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CI-1710在驾驶员监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大海,邹任玲,胡秀枋[1](2020)在《麻醉机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麻醉机检测采用分立实现,过程繁琐的缺点,开发一套集成麻醉机气体浓度检测与呼吸参数检测一体的麻醉机检测仪。系统由下位机和上位机组成。上位机软件基于VS2010 MFC平台,使用C++编程语言实现,由被检设备信息管理、信号采集、参数算法、报告生成打印4大模块组成;硬件主要由压力、流量、安氟醚气体浓度等多个传感器通过信号放大采集组成。软件实现被检设备的信息录入保存、不同传感器信号分类接收、呼吸参数的计算、数据实时波形图绘制、报告生成打印等功能。将该仪器对麻醉机进行实验测试,并与现有的VT-PLUS HF呼吸机检测仪进行比较,采用差异性分析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P-value值均大于0.05,证明两种仪器检测结果统计学上没有明显差异;所有检测参数的相关系数r值均大于0.8,证明两种仪器测量结果相关性较好,证明该系统具备可行性。该仪器克服了目前麻醉机检测采用多种仪器实现的缺点,能依据国家检测标准生成检测报告,减轻了检测人员工作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张超[2](2017)在《基于虚拟现实的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铁路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列车被用于实际的交通运输中,这样使得列车驾驶员的驾驶技能有了新的需求。传统的实车列车驾驶员的培训方式由于训练费用、训练周期以及安全性等原因已经渐渐的被更加科学、先进、高效的模拟驾驶培训系统所替代,模拟驾驶设备以其强大的功能被广泛的应用于铁路、航天、航海等各个领域,基于虚拟现实的模拟驾驶系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出接近真实的虚拟驾驶环境,这样将训练过程中的真实的操作过程与创建的虚拟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对司机驾驶员进行训练以及考核。基于虚拟现实的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是对轨道车司机驾驶员训练以及考核专门进行研发设计的,主要面向铁路局以及铁路院校。本论文设计并实现了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并且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模拟驾驶系统中,在进行设计实现过程中研究了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难点。论文首先在对模拟驾驶系统在国内外应用情况以及研究动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正的整体设计方案、硬件设计方案、软件设计方案以及系统业务流程,并且分别从软件方面和硬件方面详细的介绍了模拟驾驶系统中个功能模块的实现。在方案确立后分析了建立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数学模型的关键技术难点,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及提出解决方法。同时详细的研究了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中的视景仿真系统及其关键技术。本文设计的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模拟仿真了轨道车运行控制算法、轨道车运行视景以及DMI人机交互界面等。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主要是由司机操作模块、计算机控制模块、轨道车运行控制模块、教员模块以及视景模块构成。在设计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过程中,首先要建立模拟驾驶系统的数学仿真模型,它是整个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中关键的部分,通过搭建数学模型建立模拟驾驶系统的仿真运行软件,在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的仿真视景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制作视景动画,使得视景更加逼真,司机操作台则完全按照实际轨道车的驾驶台进行设计,在教员机中设立训练功能、考核功能以及评价打分功能,模拟驾驶系统中监控设备在训练过程中的监控功能以及控制逻辑都是按照实际轨道车运行监控设备功能来进行研究开发的。
肖巍[3](2016)在《汽车并联液压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压混合动力技术利用液压泵/马达(二次元件)的四象限工作特性,能够有效地实现制动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回收与再利用,由于液压系统功率密度大的优势,特别适用于重型负载的公交车、工程机械使用。当混合动力汽车各部件的结构及性能特性确定后,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水平取决于能量管理策略。我国对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究投入较多,而液压元件特性与电气元件特性差异较大,因此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设计经验、控制算法和能量管理策略无法直接采用,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展开,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油耗为目标,结合蓄能器SOC、地理信息系统等建立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并予以优化。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一种可以从能量角度评价混合动力汽车燃油经济性的等效理论,便于利用仿真手段对整车能量控制策略进行优化和评估。2.建立了液压混合动力车辆动力系统各关键部件模型、驾驶员操作意图模糊规则模型,以及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的动力学方程。3.开发液压混合动力车辆驱动工况下的瞬时能量管理策略。在液压混合动力车辆等效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充/放能综合效率模型。提出了反映内燃机和二次元件转矩分配对能量效率的影响的再生制动能量回收影响系数,并研究了蓄能器SOC值对该系数的函数表达方法。4.结合蓄能器SOC开发液压混合动力车辆在循环工况下的能量管理策略,并在UDDS工况下对空载和满载混合动力汽车进行燃油经济性仿真分析。5.利用液压混合动力实验台对车辆起动、辅助动力、制动能量回收控制、循环工况控制等进行实验测试。本文的研究为液压混合动力汽车的设计开发提供了理论准备,对液压混合动力产品在设计阶段的燃油经济性评估和控制策略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殷伟[4](2016)在《纯电动客车整车控制系统容错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校和车企对纯电动汽车研发的日益深入,纯电动汽车各方面性能得到不断完善,其系统的复杂程度随之增加,导致各电控系统的传感器、执行机构和控制单元等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增大。这对车辆的安全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降低故障发生的频率、提高故障诊断准确性并及时进行可靠的容错处理已成为纯电动汽车研究的关键问题。本课题来源于吉林省高新电动汽车有限公司与吉林大学合作研发项目,通过制定合理的容错控制策略,完善整车驱动控制策略,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纯电动客车典型故障机理分析。本文分别从加速踏板传感器、动力电池组和电机驱动系统三方面分析了纯电动客车可能存在的故障及其原因和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加速踏板传感器和动力电池组作为故障诊断对象。2)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策略的制定。首先本文提取了加速踏板传感器故障信号特征,提出了基于逻辑门限值的故障诊断方法,并加入故障确认模块,减少误诊率。对加速踏板传感器故障信号的容错控制采用信号值动态替换的方法,实现了故障发生前后信号的平稳过渡,确保了整车的行驶可靠性。其次,本文通过实验得到环境温度和充放电倍率与电池可用容量的关系,在实车运行中对划分行驶模式的SOC值进行修正,完善驱动控制策略。最后,针对电机的过载故障采取输出扭矩上限限制进行过载时间管理的策略,对电机欠压、过温、过流等故障以温度为观测量,分别采取降温处理、限制输出功率等策略。3)模型搭建及离线仿真。本文在MATLAB/Simulink下搭建了故障诊断及容错控制策略模型,在CRUISE下搭建了整车动力学模型,对制定的容错控制策略进行了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故障诊断策略能够很好的识别发生的故障,并且加入容错控制策略后,整车行驶的可靠性得以提高。4)容错控制的硬件在环试验。本文基于课题组前期的整车控制策略硬件在环测试平台,搭建整车动力学模型,修改功能测试接口定义,并编写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策略程序,对提出的容错控制策略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故障诊断能够很好的检测出发生的故障,制定的容错控制策略能够合理有效的对故障信号进行处理,验证了容错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田军辉[5](2013)在《纯电动客车整车控制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开发及驱动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整车控制器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承担着整车动力系统控制和能量管理的重要功能,是实现电动车高效、可靠、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整车研制开发的重要部件。整车控制策略负责协调动力总成各部件之间的合同工作,对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安全性起着决定作用。整车控制策略包括驱动控制策略、再生制动控制策略、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和安全控制策略。驱动控制策略对整车动力总成进行控制,是整车控制策略的主要研究内容。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为整车控制器提供虚拟的实车运行环境,可以对整车控制器的硬件功能进行系统全面的测试,检验整车控制器软件的控制逻辑,验证控制系统时序,考核控制策略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对控制策略中关键参数进行标定和优化。因此,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可以提高整车控制器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提高整车控制器软件的设计质量,避免车辆被召回的风险。本文结合实际项目需要,重点围绕纯电动客车驱动控制策略和整车控制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展开研究工作,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了纯电动客车动力系统的结构,阐述了整车控制系统的功能。依据所用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组的试验数据,结合整车状态和运行工况,将纯电动客车驱动过程分为怠速爬行、经济模式、动力模式、跛行模式,综合考虑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以及驾驶性,提出了一套完整可行的纯电动客车驱动控制策略设计方案。2、在Matlab/Simulink下搭建了纯电动客车的正向仿真模型,包括车辆模型、动力电池组模型、电机模型以及驾驶员模型。同时完成了本文驱动控制策略的Simulink实现,并对驱动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电机驱动转矩能较好的跟随加速踏板开度变化,转矩调节灵敏,车辆操控性好。驱动控制策略能较好的解析并执行驾驶员的操作意图,驱动车辆安全行驶。3、研究开发了基于xPC Target的整车控制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在测试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测试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完成了测试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开发及集成调试。4、利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对纯电动客车整车控制器及本文提出的驱动控制策略进行了上车前的全面测试。测试通过后对驱动控制策略进行了实车道路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建驱动控制策略是可行而且有效的,能较好的解析驾驶员的操作意图,具备良好的驾驶性能,在保证驾驶需求的前提下降低了整车能量消耗水平,提高了续驶里程。
朱美臣[6](2013)在《电机轴承故障诊断》文中指出电机是矿山最重要的设备之一,它的可靠运行直接关系到矿厂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对其进行监控与故障诊断能给电机提供可靠保证,所以设计一种可靠性能优良的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滚动轴承是电机的最重要部件之一,有关统计表明,30%的故障都是由滚动轴承的故障引起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滚动轴承振动状态的监控,进而达到故障诊断的目的。论文中对滚动轴承的故障形式、故障原因、常用诊断方法等诊断基础和滚动轴承故障的振动机理作了研究。利用研华公司生产的PCI-1710HG作为数据采集卡,结合加速度计LC0159和信号调理电路等进行了硬件设计。利用虚拟仪器仿真软件LabVIEW设计了相应的数据采集软件和故障检测软件。通过对滚动轴承振动信号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包熵和聚类分析的故障诊断方法,为了证明方法的有效性,将小波包熵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应用于美国西储大学轴承实验进行故障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进行滚动轴承故障识别时,其识别率比采用K-means进行识别的识别率要大的多。结合故障诊断的特点,利用虚拟仪器软件LabVIEW和MATLAB工具箱设计实现了一个远程电机轴承故障诊断系统。
卢少波[7](2009)在《汽车底盘关键子系统及其综合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满足乘坐舒适、操纵方便、安全可靠和人类不断实现完美的追求,汽车产品己经由初期的完全机械式发展到现在的融合机械、电子、材料、控制等多种学科和科技新成果应用的阶段,而且功能越来越强,可靠性越来越高,正朝着多目标综合和智能化控制的方向发展。其中,与车辆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能密切相关的悬架、制动和转向等底盘关键子系统及其综合控制己成为汽车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国内外汽车底盘动力学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磁流变半主动悬架为中心,从车辆动力学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以轮胎在不同方向受力的内在耦合为基础,分别对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悬架与制动系统、悬架与转向系统及悬架与制动和转向系统的动力学关系、建模及综合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可控底盘关键子系统——磁流变悬架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建立了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1/4悬架系统模型,在模糊控制的基础上引入灰色系统预测理论,提出了灰模糊控制策略并与传统天棚和模糊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和试验对比研究。(2)在磁流变可控半主动悬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悬架与制动系统间的动力学关系,建立了基于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和制动系统的耦合半车模型,并在特定的纵/垂向输入下,定量的分析了车辆纵/垂向性能间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缩短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而不大幅降低舒适性作为出发点,设计了基于动态表面控制理论的悬架与制动系统协调控制器,并对协调控制及各种非协调控制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3)建立了包含悬架和转向系统的集成侧/垂向车辆动力学模型;定量的分析了悬架阻尼参数变化对侧向动力学的影响及在不同特征路面激励下车辆侧、垂向频域响应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集成车辆模型,提出了悬架与转向系统综合灰模糊控制策略,并根据等维新息模型思想,研究了原始数据列数目的选取问题。(4)分析了整车各运动姿态在车辆系统坐标系下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整车性能的影响;选取改进的Magic Formula轮胎模型,建立了包含悬架、制动和转向系统的整车纵/横/垂向非线性动力学耦合模型,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整车仿真模型,最后通过实车试验对仿真模型及其参数的正确性进行了试验验证。(5)采用三维图形方式分析了底盘各关键子系统的功能范围和控制权重,明确了各可控子系统的作用和有效工作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主体目标的分层控制策略,并对上层的系统监督和任务分配逻辑及下层的子系统控制器进行了设计,在三种典型工况下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工作,介绍了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指出了近期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刘成芳[8](2005)在《基于PCI总线的线切割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控技术的发展,基于 PC 机的数控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特种加工的领域。在线切割加工中,目前使用的控制系统大多是基于 ISA 总线和DOS 操作系统,而现在的 PC 机已逐渐淘汰了 ISA 总线和 DOS 操作系统,因此这些控制系统的兼容性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Windows 具有界面丰富、多任务等优点,其开放的体系结构,使在其平台上开发的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随着 Windows 系统的发展与普及,开发 Windows平台下的经济实用线切割控制系统已经成为共识。 PCI 总线是一种能为主 CPU 及外设提供高性能数据总线的局部总线,本文将PCI 总线和线切割数控结合于一体,开发了 Windows 操作系统下基于 PCI 总线的电火花线切割控制系统。 在硬件设计中,利用 CH365 芯片实现 PCI 总线接口的设计;使用带有 FLASH闪存单片机 P89C51RD2 完成了线切割系统的通讯与控制。 运用 WDM 驱动模式和 VC 开发环境完成了 PC 机端硬件的驱动和系统管理功能,并实现了对下位机的监测和管理。
张婉青[9](2005)在《基于USB接口的光栅信号处理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简要介绍了光栅位置检测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及光栅测距的基本原理,分析了通用串行总线(USB)的特点与优势,将 USB 总线和光栅测距结合于一体,设计了一种基于 USB 接口的光栅信号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法,具有模块化和多用化的特点。 单片机是光栅信号处理系统的核心部分,是系统的信息处理与控制单元,实现光栅测量数据的采集与处理,键盘、显示及 USB 通讯的控制。 系统由光栅数显和 USB 通讯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文中详细介绍了细分计数、键盘处理、液晶显示及掉电保护等硬件电路的组成及其软件设计,完成了光栅测量数据的实时显示,并实现了长度/角度、单端/差分、光栅分辨率转换等多种功能。 文中设计了 USB 接口设备端的硬件电路,完成了单片机对 USB 通讯接口芯片 PDIUSBD12 控制软件的开发。
张婉青[10](2004)在《PCI-1710在驾驶员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探讨了PCI 1710数据采集卡在驾驶员监控系统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法,包括功能模块的组成、系统的工作原理、各模块功能的实现等。
二、PCI-1710在驾驶员监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CI-1710在驾驶员监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麻醉机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实现 |
2 系统软件实现 |
2.1 被检设备信息管理模块 |
2.2 信号采集模块 |
2.3 参数算法模块 |
2.3.1 呼吸参数算法设计 |
2.3.2 麻醉气体浓度算法设计 |
2.4 报告生成打印模块 |
3 系统测试 |
4 结语 |
(2)基于虚拟现实的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轨道车模拟驾驶的介绍 |
1.3 国内外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意义 |
2 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方案设计 |
2.1 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2 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2.3 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2.4 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功能流程分析 |
2.4.1 系统功能概述 |
2.4.2 系统流程模型 |
3 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轨道车受力分析 |
3.1.1 牵引力计算模型 |
3.1.2 制动力计算模型 |
3.1.3 阻力计算模型 |
3.2 轨道车运行状态 |
3.2.1 牵引运行状态 |
3.2.2 惰行运行状态 |
3.2.3 制动运行状态 |
3.3 轨道车模拟驾驶运动过程模型 |
3.4 轨道车模拟驾驶控制策略 |
3.5 运行监控制动曲线计算模型 |
4 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硬件设计 |
4.1 司机操作模块的设计 |
4.2 计算机控制模块的设计 |
4.3 运行监控模块设计 |
4.4 教员机模块的设计 |
4.5 视景模块的设计 |
5 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5.1 计算机控制软件系统 |
5.2 轨道车运行监控软件系统 |
5.3 教员机软件系统 |
5.3.1 仿真培训模块 |
5.3.2 系统管理 |
5.3.3 数据库设计 |
6 视景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
6.1 轨道车视景仿真系统的构成 |
6.1.1 视景仿真系统的结构 |
6.1.2 3Ds Max简介 |
6.2 视景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 |
6.3 场景三维模型的建立 |
6.4 视景驱动 |
6.4.1 仿真软件VRP介绍 |
6.4.2 VRP工作原理 |
6.5 虚拟现实软件的控制 |
6.5.1 Hook API程序 |
6.5.2 数据线方式 |
6.6 虚拟现实中的视景动画展示 |
7 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的展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汽车并联液压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意义及背景 |
1.2 液驱混合动力汽车构型 |
1.3 能量管理技术研究概述 |
1.4 液驱混合动力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建模 |
2.1 引言 |
2.2 系统原型 |
2.3 内燃机模型 |
2.4 二次元件模型 |
2.5 蓄能器模型 |
2.6 操作意图模型 |
2.7 动力学模型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合动力系统等效油耗评价方法 |
3.1 引言 |
3.2 等效评价模型建立 |
3.3 等效模型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并联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 |
4.1 引言 |
4.2 放能综合效率 |
4.3 能量管理策略 |
4.4 放能工况能量管理策略 |
4.5 参考蓄能器状态的管理策略 |
4.6 动态规划策略 |
4.7 能量管理预测控制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特性实验 |
5.1 引言 |
5.2 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实验台 |
5.3 混合动力系统模拟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纯电动客车整车控制系统容错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研究现状 |
1.2.1 故障诊断 |
1.2.2 容错控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纯电动客车典型故障机理分析 |
2.1 加速踏板传感器故障 |
2.2 锂离子电池组故障分析 |
2.2.1 锂离子电池结构及工作过程 |
2.2.2 锂离子电池故障分析 |
2.2.3 电池相关特性实验 |
2.3 电机驱动系统故障机理分析 |
2.3.1 电机本体故障分析 |
2.3.2 电机逆变器故障分析 |
2.3.3 电机控制器故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策略制定 |
3.1 整车驱动控制策略简介 |
3.2 加速踏板传感器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
3.2.1 基于逻辑门限值的加速踏板传感器故障诊断 |
3.2.2 加速踏板传感器故障容错控制策略制定 |
3.3 锂动力电池组SOC修正 |
3.3.1 锂动力电池组参数检测 |
3.3.2 锂动力电池组SOC修正策略 |
3.4 电机容错控制策略制定 |
3.4.1 电机过载故障 |
3.4.2 电机欠压、过温、过流等故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型搭建及离线仿真分析 |
4.1 离线仿真模型搭建 |
4.1.1 加速踏板传感器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模型 |
4.1.2 电池SOC修正模型 |
4.1.3 电机过载时间管理模型 |
4.2 离线仿真及仿真结果分析 |
4.2.1 加速踏板传感器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仿真分析 |
4.2.2 电池SOC修正仿真分析 |
4.2.3 电机过载容错控制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硬件在环试验 |
5.1 硬件在环系统搭建 |
5.1.1 硬件在环台架硬件设计 |
5.1.2 硬件在环台架软件开发 |
5.2 硬件在环试验 |
5.2.1 加速踏板故障试验 |
5.2.2 电池SOC修正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全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纯电动客车整车控制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开发及驱动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驱动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 硬件在环测试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纯电动客车驱动控制策略研究 |
2.1 纯电动客车整车动力系统基本结构及功能 |
2.2 动力电池组特性试验 |
2.2.1 电池试验环境 |
2.2.2 动力电池组试验 |
2.3 永磁同步电机特性试验 |
2.3.1 电机试验台架 |
2.3.2 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试验 |
2.4 整车驱动控制策略 |
2.4.1 怠速爬行 |
2.4.2 经济模式 |
2.4.3 动力模式 |
2.4.4 跛行模式 |
2.4.5 电机过载管理 |
2.4.6 电池保护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纯电动客车整车建模及驱动控制策略仿真研究 |
3.1 整车仿真模型 |
3.2 车辆动力学模型 |
3.3 动力电池组模型 |
3.3.1 等效电路模型 |
3.3.2 模型参数识别 |
3.3.3 动力电池组仿真模型的搭建与验证 |
3.4 电机模型 |
3.4.1 永磁同步电机查表模型 |
3.4.2 永磁同步电机热模型 |
3.5 驱动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
3.6 本章总结 |
第4章 基于xPC的整车控制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 |
4.1 整车控制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功能分析 |
4.2 硬件在环测试系统总体方案 |
4.3 硬件在环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4.3.1 宿主机、目标机选型 |
4.3.2 数据采集卡与通讯卡的选型 |
4.3.3 程控电源选型 |
4.3.4 信号调理板设计 |
4.3.5 系统自检板设计 |
4.4 硬件在环测试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4.4.1 系统配置管理 |
4.4.2 测试执行 |
4.4.3 测试报告 |
4.4.4 xPC Target环境下数据采集卡驱动设计 |
4.4.5 程控电源控制模块设计 |
4.5 硬件在环测试系统集成调试 |
4.5.1 板卡驱动测试 |
4.5.2 程控电源驱动测试 |
4.5.3 硬件在环测试系统整体调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纯电动客车驱动控制策略实车道路试验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设备及试验路面的选择 |
5.3 试验准备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电机轴承故障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电机轴承故障诊断技术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所涉及的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机轴承故障机理研究和振动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机轴承分类和结构 |
2.3 轴承失效形式及主要原因 |
2.3.1 滚动轴承失效的基本形式 |
2.3.2 滚动轴承失效的原因 |
2.4 电机轴承振动信号产生机理 |
2.5 电机振动特性分析 |
2.5.1 主轴的振动特性 |
2.5.2 减速箱的振动特性 |
2.5.3 滚动轴承振动特性 |
2.6 小结 |
第3章 基于小波包熵的电机轴承振动信号特征提取与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常用预处理方法 |
3.2.1 电机轴承振动信号的时域分析 |
3.2.2 电机轴承振动信号的频域分析 |
3.3 基于小波包熵的特征提取方法 |
3.3.1 小波包理论基础 |
3.3.1.1 小波包树和小波包的定义 |
3.3.1.2 小波包能量谱 |
3.3.2 信息熵 |
3.3.3 小波包熵特征提取原理 |
3.3.4 小波包熵特征提取实现和实验研究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聚类的故障诊断方法 |
4.1 引言 |
4.2 减法聚类分析 |
4.3 K-MEANS 聚类 |
4.4 减法聚类与 K-MEANS 相结合的聚类算法 |
4.5 实验研究 |
4.6 小结 |
第5章 电机轴承故障诊断研究平台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电机轴承故障诊断系统整体方案 |
5.3 电机轴承故障平台硬件实现 |
5.3.1 电机运动控制平台搭建 |
5.3.2 电机轴承振动信号检测系统设计 |
5.4 电机轴承故障诊断平台测测试点的选择 |
5.5 小结 |
第6章 基于 LABVIEW 的电机轴承故障诊断系统实现 |
6.1 系统软件架构 |
6.2 用户认证系统设计 |
6.3 振动信号数据采集 |
6.3.1 振动信号数据采集 |
6.3.2 振动信号数据存储 |
6.4 数据处理与分析实现 |
6.4.1 振动信号数据预处理 |
6.4.2 振动信号时域分析 |
6.4.3 振动信号频域分析 |
6.4.4 基于聚类的故障诊断方法 |
6.5 B/S 结构实现 |
6.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汽车底盘关键子系统及其综合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汽车底盘关键子系统发展现状 |
1.2.1 汽车悬架子系统发展现状 |
1.2.2 汽车制动子系统发展现状 |
1.2.3 汽车转向子系统发展现状 |
1.3 汽车底盘综合控制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2 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半主动悬架子系统研究 |
2.1 引言 |
2.2 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 |
2.3 磁流变减振器结构及阻尼力模型 |
2.3.1 磁流变减振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2.3.2 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模型 |
2.4 磁流变减振器实验研究 |
2.4.1 磁流变减振器实验设备 |
2.4.2 磁流变减振器工作特性实验 |
2.5 1/4 汽车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 |
2.5.1 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 |
2.5.2 状态方程及模型参数 |
2.6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 |
2.6.1 天棚控制策略 |
2.6.2 模糊控制策略 |
2.6.3 灰预测模糊控制策略 |
2.6.4 仿真与分析 |
2.7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实验研究 |
2.7.1 实验台改造 |
2.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3 悬架与制动系统综合控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悬架与制动系统动力学关系 |
3.3 半主动悬架与制动系统综合动力学模型 |
3.3.1 纵垂向非耦合动力学模型及其分析 |
3.3.2 纵垂向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模型 |
3.3.3 纵向轮胎模型 |
3.3.4 纵垂向动力学影响分析 |
3.4 半主动悬架与制动系统综合控制研究 |
3.4.1 动态表面控制 |
3.4.2 悬架与制动系统协调策略 |
3.4.3 基于动态表面的控制器设计 |
3.4.4 随机路面输入 |
3.5 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悬架与转向系统综合控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悬架与转向系统侧垂向动力学关系 |
4.3 半主动悬架与转向系统综合动力学模型 |
4.3.1 侧垂向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模型 |
4.3.2 侧向轮胎模型 |
4.3.3 Simulink 仿真模型 |
4.4 悬架与转向相互影响分析 |
4.4.1 悬架系统对侧向动力学的影响 |
4.4.2 垂向与侧向动力学关系 |
4.5 悬架与转向系统综合控制策略 |
4.5.1 灰预测等维新息模型 |
4.5.2 综合灰预测模糊控制器 |
4.5.3 建模数据维数选取 |
4.6 仿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汽车整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
5.1 引言 |
5.2 车辆系统运动姿态及性能分析 |
5.2.1 车辆系统坐标及运动姿态 |
5.2.2 子系统关系及性能分析 |
5.3 轮胎模型及其非线性特性 |
5.3.1 轮胎模型概述 |
5.3.2 Magic Formula 轮胎模型 |
5.3.3 改进的Magic Formula 轮胎模型 |
5.3.4 轮胎非线性特性分析 |
5.4 整车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模型 |
5.4.1 建模假设与简化 |
5.4.2 纵横垂向非线性耦合模型建立 |
5.5 整车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5.6 模型仿真及试验验证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6 底盘关键子系统全局综合控制 |
6.1 引言 |
6.2 底盘关键子系统控制权重分析 |
6.2.1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权重分析 |
6.2.2 主动制动系统权重分析 |
6.2.3 可控悬架系统权重分析 |
6.3 基于主体目标的分层控制体系 |
6.3.1 全局综合控制结构 |
6.3.2 侧向动力学参考模型 |
6.3.3 行驶工况辨识及任务分配逻辑 |
6.4 子系统执行层控制器设计 |
6.4.1 悬架子系统控制策略 |
6.4.2 制动子系统控制策略 |
6.4.3 转向子系统控制策略 |
6.5 虚拟试验与结果分析 |
6.5.1 紧急制动 |
6.5.2 单移线试验 |
6.5.3 双移线试验 |
6.6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论文创新点与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1) 发表的论文 |
(2) 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B |
(1) 减振器结构参数及试验数据 |
(2) 整车系统模型状态系数矩阵 |
(3) 整车系统模型参数 |
(8)基于PCI总线的线切割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电火花线切割的特点 |
1.1.2 电火花线切割发展及现状 |
1.1.3 线切割控制的发展及状况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CI 总线与线切割控制系统 |
2.1 系统总线 |
2.2 PCI总线概述 |
2.2.1 PCI总线特点 |
2.2.2 PCI总线信号 |
2.2.3 PCI总线命令 |
2.2.4 PCI总线协议 |
2.2.5 PCI总线事务 |
2.2.6 PCI局部总线的结构 |
2.3 基于PCI总线控制系统的结构 |
2.4 小结 |
第三章 PCI 总线控制系统的设备端开发 |
3.1 PCI总线接口的实现 |
3.1.1 总线接口芯片CH365 |
3.1.2 PCI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
3.1.3 I/O端口数据的读写 |
3.1.4 硬件中断 |
3.2 硬件通讯控制的实现 |
3.2.1 P89C51RD2 芯片 |
3.2.2 单片机与上位机及机床间的控制 |
3.2.3 IAP 功能的数据存取 |
3.3 外设接口的实现 |
3.3.1 ispLSI1016 芯片 |
3.3.2 外设接口电路设计 |
3.3.3 ispLSI1016 编程 |
3.4 线切割插补 |
3.4.1 主要插补算法 |
3.4.2 逐点比较法控制原理 |
3.4.3 线切割加工插补过程 |
3.5 小结 |
第四章 软件设计 |
4.1 设备驱动程序简介(WDM) |
4.1.1 WDM 的开发工具 |
4.1.2 WDM 的特征及工作原理 |
4.1.3 WDM 设备和驱动程序的层次结构 |
4.2 PCI总线驱动程序开发 |
4.2.1 设备初始化 |
4.2.2 I/O端口操作 |
4.2.3 内存的读写 |
4.2.4 中断的设置 |
4.2.5 即插即用(PNP) |
4.3 驱动程序的安装、加载与调试 |
4.3.1 驱动程序的安装 |
4.3.2 驱动程序的加载 |
4.3.3 驱动程序的调试 |
4.4 用户服务程序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课题的结论 |
5.2 课题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 |
(9)基于USB接口的光栅信号处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栅检测概述 |
1.2 光栅测量技术的发展 |
1.3 USB 概述 |
1.3.1 USB 技术背景 |
1.3.2 当前 USB 的应用 |
1.4 课题的应用前景和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光栅测量原理及细分电路 |
2.1 光栅测量原理 |
2.2 细分电路 |
2.2.1 SJ740210 芯片简介 |
2.2.2 单端/差分兼容功能的实现 |
2.2.3 四细分电路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系统的功能特点 |
3.2 硬件的总体设计 |
3.2.1 硬件总体框图 |
3.2.2 系统各器件地址分配 |
3.3 单片机硬件电路 |
3.3.1 CPU 的选择 |
3.3.2 单片机硬件电路 |
3.4 细分、计数模块硬件电路 |
3.4.1 8254 芯片简介 |
3.4.2 8254 工作方式的选择 |
3.5 液晶显示硬件电路 |
3.5.1 液晶简介 |
3.5.2 液晶显示器访问方式的选择 |
3.6 键盘处理电路 |
3.7 掉电保护电路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栅数显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的总体设计 |
4.2 单片机软件设计 |
4.2.1 单片机内、外部资源分配 |
4.2.2 主程序的设计 |
4.2.3 初始化模块 |
4.2.4 键盘处理子程序 |
4.2.5 运算子程序 |
4.2.6 送显示缓冲区子程序 |
4.2.7 液晶显示子程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USB 设备端接口设计 |
5.1 U S B 设备端硬件电路 |
5.1.1 PDIUSBD12 芯片介绍 |
5.1.2 设备端硬件电路 |
5.2 USB 设备端软件设计 |
5.2.1 PDIUSBD12 的命令集 |
5.2.2 设备端软件设计 |
5.2.3 USB 的传输类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PCI-1710在驾驶员监控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麻醉机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J]. 刘大海,邹任玲,胡秀枋. 软件导刊, 2020(06)
- [2]基于虚拟现实的轨道车模拟驾驶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张超.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3)
- [3]汽车并联液压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研究[D]. 肖巍. 长春理工大学, 2016(01)
- [4]纯电动客车整车控制系统容错控制策略研究[D]. 殷伟. 吉林大学, 2016(09)
- [5]纯电动客车整车控制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开发及驱动控制策略研究[D]. 田军辉. 吉林大学, 2013(09)
- [6]电机轴承故障诊断[D]. 朱美臣. 沈阳理工大学, 2013(09)
- [7]汽车底盘关键子系统及其综合控制策略研究[D]. 卢少波. 重庆大学, 2009(10)
- [8]基于PCI总线的线切割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D]. 刘成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04)
- [9]基于USB接口的光栅信号处理系统研究[D]. 张婉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5(04)
- [10]PCI-1710在驾驶员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 张婉青.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