方式迈进,大众文化生活和休闲形式将更加丰富多彩。再者,由于加入WTO,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广泛,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有利于我们在更大范围内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使中外文化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从而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例如,过去我国每年进口10部电影大片就已经占领了国内60%的市场份额,现在以分帐方式增加到每年20部,这对于国产电影市场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但正如一位电影专家所说,好莱坞大片走进中国犹如在疲惫的羊群中放进了一匹凶猛的狼,它会逼着羊群奔跑、冲杀,最终会强健电影业与狼共舞的筋骨和勇气。竞争并不是坏事,在竞争中进取反而会焕发出超常的创造力。入世后我们最需要的是盛唐气度——“只要好的,就是我的”,而要抛弃晚清心态——“只有我的,才是好的”。还有,由于加入WTO,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有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有可能利用多边争端解决机制,避免与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正面冲突和对立,从而有利于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和赢得更多的海外文化市场,增加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世界对话的机会,扩大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入世后,我们可以在文化竞争中利用国际规则办事,而不是“看别人脸色行事”,减少“赢家通吃”的不公平竞争。

再从挑战方面看:由于加入WTO,外来的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文化价值观的长驱直入,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渠道和机会进一步增多,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会潜移默化地遭到侵蚀,甚至出现变异和扭曲,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大,思想道德建设将面临严峻的考验。由于加入WTO,西方强势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加剧,以美国为首的文化霸权将通过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电脑软件,以及麦当劳化、可口可乐化的生活方式大举占领中国市场,它所带来的文化价值观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被排挤、被吞噬、被异化的可能。例如,美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已经取代航空等行业,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商品,占国际市场40%以上;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NN(美国有线电视传播网)、ABC(美国广播公司)等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发布的总信息量的100倍;美国电影生产总量只占世界的6%-7%,却占据世界电影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美国提供给世界的网上信息占总量的80%以上,而我国的网络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总流量的0.05%,进口流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总流量0.1%。可以看出,美国的文化产品和信息优势将对世界的文化多元性构成强大的威胁,它所形成的文化霸权与其政治强权和军事霸权一道,对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影响深远。另外,加入WTO后,由于全球化时代社会生活日趋分散化、个体化,个人生活自主化、独立化、个性化特点日益明显,文化活动的自由空间扩大,主流文化的影响力相应弱化,文化限制日渐松懈,文化防范将变得日益重要,文化安全将被提上议事日程。

入世意味着过去的“远距离竞争”变成了“直逼前沿”,甚至“刺刀见红”。对于中国的文化事业来说,就是怎样合理利用WTO的规则趋利避害,兴利除弊,把握机遇,用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挑战。

二、“入世”将意味着按新规则运作

新世纪,新世贸,新格局。2001年11月10日多哈会议上通过中国入世,就意味着启动了中国文化事业的新的游戏规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加速实施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建设,推进文化的历史进步。

(一)依法治文,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对文化事业的管理主要依靠政策号召和行政措施,缺少用法制手段引导、保障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有效运作。加入WTO后,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要有法律上的应对。

首先是要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入世后的现状制定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即在已经公布实施的《著作权法》、《教育法》、《广告法》、《科学技术进步法》、《文物保护法》、《拍卖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新闻法》、《出版法》、《文艺演出法》、《电影法》、《广播电视法》、《文艺法》、《文化市场管理法》、《互联网法》等,以此替代以往的《新闻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行政性、临时性、地方性的法规,以保证入世后的国内外文化经营者和管理者有法可依。其次,在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时,要按照WTO规则要求对现行文化管理法规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废除那些过时、失效的法规,修订法涵模糊、法意含混的规章条文,使依法治文既能与WTO接轨,又有利于保护、发展和繁荣我国文化事业。例如,我国过去制定的影片分级制度为两种,即“一般影片”和“少儿不宜影片”,而世界通用的影片分级方式是四级,即G级—老少皆宜;PG级—建议家长指导观看;R级——17岁以下观众需由家长陪同或在成人指导下观看;X级——17岁以下青少年禁止观看。我国广发地字[1990]817号文件规定:每天所播出的电视剧和电影,我国自制的不得少于80%,海外引进的不得超过20%,其中黄金时间(18-22时)播出海外影视剧不得超过15%。入世后我国每年允许进口外国影片20部,还将允许外资在中国影院占50%以上的股份,这个数字意味着外国影片将占领大部分中国电影市场,那么,制定和修订相关法规条文时就应该切合入世后的法律环境。另外,应根据WTO规则对知识产权方面的相关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进行审视和修改,使其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加强立法的同时,还要加大执法的力度。特别是对走私、制黄贩黄、非法盗版等严重侵犯他人权益、触犯法津、扰乱文化市场秩序、毒害社会风气的行为,应予严厉打击。文化、出版、音像等管理部门应协同动作,形成合力,公安、工商、税务、海关等应从严惩治,执法必严,形成依法治文的新局面。

(二)规范管理,适应WTO的游戏规则

在文化事业管理上,首先是要变微观管理为主为宏观管理为主,变行政管理为主为法制管理为主,提高各级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效能。其次是要纠正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出多头、各自为战的现象,从体制、机制和观念上适应入世要求。一是政府不要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使文化经营者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二是改变文化各部门条块、行业和区域分割的状况,实现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文化事业的有序管理。三是解决好管理机构冗员过多,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避免以罚代管、以权代法,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再者是要注意抓导向、抓精品。文化事业管理应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营造全社会文明、进步、积极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无论搞活动、办庆典,都要注意导向,面向群众,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要采取有效措施抓舞台艺术、文学、社科、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网站等领域的精品力作,使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经得起考验,吸引得了群众,并能在入世后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精品对话。

(三)重塑形象,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环境是指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空间。加入WTO后,我国的文化环境面临着复杂的情况:一方面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予以批判继承和革新创造,另一方面又要对外来的文化进行选择、引进和传播,同时还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注重文化事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时候,文化建设需要未雨绸缪,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创造和改善文化生态环境。一要改善文化的政治环境,注意政治导向的正确性,政治生活的民主性,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克服专制主义、权大于法、官本位、拉帮结派、极左僵化、冷战思维等错误观念和行为。二要改善文化发展的经济环境,解决文化产业与相关政策的配套问题,如投入与产出政策的配套,生产和流通政策的配套,宏观与微观政策的配套等。三要改善文化发展的人文环境,着力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入世后,我们既要有普及层次的人文教育,如扫盲教育、科普教育、道德教育,也要有提高层次的目标,如文化热点导向、文化精品推举、科技前沿引荐等;既要有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弘扬,又要有中西文化的比较和外来优秀文化的吸纳。

三、全球化中的民族文化守护

加入WTO后,任何民族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都将丧失立足之地,开放市场和市场准入都得依据世贸组织的惯例和规则行事,因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事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和选择。

(一)全球化:一把寒光凛凛的双刃剑

加入WTO会加速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但全球化并不是宁静的伊甸园,它是一把寒光凛凛的双刃剑——能给国人带来实惠和机遇,也可能带来危机和不幸。不公平的竞争使发展中国家只是全球化的追随者,而不是全球化的主人,因为全球化的蛋糕虽然很大,但是大蛋糕分给富人,其他人只得到面包屑。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一个占人类五分之一的大族群回归国际社会,但文化全球化带给中国的不仅有“麦当劳”遍地开花,奔驰车跑遍神州,“摩托罗拉”握在手,NIKE鞋满地走,因特网进入千家万户……,更有生活方式背后本土文化的异化、地域文化的淡化、中华文化的西方化、文化观念的殖民化等。

全球化对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各国各民族文化通过世界性的交流,打破了原来闭关自守的狭隘界限而走向开放和多元,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化”的新格局。现代数字通讯使世界收缩和信息扩散,使国际交流突破了空间障碍,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这对于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取长补短无疑是有利的。但文化全球化中的相互影响并不是对等的,强势文化的影响力要比弱势文化大得多,所以全球化常常伴随着经济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文化策略,甚至成为“西方化”、“美国化”的代名词。

美国记者弗里德曼十分形象地说过:“全球化的脸明显是美国人的脸。它长着米老鼠的耳朵,吃麦当劳快餐,喝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或苹果公司的电脑。”微软公司的“视窗”操作系统是用聚碳酸脂做的,一张光盘的物质成本只有3元人民币,可一张正版光盘在中国竟卖到数千元。知识的垄断、技术的垄断、资本的垄断背后,暗藏着的是文化的垄断和生活方式的操纵。

入世对文化民族化的负面影响表现为:第一,西方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吞噬。跨国信息流形成的不对等文化交流,会使强势文化的经济、科技信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渗透到我国的文化领域,遏制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第二,消费文化造成文化批判意识的弱化。诸如通俗音乐、好莱坞电影、电视肥皂剧、文摘文化、夜间节目、广告、汽车旅馆、歌舞厅、快餐读物、网络游戏等,它们以感官快乐刺激消费欲望,使年轻人消弥意志,放弃思考,逃避崇高,失去思想鉴别和文化批判的能力。第三,中文拉丁化的民族语言消解。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自卫的最后一道屏障,保护民族母语就是捍卫一种民族文化的根。但现代英语霸权随着网络的延伸不断蚕食着汉语的生存空间,中文的拉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OK"、"bye-bye"、"yes"、“伊妹儿”等已经成为大众惯用语。汉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也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民族元典的认同标志,所以,中文拉丁化断送的不仅是一种古老而端整的文字,更是在为五千年中华文明掘造坟墓!

(二)未雨绸缪,重视入世后的文化安全

入世后的国门大开,使我们与世界各国同坐在一条船上,这时候困扰各国的非法移民、国际恐怖活动、毒品走私、武器扩散、疾病传播、电脑黑客、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也“全球化”了,因而国家安全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例如:

加入WTO后,全球化对民族化、国家化的冲击日益显现出来,民族和国家的疆界变得模糊,西方国家凭借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大肆宣扬新自由主义、人权高于主权和单极稳定论等思想理念,向发展中国家灌输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

加入WTO后,淡化了国际交往中的意识形态色彩,但思想领域中仍需警惕少数国家对我国“西化”与“分化”的图谋。这时候,“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只是变换了形式而已,它不但没有终止,而且变得更为复杂。

加入WTO后,全球性资源的再分配拉动了规模空前的文化商品流动,刺激了不同文化形态的碰撞,民族文化承传失去固定的空间,国家文化主权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西方强势文化借助“市场准入”和“新干涉主义”双重战略直逼主权国家的文化安全。

为了有效维护和保障民族文化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不被侵蚀和殖民化,同时又不妨碍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使中国能从国际资本、技术和文化市场上获得我们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份额,我们需要建立积极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即通过对外来文化给予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构成的威胁,及时作出预告性、警示性的反应,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及其他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那些可能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的因素予以防范、堵截和打击,最大限度地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还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策略和“适度准入”的原则,以平等的文化视野、开阔的文化胸襟和有效的文化控制,建立入世后的“文化双赢”机制,使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收稿日期:2002-04-01

标签:;  ;  ;  

加入WTO后的中国文化建设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