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_科技论文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_科技论文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成果论文,转化为论文,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技工作已由依附性的事业地位转变为生产力地位,而且称为第一生产力。其原因是创新贯穿科技工作的全过程,创新是科技工作的灵魂。任何物质产品一旦通过科研成果赋予新意,将会提高其使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导致交换价格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有时甚至引发社会变革。从古到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已作了充分证明。工具的出现,诞生了人类。如果说铜器代表奴隶社会,则铁器代表了封建社会,而随蒸汽机出现带来的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所有这些科技进步,带动生产力发展,使人类历史进入到不同阶段。

时代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正在引起社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任何产业要维持生存、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各行各业都应将科技成果应用到自身产业,在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求得发展。目前国内舆论、形势、市场需求似乎都把科技工作和科技工作者提高到令人崇敬的地位。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着“创新”、“知识经济”,领导们的讲话、文章里也少不了“信息产业”、“上网”之类的新名词,足已证明我们这个民族面临世界科技进步所引起的经济腾飞的紧迫感。亏损企业期望从科技成果中得到灵丹妙药,起死回生;科研单位也期望从科研成果的转化中取得经济效益,使科研事业经费得到补充,科研工作有所发展,科研人员生活有所改善。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科技工作都以得了大量的高科技成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难以设想,如果没有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氢弹、核潜艇,没有我们自己的导弹和卫星,我国能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和这样安定的和平国际环境。

我们的科技成就,我们的社会舆论,我们的社会组织结构,应该很快形成了一个高度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社会,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应该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我国的高科技成果大部来自国有科技事业单位或国立大学,作为需要高科技成果的市场又多半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所有制相同,也就是同一个老板。从理论上讲,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应该不存在任何障碍。既不涉及知识产权的流失,也不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大多数国有企业也会因此摆脱困境,扭亏为盈!

但面对的现实是:许多国有企业扭亏为盈无望,亏损面仍有扩大趋势;国有科技事业单位还是捧着科技成果的奖状或奖牌,迫不得已将成果束之高阁,抱着金饭碗要饭。有时,还是非国有企业对科技成果显得主动、开明一些,以极不相称的低价拿走了成果或从国有单位挖走了业务骨干。

我们的国有科技事业单位,我们的国有企业单位究竟怎么啦?为什么科技成果转化率如此低下?我们国家的企业真的不需要科技成果改造其产品结构?如果真的如此,为什么科技含量并不太高的普通产品,我们过不了质量关?为什么在市场疲软的舆论中,还不得不大量进口许多产品?当前,科学技术为什么起不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呢?问题在哪里?

第一、科研工作的方向、目标与经济发展需要脱节。

我们的科研工作作为国家行为由来已久,多年来沿袭原苏联模式,科研工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国防和研,均属于国家行为、国家投资。而真正能很快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科技开发工作国家投资少,我们的民间产业几乎没有科研投入意识,从民间筹集科研经费,谈何容易。因此,国立研究所要维持其科研工作,还得向国家申请,还得是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研内容定向。除了不多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下海者以外,许多科技人员为了生存,双眼仍然盯着国家的计划,瞄着国家的计划盘子,僧多粥少,苟延残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某些领域,采用不计成本的方式,高投入有可能带来学术水平相当高的成果,甚至领先世界第一流的科技,前苏联的航天科技就是例证。这种方式,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有限的高科技、国防科技领域也许还会采用。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即使转化,其成本也是很高的,这就是前苏联人民为什么不能从他们的高科技成果中得到实惠的原因。

第二、科技工作的工作方式和成果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的工作目的是完成科研任务,从理论上或实验上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其成果形式是数据、总结报告或论文。按现在流行的话说,即软件。其成果的取得形式当然是越简单越好,仪器装置、电缆接线、工作原理等,只要自己明白就行,时间短,成本低,“潇洒”的科研作风,与生产过程的严格管理、质量控制格格不入。

科研工作的评价体系通常如此:如果能够发现一些现象,说明一些规律,鉴定会上得到同行专家的确认,那就是圆满完成了任务,在学术上出了成果。成果发表在有影响的刊物,也会因此获得奖励,研究者也会因为文章和成果的积累获得荣誉和职称。这种成果不是商品,也不需要第二位用户,更谈不上需要顾客的认可。长期以来,鉴定会就成为了科研工作的终点和归宿。

在这种成果评价体系下,其成果内容与产品生产需要脱节,其形式难以直接被产业部门所接受。目前,有些科研单位生产的产品,即使使用功能没有问题,其工艺、外观、包装、形象设计等等,都不敢恭维,更不具有广告宣传能力、营销能力。

第三、科研人才的培养。

科技人才必须具有高智商、坚实的理论基础、想象和创新能力。长期的封闭环境,从杂志缝里找课题,沿着一个研究方向,勤勤恳恳一辈子,这在计划经济下,有助于人才成长。国家保证科研、生活条件,问题显现不突出。现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事业关系也由上下级关系变为契约、合同、信誉关系,如果我们仍然期望青年科技人员还限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培养方式,困难就大了。因为,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就不能改善青年科技人员的生活、工作条件。有能力的青年科技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几年后,业务能力增长,外语水平提高,发现他的能力能够在其他单位获得更高的报酬和待遇,纷纷“跳槽”。无能力的或成长比较慢的青年人又受到铁饭碗的保护,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事业费,难以维持高质量、年轻化的科研队伍,出现断层。

第四、科研工作的个体开发方式。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并不是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无动于衷,确有一些科技人员“敢吃螃蟹”,已明白要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市场所需要的技术,并在产业化上作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四通”、“联想”、“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就是榜样。但这对于具有百万专业科研人员的大中国,太少。

许多科技人员在科研开发中,常选择靠近专业或有基础的课题甚至在原有的纵向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这种选择方式是正确的,所需的新设备少,投入低,加上对原有成果的借用,见效快。但是,这种人力投入与管理方式,促成个体户或夫妻店的形成。如果开发失败,责任单位承担。一旦开发成功,由于中国知识分子也是中国社会的人,小农意识也是根深蒂固,个人把握着技术,单台生产,赚点小钱,难以形成规模,也有可能私下转让或成为“跳槽”的资本。一旦市场看好,其他的人又出现重复开发,同一单位出现相同产品的开发,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市场的恶性竞争。

第五、产业单位的期望值。

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业单位的效益来自于产品的数量,不明白技术含量对其产品以至单位效益的意义,不愿把到手的钱投入科研,因为科研有风险。在通常的眼光下,技术、软件不值钱,不就是一个想法或几张纸吗?具有科研开发能力的产业单位,对买技术又显得心理不平衡,宁可花更大的代价、更长的时间或者失去了市场的机遇,也要自己搞,否则,白养一批科技人员,却没能占有百分之百的知识产权!或者用小恩小惠等不正当的手段,挖走掌握技术或图纸资料的科技人员,侵犯、盗窃别人的知识产权,这常常发生在个体企业。

一些产业单位虽然也有心引入科技成果改善其产品结构,但期望值通常太高。不仅要求不加任何修改就能直接应用,而且要求市场的唯一性。这通常是科研单位做不到的。

第六、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开拓。

许多高新技术产品都是人们从未使用过的,因此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开拓过程是一个引导消费过程,市场营销并不是科技人员的特长,面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营销,更显得无能为力。

此外,不规范的市场,不完善的法制环境,回扣、贪污等腐败现象在商品流通环节中泛滥。对于大规模的仪器设备,通常由国家投资,被投资的单位有时出于非技术的原因,以技术原因为借口,拒绝采用国产高科技设备。这些都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营销造成了困难。

上述种种,表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科技、经济实际上是两张皮,科技工作显现不出市场的需求与归宿。在中国的国情下,发展高科技产业遇到的困难很多,但发展高科技产业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以下方式可以参考:

1.科研工作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得到落实。

坚决贯彻科研工作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确立对我国有实际意义的并且有可能性的项目去赶超,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刀刃。基础科研切忌与先进国家拼资金投入、拼设备、拼硬件,应该选择国内有一定基础,包抬理论与技术基础,而成果又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显示我国科研水平的项目。对于可属于人类共享的成果,发达国家应多尽义务,我们可以采用人员参加方式,技术跟踪,节约有限的资金,用于应用研究开发。

2.设立高科技发展风险基金。

科研工作有风险,在目前的国情下,风险还得由国家财政部分承担。但是,承担风险应有回报,义务与权利共存。国家设立高科技发展风险基金,鼓励科技人员与企业人员联合申请,开发全新的高科技项目,并由所在的科研和企业单位联合担保,成果按一定比例(股份)分享,风险基金投入,单位资产抵押,个人名义担保。所有参与人员计算机存档,包括科研开发、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市场预测)等,无一例外。产权清晰,责、权、利清楚,逐步将科研开发管理的家庭方式、模糊方式过渡到契约化方式、合同方式、现代化方式,各占一定股份。开发成功后的基金股份收入用于补充或扩大风险基金。开发失败,基金承担风险,个人、单位将有失败的记录存档。

3.鼓励科技成果以等价交换或股份方式转移给现有产业。

鼓励科研院所将已经成熟或将要成熟的高科技成果尽快以等价交换或股份方式转移给现有产业,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和产业单位的资源。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科研工作的再投入,科研成果转移的良性循环。当然,科研单位也可以与社会其他资源结合,兴办高科技产业。这对于要解决科研和富余人员就业双重问题的具有独立小社会的大型科研单位尤其重要。它能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条件,引入资金的同时引入了更重要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4.改革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职称体系。

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市场的需求服务。高技术的研究成果只是市场—高技术—市场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研究成果鉴定会,最多表明成果有走向市场的可能。应以真正形成产业、产生效益为标准,以此形成科研工作的评价体系。因此,要废除职称的终身制或以双轨制过渡,以激发竞争,促进走向市场,促进知识更新,以利于人才成长。

技术职称也应政企分开,技术职称应是业务能力的表征,不应有权利的内涵,一般只适用于目前的工作单位内部,不在社会通行,单位可自行决定任免,让职称为事业发展服务。

5.改革必须与政府其他管理办法配套实施,关键在知识、市场、产业、机制、管理、教育等生产诸要素的新的组织与结合。

所有这些设想必须有政府其他部门的管理办法配套实施。改革是人人拥护,人人又都不愿改革自己。“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话好话,事难做。很难设想,只有技术职称改革,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配套,改革的压力只施加于科技人员,显然行不通。

创新是科技工作的灵魂,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科技工作的生命!要保护好生命,还需要管理的创新,营销的创新。民族需要以创新精神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寄希望于高技术产业来带动我们民族的经济腾飞。创新实际上涉及多方位:知识、市场、产业、机制、管理、教育等生产诸要素的新的组织与结合,包括引入某种新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的新的供给来源,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因此,需要整个社会的关心。

科研单位负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历史责任。科研单位应该积极主动地将成熟的成果转移到有关产业。但是,这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因为科技界的“面向”只能与产业界的“依靠”结合,发挥各自优点。当然“面向”与“依靠”都包括利益驱动,从互补中得到互利互惠。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支持,尽快促成这种结合,不要用橡皮图章耍权威,阻碍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管理部门掌握的情况多,可以穿针引线,从中沟通信息,绝对不要搞“拉郎配”,行政命令。更不要强制科研单位与一些亏损企业合并,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亏损企业不具有管理和市场优势,这样的合并只会进一步拖垮科研单位。

6.管理人员当好铺路石。

今天,我们学习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了,就要搞“三个有利于”。邓小平讲的很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首先应该获得解放。由上述可知,这个解放不能靠行政命令,不能单靠科技人员,也不能只靠企业家,而要依靠三方面人员协调动力。科研人员要面向市场,市场营销人员要及时把市场信息反馈给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要当好铺路石,勇于承担责任。上层的领导机关,如果还不得不搞“政企不分”的话,要对创业者保证足够的报偿。领头的创业者在创业、开发的过程中,忍辱负重,承担着巨大风险,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他们的心态不平衡,将是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悲剧。

我们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发展得快一点,少走弯路,就要正视客观现实,还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虽然,各国有自身的特点,别人的经验有它特定的生存环境,虽然也“天有不测风云”,东南亚、韩国也发生了金融危机,但就总体来说,这些地区还有美国和欧洲等,它们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要实事求是分析自己,实事求是地学习别人的经验,把握好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关系,使我们的决策更符合客观实际。

标签:;  ;  ;  ;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