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城市美化已经越来越常见了,在城市美化中,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人们所居住的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河道规划设计是重要的一部分,在进行城市美化环境的过程中,利用水利资源,来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在河道规划设计时应该加入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河道规划;规划设计
引言
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保持生态水利能够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河道规划设计时,要使河道的生态性与水利工程相互结合,这样可以使城市化面貌得到更好的发展,生态水利工程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重点项目,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利用水利工程的特点及河道治理这些方面,为人们创建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使水资源发挥它更好的作用。
1生态水利工程理念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
1.1河道的基本类型
对于河道污染进行整治前,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通过河道规划设计可以对河道进行系统分析,依托现场考察、分析、研究、总结等工作,实现有效的河道整治防范。对比各类规划设计方案进行选择,挑选最有效的方案来实施河道整治工作。在对河道进行规划设计前,必须将河道进行分类。
1.1.1根据形成河道的自然条件来进行区分,可以分为山区丘陵河道、近海平原河道、河口海口河道3种类型。
1.1.2根据河道区位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近海河道、平原河道两种类型。对于这两种类型的河道,多是出于地形平坦的区域当中,两侧土壤较多,距离农田的间隔较短,河床底部多是冲击形成的淤泥,治理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农田灌溉、工农用水、航道、防洪、城市建设等需求。
1.2生态河道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人口规模不断增长,各地的水土资源开发总量逐渐扩大,大都存在水土流失问题,造成河道水域面积的不断降低,河道周边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恶化失衡。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推进,河道污染问题逐年加剧,给河道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预知的破坏,并且,不少区域采取在河边开垦的方式增加农田面积,造成河道出现一系列问题,如盐碱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由于当前地球整体气候环境较差,各类极端天气频繁出现,高温、洪水、干旱等灾害出现的频率加大,不少河道出现了断流或洪水的极端状况,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局面,因此,基于生态水利工程理念的河道规划设计工作迫在眉睫。
2基于生态水利工程理念的河道规划设计的作用
在河道规划设计工作过程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自然河流可能出现非连续性的渠道化情况,容易造成自然河道生态环境较为单一,进而导致河道生态系统出现退化。在河道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水利工程理念,能充分发挥河道作用,同时改善河道及周边区域生态多样性。这种方式是以恢复河道及周边区域原有生态环境为前提,采用将河道形态异质性提升到最优值,促使河道无限接近于自然河流原有环境,为多样化生物种群的恢复提供有利的条件。
3河道规划设计中生态水利工程理念的应用
河道治理的传统方式是通过大量的人工干预来刻意改造河道生态环境,在改造过程中不重视自然规律的影响,忽视了对河道生物链关系的感受,造成生物间的影响逐渐向不利的方向发展,最终造成改造后的河道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破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为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充分满足环境、人、河道生物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依靠自然的力量来实现相关调整,而生态水利工程的应用是河道治理过程中规划设计的重要应对措施,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的应用。
3.1建设生态河堤
以人工护岸实现河岸、河道水体间的水汽交换和调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河道的河堤进行相关改造,建设形成生态河堤。要对河道中心线进行布置,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河道形状、水体势能、河道环境。在设计河道形状时,要对河道过流能力、河道宽度、控制线、轴线等进行精准的测量、计算,综合多方因素后尽量增大河道布置的可变空间。在设计河道河堤时,要满足人们对河道美观效果的追求,河道两侧可以设置浅滩,既能改善河道宽度的视觉效果,还能扩大浅水区空间,从而为水生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通过增多食物链来提升河道生态体系的稳定性。另外,在河道河堤施工建设期间要根据河道周边环境选择合适的护岸材料,以减少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升河道、河堤的融合效果。
3.2留出生长空间
河道不仅是排涝泄洪的重要通道,同时,还会对周边环境产生降低污染和美化的作用,满足生态平衡的调节,充分调节河道周边的人居环境。为了充分发挥河道的功能性作用,在河道规划设计工作中,对河道的亲水平台及台阶外的部分种植各类野生水生植物,在美化河道环境的同时,改善河道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异质性,丰富水域生物群落的种类。
3.3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技术工艺来修复受污染的水体,如: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物操作技术、生物膜技术等,通过各类水生生物的转化、转移作用,分解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结合河道水资源的实际状况,尽量在不影响水体生态稳定的基础上增加水生植物种类和水生动物总量,丰富河道水环境资源,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体验。在河道内种植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如:黑藻、睡莲、金鱼藻等,提升水体对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的吸收与转化能力,在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和调节能力的基础上,抑制各类浮游生物的生长,为河道内生物的繁衍、生存提供稳定、良好的基本环境。当前,各类浮游生物、微生物总量大量增加,原因主要是由于河道内水生动物群落减少、总量减少。通过适当提升鲢鱼、鲫鱼等种群规模,消耗浮游生物、微生物,以便达到稳定河道水体环境的目标。
3.4建设美观实用的景观和水工建筑
在生态水利工程实施期间,必须多从各类景观尺度进行考虑,通过对整个区域进行规划设计,全面地进行生态改善,调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方案,综合各类生态要素间的关系,建设美观实用的景观。同时,在河道治理工程中,还要满足水利工程防洪蓄水的基本功能,为了生态水利建设更加和谐、统一,可以考虑建设新型水工建筑,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建设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性能优异、外形美观的水工建筑,从而在达到提升水利工程基本功能的同时,稳定河道生态体系发展。
4结语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1个热门词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是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措施。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势必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水资源的污染是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对河道进行规划设计,充分改善人居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福红.基于生态水利工程下河道规划设计的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38(20):70.
[2]陈庆群.基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8,46(10):109-111.
[3]陈燕.基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河道规划设计浅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8(08):85-86.
论文作者:王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河道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生态论文; 规划设计论文; 水体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