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存在的城市内涝问题,通过在城乡规划体系中融海绵城市建设方法以及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本就针对海绵城市建设在城乡规划中的实施路径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乡规划体系;实施路径
引言
海绵城市就是实现城市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在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情况出现时能够良好的适应。低影响开发和人工措施的结合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生态优先等原则是建设遵循的主要原则。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应考虑城市内涝问题,在保证内部排水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存储、净化和利用。而低影响开发就是指在最大程度保证当地原有水文特征的情况下实施开发。
1研究思路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各大城市的内涝以及水污染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而海绵城市的建设方法就是为了实现城市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让城市在面临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弹性,同时也有利于城乡规划体系的完善。简单总结来讲,海绵城市建设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保护性开发“海绵体”
针对城市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湿地、湖泊、河流等大自然原生态海绵体,应予以妥善的保护。低影响开发也因此成为了城市开发工作的主要手段,通过结合周边的有利条件进行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2)水文干扰最小化
为了保护区域内的水体和河道不受污染,可以设置人工草沟、湿地、下沉式绿地等人工海绵体,从而实现对径流峰值、径流污染以及径流总量的控制。
(3)统筹协调
在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纳入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协调和衔接各个规划,从而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更准确的指导。
2海绵城市在城乡规划中如何实施
2.1总规定目标
首先,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在规划编制开始阶段。再者,结合城市的土地利用、市政环保、生态保护、水系绿地等相关内容,根据设定的降雨量目标为城市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工作制定实施的策略、原则以及区域,从而确保城市降雨量目标设计、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另外,还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和内容纳入到城市水系、排水防涝、绿地交通等专项规划中。
结合我国当前海绵城市的实际情况,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中,将水域面积率、绿地率等各种指标作为基础,将城市峰值流量控制率、年径流量控制率等指标纳入其中,具体可参考一下给出的要点:
(1)优先保护水生态敏感区
针对河流、湖泊、湿地以及坑塘等水生态敏感区,这些区域也是城市的天然海绵体,应将这些区域纳入到空间管制中的限建区或禁建区中,并对城市的蓝线进行严格的划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在城市海绵建设过程中,应在城市水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以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之间做好衔接,从而保证城市原有水体环境不被破坏。
(2)集约式城市开发
通过控制城市的规模和确定城市空间的增长边界,从而避免由于开发造成的破坏,这也是实现了对城市生态空间的合理保障,通过这种集约式的开发可以实现城市的有序蔓延。
(3)确保合理的透水面积
就我国当前大多数曾是来看,城市的地面硬化程度较高,于是难以快速的渗透,而这也是造成城市内涝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应确保透水路面在城市中的比例。
(3)合理控制地表径流
针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区域,应确保当地的分区方式,从而对雨水的排水区予以确定,并对自然径流通道进行修复和保护,并通过人工建设雨水湿地、下沉绿地、植草沟等方式将分区的雨水汇集起来,从而实现对地表径流的控制。
2.2控规定指标
通过相关专业在控规层面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协调,运用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等方法,针对总规和上级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要求和目标在控规内容里进行分解和细化。在提出绿地率、建筑密度等指标的同时,对各地块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率、绿色屋顶率等指标也要予以提出,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将这些作为规划设计条件。
(1)应明确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
针对城市总规以及专项规划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应将规划用地分类的比例和特点作为依据,在控规中进行详细的分类和分解。同时,应依据已建区、新建区、改造区等地块分区来设定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
(2)合理组织地表径流
将汇水区的划分作为依据,对地块中建筑道路的竖向和布局进行协调,从而在周边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中有组织的汇入地块的地表径流。同时,应确保城市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汇水区之间的充分衔接,从而将低影响开发设施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统筹协调
根据地块实际情况,确定地块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及其规模,合理布局地块内规模较大较为复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2.3 修规定坐标
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应在上级总规和控规的约束条件下,绿地、道路、排水等相关部门配合,制定合理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布局方案,具体落实这些设施的类型、布局、规模、建设时序以及后续资金安排等,保证达到低影响开始设施的目标。另外可以通过水文水利计算或者模型模拟,明确建设项目的控制模式、比例及其具体量值等,更加准确的指导地块的低影响开发建设。
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知,目前我国正大力开展城市化建设工作,而在工作的逐渐开展过程中,城市的水污染、内涝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这些也成为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方法逐渐应用到了城市化建设工作中,并逐渐融入到了城乡规划体系中。上述文中对海绵城市建设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实施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希望对我国城市化建设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孙立 靳林强. 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0(S1).
[2]杨超亚. 海绵城市建设在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实施路径研究[J]. 智能城市,2018,4(21):1-2.
[3]张涛. 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智能城市,2016,0(10).
[4]刘阳周. 城市建设对城乡规划体系的实施路径[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3):60.
论文作者:王青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径流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地块论文; 雨水论文; 内涝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