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工贸技师学院,山东 烟台264003
摘要:新形势下,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提升生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关于提升各类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能力的相关学位论文、期刊论文等文献进行检索并归纳,概括总结出当前国内中职院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学校产学研建设以及环境层次对中职院校学生“双创”活动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得出适合中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措施方法。提出了学校应当将"双创"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政府应该建立并完善"双创"教育体系、社会应该加大与地方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等相关对策建议。
一、背景及意义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动力,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值“一带一路”历史机遇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机遇,需要大批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善于以创新创业实现职业突破的技工人才。
新形势下,创新已经成为了发展的代名词,也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创业,也是一种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充分调动人才的创造力,不仅解决创业者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是破解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就业难题的关键。所谓的创业教育,是以学校的教育活动为主体,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使其在踏入社会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岗位需求、尽快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对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教育,不仅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反过来也能促进学生对职业素养的再认识,促进学生补齐短板、提高就业能力。因此,在中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上,它们是有机结合的人才综合素质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面临着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期、以及国际国内各种矛盾交织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毕业生就业问题己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重大制约因素。在中职院校实施就业创业教育可以极大地促进人才的创新与发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教育,能够较快地帮助学生理顺创业的基本思路,养成创业思维,初步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与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表现出更加优越的适应能力,较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社会效益包括:(1)社会就业问题的缓解;(2)中职院校教育效果的体现;(3)中职院校良性发展;(4)社会人才梯队的丰富完善。
二、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现状以及与其他层次类别学生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中职院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主要承担培养中等技术人才、为社会提供生产、服务一线的合格技工和初级职员的任务,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普遍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各级各类应用人才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普遍感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生学习有基础”。学生的就业率(包括创业成功率)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与其他层次类别学生相比,中职院校学生就业比较优势的成因在于:
1、良好的软硬件设施
软件方面,中职院校对教师的要求与普通高中教师有所差别,一方面要求教师专业知识很强,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学校通过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以及各个学校、城市、省份组织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比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硬件方面,中职院校普遍拥有实习中心、专业车间、实习基地等,而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是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还精心安排专门的实习教师带领学生到一线实习。另外还会举办各种专业的技能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增强操作技能。
2、中职院校定位准确
中职院校办学的最大特色就是瞄准社会需求。其办学理念就是针对社会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开设相关专业,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积极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3、课程设置社会化
职业教育要提高学生今后持续发展的潜力,需要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承载着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反映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学校管理水平和师生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科学的课程设置,支撑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无缝对接”,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等,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创业成功率和就业率的提高。
4、校企联合、顶岗实习促进就业
校企联合模式,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学直接贴近生产服务一线。这样不但能直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第一时间掌握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校企联合整合了学校和企业两大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即“把课堂搬到工厂,把车间搬到校园”。顶岗实习是职业学校的又一办学特色。学生在毕业前就到企业顶岗实习,比其他求职者抢先一步占领就业资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学生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毕业后顺理成章的转为正式员工,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大大提升了职业学校的就业率。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大学招生规模的大幅增加,加上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导致的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国际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创业难度加大,中职院校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创业压力。从部分中职院校自身因素分析,也存在以下问题:
4.1、很多中职院校还存在着教育理念比较落后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不够明显和清晰,没有把创业工作与学生的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学校的实践创新平台和配套软件建设不足,无法为有想法的学生创业群体提供足够的软硬件支持,而且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没有真正和学校的教学体系进行融合,创新教育往往处于一种独立的状态,没有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体系中。因此创业活动缺乏根本性的创新性意义,有一些创业活动没有进行市场化的调研,从而导致创业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同社会的需求不符。
4.2、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创业意识普遍不太强烈,大部分学生比较追求安逸,甚或认为自己年龄还小,离创业还早;还有部分家长对创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信心不足,对正常的失败缺乏承受力。因此,学生群体的创业意识、主动性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4.3、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仅仅是针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培训,没有把创业想法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之中,缺乏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甚至不能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职业适应、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培养中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创新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等多方面,因此,学生应当加强自身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针对自己的创新想法和特点来开展创业计划,经受创业实践考验,逐步提高适应岗位、创业创新的素质能力。
中职院校学生的创业素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定的意志品质;(2)扎实的专业技能;(3)丰富的创业相关法律、人文、管理等知识;(4)一定的创业实践技能甚至是一定的创业失败的经验或体会;(5)对创业环节的各种可以利用的因素较好的把握和运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重点关注和解决好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创业成功的要素;二是遵循科学的规律;三是正确看待失败。
四、培养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方法
我们在实践中,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养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1)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素质和认识水平;(2)制定科学可行的中职院校学生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方案;(3)营建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发挥合力创建的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规避化解中职院校学生创业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方面,我们认为关键点在于:一是实验平台的广度和深度;二是政府、社会、家庭支持的力度;三是创业实践的容错和纠正、补救措施;四是就业创业指导的科学性、有效性。
五、培养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科学评估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固然用创业成功率、就业率数字来衡量更直接,但是不能反映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潜力和长期状态。我们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教师、课程、学生、平台为主体,通过创业实践过程中的相关可评估指标描述中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依据。
六、结论和前景展望
课题研究中,我们以烟台工贸技师学院创业教育模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调动学生参加创业活动的动力、提高他们就业创业的素质能力,让学生通过创业方面的比赛,将创业融入生活。理清了烟台工贸技师学院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另一方面,可以为其他同类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段宏韬,卜穆峰.“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18(10):61-63.
[2]邹春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14):84-87.
[3]刘海燕.高职院校90后大学生创业能力实证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8(10):147-148.
[4]张少飞,刘勇.山东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探析[J].价值工程,2018,v.37;No.501(25):263-264.
[5]孙旭春,赵杰,王昱淇.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科技风,2018(12):226-227.
[6]刘万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8(10):183-184.
[7]信息时代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芮国星.陕西师范大学,2014.
论文作者:孙焱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0
标签:学生论文; 中职论文; 能力论文; 院校论文; 社会论文; 学校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