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_可持续发展论文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区域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120.3

1 理论的提出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可持续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的理论,是发展理论在研究深度与广度上的拓展与深化。我们把发展理论问题的研究从时间上划分为4个阶段(附表)。

1.1 发展=经济增长

18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电子时代兴起,随着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极大提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曾出现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浪潮。一批综合性的论著,如R.纳克斯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1953)、A.W.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1955)、G.米尔达尔的《国际经济》(1955)、W.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1958)等相继问世。这些著作认为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普遍性,发展问题就是不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增长、追赶发达国家的问题,这种发展理论的实践指向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高速增长目标的强烈追求。

1.2 发展=经济发展+工业污染控制

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经济增长、城市化和人口激增的巨大压力下,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开始深化,认为发展不仅是追求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且要解决由于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6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相继成立并开展了以工业污染控制为中心的环境管理活动。中国的环境保护也是从工业污染控制起步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城市和地方成立了“三废”办公室,进行了工业污染源的调查和治理。

1.3 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

70年代开始,发展观念中开始强调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作用,把发展问题与人的基本需求结合起来,发展的概念逐步由经济推向社会,并把环境问题由工业污染控制推向全方位的环境保护。人们在实践中日益清楚地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日益受到资源的限制,加快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而且不一定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并不能促使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和真正消除贫困。联合国第二个发展十年规划将发展的社会效果提到显著位置,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则第一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1.4 可持续发展阶段

1992年以来,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标志,人类对发展理论的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认为环境是发展的自身要素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由资源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变成为技术型发展模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人类探索了几个世纪,终于悟出了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分析发展理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动态演进上升过程,我们可以看出(1)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含义,也包括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是发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都依赖于经济的发展。(2)社会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单纯的经济增长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3)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要素之一,只有把环境保护和治理放在包括发展在内的更大范围内,环境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4)科学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不断进步可以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这些作用对于缓解人口与经济增长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扩大环境容量进而扩大生存空间和提高生存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尤为重要。(5)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定时期和科学技术条件下,经济社会在人口、资源和环境三个约束条件下持久、有序、稳定和协调地发展。

2 理论模型

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特点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动态性和开放性。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时时与区域外的其它系统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其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仍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因此,即使区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近,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各具特点。(2)不可逆性和非线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说,只要区域与环境之间、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以复杂的非线性机制保持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就有可能通过对现有状态不同程度的偏离,产生时间和空间上都相对有序的结构,即“耗散结构”。而耗散结构理论及现代科技成果表明,不可逆性都是有序的源泉、组织的源泉,不可逆性是使系统由混沌中产生有序的机制,而且,随着系统复杂化程度的提高,不可逆性的趋势和作用越强。而区域系统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非线性以及特定历史时期人类认识能力和认识手段的局限性,区域发展过程永远是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3)反馈性和可调控性。反馈是动态平衡系统的一种固有性质,并可作为调控点,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科学技术条件下,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受阈值K的限制,当然这一阈值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具体数值。在这一区间内,当系统偏离稳定发展状态时,正反馈促使其返回原来的状态;而一旦超出这一区间,负反馈将加速系统的崩溃。由于人类活动的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自组织/组织合作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决策——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对区域发展过程进行干预。人类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具有双向调控作用,可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可能延缓或破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4)稳定性与跃进性。在一定时期内,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顶极期的渐进过程,其在时空上的稳定和有序程度,可以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体现。但区域PRED之间关系的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区域PRED之间关系的协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界面。随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能力的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型

为描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发展过程,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如人口增长模式、资源模式、技术进步模式、环境模式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要求经济社会在人口、资源和环境三个约束条件下持久、有序、稳定和协调地发展,我们重点讨论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在一定时期内,这一过程可以用Logistic曲线表示(图1)。

图中,曲线A表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不受任何因子限制时的指数形式,表达式为:dN/dt=rx,其解为:N=x[,0]·Ce[-rt];

K表示人口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容量。

在未超过这一限制容量的条件下,区域发展过程为—S型增长曲线(B),即Logistic增长曲线,其微分表达形式为:dN/dt=[rN(K-N)/K]。式中:N表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r是区域发展的内禀增长率,可理解为科学技术进步系数;K表示人口资源环境限制容量;t表示时间,是经济社会发展在时间上的延续。

对上式求积分可得Logistic方程的积分形式,即:N=K/(1+Ce[-rt]。)。式中:常数C=[(K-N[,0])/N[,0],N为t时刻的区域发展水平。

在一定时期内,区域发展的模式(图2)既可以是可持续的模式(曲线A),也可以是不可持续模式(曲线B),图中K由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环境容量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决定。保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二种途径:一是使区域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状况相协调;二是不断依靠科技进步开拓新的环境容量。人们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调控也主要基于此。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区域可持续发展也不例外。在一定的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N主要取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限制容量k和科学技术进步系数r两个因素。随着时间的推进,由于环境容量的限制,经济社会的发展趋于平缓,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可能突破这一限制,使区域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我们在理论上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解为是一个阶段的趋稳性与层次升迁性不断耦合而成的组合Logistic曲线(图3)。

3 定量分析

定量地刻划区域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状况,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定量地描述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资源环境的限制状况;二是怎样表现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三是如何判断区域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

为了定量地描述区域发展水平和人口资源环境的限制状况,我们需要建立描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描述人口、资源、环境限制状况的指标体系。用数学语言描述如下: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说,有几个函数N[,i](i=1,2…,n),N[,i]=P×T→R,N[,i](p,t)的值(p∈P,t∈T)将从n个方面描述评判对象p在时间t的发展水平,用矩阵形式表达为

从m个方面描述评判对象p在时间t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限制状况。

以上区域发展水平和限制状况的描述是通过由多层次、多系统、多类型的指标构成的二个指标体系进行,而在这二个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对系统发展水平和限制状况说明的程度各不相同,彼此间又难免有一定的相关性,以致在信息上发生重叠,从而导致描述结果不清,甚至发生矛盾。主成分分析利用线性代数等有关知识,将原来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相独立,并由原来各单项指标的线性组合来表示的综合指标,恰能克服仅用N(p,t)、K(p,t)描述系统发展状况和限制状况的不足。所以,我们在N(p,t)、K(p,t)的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Factor Analysis)能够较好地综合评价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制约因素。

由前面的讨论可知,区域发展水平N和限制容量K间的协调发展关系理论上可以用模型N=K/(1+ce[-rt])表示,这样我们可以得出区域发展水平的实际值与在限制容量K条件下的协调值X'。

为了对区域发展水平和限制容量之间的协调关系给予详细刻划,我们引入协调系数的概念。协调系数是表示某一系统隶属于“协调”这个模糊集程度的指标,是一个[0,1]闭区间上的实数。协调系数越大,说明系统的协调程度越高;反之,协调系数越小,说明系统的协调程度越低。协调系数W的计算公式为W(N/K)=EXP[-k×(N-N')][2],其中N为区域的实际发展水平,N'为与限制容量K相协调的理论发展水平,k=1/s[2](方差)。

根据协调系数的数值,判断其协调发展类型,并进行因子分析,找出不协调的原因,为优化调控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提供依据。

标签:;  ;  ;  ;  ;  ;  ;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