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等师范教育的模式与发展方向_大学课程论文

香港高等师范教育的模式与发展方向_大学课程论文

香港高师教育的办学模式及发展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取向论文,模式论文,高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香港高师教育办学模式

香港十九世纪中沦为英属殖民地后,在英国教育体制与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香港所独有的教育体制。香港自1881年才由政府开办三年制的师范学堂,而直到1916年香港大学设立教育系才有了高师教育。香港高师教育的发展轨迹与英国1888年后大致相同,形成了综合性大学培养中等学校尤其是高中的师资、独立师院主要培养初等学校和初中师资的体系。香港高师于1916年港大开设教育系而起步,以及1939年后陆续成立的多所教育学院的体系,并从起先培养小学教师到后来培养小学和初中教师,与英国当时的发展状况大致一样且时间滞后。

1、独立高师院校发展的层次。 从学术地位而言,香港和英国的独立高师院校一直无学位授予权,仅从学术地位来比,相当于现在内陆专科学校层次。从任教资格来说,高中、初中师资的层次基本相同。香港和英国的高中师资是由综合性院校培养的硕士毕业生;香港和英国的初中师资主要是综合性院校的学位生和教育学院培养的非学位生。

2、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香港和英国都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未受教育培训的师资,其收入较低,但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可通过综合性院校的培训成为学位拥有者,综合性院校的毕业生也可通过教育学院的教育培训而成为教师资格证书的拥有者,两者互补。

3、学制。 香港和英国的学制大体相同。香港和英国的大学一样,其学士学位(包括教育学士学位)教育都实行5(中学)+2(预科)+3(本科)学制,大学中全日制教师资格证书教育都是3(本科)+1(证书)。英国和香港的教育学院的全日制,多年来都是3年制,但1994年合并后的香港教育学院全日制已改为四年。

香港和英国教育培训的部分时间制的设置目的,如葛量洪教育学院二年部分时间制,和香港、英国的其它师范院校一样,是专为其它大专院校毕业生而设的教师证书培训计划。

香港的教育学院全日制学习年限原先有二年制和三年制之分,教育学院三年制招高中(中五)毕业生,二年制招预科生(中七毕业生)。

4、学位授予权。 香港和英国高师教育的学位授予制度一致。香港高师教育的学位授予权集中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1994年11月正式由学院改大学)等综合性大学,英国也是将学位授予集中于伦敦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之中。独立高师院校一直无学位授予权。

5、行政管理。 香港的独立高师院校是由政府开办的。香港先后成立的罗富国教育学院(1939年)、葛量洪教育学院(1951)、柏立基教育学院(1960)、工商师范学院(1974)、语文教育学院(1982,Institute of Language in Education,香港翻译成学院)、以及上述五个单位合并后的香港教育学院(1994),无一不是政府开办和维持的。前三所成立的教育学院还以成立当时的总督名字命名。近十年来原五所独立教育学院是最后数所由政府直接管理的中学以上程度教育机构。

香港的高师教育课程设计,以教育行政部门的影响为最。政府对课程原先管得很细,近些年相继有放松控制的趋势。

香港和英国大专院校组织机构的设置层次相似。都分为大学、学院、系三级,院、校有各种职能委员会,处理学校事务。而对各校的整体管理,则由国家(英国)或地区(香港)的若干个全国性(或全港)委员会承担,这些委员会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虽然这些院校主要都是由政府拨款。香港原5所非专上院校的独立教育学院,其情况较为特殊,归教育署直接管辖。1994年5个学院合并成1所教育学院,并已制订出学位计划,学位课程计划为四年制,也进入了规模缩减、层次提高、学科扩充的过程之中。其结果,就是走向综合性大学办高师的方向。

二、香港高师教育的发展取向

香港的高师教育体系虽然基本上是延用英国的,但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在长期的外来体制的同化和内部的社会价值观的共同作用下,已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从香港高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在双语教学基础上,加强普通话的培训。 双语教学实际上就是确认了中文(含粤语)和英语有着同样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是在英国的长期统治下,中、英文化和各自社会价值观长期冲突与协调的结果。这对延续香港公民的中华民族文化,进行大陆和香港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交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从大陆改革开放后,香港各界人士对大陆各行业的迅速介入,以及语言上和情感上的优势,就可见一斑。

双语教学对近几年兴起的普通话热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有着中华文化背景的大多数香港公民能说粤语、能识普通话旧体文字,对大陆普通话的学习热情和接受能力都是非常强的。这股学习普通话的热潮,对1997年香港的回归和香港公民与大陆的各方面交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几年香港各院校与大陆高校在港合办的普通话培训计划,可以说是为推广普通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未来系统化的中小学教师和公务员普通话培训计划的出台,在高师教育中加强普通话教学,已成必然。

2、高师教育的发展层次开始调整,注重学术水准。 1992年6月的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五号报告书(教师专业)中提到:“我们认为目前所提供的学位程度课程,看来大致理想;不过,在非学位课程方面,则需要作出重大的改革”,“直接由政府管理令学术方面受到不良影响”。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案:一是建立一所为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所管辖的“师资训练大学”;二是把每所教育学院与另一所现有的高等教育院校联合;三是把各独立教育学院并为一所在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制度以外的自主教育院校。这三个方案的总思路,就象报告书中所说的,是要“把现时各间教育学院和语文教育学院升格为一间自主的教育专上学院”。

五所教育学院按1994年颁发的《香港教育学院条例草案》现已合并为香港教育学院,开设学士学位课程,学制由二年改为四年,这些措施就是报告书所谈思路的实际行动。

实际上,从综合性院校的师资培训计划来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浸会学院、城市理工学院、理工学院三所院校,于1994年11月升格为大学。浸会大学校外进修学院、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和香港教育学院合作在1993年开始开设教育(荣誉)学士学位的校外培养计划,培养对象为在职非学位小学教师。按其招生简章所述,为“回应教统会1992年第五号报告书的建议,让小学教师有机会提升为学位教师”。

因此,加上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等1992年之前就有的培训中学学位教师计划和培养小学校长(主任)学士学位计划,综合性大学培训师资计划已涉及中等和初等教育的师资,与香港教育学院的合作更为紧密,相互间的分工则趋于模糊。是否会象报告书中所说的,将香港教育学院未来建成为大学,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

3、独立教育学院学制延长。 象教统会第五号报告书建议的那样,为了吸引更好的生源,1994年合并后成立的香港教育学院,开设了在预科(中七)毕业生基础上,再学四年学士学位课程的计划,即等于在原有二年全日制教育学院的教师证书课程(Teacher's Certificate Programme)基础上,再加上二年学位课程计划(End-On B.Ed.Programme)。

学制的延长有两个优点,一是有利于提高教育学院与综合性大学在学术交流上的地位;二是有利于与大陆本科高师院校的对等比较,而原二年全日制教育学院的教育科目占总学分的比例约在40%至50%,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际训练强度虽远超过目前大陆二年制师专的15%至20%左右的比例,但体现学术性的学科专门科目却要求不多,深度只大致比大陆的师范学校课程略深,因而原二年全日制很难与大陆师专进行对等比较。

4、教师资格的学术性要求提高。 随着学位教育计划在中小学师资培训上的展开,教师资格证书已渐趋成为任教的最低资格,通过培养学位毕业生,或培训在职未持有学位的教师,使既持有学位又受过教育训练的师资将越来越普遍。这比上海师专和深圳师专的小教大专化,更走在前面,显示了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的需求水准和师资供给充足的现状。

不过,按照教统会第五号报告书的提法,所有教师都具备学位资格还尚需时日。因此非学位程度的职前师资训练计划,目前还会再存在一段时间。

5、政府对高师院校课程的控制削弱。 香港的高等院校目前都由政府拨款,且各教育学院多年来一直是教育署直接管辖,政府对高师教育以及其课程设计的管理原先是比较严格的。近几年,这种控制已明显由政府手中开始向法定社会团体手中转移。1992年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五号报告书的影响力,就说明了这一点。教统会是由议员、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相关的法定社会团体代表、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随着1994年教育学院的升格,更加速了对高师教育以及其课程的控制权转移的速度。

上述五大变化趋势表明,随着香港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以及1997年的回归的临近,香港高师教育体系已明显开始根据自身需要和面临的形势进行变革,这种变革没有照搬英国式的。1994年香港浸会学院、香港理工学院、香港城市理工学院、各教育学院等院校的升格,为香港与大陆的高等院校的对等和交往,提供了对香港有利和合理的调整。

标签:;  ;  ;  

香港高等师范教育的模式与发展方向_大学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