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战略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协调发展论文,大开发论文,对策论文,资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科学地阐明了经济协调发展有关理论。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对于正确认识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正确制定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拟运用这一理论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资金战略和对策问题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马克思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
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即经济均衡发展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把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即社会化生产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归结为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互相联系的基本环节。其中生产是供给,消费即需求,流通和分配只是连接供给与需求的中介。他科学地阐明了供给与需求,即供求平衡,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即社会经济正常健康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经济正常健康运行发展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的平衡也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即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还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
马克思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或经济平衡发展理论所阐述的社会经济,或社会经济运行发展过程中,必须保持的内在平衡或协调关系的原理,也适用于认识、分析和正确处理与解决一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同经济发展程度,而又彼此互相联系的各经济区域之间和区域经济内部各经济部类的经济发展,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或协调发展关系,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才能正常健康的进行,社会经济才能持续稳定的增长和发展。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或者说存在差别(差异)已是各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也是各国政府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推进区域经济之间的动态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采用的重要国策。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即东西部(含中部)经济发展差距问题是一个历史的、长期的现象和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始终存在着,尽管国家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一些不同的地区发展战略,但是,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总体格局一直没有改变。为了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早在1988年邓小平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当时他指出:“一是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二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在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江泽民总书记又适时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他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要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1999年江泽民同志又多次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目前,“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由此我们看到,目前中国正在开始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正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为指导,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必须协调发展,即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推进中国全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需要而作出的全局性的历史性的伟大战略部署。
马克思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西部大开发中的外部资金支持
马克思在阐述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供求平衡理论时指出,在社会经济运行发展过程中,供求平衡首先表现为供求双方在使用价值量和市场价值量上的一致性。在社会供给与需求之间,有一个内在比例关系,这就是,“在需求方面,有一定的社会需求,而在供给方面,则有不同生产部门的一定量的社会生产相适应。”(注:资本论[M].第3卷,210.)供求平衡还表现为有支付能力保障的平衡。“既然社会要满足需要,并为此目的而生产某种物品,这就必须为这些物品进行支付。事实上,因为商品生产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所以社会购买这些物品的方法,就是把它能利用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用来生产这些物品,也就是说,用该社会所有支配的劳动时间的一定量来购买这些物品。”(注:资本论[M].第3卷,208-209.)这里实际包含着马克思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平衡的思想。在价值生产上,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同种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价值实现上,商品的价值量的实现决定于社会需要该种商品使用价值量应使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当这两个方面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时,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就达到了平衡。这一平衡包含着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平衡,即全社会各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与全社会需要的各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总量相等;各个特殊生产部门生产的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和等于社会按必要比例应该投入该生产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这就是供求平衡的本质要求。按照这个本质要求,一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状态下,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与需求是可以通过经济的均衡发展实现自我平衡的。而在区域经济非常不均衡发展,落后地区大开发大发展状态下,落后地区需要的大量的非常规的开发建设与发展资金是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供求平衡的。中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由于中西部地区需要实行追赶型、跨越式、超常规模发展,中西部地区自身的发展资金因要受其现有经济实力基础制约,是不可能实现供求平衡的。因而,也就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来源寻求外部资金支持。
马克思在阐述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社会生产各类平衡发展理论时,把整个社会成千上万的社会生产部门按其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划分为两大部类,每一大部类又分为若干分部类。在将社会总产品价值分为c、v、m三个部分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补偿原理和平衡关系。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向社会提供的生产资料应满足两大部类所有部门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第Ⅱ部类向社会提供的消费资料应满足两大部类所有消费者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两大部类之间互相提出需求,互相供给产品。其次阐明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量的规定性。马克思运用了数学模型分析说明了两大部类的平衡比例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Ⅰ(v+m)=Ⅱc,即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在价值上保持平衡关系,在使用价值上能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Ⅰ(v+△v+m/x)=Ⅱ(c+△c),即第Ⅱ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和追求的不变资本的价值之和相等,同时在使用价值上必须相适应。这一平衡公式反映了两大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互为市场、互相制约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只有两大部类及其内部保持相应的比例关系,相互平衡,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才能和谐与协调,社会生产才能健康正常进行,社会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增长和发展。按照这个本质要求,一国或一个地区在经济均衡发展的常规状态下,各部类间、各部类内部按比例平衡发展也可以通过经济的均衡发展实现自我平衡。而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落后地区大开发状态下,落后地区两大部类需要大量的非常规发展的开发建设资金,也是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供求平衡的。中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由于开发建设项目大量为经济发展创造基础条件的项目。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的初始阶段的相当长的开发过程中,其开发建设项目大量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资源、能源优势产业开发和与这些开发建设相关的对外开放项目等等,这些开发建设项目的大发展,因其启动需要巨额的超常规的启动资金投入;因其建设规模大,周期长,也需要大量超常规建设资金投入,并且在三年、五年、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内都很难会创造出多少经济效益。所以,西部地区开发建设需要的大量资金因要受现有经济实力基础的制约,也是不可能单靠自身经济实力基础保持两大部类间和两大部类内部对开发建设项目的资金的供求平衡比例关系的。因而,也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来源寻求外部资金支持。
马克思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资金战略对策
综上考察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供求平衡理论和社会生产部类平衡理论,从本质上可以为我们科学地阐明一国区域间、区域内部其社会经济要保持协调发展,必须以其资金供求平衡为必要前提条件。在经济均衡或常规发展状态下,各区域间、区域内部各部类间、各部类内部其资金供求可以通过经济均衡发展实现自我平衡。而在非常规发展或不均衡发展,落后地区大开发、大发展的状态下,落后地区需要的大量开发建设与发展资金,都是不可能靠自身资金实现其资金供求平衡的,都是需求通过外部资金支持才能实现资金供求平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由于中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为了缩小与东部经济发展差距,加快西部经济发展,推进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同时为了保证西部内部各部类经济协调发展都需要寻求外部资金支持。所以,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采取争取外部资金支持的资金战略。
目前,中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可争取的外部资金的来源和渠道主要包括:
1.政府资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政府可从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财政投资力度方面,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资金供给以保证西部大开发的财政资金不断增长的需求。
2.民间资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可努力通过培育和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投资基金市场等各种长期金融市场筹集大量民间资金。通过培育发展西部地区产权市场,搞活中西部地区企业存量资金。通过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货币市场以满足西部大开发各种项目及企业对流动资金不断增长的需求。
3.东部地区资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可通过加强东西合作,鼓励东部企业西进。可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大量东部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共谋发展,吸引大量东部企业向中西部开发项目和企业投资,以满足西部大开发对开发建设和发展资金不断增长的需求。
4.外资。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可通过加大开放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外国政府和商人资金,以满足西部大开发对开发建设和发展资金不断增长的需求。
中国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环境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要使西部地区得到上述种种外部资金供给者支持,要吸引上述种种外部投资者向西部地区大量投资,都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的要求。坚决贯彻注重讲求投资利益回报原则。这一方面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西部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作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和项目计划,努力搞好开发项目建设的软硬环境,努力搞好项目的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政策支持。由于西部地区(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已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实行大量的政策支持对西部地区大量吸引外部资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根据目前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客观上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支持:
1.财政政策支持。中央应努力推行逐步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的政策。逐步提高中央财政用于支持西部地区的比重。特别应注意扩大在科技、教育、卫生、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国家财政以税返还专项补助和专项基金等形式的转移支付数量的年增长幅应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前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应加快建立起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包括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
2.税收政策支持。中央应合理调整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从总体上看,迄今中国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仍然最对沿海地区有利。除了特区、开发区主要在沿海地带外,1994年的税制改革也使加工工业占主导的沿海发达地区在税收上较为有利。1991年1月起国家开始调整开发区的收入分配政策,又将较早地减少或取消对西部地区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这又会对西部地区开发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央应适当增加向西部(包括中部)地区税收优惠,以与国家加快西部发展的总体方针相一致。当前,主要应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应对西部地区的农业、能源、资源开发等“瓶颈”基础产业给于流转税或其他税收的大力优惠政策支持。对西部地区开发区,优势产业试验区,以及各种知识经济产业如教育产业、研究与开发产业、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都应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3.金融政策支持。中央应实行提高国家现有政策性银行对西部地区融资力度政策;应实行采取封闭贷款和专项基金方式,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各类企业加快发展政策;应实行充分重视和加快发展西部地区金融市场政策。包括应实行建立西部开发银行,加大银行对西部地区开发、发展项目和企业资金支持力度政策;实行创建和发展西部地区投资基金,支持西部高科技产业发展政策;实行创建和发展西部地区风险投资基金、支持西部高科技产业发展政策;实行西部地区债券市场,支持西部基础建设政策;应实行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有更多的西部企业符合上市条件,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政策;应实行在正确处理支持西部开发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坚持稳健经营的原则下,商业银行要努力增加对西部中长期的基建贷款,努力增加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工业、商贸企业的贷款。努力增加住房、助学和大件商品消费信贷、环保建设贷款和小企业贷款等政策。
4.产业政策支持。国家应继续实行优先在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推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政策;应继续实行“西电东送”、“西气东送”、“西煤东运”等计划政策。应继续实行并加大引导加工工业由东向西跨地区转移政策;应实行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和教育科技、信息及高科技等新兴产业政策;并且还应实行加快和发展三线地区军转民用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5.对内对外开放政策支持。在对内开放政策方面,应实行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增强西部地区资源调出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政策。应实行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内陆和边境口岸建设,区域性重要商品仓储、批发、转运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应实行支持西部资源富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补偿贸易和产品直达供货,减少中间环节政策;实行继续组织中央各部门,社会各界和东部沿海地区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三峡库区和贫困地区工程建设政策。实行大力支持东西合作建设工程政策。在对外开放政策方面,应实行在东部沿海地区投资的外商企业到西部地区进行再投资应继续享受在沿海地区享受的优惠政策的政策;应实行在同等条件下,对西部地区实行优先的照顾政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要尽量优先用于西部开发发展项目,并应相应扩大对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的国内资金贷款规模。应实行放宽外商对西部地区投资项目限制政策。对那些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和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可在规模经济标准和审批立项上尽量放宽限制,在西部具备条件的地区逐步扩大试行利用外资的“特许权投资”(BOT)等。应实行扩大试行在划定区域内允许外商对某些矿藏按国际惯例进行风险性勘探并有优先开发权政策。特别还应实行准许在西部地区建立特区的政策。
标签:中西部地区论文; 西部大开发论文; 经济论文; 外部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供求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