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106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璇,梁金[1](2022)在《活血化瘀、涤痰化浊法对老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损伤、水通道蛋白及激素抵抗改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涤痰化浊法对老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损伤、水通道蛋白及激素抵抗改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就诊治疗的106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的病例分为中药联合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行不同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采取饮食调节和泼尼松、环磷酰胺用药治疗,中药联合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活血化瘀、涤痰化浊法进行治疗,疗程均为20个月,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尿液水通道蛋白2(AQP2)含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多耐药基因1(MDR1)基因水平和P-糖蛋白170(P-gp170)表达水平以及免疫抑制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评分均下降(P<0.05),且中药联合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中药联合组疗效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胱抑素C(Cys-c)、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含量相较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中药联合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液AQP2含量均下降(P<0.05),且中药联合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中药联合组MDR1基因表达水平和P-gp170蛋白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升高(P<0.05),且中药联合组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CD8+水平均降低(P<0.05),且中药联合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活血化瘀、涤痰化浊法治疗老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肾小管间质损伤,降低尿液AQP2含量,降低耐药基因MDR1、P-gp170表达水平并调节机体免疫抑制状态。
伍悦[2](2021)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和肝肾功能、血脂等疗效性指标的变化,判断升阳益胃汤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本试验纳入的30名难治性膜性肾病患者,均为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黑龙江省中医医院肾五科门诊或病房,在一般及对症治疗以及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升阳益胃汤加减口服治疗,疗程12周,使用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实验室相关指标及中医证候的变化情况,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临床疗效:经过12周的治疗后,30位患者中有3例完全缓解(10%),17例部分缓解(56.7%),10例未缓解(33.3%),总缓解率为66.7%。主要指标如24h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B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酶原、D-2聚体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肌酐、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和血红蛋白经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未见异常。2.症状疗效:患者经12周治疗后,临床痊愈5例(16.7%),显效9例(30%),有效12例(40.0%),无效4例(13.3%)。总体有效率为86.7%。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之前明显改善,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配合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RMN,可降低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对肾功能无异常影响。2.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配合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RMN,能升血浆白蛋白,抗凝、调节脂质代谢。3.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配合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能明显改善RMN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副作用。
路小燕[3](2021)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文中认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是指肾病患者在经过常规的激素治疗后出现激素依赖、激素治疗无效或者在治疗有效后又复发,难以在治疗后痊愈。目前难治性肾病主要是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疗法进行治疗,会引发大量副作用,而且治疗效果因人而异。近年来有大量使用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肾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且治疗有一定的安全性,副作用比较少。本次研究对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代小艳[4](2021)在《桃红三仁汤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湿热夹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分析桃红三仁汤治疗湿热夹瘀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从而客观地评价桃红三仁汤治疗湿热夹瘀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按随机1:1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加用桃红三仁汤治疗。经治疗观察12周后,用SPSS软件对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疗效性指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型、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相关指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试验组总有效率达9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对照组有效率为66.7%,试验组为9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治疗方案均能减少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桃红三仁汤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夹瘀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可有效减少尿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显着改善中医临床证候;总体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安全性值得肯定。
孙娜婷[5](2021)在《淫羊藿苷联合泼尼松对FSGS模型大鼠α-actinin-4、synaptopod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泼尼松联合不同剂量淫羊藿苷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模型大鼠的效果,探讨淫羊藿苷对FSGS模型大鼠肾脏保护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以FSGS为肾脏病理特征的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筛选SPF级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和造模组。造模组大鼠予尾静脉分两次注阿霉素,构建FSGS模型。造模14天后留取FSGS造模组24小时尿液,检测尿液中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r),并随机取2只大鼠观察肾脏病理变化,若24h-UPr>100mg/24h,且肾脏病理改变为FSGS,则表明FSGS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C组)、泼尼松组(PED组)、泼尼松联合淫羊藿苷低剂量组(PED+IL组)、泼尼松联合淫羊藿苷中剂量组(PED+IM组)以及泼尼松联合淫羊藿苷高剂量组(PED+IG组)。PED组每日给予泼尼松生药剂量6.3mg/(kg·d)灌胃;PED+IL组、PED+IM组、PED+IG组分别按照生药剂量为泼尼松6.3mg/(kg·d)+淫羊藿苷25mg/(kg·d)、50mg/(kg·d)、100mg/(kg·d)灌胃;BC组和MC组大鼠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实验周期为6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变化,记录各组大鼠0、2、4、6周末时的体重和24h-UPr。心脏采血检测尿素氮(BUN)、肌酐(Scr)、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生化指标。HE、Masson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足细胞相关蛋白α-actinin-4、synaptopodin的表达。结果:1.大鼠的一般情况与BC组相比,MC组大鼠精神状态差,毛色暗黄脱落,大便稀溏,反应迟缓,少动,出现背弓蜷缩、喜聚堆现象,进食量明显减少,体重增长缓慢,部分大鼠出现腹部肿胀及尾部溃烂。与MC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体重均明显增重,精神状态、毛色光洁度、反应度及进食量均有改善。2.24h尿蛋白定量造模结束后,与BC组相比,造模组大鼠24h-UPr均明显升高(P<0.05),提示模型建立成功。药物干预结束后,PED组的24h-UPr明显下降(P<0.05),PED+IL组、PED+IM组、PED+IH组均显着下降(P<0.01)。3.血生化指标检测与BC组相比,MC组大鼠TP、ALB明显降低(P<0.05),TC、TG明显升高(P<0.05),Scr、BUN无显着差异(P>0.05)。与MC组相比,PED+IL组、PED+IG组大鼠ALB均明显升高(P<0.05);PED+IM组大鼠TP、ALB均显着升高(P<0.05);PED+IM组、PED+IG组大鼠TC、TG明显降低(P<0.05)。各组间Scr、BUN无显着差异(P>0.05)。4.HE、Masson染色后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变化使用10×20倍光镜观察,BC组大鼠肾脏结构正常;MC组大鼠肾小球体积缩小,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局灶节段性增多。与MC组相比,PED+IL组、PED+IM组、PED+IG组肾组织病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ED组大鼠肾脏病理表现与MC组差异不大;PED+IL组大鼠的肾脏病理改变介于MC组和PED+IM组、PED+IG组之间。5.检测大鼠肾组织中α-actinin-4、synaptopodin蛋白表达与BC组相比,MC组大鼠α-actinin-4、synaptopodin表达强度均降低(P<0.05)。与MC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α-actinin-4、synaptopodin表达强度均升高(P<0.05),且PED+IL组、PED+IM组、PED+IG组α-actinin-4、synaptopodin表达优于PED组。结论:1.泼尼松联合淫羊藿苷可改善FSGS模型大鼠的一般情况,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减少尿蛋白排泄,减轻肾脏损伤,且淫羊藿苷中剂量效果更明显;2.淫羊藿苷可能通过增加FSGS大鼠肾组织中α-actinin-4和synaptopodin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FSGS模型大鼠足细胞损伤,延缓SRNS的进展。
郑容焕[6](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真实世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模式,以山东中医药大学电子病历信息系统为依托,总结分析儿童肾病综合征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中医辨证分型、选方及用药规律,完善肾病综合征诊疗方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提供数据资料。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模式下,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为基础,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肾病综合征患儿基本信息和诊疗信息录入Excel表格,并整合为资料库,选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利用Excel辅助作图。结果:1.研究共纳入153例肾病综合征观察病例,男性103例(67.3%),女性50例(32.7%)。学龄前期发病率最高,达56.2%。单纯型NS 127例,肾炎型NS 26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87例,占研究总数的56.86%。2.153例患者有462例次住院记录,其中319例次因感染诱发,排序依次为呼吸、消化、泌尿、皮肤感染,以呼吸系统感染占比最高,达71.47%。常见感染病原学排序依次为肺炎支原体、EB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肺炎衣原体、白色念珠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占比最高(43%)。3.3例患儿没有应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148例患者应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87例难治性肾病中72例加用二线免疫抑制剂,占研究总数的47.06%。4.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辨证分型排序依次为:风水相搏证(24.46%),湿热内蕴证(22.73%),肺脾气虚证(17.97%),脾肾阳虚证(9.96%),水湿内停证(9.31%),湿浊停聚证(8.44%),肝肾阴虚证(4.11%),气阴两虚证(1.73%),瘀血阻滞证(1.3%);遣方用药统计显示,较原版肾病综合征诊疗方案,近两年风水相搏证增加了越婢加术汤,湿热内蕴证增加了四妙散,新版肾病综合征诊疗方案进行了类方完善,并显着降低了患儿的住院天数。5.462例次住院患儿共使用中药178味,5243味次。使用药物种类按序排列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祛湿药、补益药、解表药、止咳化痰平喘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和温里药。药物归经分析以入肺、脾、胃经药物为主,占51.2%。结论:1.肾病综合征以学龄前期高发,男孩多于女孩。2.感染是导致肾病综合征病情反复及复发的主要原因,其中呼吸道感染占首位;常见病原学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3.风水相搏证应用越婢加术汤和湿热证应用四妙散优化后的肾病综合征诊疗方案,显着降低了肾病综合征患儿住院天数,提高了疗效。4.从治疗中药功效及归经分析,肾病综合征应从肺脾肾三焦着手,以祛湿为主要治法,兼顾补气扶正,理气活血之法。
王化英[7](2020)在《多靶点免疫抑制治疗在难治性膜性肾病中的临床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他克莫司(TAC)及吗替麦考酚酯(MMF)多靶点免疫抑制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肾内科诊治的41例难治性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其中男性占68%,平均年龄44.5±10.5岁。纳入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TAC及MMF的多靶点免疫抑制治疗组(多靶点组),另一组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CTX)治疗(CTX组)。以两组患者各自开始应用上述药物治疗为基线时间点,记录用药时的一般资料和血生化指标,并于3个月及6个月时进行随访,记录随访时的实验室资料等,分析两组患者缓解情况有无差异以及用药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共纳入41例难治性IMN患者,其中多靶点组21例,CTX组20例,两组患者的基线24小时尿蛋白、Alb、Scr及e 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随访3个月时,多靶点组血清Alb比治疗前明显升高。与CTX组治疗同时间血清Alb相比升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多靶点组Alb比治疗前升高,与CTX组同时间Alb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Scr及e GF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随访3个月时,多靶点组24h尿蛋白比治疗前明显下降,与CTX组同时间24h尿蛋白相比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多靶点组24h尿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CTX组同时间24h尿蛋白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6个月时,多靶点组总缓解率为76.19%(16/21),CTX组总缓解率为45%(9/20),多靶点组总缓解率优于CT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反应为感染(肺部感染和泌尿道感染)、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白细胞下降等。多靶点组在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TX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TAC及MMF组成的小剂量多靶点免疫抑制方案在难治性IMN患者中的短期疗效观察是安全有效的,但其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尚需更多的前瞻性大样本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刘洋[8](2020)在《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搜集的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和随访调查,探究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各阶段的证型特点及其分布情况,获取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并总结其学术思想,探讨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儿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用药参考。方法:1数据挖掘部分搜集2009年2019年期间刘晓鹰教授经治的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例,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将所纳入研究的病例利用Excel表格记录整理患儿的一般资料、诊断以及每一诊次的临床分期、症状表现、证型、治法、方药等,从而建立起原始病例数据库,然后将每一诊次的证型及方药根据临床分期利用Excel表格分别归纳统计,从而建成病例分期数据库,包括复发水肿期数据库、肿退尿浊期数据库、缓解期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个人版V2.1)依次对病例分期数据库所纳入的证型进行统计以观察证型特点、分布情况,对所选用的中药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功效分析以观察用药属性特点,结合频次分析、用药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中医证候-用药关联分析以观察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防治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各期各证型的处方用药规律。2临床疗效研究部分搜集整理2009年2019年期间刘晓鹰教授和外院经治的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例,并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回顾分析,整理、统计、比较相关观察指标,评价“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减毒效应。3生存质量调查部分参照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 QL4.0)及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TM-1.3),并结合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疾病特点设计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生存质量调查表,将此表以腾讯问卷的形式向刘晓鹰教授门诊儿童肾病综合征微信咨询管理群发放,患儿家长通过手机填写完成问卷调查,然后利用腾讯问卷后台软件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回收及数据统计,对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观察经治前后相关生存质量条目得分变化,以自身前后对照的方式评价“分段论治”法对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1数据挖掘1.1病例搜集情况本研究共纳入病例共203份,共计1381诊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诊次中,以缓解期最为常见,肿退尿浊期次之,复发水肿期最少见。1.2证型分布规律在证型分布上,复发水肿期以外感风邪证(39.27%)最为常见,湿浊、湿热等证(合计5.76%)比较少见,且外感风邪中阳虚外感最为常见;肿退尿浊期以肾气不固证(50.64%)最为常见,湿热蕴结证(5.96%)最少见;缓解期以脾肾阳虚证(37.32%)最为常见,阴阳两虚证(3.67%)最少见。1.3复发水肿期用药规律本期共纳入中药处方共计191首,共使用中药104种,频数分析显示,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依次是茯苓、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辛、淡为主,归经则以肺、脾、肾最为多见;药物归功效分类显示,以利水渗湿药(25.30%)最多,其次是补虚药(24.05%)、解表药(18.21%),主体功效则以祛邪类(62.49%)为主;药物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茯苓-泽泻”;结合聚类分析、复杂网络、证型与用药关联分析得出本期常用处方:阳虚外感证为五苓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气虚外感证为五苓散合人参败毒散加减,阴虚外感证为五苓散合加减葳蕤汤加减,阳虚水泛证为五苓散合真武汤加减,气虚水停证为五苓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数据挖掘结果提示本期核心处方为五苓散,本期治疗以利水消肿为治疗大法,同时辨证辅以解表、补虚等治法。1.4肿退尿浊期用药规律本期共纳入中药处方共235首,共使用中药123种,频数分析显示,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依次是茯苓、黄芪、金樱子、芡实、泽泻;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则以脾、肾、肺最为多见;药物归功效分类显示,以补虚药(29.90%)最多,其次是收涩药(14.11%),主体功效以扶正类(47.26%)、祛邪类(43.88%)并重;药物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茯苓-黄芪”;结合聚类分析、复杂网络、证型与用药关联分析得出本期常用处方:脾虚气陷证为补中益气汤或举元煎加减,肾气不固证为肾气丸加减,肾阴虚证为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加减,湿热蕴结证为泻黄散合三仁汤加减,尽管因证型不同而遣方用药各异,但每一证型均酌情投以芡实、金樱子、覆盆子、益智仁等收敛固精之品,表明治疗以调理脾肾、收涩固精为治疗原则,以改善蛋白尿为治疗目的。1.5缓解期用药规律本期共纳入中药处方共955首,共使用中药204种,频数分析显示,使用频次前五位的依次是茯苓、山药、丹皮、山茱萸、黄芪;药物属性统计显示,四气以温、平居多,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则以脾、肺、肾最为多见;药物归功效分类显示,以补虚药(39.84%)最多,其次是活血化瘀药(10.45%),主体功效则以扶正类(54.66%)为主;药物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丹皮-山茱萸”;结合聚类分析、复杂网络、证型与用药关联分析得出本期常用处方:肺脾气证为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加减,肝肾阴虚证为知柏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证为肾气丸加减或六味地黄丸加补骨脂、仙灵脾等,气阴两虚证为六味地黄丸加太子参、黄芪等,阴阳两虚证为六味地黄丸合四逆汤加减。尽管证型不同而治法不同,但所有核心处方的治疗目的均以补益气血阴阳为主,表明本期以补虚为治疗原则。2临床疗效研究2.1“分段论治”法对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减毒效应分析2.1.1“分段论治”对尿蛋白缓解率的影响西医治疗组的31患儿尿蛋白经环磷酰胺冲击后22例(70.97%)得到缓解,其中19例(61.29%)得到完全缓解,完全缓解者中6例(31.58%)1年内持续缓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则分别为34例(94.44%)、30例(83.33%)和17例(56.67%),两者比较经卡方检验,结果提示有显着性差异(p<0.05)。2.1.2“分段论治”对尿蛋白转阴时间和浮肿消退时间的影响两组患儿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西医治疗组尿蛋白转阴的19例患儿中转阴最快10天,最慢87天,平均28.20±13.14天;浮肿消退最快7天,最慢25天,平均12.69±3.98天。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尿蛋白转阴的30例患儿中转阴最快6天,最慢33天,平均15.72±6.05天,浮肿消退最快4天,最慢16天,平均8.36±2.99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3“分段论治”法对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述指标均得到改善(p<0.01),但与西医治疗组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2.1.4“分段论治”法减毒效应分析环磷酰胺冲击治疗期间,西医治疗组出现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转氨酶升高者分别为14例、9例、5例、1例,未见其他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出现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分别为7例、3例、1例,未见肝功能损害等其他副反应,二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2“分段论治”法对频复发型、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的影响2.2.1“分段论治”法对患儿激素、免疫抑制剂用量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患儿霉酚酸酯、激素用量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年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儿激素用量较西医治疗组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2“分段论治”法对患儿复发及呼吸道感染情况的影响治疗1年内,西医治疗组患儿出现复发的总人次为58次,平均1.49±0.84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出现复发的总人次为49次,平均0.67±0.79次,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医治疗组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总人次为178次,平均4.57±1.62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出现呼吸道感染总人次为176次,平均2.43±1.66次,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Ig G、Ig A、COR(08:00)的影响纳入研究的97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Ig G、Ig A、COR值首诊时相比较半年前有所下降(p<0.01),采用“分段论治”法治疗半年后,患儿的血清Ig G、Ig A、COR(08:00)较首诊时有所上升(p<0.01)。3生存质量调查3.1问卷回收情况通过微信群共向170人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54份,剔除填写不完整及不符合病例纳排标准者48份,有效回收问卷106份,回收率约90.59%,有效回收率约62.35%。3.2“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生存质量总分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生存质量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85.06±9.78分,治疗后为94.51±6.9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生理领域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生理领域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33.64±4.11分,治疗后为37.81±2.7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了“学习能力/成绩”、“身高增长”两个条目得分和治疗前相比提升不明显(p>0.05)以外,余下9个条目得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提升(p<0.01)。3.4“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心理领域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心理领域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20.89±3.61分,治疗后为23.19±2.90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心理领域所包含的6个条目在治疗后均有显着提升(p<0.05或p<0.01)。3.5“分段论治”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社会关系领域的影响纳入研究的病例社会关系领域总分在“分段论治”法治疗前为30.42±4.01分,治疗后为33.54±3.3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了“与他人相处困难”、“不愿与他人相处”、“他人不愿与之相处”这三个条目得分和治疗前相比提升不明显(p>0.05)以外,余下7个条目得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提升(p<0.01)。结论1.数据挖掘证型分布提示:阳虚是导致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发生、发展的主要本源,外感风邪是导致复发的主要诱因,水湿泛溢是导致复发后水肿的主要病机。2.根据数据挖掘用药规律总结:刘晓鹰教授在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复发水肿期以利水消肿为治疗原则,以快速消除水肿为治疗目的,本期学术思想可概括为“攘外安内,治水为先”;在肿退尿浊期以调理脾肾、收涩固精为治疗原则,以缓解蛋白尿为治疗目的,本期学术思想可概括为“开源节流,治浊为旨”;在缓解期以补虚的为治疗原则,以恢复正气从而减少复发为治疗目的,本期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裨补缺漏,治虚为本”;同时,活血化瘀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3.针对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分段论治”法能有效提高蛋白尿缓解率及维持缓解率、加快蛋白尿转阴和浮肿消退,同时改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水平。4.针对儿童频复发型、激素依赖型肾病综合,“分段论治”法能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风险,同时减少激素、免疫抑制剂用量。5.“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不仅本身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能有效降低西药治疗所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等副反应发生率。6.“分段论治”法能改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体液免疫功能和肾上腺皮质功能,这可能与其能减少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复发风险的机制部分相关。7.“分段论治”能通过改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的相关因素而全方位提高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儿童的生存质量。
曾卿祥[9](2019)在《名中医黄春林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名中医黄春林教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临床治疗的回顾性病例分析的队列研究,评价黄春林教授治疗RNS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旨在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寻求有效性、安全性的治疗方案,同时对回顾性队列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下一步进行前瞻性研究提供建议。方法:对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于广东省中医院黄春林门诊就诊的诊断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成功随访到74例患者,将随访结果输入数据库,应用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从总缓解率及复发率等方面评价名中医黄春林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该队列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中医组26例,中西医结合组48例,各组性别、年龄、病程、病理类型均无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方面:治疗6个月后,中医组患者总缓解率为96.2%。而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4%,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缓解速度上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患者1年内复发率为15.4%,中西医结合组1年内复发率为12.5%,两组比较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24h尿蛋白定量方面:组间比较,中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估计的各个时间点中位数为:治疗前3.82,治疗6个月为0.92,治疗12月为0.41,而两组治疗后两个时间点(治疗6月、治疗12月)的24h尿蛋白定量比较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6月与治疗12月差异不显着(P>0.05)。血肌酐方面:组间比较,中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血肌酐无显着差异(P>0.05);组内比较,各个时间点估计中位数,治疗前74.00,治疗6月为74.00,治疗12月为68.00,治疗后两个时间点(治疗6月、治疗12月)血肌酐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方面:组间比较,中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白蛋白无显着差异(P>0.05);组内比较,各个时间点中位数:治疗前28.10,治疗6个月为33.25,治疗12个月为34.80,治疗后两个时点(6月后、治疗12月)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6月与12月差异不显着(P>0.05)。总胆固醇方面:组间比较,中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无显着差异(P>0.05);组内比较,各个时间点中位数:治疗前8.18,治疗6个月为6.62,治疗12个月为6.01,治疗后两个时点(6月后、治疗12月)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1),而且治疗6月与12月差异显着(P<0.001)。中医证候评分方面: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各个时间点中位数为:治疗前25.00,治疗6个月为15.00,治疗12个月为15.00。两组治疗后2个时间点(6月、12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6月与治疗12月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显着(P<0.001)。不良反应方面:治疗12月后,中医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07%,中西医结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2.92%,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黄春林中医经验”的中医组与在黄春林中医经验基础上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中西医结合组均能明显降低患者24h尿蛋白定量、总胆固醇,升高血浆白蛋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经过半年的治疗,中医组及中西医组均能取得较高的缓解率,一年内的复发率较低,肾功能较稳定,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方法在疗效和缓解速度上无明显差异。
李茜[10](2017)在《难治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点及“去菀陈莝”法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特发性膜性肾病约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10%,是引起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其中约1/3患者经过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仍不能达到临床缓解,称为难治性膜性肾病。难治性膜性肾病临床治疗棘手,疗效有限,药物副作用较大,患者耐受性差,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发现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所以,挖掘中医经典理论和传统中医药优势,运用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值得深入研究。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治疗水肿的“去菀陈莝”法,特别适合特发膜性肾病水肿气虚血瘀、水湿内停的中医病机特征。结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中对水肿的认识,在继承我科老一辈肾病专家学术经验和既往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从“气血水”论治膜性肾病的中医理论体系,并形成了以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膜性肾病的学术观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难治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中医治疗均未见论述,故本研究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比较分析难治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征;二是初步观察“去菀陈莝”法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进一步补充完善“气血水”论治膜性肾病的理论体系,更加丰富中医经典理论对临床疑难病治疗的指导作用。第一部分:难治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分布、临床病理特点的研究目的初步探讨难治性膜性肾病与非难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对2006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肾病科就诊,临床病理确诊的IMN患者进行观察。共纳入IMN患者236例,其中符合难治性特发膜性肾病(RMN)诊断标准58例,非难治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178例。比较分析2组的中医症状、辨证分型、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肾脏病理资料等,初步探讨难治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点。结果1.主要中医症状分布比较RMN组前5位常见症状分别为水肿(占96.6%)、泡沫尿(占89.7%)、乏力(占67.2%)、夜尿(占53.5%)及大便稀(占36.2%),RMN组在水肿、泡沫尿、大便稀、胸腹痛、夜尿相对非难治IMN组表现明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辨证分型2.1本虚证非难治IMN组和RMN组的中医辨证均以本虚标实证为主,分别占96.01%vs.93.1%,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难治IMN组和RMN组的本虚证均以脾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多见,RMN组中脾肾气虚证有25例(占43.1%),肺肾气虚证有14例(占24.1%)。本虚证中医证型分布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2标实证非难治IMN组和RMN组的标实证以水湿证、湿热证和血瘀证为主,在RMN组中血瘀证(占89.7%),湿热证(占56.9%),水湿证(占39.7%),其中血瘀证和湿热证与非难治IM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3本虚证与标实证的相关性将本虚证的5种分型与标实证的4种分型相互兼夹,证型较多,数据分散。RMN组脾肾气(阳)虚证的兼夹标实证有29例,常见兼夹水湿证+血瘀证(占20.7%)、湿热证+血瘀证(占27.6%),湿热证+湿浊证(占17.2%)及单纯血瘀证(占13.8%)。RMN组和非难治IMN组的脾肾气(阳)虚兼夹标实证的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本虚证与标实证,RMN组和非难治IMN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特点3.1性别、年龄、发病年龄236例患者中,男性135例(57.2%),女性101例(占42.8%)。RMN组中男性44例(占75.9%),女性14例(占24.1%),与非难治IMN组之间在性别上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RMN组男性更多见。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为83岁,非难治IMN组与RMN组年龄为54.18± 12.83 vs.49.3±15.95岁,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发病年龄上,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78岁,非难治IMN组与RMN组为48.80±12.40 vs.46.0±15.00 岁,2 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 2 组中发病年龄>55岁的患者,非难治IMN组27例(占15.2%),RMN组19例(占32.8%),2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RMN组中发病年龄>55岁患者较多。3.2合并症高血压:RMN组37例(占63.8%),与非难治IMN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高血压值>180/110mmHg中,非难治IMN组27例(占15.2%),RMN组10例(占17.2%),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RMN组合并冠心病3例(占5.2%),动脉硬化8例(占13.8%),发生血栓事件4例(占6.8%),2型糖尿病8例(占13.8%),与非难治IMN组比较,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尿酸血症:非难治IMN组35例(占19.7%),RMN组24例(占43.2%),2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RMN组合并高尿酸血症比例更高。4.实验室检查指标血浆白蛋白(Alb):非难治IMN组与RMN组为[25.93±6.85 vs.23.78±5.33]g/L,RMN组Alb相对偏低,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肌酐(Scr):非难治 IMN 组与 RMN 组为[69(60,80)vs.71.9(60.75,95)]umol/L,RMN组Scr较非难治IMN组偏高,但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UN 分别为[4.88(3.76,5.97)vs.4.74(3.36,6.2)]mmol/L,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MDRD公式]:非难治IMN组和RMN组的eGFR值为[85.46(70.67,97.72)vs.85.10(64.02,105.69)]ml/min/1.73m2,2 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 eGFR≥90ml/min/1.73m2、eGFR 介于 60-90 之间ml/min/1.73m2、eGFR 介于 30-59 之间 ml/min/1.73m2分为 3 组,RMN 组与非难治IMN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RMN组所在构成比随eGFR降低而略有升高。血尿酸(UA):在非难治IMN组和RMN组,UA水平分别为[369.19±91.46vs.400.45±97.76]umol/L,2 组间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RMN组的UA水平明显高于非难治IMN组。血脂:非难治IMN组和RMN组的CHO水平分别为[7.16(6.11,8.57)vs.6.7(5.74,8.80)]mmol/L,TG水平分别为[2.55(1.63,3.50)vs.2.13(1.73,3.49)]mmol/L,LDL 水平分别为[4.15(3.46,5.31)vs.3.85(3.32,5.44)]mmol/L,2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4h 尿蛋白定量(24h-UTP):非难治 IMN 与 RMN 组为[3540.1±2123.72 vs.5561.9±2694.3]mg/24h,2 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RMN 组 24h-UTP明显高于非难治IMN组。按24h-UTP水平分为3组分别做比较,非难治IMN组和RMN组在24h-UTP<3500mg/24h组和24h-UTP>8000mg/24h中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发病时24h-UTP在非难治IMN组较低,RMN组较高。尿沉渣RBC计数:RMN组中尿沉渣RBC计数≥10个/HP共37例(占63.8%),与非难治IMN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肾脏病理资料根据病理穿刺报告的病理分期,介于两期分期之间取较高分期,非难治IMN组与RMN组分别为Ⅰ期膜性肾病[44.4%vs.48.3%],Ⅱ期膜性肾病为[48.9%vs.43.1%],Ⅲ期膜性肾病为[6.7%vs.8.6%],均无Ⅳ期膜性肾病,2组间在各病理分期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小球病变:RMN组伴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35例(占60.3%)、基底膜增厚43例(占74.1%)、基底膜空泡变性35例(占60.3%)、钉突形成占31例(占53.4%)、缺血性硬化10例(占17.2%)、新月体5例(占8.6%)、球性硬化12例(占20.7%)、节段性硬化2例(占3.4%)。与非难治IMN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小管病变:RMN组均见上皮空泡及颗粒变性,43例(占74.1%)见灶状萎缩。与非难治IMN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间质病变:RMN组中无明显病变10例(占17.2%),与非难治IMN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MN组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44例(占75.9%),间质纤维化46例(占79.3%),与非难治IMN组比较,2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RMN组肾间质病变更多见到炎性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肾小动脉病变:RMN组中无明显病变4例(占6.9%),玻璃样变4例(占6.9%),管腔狭窄2例(占3.4%),管腔增厚54例(占93.1%),均与非难治IMN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MN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证以脾肾气虚为主,标实证以血瘀证和湿热证较突出。RMN临床特点为男性、发病年龄>55岁居多,尿蛋白定量偏高,常伴有高尿酸血症,肾脏病理提示肾间质损伤较明显。第二部分:“去菀陈莝”法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目的初步评价“去菀陈莝”法指导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肾内科就诊,符合难治性膜性肾病的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对象共28例,运用“去菀陈莝”法中药治疗24—48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24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清白蛋白、血脂及安全性指标等变化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纳入并完成24周观察的RMN患者共28例,年龄最小者为21岁,最大者为75岁,平均年龄48.61±16.28岁,年龄≥55岁共10例(占35.7%)。28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7例,男女比例为3:1。病理分期,Ⅰ期膜性肾病13例(占46.4%),Ⅱ期膜性肾病12例(占42.9%),Ⅲ期膜性肾病3例(占10.7%)。合并症情况,高血压病19例(占67.9%),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均为4例(占14.3%),高尿酸血症11例(占39.3%),血栓事件患者2例(占7.1%)。2.基线资料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情况:病程为3.07(2.0,3.75)年,24h-UTP为5664.86(3954.75,7009.75)mg/24h,中医证候积分为 25.43±4.16 分。Alb 26.46±6.93g/L,,肾功能:Scr 76.20±29.9umol/L,BUN 6.21(4.60,7.73)mmol/L,eGFR86.20±31.38ml/min/1.73m2,UA415.76±127.11umol/L。血脂:CHO 7.04(5.81,7.66)mmol/L,TG2.60(1.86,3.38)mmol/L,LDL3.89±1.44mmol/L。肝功能:AST 19.58(13.10,23.25)U/L,ALT 21.21(13.25,2.45)U/L,丫-GT 28.64(17.25,32.00)U/L。3治疗前后主要指标比较3.1 24h尿蛋白定量疗效观察3.1.1 24h-UTP24h-UTP在入组时、4周、12周、24周、36周和48周时分别为5664.86(3954.75,7009.75)mg/24h,5110.39±2534.71mg/24h,4171.14(2397.00,5319.25)mg/24h,2990.71(1398.75,4196.00)mg/24h,2910.08(882.00,4143.00)mg/24h,1921.73(311.50,2582.00)mg/24h。分别与入组时配对t检验,在治疗后12周时,t=3.051,P值<0.01,与入组时24h-UTP存在显着差异,24h-UTP在治疗12周后己经较入组时明显下降。治疗后24周、36周和48周时均与入组时有显着差异,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尿蛋白定量下降趋势逐渐明显。3.1.2 24h-UTP 缓解率在治疗后24周时,共28例,其中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9例,总有效率67.9%。治疗后36周时,共25例,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8例,总有效率72%。治疗后48周时,共22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3例,总有效率77.3%。在统计学上3个治疗观察时间点上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总体有效率逐渐增加,说明“去菀陈莝”法治疗RMN需要良好的依从性,坚持足够的服药疗程,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3.1.3单组目标值法本研究中指定的目标值(P0)设定参考Cattran DC使用环孢素A治疗RMN在26周时24h尿蛋白定量缓解率为75%。本研究在治疗后24周时,总研究例数为28例(n=28),缓解例数是21例(x=21),24h尿蛋白定量缓解率为67.9%。得出P=0.862,P>0.05,拒绝假设,两种治疗方法间无差异,故认为运用“去菀陈莝”法治疗RMN疗效与环孢素A治疗激素抵抗的IMN疗效相当。3.2中医证候疗效3.2.1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入组时、4周、12周、24周、36周和48周时分别为25.43±4.16,18.39±5.56,12.96±4.44,8.43(7.00,9.75),7.20±3.19,6.57±2.74。治疗后4周时,与入组时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结果显示通过“去菀陈莝”法中药治疗,中医症状上得到改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中医证候积分逐渐降低,症状改善明显。3.2.2中医证候积分总体有效率在治疗后24、36、48周时,有效率分别为96.4%、96%、100%。在统计学上,3个治疗观察时间点上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积分总体有效率高,说明“去菀陈荃”法治疗RMN在症状改善上疗效显着。4.治疗前后次要指标变化4.1 Alb、Scr、BUN、UA、eGFR对比入组时和治疗后24周的Alb、Scr、BUN、UA、eGFR指标变化。在入组时与治疗后24周时,Alb为26.46±6.93vs.33.53±8.78g/L,比入组时显着增高,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肾功能指标在入组时和治疗24周后比较,Scr有所降低,eGFR有所升高,但Scr、BUN、UA、eGFR在入组时和治疗后24周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2血脂对比入组时和治疗后24周的血脂方面(CHO、TG、LDL)治疗前后变化,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5.安全性指标5.1血常规、肝功能比较入组时和治疗24周后血常规中Hb、WBC、PLT、肝功能中AST、ALT、γ-GT等指标变化,均未见临床异常值,在治疗前后比较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去菀陈莝”法治疗RMN对血液系统、肝脏功能无损害。5.2不良反应报告在研究项目观察期间,无不良反应报告。结论“去菀陈莝”法治疗RMN在降低尿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有较好临床疗效,且对肝肾功能、血液系统无影响,观察期间无不良反应报告,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去菀陈莝”法指导治疗RMN有、安全。因条件所限,研究结论有待以后进一步开展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106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106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化瘀、涤痰化浊法对老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损伤、水通道蛋白及激素抵抗改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判定 |
1.8 统计学检验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疗效分级情况比较 |
2.3 两组患者血清Cys-c和NAG含量比较 |
2.4 两组患者尿液AQP2含量比较 |
2.5 两组患者MDR1基因水平和P-gp170表达水平比较 |
2.6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比较 |
3 讨论 |
(2)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难治性膜性肾病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探讨 |
1.2 病因病机的探究 |
1.3 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2 难治性膜性肾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发病机制 |
2.2 诊断 |
2.3 治疗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辨证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脱落标准 |
3 治疗方法 |
3.1 基础治疗 |
3.2 中药及方药加减 |
4 观察指标 |
4.1 实验室相关指标 |
4.2 中医证候指标 |
5 疗程 |
6 疗效判定标准 |
6.1 西医疗效判定标准 |
6.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对难治性膜性肾病的认识 |
3 选方依据 |
4 关于是否需要分证论治的讨论 |
5 试验结果分析 |
6 关于完全缓解率低的原因的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4)桃红三仁汤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湿热夹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Eglish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资料 |
1.诊断标准 |
2.病例选择 |
二.研究方案 |
1.研究对象 |
2.治疗方案 |
3.观察时间 |
4.观察指标 |
5.疗效评判标准 |
6.安全性评判标准 |
7.统计方法 |
三.临床资料 |
1.一般资料 |
2.两组基线资料对比 |
四.研究结果 |
1.治疗后两组总疗效对比 |
2.中医证候总疗效对比 |
3.实验室疗效指标对比 |
4.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5.安全性指标对比 |
五.讨论 |
1.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分析讨论 |
2.桃红三仁汤选方依据及分析 |
3.研究结果分析及机制探讨 |
六、结论 |
七、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文献综述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参编论着、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淫羊藿苷联合泼尼松对FSGS模型大鼠α-actinin-4、synaptopodin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实验试剂的配置 |
2 实验方法 |
2.1 FSGS大鼠模型制备 |
2.2 分组与给药方法 |
2.3 实验取材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技术路线图 |
二、实验结果 |
1 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 |
2 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 |
3 各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 |
4 各组大鼠的生化指标 |
5 各组大鼠的肾脏组织病理改变 |
6 各组大鼠α-actinin-4、synaptopod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
三、讨论 |
1 FSGS大鼠模型的选择 |
2 中药单体淫羊藿苷的选取依据 |
3 淫羊藿苷对FSGS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理分析 |
四、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6)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3.2 数据规范化处理 |
3.3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信息 |
1.1 性别、年龄 |
1.2 病程 |
1.3 病因 |
1.4 病原学统计 |
1.5 临床分型 |
1.6 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用 |
2 中医辨证-选方 |
2.1 中医证型分布 |
2.2 2016-2017 年辨证-选方分析 |
2.3 2018-2019 年辨证-选方分析 |
2.4 中医证型-方剂类方与诊疗方案的符合情况 |
2.5 住院天数 |
3 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
3.1 中药用药频次 |
3.2 中药用药种类 |
3.3 药物归经分析 |
讨论 |
1 一般资料 |
2 中医辨证-处方 |
3 中药用药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对儿童肾病综合征并发血液高凝状态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多靶点免疫抑制治疗在难治性膜性肾病中的临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临床医学硕士轮转科室指导教师小组成员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IMN发病机制进展 |
2.1.1 靶抗原 |
2.1.2 遗传易感性 |
2.1.3 环境因素 |
2.2 IMN免疫抑制治疗进展 |
2.2.1 糖皮质激素 |
2.2.2 烷化剂 |
2.2.3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
2.2.4 吗替麦考酚酯 |
2.2.5 利妥昔单抗 |
2.2.6 多靶点免疫抑制疗法 |
2.2.7 其他 |
2.3 小结与展望 |
第3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资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入选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资料收集 |
3.2.1 基线资料收集 |
3.2.2 随访过程中实验室资料收集 |
3.2.3 随访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 |
3.3 治疗方案 |
3.3.1 多靶点治疗组 |
3.3.2 环磷酰胺组 |
3.3.3 剂量调整 |
3.3.4 其他治疗 |
3.4 疗效评定标准 |
3.4.1 主要疗效评价指标 |
3.4.2 次要疗效指标 |
3.5 诊断标准 |
3.5.1 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断标准 |
3.5.2 IMN病理分期 |
3.5.3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 |
3.6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4.2 治疗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变化情况 |
4.3 两组患者临床缓解情况 |
4.4 多靶点治疗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变化情况 |
4.5 不良事件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分段论治”治疗儿童RNS的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分期标准 |
2.4 病例纳入标准 |
2.5 病例排除标准 |
2.6 诊次剔除标准 |
2.7 治疗方法 |
2.8 数理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复发水肿期证型、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 |
3.3 肿退尿浊期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 |
3.4 缓解期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RNS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分段论治”法对SRNS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减毒效应分析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分段论治”法对FRNS、SDNS临床疗效的影响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3.“分段论治”法对RNS儿童血清IgG、IgA、COR(08:00)的影响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分段论治”法治疗后RNS儿童生存质量调查 |
1.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7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病例纳入及分布情况 |
2.2 “分段论治”法治疗对RNS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数据挖掘结果分析及学术思想总结 |
1.1 复发水肿期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学术思想总结 |
1.1.1 结果分析 |
1.1.2 复发水肿期治疗学术思想总结:攘外安内,治水为先 |
1.2 肿退尿浊期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学术思想总结 |
1.3 缓解期数据挖掘结果分析与学术思想总结 |
1.4 “分段论治”其他临证经验总结 |
2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2.1 “分段论治”对SRNS、SDNS/FRNS的治疗作用分析 |
2.2 “分段论治”对RNS儿童血清IgG、IgA、COR(08:00)的影响结果分析 |
2.3 “分段论治”法安全性分析 |
3 生存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
3.1 生理领域分析 |
3.2 心理领域分析 |
3.3 社会关系领域分析 |
结论与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之处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TM1.3) |
附录3 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4.0) |
附录4 RNS儿童生存质量调查简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9)名中医黄春林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理解 |
1.1.1 中医对RNS病名的认识 |
1.1.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1.1.3 中医治疗 |
1.2 西医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1.2.1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1.2.2 难治因素 |
1.2.3 一般治疗 |
1.2.4 非免疫抑制治疗 |
1.2.5 免疫抑制治疗 |
1.3 黄春林教授对RNS的认识以及治疗策略 |
1.3.1 固肾摄精,消减蛋白尿 |
1.3.2 健脾益肾,促进蛋白吸收 |
1.3.3 养肝益肾,促进蛋白合成 |
1.3.4 水肿的辨证论治 |
1.4 队列研究 |
1.4.1 队列研究定义及类型 |
1.4.2 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步骤 |
1.4.3 回顾性研究的利弊 |
1.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病例研究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对象 |
2.2.1 研究对象来源 |
2.2.2 研究对象分组 |
2.2.3 样本量计算 |
2.2.4 诊断标准 |
2.2.5 纳入标准 |
2.2.6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步骤 |
2.3.1 收集数据 |
2.3.2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2.4 主要疗效判定标准 |
2.4.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2.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2.5 临床结果 |
2.5.1 一般资料 |
2.5.2 两组相关指标基线值比较 |
2.5.3 总疗效分析 |
2.5.4 治疗后各组比较及治疗前后组间比较 |
2.5.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2.6 临床结果分析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获得奖励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难治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点及“去菀陈莝”法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部分 |
综述一 难治性膜性肾病研究进展 |
1. 膜性肾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 |
2. 难治性膜性肾病的定义 |
3. 难治性膜性肾病的治疗进展 |
4. 小结 |
综述二 “去菀陈莝”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
1. “去菀陈莝”的释义 |
2. 对《内经》中“去菀陈莝”的解读 |
3. “去菀陈莝”法治疗肾病水肿 |
4. “去菀陈莝”法治疗膜性肾病 |
5. 小结 |
临床研究 |
一、难治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分布、临床病理特点的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对象 |
4. 观察项目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 |
7. 讨论 |
8. 结论 |
9. 不足与展望 |
二、“去菀陈莝”法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对象 |
4. 治疗方案 |
5. 研究周期 |
6. 观察指标 |
7. 疗效判定标准 |
8. 伦理审查 |
9. 统计分析 |
10. 结果 |
11. 讨论 |
12. 结论 |
1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106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化瘀、涤痰化浊法对老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损伤、水通道蛋白及激素抵抗改善影响[J]. 张璇,梁金.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01)
- [2]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难治性膜性肾病的疗效观察[D]. 伍悦.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02)
- [3]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J]. 路小燕. 内蒙古中医药, 2021(04)
- [4]桃红三仁汤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湿热夹瘀型的临床研究[D]. 代小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5]淫羊藿苷联合泼尼松对FSGS模型大鼠α-actinin-4、synaptopodin蛋白表达的影响[D]. 孙娜婷.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真实世界研究[D]. 郑容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多靶点免疫抑制治疗在难治性膜性肾病中的临床评估[D]. 王化英. 吉林大学, 2020(08)
- [8]刘晓鹰教授“分段论治”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刘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名中医黄春林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曾卿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难治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临床病理特点及“去菀陈莝”法治疗的临床研究[D]. 李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标签:肾病综合征论文; 膜性肾病论文; 尿蛋白偏高论文; 尿蛋白的治疗方法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