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服性传播理论在青年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教育论文,青年学生论文,性传播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劝服性传播过程。遵循劝服性传播模式,显然有益于提高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所谓劝服性传播模式,是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传播途径和受者几个变数,然后看各变数应作出如何变化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使得受者接受巩固或改变某种态度的一种有关说服效果模式。从传播学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一种劝服性传播,这样就可对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劝服性传播模式的各个因素包括传者、受者、传播过程等作出详细的分析,以便寻求相应传播策略,从而为改善和发展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使其更有说服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一、传者与劝服效果
在信息传播模式中,传者是信息的来源,也是信息接收者的影响源。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说话人的品格是一切劝服的手法中最有说服力的。”同样,在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影响劝服效果的一大要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劝导和指示的接受程度是以教师的威信为转移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有影响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又可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1、权力影响力来源地位权力,取决于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和权限,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服从,被动。它在管理工作中会产生一种不言而喻、不容置疑的影响力。由此,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就应充分利用权威性高的权力性影响力,甚至在必要时,可采取适当的强制手段迫使受者服从,改变态度行为。
2、非权力影响力是自身因素形成的影响力,是建立在崇敬、信服的基础上。它对人的心理作用是主动、自愿的。这种影响力不仅作用于学校管理,更主要的是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意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的关系主要的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非权力影响力可以通过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各方面的素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增强。实际工作中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的劝服效果应是主动的、自愿的和自觉内在的。非权力因素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政治修养。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表现在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党性原则,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除了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科学态度之外,关键的是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敢于讲真话。这样才能有效地去影响、引导、把握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和方向。
(2)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品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敬慕和爱戴,增强其凝聚力和可信度。一个事事为自已打算,对组织阳奉阴违,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却振振有词地去劝服别人服从组织分配,为社会做奉献,则只能产生负效应。
(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修养。青年人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还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知识。这样面对学生讲课、开会、谈话就能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3、传者的期望会产生一种戏剧性的效果——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抱有期待,学生感受到这种信任和期望,在教师信任、期待、鼓励下就会以积极的态度作出反应,从而达到教师期待的目标。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关心人、尊重人,对受者能够出色地做好工作或达到某种目标满怀期望。而且这种期望应发自内心,并更多地通过体态语、表情、语调等各种非言语渠道表露出来,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在受者身上产生良好的期待反应。
二、传媒的选择、运用与劝服效果
任何传播或沟通都离不开媒体,而媒体的恰当选择与否又直接影响传播的效果。因此,劝服性的效果亦有赖于对媒体的正确选择与运用。
1、私人方式的面对面传播。传者是以直接与信息接收者接触的办法来进行说服工作。这种方式对于改变人的态度以及观念是很有影响力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主动到受者中去,同他们交流思想,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1)成功的演讲能影响听众的意识,强化或转化他们的立场、观点,使其行为能沿着演说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在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演讲、报告是一种较常用的形式。演讲要达到预期的劝服效果必须具备多种条件:演讲的内容应是学生思想症结和需要、关心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主题鲜明,且有确凿生动的事实。演讲是运用口头言语与听众面对面地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需充分发挥“言语直观”功能,使演讲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幽默感。一个好的演讲者应将自已对群众特别是对青年的关怀、爱护和对所宣讲内容的深切了解和信服都灌注在演讲中,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有效对话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颖有效的方法,是当前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形式,对话的信息交流是双向性的,参加对话的每一方既是传者又是受者,这不仅增加了信息量,而且还增强了双方的互动性,信息沟通准确、高效公开。在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领导与学生面对面交谈,无论是平等的商议,还是心平气和的劝导,都会使信息双向沟通过程中产生情感交流,有助于消除误会,增强相互理解。一般来说,领导者具有较优秀的政治素质和组织能力,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他们与学生平等对话,能加强信息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个别谈话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面对面的促膝谈心有利于双向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感情沟通,可以增加信任度,是获得对象深层心理信息的最有效方法,有着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显著功效。在个别谈话中,要注意信息的双向沟通,以诚相待,尊重学生的意见,使其积极主动地与教育者沟通。
2、大众传播方式是指传者利用电影、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等来进行说服工作,以达到改变人们意见态度为目的。大众传播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大众传播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遍及到不同的角落,深入于广大的受者中。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更为广泛,增强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问题的关心程度,我们应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如报刊杂志、影视声像的作用,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唤起学生相应的社会性情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得到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受者与劝服效果
在任何传播过程中,受者都是信息传播的对象。劝服传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劝服人、说服人。为此,我们必须从分析传播对象的特征开始,寻求最佳的劝服效果。
1、年龄特征。青年学生血气方刚,情绪波动性大,感情冲动,较容易摆脱理智的控制,注重自我意识的发展,希望独立地认识世界和受到成年人的承认和尊重。但由于思维发展尚不成熟,他们观 察和考虑问题往往还不够客观和全面。因此,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就应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从情感上关心他们,以平等的身份引导他们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认识问题。
2、智力特征。青年学生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文化水平较高,思维能力较强,做事有逻辑,论理讲依据,待人求分寸。他们知识丰富,更能明晓深奥的道理,通情达理。做他们的思想教育时,要尽量多地考虑按照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去办,谆谆诱导,使他们做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材。
3、信息接收者与传播者立场的差距特征。信息接收者与传播者的最终目标始终是一致的,即达到劝服之功效。但往往两者的主张是不完全一致的。例如,当传播者所传播的内容并非是青年学生所关注的,感兴趣的话题时,这就要求传播者顺应受者的态度,谋合受者的观点,分批分次,逐渐说服,耐心细致地将受者引到传播者所主张的话题上来,引到传播者所期望的目标上来。反之,如果传播者与受者的主张是完全吻合时,则可以直接了当地论述观点,表明态度,以求思想统一,效果一致。所以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做工作时,一定要考虑到上述情况,考虑到学生所持的态度与观点,从而采取慎重可行的方法,取得劝服预期的效果。
四、群体与劝服效果
1、群体对传播的说服效果既可以产生干扰作用,也可以产生促进作用:一方面,归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通常都持相似的态度与看法,相互强化,相互支持,促使群体各成员抵制与群体不符的外来信息。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愈强,抵制外来影响的力量也愈大。另一方面,取消群体对个人态度的支持,或者经由群体讨论和群体决定引导多数成员向一个新的观念转变等,这都是群体促进传播说服效果以改变成员态度的主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为达到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劝服效果,就应该很好地利用青年学生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力。
青年学生中正式群体是指高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实施教育教学过程而设置的具有明确规定的学生组织机构,如团委(总支)、学生会,轩支部、班委会等。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则是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地域、民族、情感、爱好、观点和目标等方面的共同性而自愿、自然、自发地形成的群体,如同乡会,各种协会、团体等。学生正式群体主要是通过组织的规章、条约、规定等权威性的制度手段来按既定目标履行职责;而学生非正式群体主要是以自发、自愿的非权威性手段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观念态度上起作用的。而且非正式群体各成员间的交叉渗透性强,信息传播快而广,具有较强的从众性。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方面要强化学生正式群体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地位和声誉,增强凝聚力。同时,也要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力,以情感联系为纽带,通过座谈会、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方式,沟通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听取其呼声,采纳其合理化建议,疏导于未然。
2、从众效应。所谓从众,是指个人由于受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舆论压力,在认识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现象。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从众这一现象,对一些良好的班风和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大加宣传,形成舆论力量,使学生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而产生从众行为。对待差生的教育,要给他们创造上进的外部条件,让他们在良好的群体中学习生活,使其产生从众行为。总之,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从众现象,克服消极从众,争取积极从众,取得劝服效果。
五、传播策略与劝服效果
同一信息,由素质和水平相同的传者在同等情况下,通过同样的媒介向素质和水平彼此相同的受者传播,但因所用的传播策略不同,获得的传播效果也不一样。所以说,传播策略也是制约劝服效果的一大因素,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播策略。
1、幽默艺术的运用。信息传播必须讲究艺术,使得受者愿意接受,必须尽可能地做到生动有趣,吸引其注意力。思想政治教育一向被青年学生认定为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如能将幽默这门艺术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则会起到独特的效果。我们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便可迅即缩短与学生间的距离,融洽双方的感情。懂幽默且善于运用的传者,一般来说,应该比起那些不懂幽默的人效果要好得多。他们作报告、讲话、聊天总是饶有兴志,富有风趣,语言生动,容易入耳人心,受者也爱听,乐于接受。
2、诉诸情感。情感是指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往往以内心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劝服时诉诸情感则更容易打动人心,使其产生更大的态度改变。也就是说,符合人的需要的信息,人们就会产生肯定的内心体验,持欢迎、接受态度;反之,就会产生否定的内心体验,持拒绝、排斥态度。在传播过程中,这种情感障碍是难以避免的。但信息传播者在做工作时,就应尽量减少反抗情绪的强度,决不可操之过急,应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矛盾,减小阻力,注意采用迂回和缓的战略战术,富有情感色彩的说服劝导,以平等的身份介入其中,给予关心与爱护,以自己的言行为榜样,树立威信,取得信任。这样,就容易打动受者的心,使其心服口服。
3、重复的效果。在一定限度内,一般人对某一刺激物的良好反应似乎是与该刺激物重复出现的次数成正比。信息的一再重复出现。首先导致信息接收者对该信息的熟悉,再到产生好感,最后作出好的评价和积极的反应。从这一过程可以得知,接收者对信息的重复出现,会影响其态度的改变、观点的转换,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所以说,信息的重复也是一种强化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
4、双面传播效果。青年学生受教育的程度高,知识面广,思维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处理问题有自已独到的观点和见解。基于这种特点,我们做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把握两点,即一要正视事物本身的优势,用优势去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树立正面典型,营造良好的氛围;二要注重事物本身的缺点,用反面材料去批驳事物带来的不良后果,使其深受教训,总结出经验,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如果传播信息只是叙述自己所赞同认可的一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则闭口不谈,或一味强调对立面的缺点,这种单面传播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说服力甚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不力的局面。任何事物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求其得失,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只有在事物与事物的相互鉴别中,才能教会学生确立正确的认知观,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剖析事物的存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