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真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隐珠小学 26643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没有问题的学习是被动的、不积极的,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上,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的欲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在生活情境中观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孩子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天性就是善疑多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学生才有探索的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开动脑筋,去打开智慧的大门,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并刻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当缺乏某一种生活经验时,就会直接影响他的信息处理能力。所以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信息,自主提出问题。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所了解但不是非常到位的实际情况,我创设了“小小商店”的购物情境,先让学生思考在商店里顾客和售货员都会遇到什么问题并记录下来,然后根据问题让学生分角色(顾客或售货员)在有趣的情境中亲身体验,使学生懂得了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某种需要购买商品、如何根据需付的钱选择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如何向顾客找零钱、如何向顾客进行“购物指导”。通过这样模拟的“实物场景”,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在探索中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是的,我们教师应该多给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有发现、有争议、有解决。抓住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等于打开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高速通道。
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出现了这样一道判断题:黑板上的直角比本子上的直角大( )。当时同学们观察了一会儿就开始争论,争论得不可开交,怎么办呢?干脆让他们自己想办法验证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我说:“谁有办法证明?”孩子们纷纷说:“量一量。”于是我就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验证。这时孩子们用三角尺的直角开始量,有的量黑板的角,有的量桌子角,有的量窗户的角……就这样,孩子们量完以后,我趁机问:“谁能告诉我结果?”一个学生说:“黑板上的直角和本子上的直角一样大。”这时,一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把手高高举起,我立刻让她回答,结果这个孩子坚定地说:“不论哪里的直角都一样大。”顿时班里响起了掌声。我知道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发现并解决了问题,他们有了成就感。
三、有效的追问是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的关键
课堂上教师有效的追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的关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也应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并把握时机启发引导;同时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去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如在学生认识了厘米后,学生初步接触测量,在测量小棒的长度时,有的学生是从0刻度开始量的,有的学生是从1刻度开始量的,还有的学生是从其它刻度开始量的。我允许出现这种多样化的测量方法,但“从0刻度开始测量”是所有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应该让学生掌握。所以在学生初次出现不同方法时,我提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这引起了学生的不同意见,接着又追问:“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到底哪种好呢?怎样才能快速地说出小棒的长度?”在不同方法的展示中,学生都认为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充分体会到了从0刻度线开始量的优势。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逐步展开,并把握时机启发引导,让多样化的测量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中得以优化, 让学生感受到了“从0刻度线”开始量的优越性,建构起了基本的、合理的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数学课程标准》中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如教学三角形按边的特征可以分几类,可以借助学生手中的尺,根据测量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思考,从图形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条边的长短)、比较(不同三角形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这样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在课堂改革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以课堂标准为指导,通过各种载体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论文作者:周 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4年2月(总第6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2
标签:学生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发现论文; 数学论文; 刻度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教育学》2014年2月(总第6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