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回归会计实践的中间环节_会计论文

会计理论回到会计实践的中间环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论文,环节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理论回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一个哲学命题,但它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会计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原始的规模小的印度公社”里就有了记帐员,这表明在原始社会里就有了会计的萌芽。15世纪末期标志着近代会计起点的意大利人卢卡—巴其阿勒有关复式记帐论著的出版,到本世纪现代会计的蓬勃发展,只有几百年历史。现代会计与几千年前的记帐相比,在内容、方法、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涉及领域的范围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在会计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人们不断总结,不断由实践升华,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会计理论。现代会计要满足以价值的形式来描述经济活动,并对其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换取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劳动成果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会计理论对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必须重视对会计理论到会计实践的中间环节的研究。

认识过程的方法论认为:从实践到认识要经过目标确立、提出问题、形成理性认识三个阶段;而从认识回到实践则要通过认识评价、理论转化、实践检验三个阶段。认识评价及理论转化都属于认识回到实践的中间环节。对理性认识进行评价,涉及理论与主体需要的关系、理论与客观实在的关系、理论的内部逻辑关系。因此,评价理论的标准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即价值标准、事实标准、逻辑标准。通过评价对理论认可后,还必须进行理论转化。将经过评价的理论转化为可实施的具体方案,然后加以实施,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最终标准。从会计理论到会计实践,要经历下述中心环节:

1.对理论的评价,即对现有会计理论价值的再认识。理论的价值,表示了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当某一客体(理论)的属性能满足主体(人们)的需要时,我们说它是有价值的;当一种理论不能满足人们需要时,它表示为无价值(或负价值)。不同的会计发展阶段,人们在理论回到实践的活动中,由于会计环境的变化,某些原有的,在当时评价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会计理论,受到环境变化的冲击,不一定能完全满足现在客观需要。因此,评价过程就是对价值的再认识和对原有理论的修正过程,例如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对会计要素(如资产)、会计确认标准(如实现原则)、会计计量基础(如历史成本)、会计报告(如资产负债表结构)等会计理论所产生的冲击,使得人们在制定有关“金融工具”具体会计准则时,必须对上述会计理论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这是从会计理论回到会计实践过程的第一步。

2.理论转化,即将经过评价、确认为有价值的会计理论或经过修正确认适用的会计理论转化为可供实施的具体方案。例如:根据会计假设和基本会计准则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按照复式记帐理论设计帐务处理程序等等。

会计理论回到会计实践的中间环节,是由认识主体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主体自觉运用物质和精神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发挥认识改造客体的作用。但这些努力是否有效,必须经过客体的检验。因为客体是在人们意识之外,虽然能为主体的意识所认识,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只有经过客观实践的检验,才能完成理论回到实践的全过程。

会计方法包括了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三大部分,现以会计核算为例:从会计理论回到会计实践,必须经过以下环节:

综上所述,由会计理论回到会计实践的中间环节,就是对会计理论进行评价、完成会计理论转化的过程。通过将会计理论转化为各种实施方案(如指导制定具体会计准则、帐务处理程序、成本计算方法等),对会计实践进行规范。在理论转化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重视理论转化前的价值评价

由于会计要以价值的形式来描述企业的经济活动,而经济活动本身千变万化,使得会计环境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进行理论转化前,要将理论放在当前的或今后可能的会计环境中进行评价,并明确其符合现在环境的定义。只有那些与客体相适应的理论,才有转化的价值。否则,将给理论转化留下大量难题。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的制订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1988年5月,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召开了一次专题讨论会,认为应为金融工具制订一个国际间协调的会计准则。同年6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成立了由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的专家组成的项目委员会,该委员会力图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金融工具的定义及范围,进而探讨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计量、信息揭示问题。由于近几年金融工具发展迅速,衍生产品层出不穷,金融工具的有关理论与当前不断变化的环境难以融合。从1988年项目委员会开始运作——虽然于1991年9月和1994年1月两度公布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征求意见稿(ED40、ED48)——直至1996年初才正式出台《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但有关理论问题仍未很好解决。因此,该准则的实施并不象其他会计准则那样顺利。从《金融工具》准则步履艰难出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理论转化前的价值评价所留下的问题,给下一步工作——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理论转化,理论到实践中间环节的第二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理论转化前的价值评价是优化具体方案的前提条件。

2.重视理论转化中的实践意义

理论转化,是从会计理论回到会计实践中间环节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具体方案,必须符合相应的客观环境,才能使方案切实可行,真正运用于实践。必须充分认识客观存在不为人们主观意志而转移的特点,才能达到理论转换的目的。否则,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进行理论的转化,却不能很好完成指导实践的任务。因此,在理论转换过程中,必须重视由理论转化而来的具体方案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例如,期货交易是一种高风险的操作,金融界一直呼吁加强期货风险的监管。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期货》(征求意见稿)在风险监管方面,运用了会计理论——基本会计准则中的谨慎原则,这毫无疑问是非常恰当的。但是,在理论转化——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中,对实践的规范考虑欠全面,《期货》准则(征求意见稿)中,虽然将会计理论中的谨慎原则转化为有关条款,对期货经纪公司和期货结算公司计提风险准备金,但对期货风险的第一承担者——期货投资公司,却放弃了谨慎原则的转化,未规定期货投资公司计量风险准备金。有的省市不得不自行规定期货投资公司提取风险准备金。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是,作为在全国范围内规范会计工作的具体会计准则,由于理论转化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客体的存在特点,不得不使理论转化这一中间环节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若各省市都自行规定期货投资公司计提风险金的基础、比例及方法,《期货》会计准则在这方面将不能起到很好地对实践进行规范和约束作用。

根据上述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理论回到实践的中间环节对会计理论发展和会计实践指导的重要意义,只有提高运用科学方法的自觉性,更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更合理地改造世界,使现代会计在经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标签:;  ;  ;  

会计理论回归会计实践的中间环节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