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业化与乡镇企业的合理发展*_农民论文

农村工业化与乡镇企业的合理发展*_农民论文

农村工业化与乡镇企业合理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化与论文,农村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为我国工业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它是适应中国农村工业化发展环境的合理选择。本文根据大量调查和资料分析,论证了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战略目标。阐明了农村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乡镇企业合理发展的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 中国 工业化 乡镇企业 合理发展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达29022亿元,是1978年的58 倍,占全社会总产值的36%,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1%。其中,乡镇工业生产总值占其总产值的80%左右,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40%以上。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为我国的工业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1 农村工业化发展的环境与战略意义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在12亿总人口中农村人口仍占74%,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1%),也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9%)。据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350美元,只及世界平均水平(3980美元)的8.8%,比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30美元)也只高6.1%。199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4元,比城市人口人均生活费收入1826元低57.1%。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农村不发展将是一句空话。从世界经济分析,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为增加就业,改善国际收支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供了前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推动农村工业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作用。

首先,工业比农业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限制性要小,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市场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具有高度的伸缩性(即对价格和收入的变化作出很大的反应),较农业更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小,农业自然资源不足,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国粮食平均单产3935kg/ha,比美国平均水平高0.8%,但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年均产粮才1t,而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年均产粮100t。我国每3个农民才供养1个城市人口。农业成本很高,每ha农田化肥使用量高达246.4kg,比世界平均用量(104.2kg)高1.5倍, 有效利用率仅30%。1993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7亿。 农村发展要克服资源和市场限制,必须依靠工业来寻求出路。

其次,农村工业化是促进城市化的根本途径。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城市化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经济地域组织优化的客观反映,是社会分工规律、资本有机构成规律和生产集聚规律作用的结果。它有助于发挥地理区位优势、空间集聚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使土地增值,最终使社会经济走向繁荣。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一定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其核心问题是积累资金和集聚,只有工业才有这样的强大驱动力。因为,农业生产布局是以“面”状布局为主的,其规模的扩大在集聚的同时更多表现为空间扩张。农产品多属消费对象,其生产动机更多是为了满足需求。追求更多利润,通过资金积累的投入形成新的固定资产,以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也不如工业强大。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亦证实,乡镇工业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据有关报道,江苏无锡和浙江温州等地区,城市化水平已达40%以上。农村工业化有助于城市化,城市化是我国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战略目标。据调查,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总数中,集聚在县城的为1%,在建制镇的占7%,其余92%分布在村以下。由于乡镇企业过分分散,用地规模增加33%,能源利用率降低40%,基础设施投资增加了20-30%,行政管理费用增加了80%,人力资源增加1-2%,资金利用率低了20%〔1〕。在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城市化势在必行。

第三,农村工业化可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促进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我国乡镇企业作为传统工业体制之外自发生成的经济组织,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约束,其市场机制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育。与国营企业比较,乡镇企业供销人员占生产人员的比例要高得多,而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的比例偏小。农村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经济的主体,其追求的目标是获取最大的利润。企业效益不好,其命运必须是破产和垮台。乡镇企业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的国营企业中人浮于事,计划体制下只求产量,不顾效益,不研究市场需求和产品创新的弊端。据统计,1978-1991年,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平均递增速度为24.81%, 而同期我国社会总产值平均递增率为12.8%。199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比1992年增加了11362亿元,全国社会总产值增长部分中55%是由乡镇企业创造的。乡镇企业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积极参入国际市场竞争。1993年我国乡镇企业生产出口商品的企业超过10万家,完成出口商品交货总值为2350亿元,比上年增长71%,出口创汇总额突破300亿美元, 已接近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1/3,是国民经济中创汇能力提高最快的部门。 农村工业化表现出了十分显著的效率优势,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也是农民追求现代化生活质量,克服城乡隔离,缩小城乡差别的现实选择。我国工业化过程中,过去主要通过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来积累资金,推进城市工业和建设发展,城市居民在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上比农民要优越得多,他们拥有国家统一制定的相对于农民平均收入要高的固定工资,有农民没有的公费医疗、退休金、劳动保险和低房租住房分配,甚至享受各种名目的补贴,受教育的条件和文化娱乐也较农村好得多。广大农民向往城市生活,由于城市户籍制度隔离很难如愿。通过兴办工业,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民可以减少农产品价格偏低的劳动报酬损失,使自己的收入有较大的提高,享受到比较公平的待遇。例如,南昌市郊区湖坊乡,1992年全乡乡镇企业总产值达5.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2亿元,实现利润1980万元,全乡人均纯收入达1350元,来自乡镇企业部分占95.2%。人均住房36.7m[2],80%以上的村实行了农民退休金制度,免费入托入学,免费医疗,部分村还兴建有农民乐园、渡假村,安装有闭路电视。城乡差别在此大大缩小,在某些方面乡村优于城市。

2 农村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第一,以乡镇工业为主的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合理转移。1992年我国乡镇企业职工达10624.6万人,比1978 年增加了7798.0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由9.23%提高到24.2%, 平均每年新吸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近560万人。 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转移,直接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1979-1992年间每个农业劳动力提供的农业产值增长了70.6%,平均每年增长4.2%。与1953-1978年共增长22.2%, 平均每年增长0.8%的水平相比,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上升了3.4个百分点。

第二,农村工业化增加了农业投入。乡镇工业及其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农民收入, 以工补农和以工助教等形式, 减轻了农民负担。1992年乡镇企业职工工资总额1738.4亿元,以工补农建农资金105 亿元,分别比1978年的86.7亿元和26.2亿元增加了19.05倍和3.01倍, 平均每年增加资金投入117.98亿元和5.63亿元。乡镇企业用于农村教育发展基金也由1985年的6亿元增加到了1992年的32.9亿元,平均每年增加3.8亿元,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投入和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且,乡镇企业把农业作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现代化的动力以及中小农具。1992年乡镇企业所提供的生产资料达4593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16.15倍, 大量的支农物质改善了农业劳动手段和农业技术条件。1991年全国乡镇企业最为发达的省份江苏省,平均每百亩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28.8kw,农村用电量1.78亿kW小时,农用化肥施用量3.49t,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0.1%,165%和78.9%。

第三,乡镇工业的部分原料直接来自于农业,促进了农业商品生产。1992年乡镇企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关系为45.62:54.38, 轻工业地位突出。轻工业生产57.74%的原料来自于农业。 开展农副产品深度加工,不仅使农产品多层增值,变废为宝,增加农业经济产出;而且“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科”一体化,也促进了农业商品基地和出口创汇生产基地的建设。例如,四川眉山县蔬菜罐头加工厂企业,以低价向农民提供玉米笋良种,然后收购加工成罐头,仅此就带动了6000亩玉米笋种植,获收入600万元。农业生产集中布局, 向地域专门化方向发展,有助于自然区域生态优势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建立〔2〕。

第四,农村工业化使农业生产经营兼业化。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开辟了新的致富门路。虽然在我国部分乡镇企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乡镇企业不仅容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还需引进一定数量的民工,土地容易向种田能手集中,用农业机械化代替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实行了规模化的农业现代化生产。然而,在我国家庭联产责任制条件下,广大农村地区每个家庭拥有的土地规模小,分布零散,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或不稳定,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建立,土地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生活和就业保险作用。再加之农业具有季节性和产业经济比较效益差,农业生产兼业化趋势日益突出。在我国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劳动力兼业多以农工型为主。据江苏吴江县农村调查的100个农户分析,有56 个兼营工业,占97个兼业户的58%。农业生产兼业化,可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务农者的经济收入。亦容易因农业收入的重要性减小,农业生产观念淡化,有的地方出现粗放耕作,土地撂荒,给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至于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造成挤占耕地和环境污染问题,更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3 乡镇企业的合理发展

3.1 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增强乡镇企业的活力

根据乡镇企业发达地区的经验,乡镇企业走向成功没有现存的模式可依,它是一个创新的发展过程。乡镇企业的发展需要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其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一定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在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过程中,政府要转变职能。要充分调动本地企业家勇于创业,外地和海外同乡爱国思乡乐于参入故土建设的积极性,内引外联,吸引外资和国内投资参入经济建设,鼓励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份的发展。在条件适宜的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的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可迅速集资投入扩大再生产,利于资产价值化管理的经营管理体系,更加突出经营者的作用。政府不应该同自主经营的企业争利,而应该为自主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通过政策、法规、规划等法制手段,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和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及中介服务机构等服务手段,实施宏观调控,克服乡镇企业发展的外部不经济行为。乡镇企业只有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建立起全新的积累、需求、就业和技术革新模式,在投资、决策、经营、激励和约束等机制上全面优化,才能使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立于不败之地。

3.2 因地制宜,合理分工,促进城乡工业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与城市比较,对于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布局,既具有土地宽阔,建设用地适宜性面积广大,地价便宜,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特别是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也受到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不高,资金与技术不足,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乡镇企业发展在积极引进新技术,采用新工艺,组织科技攻关,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其产业政策要着眼于比较优势,不必片面追求高、尖、精。在技术创新上重在发展市场需求产品,以市场来启动资源开发,通过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农副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或劳动与资金相互替代可行性大的制造业、市场需求而机械化生产无法替代的手工艺商品生产,应首先在农村布局。乡镇企业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人员、物力、财力和信息交流,接受城市空间经济扩散和中心辐射作用,以拾遗补缺和模仿机制加速自身工业化发展。同时,在一些资源优势明显的行业,要以经济效益优于其他行业效益和城市同类工业效益,来促进城市经济扩散和经济结构变换,形成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城市工业应主动地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向农村转移,让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效益还予农民,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业发展的实惠。并且,通过深化劳动生产分工,将一些适宜于实行松散的专业化分工的生产工序或零部件生产分包给农村企业。以优惠的条件在农村建设城市工业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允许乡镇企业在城市建立产品开发基地和营销中心。通过城乡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

3.3 规模经营,逐渐集聚,实现城乡一体化

我国乡镇企业规模小,分布分散,有其一定的合理性。1992年我国乡镇企业总计达972,769家,平均每个企业拥有职工39人和总产值仅129.4万元,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在欠发达地区1万元的生产资金, 用于发展个体企业可安置46人,发展乡镇办企业可安置12人,发展城市工业仅1人〔3〕。中小企业投资少,资金回收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强,花色品种容易翻新;在手工操作工序占优势时比大企业效率更高。然而,工业化是一个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乡镇企业不能固步自封。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固定资产的投入增加将是一种必然趋势。在产品成本中机器和其他设备费用比重增大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扩大生产规模,才能保证投入资金快速回收。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小而全难以取得规模效益;运输成本高、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将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环境污染也难以治理。这一方面要求乡镇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允许企业兼并。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优质名牌产品、“拳头”产品为纽带,按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产供销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要求组建大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要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中心,通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农业经营收入的提高,农用土地规模经营,让农民从土地束缚中完全分离出来。围绕乡镇工业布局,搞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和生产服务体系的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吸引乡镇企业空间集聚,把乡镇企业工业区建设同区域城镇体系科学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乡镇企业的集中布局和规模经营,创造新的区域增长中心——城镇,使农民充分参入和分享城市化的利益。一旦城市化高度发展,农民与市民的生活条件与经济地位相差无几,才可谓真正的城乡一体化。

3.4 应注意环境保护,促进区域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城市经济扩散的产物,而是在城市难以吸纳农业部门所释放的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产业合理再分配。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农业劳动力在一定层次的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就地转移,运用市场机制和土地调控机制,促进生产力空间集聚,实行城市化,避免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无限制扩张而出现的城市病。但乡镇企业若不注意环境保护,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势必造成农耕土地面积减少矛盾更加突出,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殃及子孙后代。搞好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优化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发展,是乡镇企业合理发展的重要前提。

*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HIP ENTERPRISES AND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Liu Weidong

Peng Jun

(Department of Real Estate and Survey,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has open upa new way to Chinese industrialization and is a rationalchoice to adopt itself to

the

environment

of

ruralindustrialization in Ghina.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sand data analyses,the author demonstrated the strategicaltarget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expounded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development.Since the township enterprise is the crux ofrural industrialization,the author furtherly suggested themeasures and avenues to develop the township enterprises.

Key words China; industrialization; the township enterprise; rational develo pment

标签:;  ;  ;  ;  ;  ;  ;  ;  ;  ;  ;  

农村工业化与乡镇企业的合理发展*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