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位论看跨国公司的投资地点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位论文,跨国公司论文,地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位论起源于19世纪20~30年代,其主要内容是探讨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及一般规律,寻找工业、农业、商业等经济活动的最佳地点,即研究各种经济活动布局在什么地方最好,传统区位论研究的是如何在一国国内进行生产布局,如果我们把研究的地域范围扩大,把全球作为可供选择的生产布局地点的话,就会发现,区位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分析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点选择策略。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区位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一)代表人物及时代背景
区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农业经济及农业地理学家冯·杜能(Von Thunen,1783—1850)、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1868—1958)和廖什(August Losch,1906—1945)等。 杜能论述了一定条件下农业生产内部各部门的最佳布局规律,韦伯及廖什论述了一定条件下工业生产的最佳布局及规律,他们分别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并被誉为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区位论产生于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的欧州,是有一定背景的。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为区位论的研究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条件:(1 )第一次产业革命使经济技术上的社会分工不断加深和扩大,这种分工不仅表现在农业和工业之间,也表现在工业生产的内部。工业分工在地域上表现为出现了一系列的原料地、燃料地、生产地和消费地。这样,原料地与消费地的分离,货流量的不断增加就需要人们研究生产布局的最佳地点,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及其它成本,而对于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等消耗原材料多、产品较笨重的工业来说,研究运费及成本尤其重要。(2 )资本主义生产竞争的不断加剧迫使厂家选择最有利的建厂地点,以便更方便地获得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以使成本最低而利润最大。在这种经济及社会背景下,能否选择最佳区位,往往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于是,工业区位论应运而生。
(二)工业区位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韦伯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将生产成本的最小化作为工业区位选择的出发点及目标,因此被称为区位论中的“最小成本学派”。韦伯认为,理想的工业区位应该选在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而影响生产费用的最主要因素是运费、工资和集聚。韦伯分三个步骤分析了区位选择的规律。他认为,首先,工业区位应选在运费成本最低的地方,因为运费对工业区位起着最强有力的决定作用,运费包括原材料、燃料及产品的运输费用,总运输费用最小的地点即是工业区位初次选择的最佳地点。第二个步骤是考虑工资对工业生产的影响。韦伯认为,如果在运费最低的地点工资并不是最低,假定厂址从运费最低点转移到工资成本最低点时运费的增加量小于工资的节省量,那么区位选择就应该放弃运费最低点而选择工资成本最低点,即应该选择工资与运费之和为最低的地点。第三个步骤是考虑工业集聚的作用,韦伯认为,工业集聚力的作用如果十分强大,那么它可能使生产区位放弃由运费及工资定向的地点而转移至集聚经济效益最明显的地点。
另外,还要考虑到市场和原料情况的不同使得区位选择的地点不同,即由于不同性质的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是不相同的,韦伯提出了原料指数概念,他将原料指数定义为需要运输的只存在于局部地区的原料重量与成品重量之比。这样,他所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某种工业原料指数大于1,则工业区位应接近原料地以节省运费;反之,则应接近市场。
在分析工资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时,韦伯也注意到了工资对不同工业的影响力是不同的。他认为,某种工业所需运输的原料及成本的总重量越大,就越不容易被工资低廉地区所吸引;反之,则越容易被工资低廉地区所吸引。为此,他引入了劳工成本指数概念,将其定义为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工资成本,他认为,如果某种产品的劳工成本指数越大,那么这种产品的生产就越容易被工资低廉地区所吸引。
韦伯理论研究的学术意义在于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工业应该有不同的区位选择规律。他虽然没有指出各个工业部门及行业的原材料运输因素及工资因素等作用力的大小,但很显然,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工业布局与其理论是大致相符的,凡是产品总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原材料价格成本、劳动力成本等)中运费占有较大比重的工业,运费在布局中所起的作用就较大。如钢铁工业、建材工业、造纸工业、制糖工业等的原料指数高达3~4甚至8,像这样的工业部门, 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布局实践中,一般都选择运输定向,即选择运费最低点为实际的布局地点。
韦伯理论的缺陷之一是没有注意到市场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对此,廖什提出了批评。廖什认为,韦伯理论的内容是建立在“销售问题已经解决”的前提下,但是这与现实不相符合,而且违伯理论中所追求的最小生产成本地点并不一定能保证达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工业企业所希望达到的最大市场及最大利润要求,因此韦伯的理论是有缺陷的。廖什理论的特点是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起来,他认为企业应该尽可能地接近市场区,市场及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布局的原则及目标,因此,廖什的理论被称为“最大市场学派”。廖什认为,一种产品由生产厂家运输到消费者手中,随着距离的增加,运费必然增加,由于产品的销售价格是在生产地的价格加上由生产地到销售地间的运费,因此,当到达某一地点时,这个价格正好被消费者觉得太高而不能接受,不愿意购买,那么这个地点到生产地的距离就是产品的销售半径。不同的商品或服务的销售半径是不同的。例如,啤酒属于廉价而笨重的商品,因此它的销售半径较小,消费者倾向于就近购买啤酒,一般不愿意为消费啤酒而支付太高的运费,但专业医生的服务就不同,人们可能为求得专业医生的服务而行程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几千公里。可见,销售半径是商品的等级特征,销售半径小的货物为低级货物,如啤酒;销售半径大的货物为高级货物,如医生的服务。销售半径表现在地域平面上即构成产品的市场区,由于不同产品可能的运输距离及必要的销售量不同,因而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就应该有不同的布局特征,这是廖什理论隐含的深刻涵义。这一涵义对跨国公司的地点选择策略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综合韦伯和廖什的理论,可以看出,他们概括出了工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及区位选择的科学方法,即不同的产业因其有不同的生产、消费和销售特点因而应在布局上选择不同的策略。总的来看,运费、工资、集聚、市场区是工业布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但是,不同的工业部门,其考虑的侧重点应该不同。有的应着重考虑运费,有的应着重考虑工资,有的应着重考虑市场等等。总之,一种工业所需着重考察的因子,就是对这种工业布局影响最大的因子,它基本上决定了这种工业布局的指向,是运费指向、工资指向、还是市场指向等。
二、区位论对跨国公司投资地点选择策略的解释
二战后,跨国公司发展迅猛,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范围非常广泛。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投资地点选择特征,如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投资在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在发达国家间相互投资,现在也在不断向部分发展中国家转移等等,那么这种投资格局可否从区位论角度解释呢?
(一)跨国公司活动特征与区位论之间的结合点
工业区位论研究的是如何在一国国内布局工业企业,如果把地域范围扩大,把全球各处都视作可供跨国公司选择的地点的话,那么,区位论与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就有了基本的契合点。具体来说,区位论能用于解释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有以下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原因:
1.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工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是区位论产生的前提条件,竞争要求企业想方设法减少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及销售量,增加利润,而这正是跨国公司产生并发展的经济背景,二战后企业间的竞争比第一次产业革命后更为激烈,企业竞争的着眼点目前仍在于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区。因此,在理论背景及前提条件相似的情况下,用于解释并指导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工业布局的区位论是有可能用于解释跨国公司的活动的。
2.工业区位论产生于工业生产所需的各个要素在地域上相互分离的现实条件,即原料地、燃料地、市场、劳动力供应地等相互分离,这样运输成本最低点、工资成本最低点、集聚经济效益最低点互不重合,这是区位论研究布局问题的出发点和原因。可以想见,如果各种原料地与市场、工资最低点、集聚经济效益能有最大点重合,那么区位选择很简单,选择在该重合点是最理想的。也可以想见,假如在全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劳动力、市场、技术、资金等全都重合于某一点,那么这一点也无疑是跨国公司选择投资的最佳地点,只有在这一点上,经济效益才是最大的。然而,正是由于在世界范围内原料、劳动力、市场、技术、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点不重合才使得资本越出母国对外投资。因此,各生产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不重合即是区位论研究工业布局问题的原因,也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此,在要解决的问题上,区位论与跨国公司的投资地点选择策略有了第二个契合点。
3.在目的上,区位论是为了研究最小成本及最大市场,而二战以后企业竞争的重要目标仍然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及扩大市场和利润。因此在研究目标上,二者也有了契合点。这些契合点说明,在理论上,用区位论来解释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是有可能的。
(二)区位论对跨国公司投资活动的解释
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有的是为了避开东道国严重的贸易保护壁垒;有的是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减少税收支出;有的是为了获取和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及管理经验;有的是为了分散风险,等等。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有时不只出于一种动机。分析韦伯和廖什的理论,可以看出,韦伯的理论可以用于解释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对外投资的跨国公司的活动,其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廖什的理论可以解释为扩大市场而对外投资的跨国公司的活动。具体分析如下:
1.跨国公司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为了节省劳动力成本,这是其在全球范围内对劳动力成本进行比较后作出的选择。战后在太平洋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经历了从美国、日本转移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东盟、中国的过程,可以看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的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吸引力,这正说明了在全球范围内,劳动力是一种区位因子,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布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即廉价的劳动力对劳动成本指数较大的产业有较强的吸引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常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韦伯所称的劳工成本指数较大的产业是大致相同的。
2.跨国公司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垂直一体化投资,进行开采一提炼一加工的一体化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节约运输成本的考虑。尤其对于比较笨重、加工中会出现大量残渣的矿产而言,布局在原料产地尤有必要,这即是韦伯所说的粗原料倾向于使工业区位接近该种原料产地的道理。在当代,由于大多数矿产资源,如铁、铜等都较笨重,运输成本较高,因而跨国公司倾向于在东道国当地进行一体化生产,以避免对笨重矿产进行长途运输及进口。这种跨国公司广泛采用的一体化生产方式,正是韦伯所论述的原理——对于原材料指向型产业,工业企业应布局于原料产地——的体现和应用。
3.食品、饮料及快餐业在全球各处的迅猛发展是因为这类部门较其它部门而言更需要考虑市场,因此接近消费市场是这类部门的重要布局原则。当代著名的食品、饮料公司大多在全球多个国家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其分公司、子公司数往往比规模相当,但不是食品类的跨国公司的分公司、子公司数目多得多),甚至在一个城市设多个销售点(如麦当劳、肯德基),这不仅是因为保鲜的需要,而且还因为食品、饮料的单位产品的价格偏低,如果集中于母国大量生产,则销售到全球各处消费者手中的最终产品的价格必然很高,因此会失去很多消费者。为了避免运输费用过高而导致廖什所说的市场区的缩小,跨国公司就必然选择在多个国家,甚至在一个国家的多个地区、多个城市设立分公司和子公司的形式进行生产。表面上看,它是为了节省运费,但从本质上看,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即市场。这验证了廖什所指出的一条规律,即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销售半径,销售半径是货物的特征。等级高的商品及服务的销售半径大;反之,等级低的货物,其销售半径小。在这里,食品及饮料属于等级低的货物,由于其产品本身的特征,单个产品不可能承载太多的运费,因而倾向于分散布局。而对于价值高的货物,由于其单个产品可能承受的运输费用较高,因而可以不采用分散布局的形式,而应采取集中布局的形式。例如飞机制造业的产品飞机是一种高级货物,它便于运输,而且价值很高,就没有必要采用分散布局的形式,而分散布局有可能增加其管理成本。总之,跨国公司对快餐食品及飞机制造业分别采用分散布局和集中布局的形式实际上正是符合了廖什的理论。
三、区位论与跨国公司有关理论间的关系
有关跨国公司活动的理论较多,如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研究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其研究内容主要是跨国公司为什么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跨国公司的投资地点各不相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一般来说,这些理论在内容上并无矛盾之处,它们对跨国公司的研究是从不同的侧面及角度进行的。与这些理论不同的是,区位论着重于探讨跨国公司在决定了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下,投资所应选择的国家和地区。一般而言,在决策顺序上,跨国公司是先决策是否需要对外直接投资,然后才考虑对外直接投资安排在何处。但决策顺序并不是固定的,因为有可能是在有了很理想的投资地点之后才决定要对外直接投资,或因地点不理想而放弃投资计划的。但是总的来看,其它理论较多探讨的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因问题,而区位理论探讨的是地点选择问题,所以可以说它们研究的是跨国公司在不同决策阶段的活动特点。
如前所述,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地点选择策略。所以,纺织、玩具、成衣制造类等可称为劳动力指向型产业;机械、化工、钢铁等为技术及资金指向型产业,电脑、光纤、激光等为智力指向型产业,第三产业中的娱乐、餐饮等属于市场指向型产业。
从时间顺序看,同一种产业由于时代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可能归属于不同的产业指向类别。弗农教授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及其变化过程。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同一产业在不同时期性质的变化,即智力指向型→资本、技术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的变化,也反映了在不同阶段,影响跨国公司布局的主要因子也相应地发生了从智力→技术、资本→劳动力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变化很快,正是由于它的变化,同一产业对不同因子的组合比例要求发生了变化,使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因而布局特征也会相应改变。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伯尔蒂尔·奥林在其《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也专门论述了国际贸易与区位论间的关系。他分析了原材料、运输能力、消费者、劳动力、资本、规模经济等因素对区位选择及国际贸易的影响。可见,奥林也充分认识到了区位论对国际贸易理论及实践的作用。可以认为,尽管区位论创立至今已过一个半世纪,但它的理论分析方法仍可借鉴,其理论内容仍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