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教育渗透语文学科_文学论文

让生命教育渗透语文学科_文学论文

让生命教育渗透语文学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命论文,语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人类对生命的日益关注,语文教育的生命性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彰显人文精神、生命关怀和终极价值的基本思路,以提升“人”的生存意义与质量为核心的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语文教育的必然趋势。中学语文教育要进入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使学生理智地看待生命本身和生命的进行过程,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追求人性中一切美好的品格,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

而现今的学校教育现状,让我们感到语文教育在学生生命教育和人格建设方面的荒凉,生命这个神圣的话题,成了语文教学的盲点。我们遗憾地看到: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风愈演愈烈;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每天在题海中挣扎,在分数中沉浮;充满人性、人格之美和最具审美趣味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和应试训练;教育的目标成了培养统一的“标准件”,而不是培养人的能力、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其实,在语文学科进行生命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滋养生命教育

语文学科的特定属性决定了其在生命意识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包含了几乎所有生命教育的内容。语文学科不仅要担负起训练学生分析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责任,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又要着力唤起学生对世界、对人类、对自然界的关注,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情感,成为一门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的课程。

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人在年轻时代以这样的精神素质垫了底,以后无论遇到了什么艰难曲折,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的、精神的危机,都能从容应对,坚守住基本的精神底线,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势。”“中学教育应当为学生建立起一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亮色。人文教育能给生命一种亮色,有了这么一点亮色,当他遇到沉重黑暗的东西时才不至于走向绝对虚无。”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不仅蕴涵着丰富的生命因素,也蕴涵了人类的生命价值观,它以选文为中介将人的活动呈现,表现出对生命的关注。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将会影响他们对生命内涵的认知,对其心灵和精神产生影响,并最终唤起学生在现实中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这种影响经过内化又形成了学生自己的生命价值观。

1.对生命的认识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对人的精神和生命的关注也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一批以生命和人生教育为主题的文章,能够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人生进行正确的认识。如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从哲学的角度,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来关照人的精神生活,为学生的精神生存与追求打开一扇门窗;赵鑫珊《人是什么》告诉学生在生活中多一点希望,把握现时,追求自己的生命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让我们多一份自在,少一份拘束,学会善待自己的生命,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史怀哲的《敬畏生命》则从生命本身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建构产生重大影响。这些选文与其说是在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不如说是在滋养学生的生命,是在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生命价值。

2.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的生命体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以江河流逝来比喻时间的流逝,暗含了生命短促的哀叹、悲悯、感伤;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超越精神的集中表白,安贫乐道与朴实归真,向往清静无为的田园生活;《逍遥游》道尽了庄子生命精神的真谛,超越自然,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游褒禅山记》“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体现了王安石对人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花未眠》让我们从自然生命的生存状态看到了我们自身的生命;《胡同文化》则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民居的思考透视出北京人对生活的态度;《故都的秋》则向我们展示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如契科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莫泊桑的《项链》、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卡夫卡的《变形记》、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普希金的《致大海》等国外的选文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渗透着人类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是人类用生命凝结成的精神财富。学生通过对这些优秀选文的学习不但能够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自身的发展与生命质量的提升。

3.课文作者及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的生命感悟

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生与死表现得非常透彻,他从地坛里万物的生死泯没中对生命的本质获得了重新认识,对人世的事情看得真切,“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死是必然会降临的一个节日”。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较多的关注了死亡,死是以生命界定的,以生来说明的。先生对死的关注源于对生命的热爱,对死的重视等于对生的重视,死亡是生命的另一面,死亡能产生强烈的生命感,即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将生命的意义凸现出来。周作人说《阿Q正传》“写出中国人的缺乏求生的意志,不知尊重生命,尤为痛切,因为我相信这是中国人的最大的病根”。同样鲁迅在《祝福》《药》中都讲到了死,而这死正是对生的热爱。还有入选语文教材《史记》中的文章,所歌颂的大多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无论是从作者本人还是从文章中的人物,我们都能感受丰富的生命内涵,体会生命的价值,这些都会对学生的精神、信念与心灵产生触动与影响,这也使得语文具有巨大的生命力,而正是这种生命力吸引着一代代的学生,也正是这种生命力使语文教育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三、语文宽广的教学范围可以丰富生命的体验

语文教学除了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还可以把优秀的文学作品、网络信息、影视作品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观赏的过程中感悟生命,充盈精神营养,完善人格塑造。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风采,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会人心灵世界的丰富。文学作品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情感和思想,是生命个体的体验形式,是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审美对象的评价活动而作出反映的。文学具有审美特质,它以审美的方式关心人的生存与发展,它凝聚的是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载负着深深的生命意识,贯穿其中的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因而,不论是普罗米修斯崇高的牺牲,还是陶渊明归去来兮的吟哦;无论是古典艺术所表现的人的尊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还是现代艺术所展现的人的焦虑、不安和内在痛苦,都蕴涵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学生通过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做出反应与文本之间对话,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容器”,在文本的引领下,他们与作者相遇,产生属于学生个体生命独特体验的情怀,与作者进行精神的自由交流和心灵的对话与撞击,这些对话往往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在对话中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更加丰富,对生活的体悟更加深刻。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去理解生命,感悟生命,回馈生命。

当然,还有影视作品由于它的直观形象性和情境性,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其中蕴涵的人生思考、价值观念更易被人接受。影视作品的经典剧目、经典片段,都可以使学生对人生、命运、社会进行思考,对人性进行探问。

四、课程改革为语文生命教育提供发展空间

新课程要求教肓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通过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义,启迪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着重提出了语文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教材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材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语文生命教育的理念。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很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时代气息与现代意识,还联系了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和学生作为语文教材的解读者,利用各自的体验全身心地参与到这个教学过程,从选文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经验世界,教师和学生同时获得了新的经验和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受到了熏陶,体现了课程实施中对生命的关注。

语文课改促使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实现师生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语文教育提供给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教导学生主动思考与体验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进而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

标签:;  ;  

让生命教育渗透语文学科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