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成功的新加坡国有企业_新加坡经济论文

一家成功的新加坡国有企业_新加坡经济论文

成功的新加坡国营企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国营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加坡的国营企业在当地称为“和政府有联系的公司”)Government-Linked Companies),本文中简称为“政联公司”,指新加坡政府拥有对投资股份控制权的公司。政府投资一般占公司资本的1/4以上。政府通过某个控股公司,主要是淡马锡及新加坡科技集团公司等对政联公司实行有效的控股。在所有的控股公司中,淡马锡是最大的一个。

一、政联公司的产生

新加坡政联公司的产生有着它特定的历史背景,是时代的需要。

1965年,当新加坡刚取得政治独立时,国内经济中服务业占绝大多数,而制造业则相对十分薄弱(新加坡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1961年是11.5%,1980年是29.1%,1992年是27.9%),而且英国的消费占有一定的份额。1967年英国消费占新加坡国民生产总值的12.7%,提供了3.8万个就业机会,占劳动人数的20%。但随着英国势力的逐渐撤离,以及继之而发生于1967年至1971年的“苏伊士之东”军事冲突等,严重损害了新加坡的转口贸易和制造业。

为了冲出困境,新加坡政府放弃了在当时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十分时髦的进口替代政策,而是在没有多少工业保护的情况下,选择了自由贸易和开放投资的策略,以鼓励来自国外的直接投资。更重要的是,李光耀总理领导下的新加坡政府决定,在没有私人资金作后盾的战略性领域中培植自己的工业。因此到现在为止,新加坡的大船厂中除1家外,其它全部都是由政府控制的。这在当时是主要基于以下二个政治目的:一是优先考虑保持就业率,因为当时工潮仍然对政府有很大威胁;二是保证一些主要食品的供应,也借以保持合理的市价。直至今日,新加坡的食糖仍然由国家垄断。

到了七十年代,新加坡政府就设法超越基础工业范围,成立自己控制的公司。国家航空企业——新加坡航空公司(后来政府出让了部分资本),就是1972年成立的。新加坡技术控股公司也是七十年代成立的,其前身是胜利公司,现已发展成拥有5大集团组织,总共有50多个跨行业企业。新加坡科技公司在初建时纯属国防工业集团的一部分,而且完全是信赖政府下达的合同生存,但现在,整个集团的绝大部分已转移到民用工业,并和私人企业联合起来拓展业务,主要是投入高精尖技术领域。

但是在这个时期,新加坡政府对于那些私人企业已有牢固建树的领域,如零售业,往往予以回避,不允许政联公司和私人企业竞争,而允许政联公司(当时至少有7家),如新加坡炼油公司、新加坡石化生产贸易有限公司等,和跨国公司进行市场竞争。同时,政府对外国商人在新加坡投资采取了鼓励政策,外资纷纷涌入国内电子业、电力设备、电脑及通讯设备生产等行业。政府还逐渐对科研加大资本投入(目前新加坡科研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加强劳动者就业培训工作以吸引有关领域的投资发展,也不断扶植国内私人小型电脑公司。但政联公司并不在发展蓬勃的电子与电脑行业与外国公司激烈竞争。因此,外国公司在新加坡大力发展制造业,目前,外国公司在新加坡的制造业中已有75%的份额。上述这些举措,对新加坡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在经济波动中成长

1985年新加坡的经济出现衰退,增长率从1984年的8.2%猛跌至1.8%。政联公司也和新加坡的许多其他企业一样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政联公司涉足较深的不少工业部门,都经历了严重的需求不足,一些小型的政联公司,如纺织厂、造纸厂等都纷纷倒闭。

1985年3月,政府宣布有意对许多政联公司实行私有化,并以此减少政府在实业界的作用。官方的公共部门投资转让委员会在1987年的报告中列举了政联公司私有化的三大举措:1、从私人经济固有领域的商业活动中撤出;2、深化及扩展新加坡的股市;3、减少与私人经济部门之间的竞争。

该委员会号召对包括新加坡国际航空公司、新加坡发展银行、胜宝旺船厂及海皇轮船公司等在内的9家企业进一步私有化。还号召转让32家公司和4家法定机构的资产,其中包括新加坡电信公司、港务局、新加坡民航以及公共事业局。

这样,在这次私有化运动中,不少新加坡科技公司都从政联公司名单上被排除。仅在1993年就有5家政联公司挂牌上市,包括吉宝银行、新加坡造币厂。到1993年11月,连庞大的新加坡电信公司售股集资也达11%的资产,折合40亿新元,约25亿美元。

但是,只有个别例外,新加坡政府对政联公司要实行绝对控股,政府最少控股30%。此外,新加坡不允许任何个人拥有5%以上的公司投票权。而对外国持有者也有限制,外国持有者持股总额不得超过15%。因此,私有化的政策和运动并没有明显地降低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新加坡政府于1994年宣布,要在今后若干年内有计划地拍卖一些大型政联公司,有百腾置地公司(房地产巨头)、莱佛士城(购物及办公大楼)以及新加坡特许工业公司和新加坡科技工业公司等政联公司的部分资产。还有一些巨大的法定机构也会挂牌上市,这些法定机构有新加坡地铁公司、港务局以及新加坡民航局下属的机场管理经营机构。

因为有政府作后盾,所以政联公司能够安渡经济波动,而且取得了显赫成就。电信公司和航空公司都是盈利较高的企业,在1992年亚洲盈利最佳公司中分别排名第18位(6.17亿美元)和第24位(5.22亿美元)。新电的投资回报在亚洲排第6位(19.5%),而新航则是世界上在90年经济动荡中还能不断拓展业务的有数的几家航空公司之一。仅以下列大型政联公司为例,1992年政联公司在银行的积存为:新航22亿新币,吉宝6.66亿新币,新报业控股3.87亿新币,海峡贸易3.06亿新币,胜宝旺2.5亿新币。和世界上所有其他半官方机构相比。新加坡的政府控股公司是了不起的成功者。

总的说来,八十年代以来,政联企业在新加坡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增强了。1974年,这类国营企业包括其子公司在内,只有180家,1992年达到566家。1990年,所有的政联公司的雇员总数达到83700人,占全国劳动人数的5.5%,并获得92亿新元的销售额,折合51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7%。据政府估计,这类国营企业,加上法定机构及政府的其他活动综合在一起所组成的社会公共经济成分,在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

三、政联公司成功的原因

新加坡的国家资本主义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使政联公司获得了成功,主要原因有:

1.政府的财政盈余及强制性的储蓄体制(最引人注目的是公积金制度——也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包括政联公司在内的所有当地公司都可得到充足的低息贷款。新加坡金融局还通过控制新元的逐步增值,而使新加坡的经济通胀率保持在低水平上。同时政府部门又相对地十分清廉,促进了办事的效率。

2.政府强制政联公司必须严格遵循自负盈亏的原则。除新加坡汽车服务公司外(也包括公共组屋局和地铁公司之类的法定机构),政府给予政联公司的补贴微乎其微,甚至是分文不给。政联公司的职工聘用完全根据实际需要出发,人浮于事之类的闲职受到普遍的谴责。

3.政府善于充分使用精英人才。政府机构注重功利,拥有尖端智能人才,对人才一经物色便早早地以奖学金作为鼓励帮助他就学,以十分丰厚的薪酬为吸引,使之服务于政府。在官方部门任职的高层精英人才,通过派入政联公司董事会,为政联公司服务。

4.政府只向政联公司提供方向性的原则指导,不干预公司的日常性事务。政联公司真正的控制权掌握在企业的管理层。这些人在新加坡往往都是技术行家,而不是金融分析家。掌管公司的政府官员在上层就是内阁,除非企业经营亏本,否则从不干涉企业的内部经营活动,亏本的公司经理会被解雇。和一切其他企业一样,所有政联公司都必须向商业性银行申请贷款。商业性银行才是这些国营企业的真正控制者,至少说,他们比政府的控制更多或更严。

由于政联公司是由地道的行家管理,决定一切的是市场经济,国民经济又是良性循环,使得政联公司得以一直赢利。总的说来,政联公司比当地私人企业盈利情况好,但赶上跨国公司的效益。1991年政联公司的平均资金盈利率为5%,跨国公司是9%,而当地私人企业只有2%。

新加坡的政联公司与当地的私人企业比,具有许多优势,因此占据了主导地位。据估计,公共经济部门占全部经济的60%,跨国公司占25%(在制造业方面占75%),私人企业只占15%。政联公司的优势有:土地占用优先,贷款方便,对劳动力有吸引力(包括各级管理人才)。此外,政联公司能得到一些政府内部关系和信息。虽然新加坡政府对此竭力否认,但是政联公司能较方便地获得银行的资金信贷支持这是事实,因为除了政联公司的规模较大,业绩良好,政府那种“太大了不能垮”的潜在支持,在吸引优惠的银行贷款方面确实起着一定作用。

四、政联公司新的使命——向新区进军,向高科技挺进

新加坡国营企业所取得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本国永远是强者,更不用说一定会成为国际市场上的赢家。有些分析家认为,到2007年,新加坡电信公司将失去对基本服务的垄断权。

随着1994年政府宣布推进新加坡的海外投资,在新加坡政府的帮助下,以政联公司为主导的财团正和私人企业联合起来,打入亚洲的新兴市场。吉宝集团属下的远东造船正在中国和越南寻找修船业方面的投资机会。新加坡电信公司也咄咄逼人,在菲律宾、斯里兰卡及澳大利亚等国夺得多项服务合同。吉宝集团在李光耀资政的鼓励下,正率领由18家新加坡公司组成财团,包括吉宝的实得力置地公司、新加坡科技及裕廊环保工程等多家政联公司,大力开发70平方公里的中国苏州工业园。该项目的初期阶段投资需7000——8000万美元。1993年11月吉宝也在仰光动工兴建一座耗资5000万美元的宾馆。而新加坡科技集团则在缅甸首都投资兴建一家2000万美元的饭店。

目前,新加坡的政联公司和私人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愈演愈烈。胜宝旺集团正和印尼及某些外国公司联手,大力开发卡利门岛附近的大型加油站建设。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各分支机构纷纷在国内外的军用民用飞机及发动机的维修业务方面进行投资。但是,一些完全为政府服务的政联公司,要实现这种转变就相对困难。如,新加坡政府一直极力试图让以国防工业为主导的新加坡高技术集团的下属投资公司及分支机构向高科技商业领域发展,但至今一直亏本。

标签:;  ;  ;  ;  

一家成功的新加坡国有企业_新加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