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银行业贷款定价模型分析与借鉴&以某国际银行为例_银行论文

国际银行业贷款定价模式分析及借鉴——以国际某银行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论文,为例论文,银行业论文,贷款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贷款定价是细分客户市场、实现成本覆盖、有效补偿风险、提高资产回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现代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建立科学、准确、客观的贷款定价模式对于商业银行有效规避风险、实现资本回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银行业已经启动内部评级法工程,着手积累有关贷款违约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PD)和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LGD)数据,为进一步的风险定价做基础准备工作。但由于中国银行业贷款定价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能建立适应本地市场的比较科学的贷款定价模式,因此,借鉴国际同业的经验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此,我们以国际某银行(以下称为K银行)的企业授信基本利率计算模型为例进行分析,希望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贷款定价模式能够提供帮助。

一、K银行贷款定价模型

K银行成立于1963年,其前身为国有银行,1994年在本地证券交易所上市,1995年完成私有化,2001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是当地资产规模最大、股票价格最高、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因此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和借鉴价值。表1是K银行目前使用的企业授信基本利率计算表。

表1 企业授信基本利率计算表(企业金融网点适用)

(一)申请摘要

(二)借款合同定价

二、K银行定价模式的应用与要素分析

以下我们基于上表对其实际运用进行分析:

表头注明“企业金融网点适用”,以区别于零售金融网点适用的利率计算表,实际上两张表的设计原理大致相同,只是参数有所区别。

整个计算表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申请摘要”,包括借款人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申请的贷款的要点,其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授权权限”指的是有权审批人,对于该笔贷款来说,必须经授信审查委员会审批,该审批权限除了与业务流程的长短有关外,还与下表中的营运成本有关。其次他们对于贷款期限的定义与我们有所区别,主要是对于分期归还的贷款并非简单地以合同约定的最后到期日为贷款期限,而是按照分期偿还期间的一半,再加上宽限期作为贷款期限,例如对于一年宽限期,从第二年起分期付款,到第四年末全部还清的贷款,其期限为:12个月+36个月/2=30个月。第三是对于再定价周期,主要是考虑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匹配问题,一旦存在敏感性缺口(期限不匹配或利率不匹配),则在定价中也必须考虑流动性风险成本。最后是对于担保种类,属于债项评级的范畴,同样会对定价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是测算主体,网点主要是根据第二部分的计算结果,并参照第三部分的数据,采用成本加成法来确定实际合同利率的。其中1~10项构成贷款的成本(对于网点来说),逐项分析如下:

1.违约率(PD),指的是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发生贷款违约的概率,是基于统计产生的数据,适用于大数法则(参见表2,注意,这张表适用于大型企业,而非中小企业,因此其数据与表1有出入),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信用等级的降低,发生贷款违约的可能性也在上升,这说明违约率与信用等级是正向关的。

2.期间风险,贷款信用风险与贷款期限也呈正相关变动,贷款期限越长,其未来经营状况越难以预测,还贷的意愿和能力都在迁徙,客户发生违约的概率也越大,因此信用风险也越大,必须增加风险成本以进行补偿。通常K银行对于授信期限在13个月以下的贷款只考虑违约风险,不考虑期间风险,即只计算违约率不计算期间风险,对手授信期限超过13个月的贷款,按照预期违约率(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EDF)计算各个授信使用期间的期间风险,即在违约率的基础上还要加上期间风险(参见表2)。

我们注意到,对于信用等级为B的大型企业,其违约率为3.14%,三年以下的期间风险为0.55%,均低于同等信用等级中小企业4.03%、1.05%的水平。

3.超额授信风险,指的是当企业融资规模超过银行愿意承担的合理授信额度时所必须额外计提进行覆盖的风险成本(参见图1)。

图1 客户授信额度图示

K银行认为,当客户实际授信落在合理授信额度区间内时,无需额外增加风险成本(即超额授信风险为0),当实际授信超过合理授信额度甚至超过最大授信额度时,必须额外提取风险成本进行覆盖(详见表3)。

4.违约损失率(LGD),指的是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发生贷款违约并经处置后损失的平均可能,同违约率一样,也是基于统计产生的数据,同样适用于大数法则,也与信用等级和贷款期限相关,信用等级越低,贷款期限越长,违约损失率越高。

5.市场机会成本(Market Opportunity Rate,MOR),指的是与贷款期限相对应的资金市场利率,参考市场上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高信用等级公司债券等利率价格确定。其含义为:如果从资金市场筹措相同期限的资金用于发放贷款而不是依靠吸收存款来发放贷款银行所必须支付的资金成本;也可以理解为,如果银行的该笔自有资金不是用于发放贷款而是用于投资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无风险产品,所能带来的平均收益,也即发放贷款的机会成本。市场机会成本由资产负债部门定期公布,通常每周一次。

6.流动性风险成本,与“申请摘要”中的再定价周期相对应,主要是用于覆盖由于利率或期限的不匹配而带来的风险,其费率通常包括各种掉期的费用,例如对于贷款利率按三个月浮动的,为了规避利率风险,必须进行掉期交易加以对冲,因此要额外加收0.2%的掉期费用,同样对于按六个月浮动的,要加0.1%的掉期费用,这个费用也是根据市场价格波动的,由资产负债部门定期公布流动性风险成本率,供网点贷款定价使用。

7.营运成本(Activity Basic Costing,ABC),指的是融资业务办理过程中银行内部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人力费用、系统运行费用、簿记费用等等各项开支,这些费用按笔数收取(营运费用与贷款金额关系不大,200万元贷款与2亿元贷款所需的时间和费用基本一致),但与流程有关,审批权限不同,涉及的流程环节有所增减,则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不同(参见表4)。

显然对于一笔需报经授信审查委员会审查的贷款要比网点总经理自行审批时成本要来得高,也就是说,审批的级次越高,流程越长,发生的费用也越多。在本笔贷款中,可能是因为借款人信用等级偏低,所以需要报至授信审查委员会审批,其营运成本率为3529.00元÷1000000.00元=0.35%。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贷款金额的提高,实际营运成本率在降低,这也符合批发业务营运成本低于零售业务的一般认识,但也不是无限度,K银行规定本币贷款执行的营运成本率上限为1.0%,下限为0.05%,外币贷款则统一执行0.36%的标准。

8.信用保证基金附加,相当于一种特别税,用于补充当地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信用保证基金和技术信用保证基金的资本金,目的是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发展,其中0.2%支付给信用保证基金,0.1%支付给技术信用保证基金,合计为0.3%。

9.教育费附加,这个跟中国一样,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缴纳的教育费附加费率为营业税的4%,实际即营业收入的0.2%,相当于贷款本金的0.01%左右。

10.资本成本,此处的资本即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EC),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UL),对于占用的这部分经济资本必须支付成本,其中包括给予股东的回报。资本成本占用随借款人自身资信和债项有关情况而不同(参见表5)。

例如对于第三方保证(担保比例80%以上)的企业授信,其资本成本率=各信用等级保证机构资本成本率×各信用等级借款人资本成本率×20%,这样就涵盖了借款人信用等级和债项评级的内容。在本例中,K银行要求的资本成本率为1.3%,按照8%的资本充足率测算,则其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RAROC)至少达到16.25%以上(因尚未考虑贷款溢价),在国际上也属于比较先进的水平。

11.调整利率,是K银行总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为了贯彻银行经营管理战略制定的特殊政策,主要是按照授信种类进行的利率调整(参见表6)。

调整利率不反映风险或成本,只是股东或董事会经营战略的一种体现,例如对于一般贷款和本币保函业务等属于一般业务,在通常的风险和成本以外,再加0.09%作为溢价;而Free Loan(Ⅱ)和(Ⅲ)是一种在到期日前借款人可以随时还款的融资方式,并非K银行战略发展的重点所在,因此加收0.49%到0.79%的利率,远远高于一般贷款,其目的就是不鼓励企业选择这种产品,同时也含有必须额外支付期权费的含义;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限额以内的票据贴现,由于既是当地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要求,也是K银行自身战略决策的发展方向,因此给予利率减让,反映为负调整利率。

1~11项构成了基本利率点,只有基本利率点高于第三部分对客户的账面利率,该笔贷款才是可行的。

12.利率优惠,指的是网点总经理在基本利率点的基础上,参考第三部分管理会计的损益预测,根据借款人的成长性、与银行的传统关系、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给予借款人的利率减让。

13.出售利差,指的是网点总经理在基本利率点的基础上,参考第三部分管理会计的损益预测,根据借款人的成长性、与银行的传统关系、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向借款人额外收取的超额收益。12项与13项是两选一的关系。

这样最后得出的合同利率为9.54%,远远高于一般企业,主要原因是该借款人身为中小企业且信用等级较低,其违约率、违约损失率、资本成本等都高于一般企业的原因。

第三部分是网点内部使用的管理会计损益预测,这一部分不反映真实的经营状况和损益,只是资产负债部门从全行角度进行的一种账面模拟,为银行内部贷款定价和信贷决策起到参考的作用。其模式与第二部分采用成本加成法不同,而是采用因子分解法。

首先由总行的资产负债部门通过对该笔资金进行理想状态下的投资模拟测算,对投资收益率提出一个预期的收益水平(账面利率),该利率通常高于实际合同利率,然后根据各项成本进行扣减,其中“信用保证基金附加”、“教育费附加”、“信用风险成本”、“资本成本”、“流动性成本”等各项成本均与第二部分一致,但有两个地方不同。

其一是没有采用“市场机会成本(MOR)”作为资金成本,而是引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在市场机会成本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点数产生,实际是将负债部门的成本加收益作为资产部门的成本进行转移,其好处就是将市场风险隔离到负债部门,资产部门不再需要考虑市场风险而只要潜心对付信用风险。这也是为什么管理会计预测的对客户账面利率高于实际合同利率的主要原因。同市场机会成本一样,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也由资产负债管理部门每周公布一次,随时调整。

其二是没有考虑营运成本,这是因为管理会计是从全行角度进行收益的估算(网点核算的部分成本实际包含了其他部门的收益,因此贷款对于全行的实际总收益高于网点核算的收益),因此它不单独从网点的角度进行营运成本的核算,而是先在相对简化的状态下轧出一个简化的成本构成,最终的明细测算和决策还要依据第二部分做出。

账面利率经逐项轧差后得到一个净利差,净利差不一定是正的,有时候为了执行总行的扩张战略或特定战略时有可能会提出一个较低的账面利率,此时有可能出现负的净利差,这时候就需要总行进行战略性的贴补,即“补偿利率”。“净利差+补偿利率”构成该笔贷款的管理会计收益,该收益的15%归总行,另外85%归网点,这就是最终结果:网点的最终收益率为0.2033×85%=0.1728%,为正数,贷款可行。另一方面,在第二部分计算的基本利率点为9.77%,高于管理会计要求的9.7210%的账面利率,则第二部分确定的合同利率可行。

三、K银行贷款定价实践给予中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自身在贷款定价方面与国际银行业的差距。从大的方面说,中国银行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市场准备工作不够。一方面,我们在有关基础数据的积累、利用方面严重不足,例如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我们这几年才开始着手进行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而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为了建立内部评级法,对违约率至少要有5年以上的数据积累支持,对违约损失率至少要有7年以上的数据积累支持,而且还要对直接数据进行清洗,剔除经济周期的影响,并根据信用等级的变化和企业生命周期建立立体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迁徙表,尽管近年来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但距投入实际运用可能还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由于以往中国银行业在成本、效益核算方面的相对粗放,我们对分客户和分产品的成本、费用、效益的核算非常含混,无法准确地进行量、本、利的分析,同时在内部管理会计的环节上往往又吃大锅饭,无法在各个部门、各个业务流程的环节上进行成本和效益的分摊,对于一个客户、一笔业务到底耗用了多少银行资源,究竟能为银行产生多少效益,这些成本应该由谁承担,这些利润又如何分润,缺乏一个明确、统一、科学的标准,直接影响了管理的细化和效益的提高。相比较而言,树立风险定价理念和开发贷款定价模型反而是比较容易的事,倒是前期的数据准备和明细核算是最困难、最繁琐,也是耗时最长的工作。在这方面,K银行给中国银行业树立了比较好的榜样,实际上K银行至今也没能完全完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的最低数据准备,它们采取的策略是一种典型的齐头并进的方式。一方面紧锣密鼓地进行数据准备,从2001年开始进入对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数据观察期,计划到2007年完成完整的信用风险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数据准备。另一方面,在已有的数据基础上,借鉴国际银行业经验和外部评级数据开发完成了自己的贷款定价模型,并于2002年9月起从中小企业开始试点,2004年7月起又将之扩展到大企业。这个模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数据的增加和应用的反馈进行持续修订和改进。中国银行业完全可以借鉴K银行的经验,尽管数据不足,但大可以在吸收国际银行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先建立自己的定价模型,在初期可以采用模型定价方式与传统的定价方式相结合的两轨制定价方法,通过不断的“试错—反馈—修正”的方式,对定价模型和参数进行完善和提高,最终建立具有一定先进性的比较科学的具有中国银行业特色的贷款定价模型。

标签:;  ;  ;  ;  ;  ;  ;  ;  ;  ;  ;  ;  

国际银行业贷款定价模型分析与借鉴&以某国际银行为例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