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和虚拟耕地进口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耕地论文,中国论文,粮食安全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粮食是一国国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一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只有解决了“吃饭问题”,满足了国民的生存需要,才能保证一国社会经济稳定地发展。
粮食安全的最基本的内涵是数量安全,强调粮食供应方面的保障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74)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后来,在粮食储备增加、粮食产量上升的同时却仍然存在饥饿的背景下,注意到了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群获得粮食的支付能力,1983年FAO将粮食安全的定义更新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随着世界粮食供求状况和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的内涵目前已发展到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投资促进安全等五个方面。1996年FAO提出“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健康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不仅强调粮食供应方面的保证,而且强调生产的粮食要有较高的营养质量和安全质量。《世界粮食安全宣言》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1996)、《世界粮食安全宣言》(2008)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投资促进安全进行了说明。经济安全是指农民要在从事粮食生产过程中受益,有较好的经济保障。生态安全,首先是粮食本身没有污染和生产过程不造成污染,其次是粮食生产不破坏环境或对环境造成太大的压力,能够保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投资促进安全是加强农业投资促进粮食安全。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粮食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粮食的供应是否充足、稳定,以及是否所有的人都能获得满足生活和发展所必须的粮食,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1993年,时任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的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上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对中国是否能够保障自身的粮食供应表示怀疑并指出可能威胁世界的粮食安全。到目前为止,中国粮食自给率始终在95%,以上,基本上实现了丰年有余,其他年份基本平衡,用事实证实了布朗论调的破产。但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耕地资源正不断地减少。与此同时,人口增长仍在继续,粮食人均需求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心粮食的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耕地资源短缺以及由此引发的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实现中国未来粮食供需平衡,粮食安全必须要立足于国内的基本自给,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同时,人多地少的国情,又决定了适度进口粮食是必要的。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虚拟耕地进口量来保证中国的粮食需求进而保证未来粮食安全。
虚拟耕地的概念来源于虚拟水。“虚拟水”(virtual water)最初由英国学者Tony Allan于1993年提出,它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过程中所耗费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是“看不见”的水,以无形的方式寄存在实物形态的商品之中。虚拟耕地是指生产粮食过程中所耗费的耕地资源数量。程国栋(2003)首先将虚拟水的概念引入中国。罗贞礼等(2004)借鉴虚拟水的概念,首次提出了虚拟土及虚拟土战略的概念;胡宝清等(2006)构建了县级虚拟土安全战略评价体系。阎丽珍等(2006)核算了南北方间玉米调运量中的虚拟耕地的贸易量。成丽等(2008)认为在粮食国际贸易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粮食贸易,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以虚拟耕地的形式进口或出口耕地资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进行了估算。本文在成丽等学者的基础上,认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虚拟耕地贸易既包括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粮食贸易折合而成的虚拟耕地贸易,也包括一国或地区在他国租赁和购买的土地。从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探讨了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进口的比较优势和可行性,以及如何通过海外租赁、购买、承包或共同开发的土地等形式来增加虚拟耕地进口,进而保证中国粮食的绝对安全。
二、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进出口现状与虚拟耕地进口的比较优势
(一)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进出口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表现为粮食净进口国家。1978~2006年中有20年为粮食净进口年,仅9年为净出口年。最高年净进口量为2004年的2484万吨,最高年净出口量为1993年的622万吨。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净进口量一直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中国四种粮食类产品(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占粮食类进口总量的90%,出口量占90.7%。在四种粮食类产品中,主要出口大米和玉米,进口小麦和大豆。
国内学者成丽等(2008)通过将粮食数量折合成的虚拟耕地数量,对1978~2006年中国进出口粮食中的虚拟耕地数量的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四种粮食类产品贸易中的虚拟耕地贸易一直保持较大逆差,除1985年、1986年、1993年、1994年四年以外,其余25年虚拟耕地贸易均表现为净进口状态,虚拟耕地净进口量从1978年的415.72万公顷增加到2006年的1531.75万公顷,年均增长4.77%。中国粮食贸易中的虚拟耕地贸易量合计达21746.96万公顷,其中,虚拟耕地进口总量为16533.27万公顷,出口总量为5213.69万公顷,虚拟耕地净进口量合计为11319.58万公顷,其数量几乎相当于中国2006年的耕地面积(12180万公顷),平均每年虚拟耕地净进口量为390万公顷,相当于2006年湖南省的耕地面积(395.3万公顷)。可见,正是通过虚拟耕地的进口,缓解了中国耕地相对不足的矛盾,保证了中国粮食供给的绝对安全。
(二)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进口的比较优势
粮食的生产被公认为是“土地密集型”的生产项目。国际经验表明,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才会有比较高的经济收益。对于那些地广人稀、生产规模较大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来说,粮食生产成本低、收益高。中国人多地少,劳动力比较丰富而土地资源比较稀缺,单位粮食分摊的劳动力成本远远高于上述国家,因而从事粮食生产成本高、收益低。从经济性角度讲,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中国应该从土地丰裕的国家进口粮食等大宗土地密集型产品来获得比较利益。
贸易自由化改变了各国资源充裕或稀缺程度,打破了稀缺要素拥有者的国内垄断地位,扩充了丰裕要素拥有者的国际空间。对于中国农民而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和相应的加工制成品将突破国内市场容量的限制,进入容量更大、更稳定的国际市场。事实上,如果中国能够更加积极地利用世界粮食市场,将那些现在仍被低效率限制于粮食的土地和资源转向生产其他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利用价格更廉价的进口饲料发展畜牧业和畜禽产品加工业,每个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能够带来可观的福利,农民的收入会提高,整个农业部门的资源也将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三、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进口增加的可行性
(一)中国粮食安全自给率的衡量与中国未来粮食的需求缺口
自1978年以来,中国粮食的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大多数年分在98%左右。而且,目前中国粮食储备充足,粮食安全系数达30%以上,远高于世界粮农组织确立的17%~18%安全线。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表现为粮食净进口国家,但是适当降低中国粮食自给率(比如为90%左右)并不会威胁中国粮食供给的基本安全。粮食生产一般一年2季,即使10%~20%粮食依靠进口,只要有足够的土地形成粮食潜在生产能力,如果有3~4个月左右粮食储备做安全保障,就有非常充裕的时间全力启动粮食生产保证国内粮食的供给。如果中国能够加强生态保护、加大农业的投入,即使耕地面积逐渐减少,通过“藏粮于林”(或“藏粮于草”)和土地生产力的提升,90%粮食自给率将十分安全。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中国未来粮食需求量进行了预测,目前能够达成共识的预测结果认为,在2030年中国人口增长到16亿高峰时,人均粮食需求量将达到400~450 kg,即粮食总需求量将由5亿t增长到6.4~7.2亿t。若在完全自给的情况下,到2030年中国将面临新增粮食产量1.4~2.0亿t的巨大压力。各方研究认为,如果中国能够维持现有耕地数量基本不变,在保证对农业、水利的高投入,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可以达到完全自给。在水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不考虑耕地数量减少等因素),粮食缺口将5200万吨以上。如果考虑耕地数量减少等因素,据笔者估计,届时粮食缺口可能达到7000万吨左右,缺口约需求总量的10%。
(二)中国增加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进口增加的可行性
2004年,中国粮食净进口量2484万吨,达到1978~2006年的高峰,折合虚拟土地1531.75万公顷。世界耕地总面积为150151万公顷,中国进口的虚拟耕地数量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尽管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粮食的贸易额维持在2.0亿吨左右,如果考虑到世界粮食生产潜在的生产能力,一旦进口需求扩大,主要粮食出口国可以减少国内生产的限制,从而增加世界粮食市场的供给。例如,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如果取消基本土地休耕和压缩播种面积政策,5000万公顷尚未利用的土地每年还可增加2亿吨粮食。根据FAO统计,目前用于谷物生产的为6.8亿公顷,如果全部可耕地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对人口的承载力大约是120亿。
从政治上看,发生禁运的概率很低。卢锋(1998)从有关历史事实推断,我国未来面临大规模粮食出口禁运的可能性不大。胡迎春等(2003)重点分析了美国实施粮食禁运失败的原因:第一,世界粮食市场具有长期方市场性质,对于有购买力的国家来说基本上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第二,粮出口国存在利益分歧。第三,粮食武器是一把双刃剑。在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环境下,会进一步降低禁运的发生概率。在WTO协议的基础上,如果能够与世界上粮食生产国家进行有效的互利合作,也会促使这些国家主动增加粮食播种面积,进而提供更多的虚拟土地出口。
从经济上看,中国外汇储备也为增加虚拟土地进口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非常充足,已达到20000多亿美元。按照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即使某年粮食进口需求突然增加若干倍,现有的外汇储备也足以应付短期内增加的外汇支出。
四、中国增加虚拟耕地进口的新途径
中国是人口大国,一旦粮食进口大量增加会产生“大国经济效应”,促使粮食价格的迅速上升。中国直接通过国际市场进口粮食来弥补国内耕地不足,如果产生“大国效应”,不仅可能在经济利益上受损,也难以保证中国粮食供给的绝对安全。中国可以绕过国际粮食市场,间接地增加进口虚拟土地,其具体途径有:
(一)直接到耕地资源丰富的国家购买、租赁或承包耕地
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中国目前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左右的人口。由于各种政治经济原因,世界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远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经济全球化促进资本国际化,原本不能流动的耕地资源可以通过资本流动来实现间接流动。在熟悉国际法和世界主要耕地资源丰富国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到世界耕地资源大国包括传统粮食生产大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新兴粮食生产大国(巴西、阿根廷等)和粮食生产潜力很大的国家(如俄罗斯,特别是其欧洲地区)直接购买、租赁或承包耕地,从事粮食生产,保障国内的粮食需求。
(二)与潜在耕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展开全方位的、通力的合作,共同开发新的耕地资源
目前特别是南美和非洲国家,大量的土地资源处于低度开发以及未开发的状态。只要外部条件适宜,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大为有利可图的。特别是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国家,粮食生产的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质量较好,更适合耕地资源的开发。但是,我国资本进入这些国家的农业领域很少。比如对阿根廷的投资,仅有的几个项目主要集中于渔业捕捞,在种植业和畜牧业方面投资几乎是空白。如果中国加大投资,合作开发这些潜在耕地资源,将这些潜在的耕地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粮食生产能力,中国的粮食安全系数将进一步上升。
(三)加大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技术的对外输出
中国的农作物杂交生产技术先进。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已有众多杂交稻品种在东南亚和中亚部分国家中应用。中国的杂交玉米技术也比较成熟,形成了高效育种和质量管理等技术体系,很多品种已在亚洲一些国家种植。与国家政治、外交、外援等政策相结合,政府应积极推动国内优势农业企业在掌握育种等关键技术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农业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和技术指导的方式,加大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技术的对外输出。在目前世界粮食供给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如果中国能够帮助周边国家(特别是传统友好国家东南亚各国)提高粮食产量,如果中国能够帮助世界缺粮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提高粮食的自给率,就可以大大地缓解世界粮食的供给紧张状况,保障世界的和平稳定,从而为中国虚拟土地进口提供更大的空间。
(四)通过国际金融市场来保障中国虚拟耕地的进口
1.购买世界粮食主要生产企业或一些国家的主要粮食生产企业的股份。在兼顾投资收益的情况下,主要通过控制这些企业的股份,影响世界粮食价格,获得相应的粮食生产分额。
2.发展中国粮食期货市场并促使其与芝加哥交易所和东京交易所接轨。通过提升中国粮食期货市场的定价能力和粮食的套期保值来锁定进口粮食进口价格和数量的风险。
总之,在中国的耕地资源下降和人口进一步增长的趋势下,中国要确保未来粮食供应安全,就必须增加虚拟土地的进口。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即使在众多专家预测的2030年中国人口数量的高峰16亿的高峰,只要粮食自给率维持在90%左右,中国虚拟土地的进口可以得到完全充分的保障。通过直接进口粮食,或者通过到海外购买、租赁或承包耕地、通过到海外开发新的耕地资源等其他手段,可以完全弥补国内耕地的不足。中国完全可以按照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以国际资本流动为纽带,在保障国内基本耕地数量的基础上,通过虚拟耕地的进口实现土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最终来保证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