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宇宙核演化规律看哲学总体性原则的发展_哲学论文

从宇宙整体的核演化规律看哲学总体性原理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体性论文,宇宙论文,规律论文,哲学论文,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随着科学的重大发现,不断深化和发展。马恩以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为基础,批判汲取了德国古典哲学中“总体、系统”的有价值遗产,提出了哲学总体性原理,列宁表述的原子、电子层次上“物质深邃无限性”的新原理,就是从核时代原子核微观粒子层次上对哲学总体性原理的具体新发展。当代,宇宙整体核演化规律的发现,揭开了宇宙总体系统结构中熵的双向演化的内在机制,信息科学和信息高技术的发展,已有条件提出解决普遍的哲学熵和作为熵原体的宇宙熵的关系,哲学熵是哲学和信息高技术对宇宙熵的触动地、社会性的反映,表现了人改造社会特有的能动性,哲学熵总体性原理对推动现代唯物主义和科学辩证法体系的发展,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整体综合”,制定了全局性的科学决策和全球的生态保护政策都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取向。

一、总体范畴和方法在核时代以前的发展

总体范畴和方法在中外科学和哲学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易经》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和科技发展和总体思想紧密相联,〔1〕但直到近世资本主义大生产诞生, 在实验自然科学和近世哲学的推动下,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才提出接近近代自然科学宇宙“总体”的范畴,初步形成宇宙总体演化的自组织规律。

(一)德国古典哲学中“总体”范畴的提出和宇宙(物质)总体系统自组织演化思想在哲学中的推广

1、康德的宇宙学总体范畴和宇宙总体演化。其一, 康德依据天体望远镜关于河外星云的实测资料(在十八世纪末仅能模糊观测到聚集成团的星系的轮廓),首次从宇宙整体的无限发展与有限的统一中提出宇宙“总体”范畴,使“系统”、“自然界”在宇宙学中统摄于“总体”。他写道:“但事实上,因为在永恒的时间延续中所留下的其余部分总是无限的,而已经流逝的部分则是有限的,所以已形成的自然界的范围在这样一个总体中永远只是一个无限小部分,这个总体含有未来世界的萌芽并在力图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摆脱混沌的原始状态而发展起来。”〔2 〕康德不仅把宇宙时间的无限流逝和有限的部分发展在总体中统一起来,为现代哲学总体范畴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而且从宇宙发展的新视角,解释了总体的有层次的系统结构,看到总体性或系统的“关联性”,提出总体具有生成新系统的无限的能力,新系统不断增强总体的结构性,现今的自然界不过是无限的总体的一部分;其二,他继承和发扬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总体原子宇宙论,提出总体的宇宙一元论的自组织演化说(即史称的“星云假说”),用系统的外部环境的“力”的输入,第一次打破牛顿的封闭的天体力学系统,从宇宙开放系统的新视角,来研究物质引力与抗力的动态统一,“总体”的自组织功能和自身更新永恒发展的内在机制。他写道:“自然界既然能够从混沌发展到秩序井然,系统整齐,那末在它由于各种运动衰减而重新陷入混沌之后……自然界同样又会从这个新的混沌中很容易恢复起来……再由补充的力来使它们重新发生作用,按照同样的普遍规律而相互制约,以达到和谐一致,从而又出现原来的结构……”。〔3 〕这是在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发现之前,他对宇宙总体由混沌到有序,再由有序到混沌和更高世界系统的双向混沌有序自组织演化图景的科学描述,也是宇宙哲学在核时代以前达到的最有价值的成果;其三,他已看到宇宙总体演化规律是沿着螺旋式的否定之否定的阶梯不断前进的。宇宙通过淘汰旧天体系统更新旧结构,产生更新的天体系统,使宇宙总体实现“永恒的生命”的无限发展。康德寓意深刻地写道:“每一有限的事物都要扮演死亡的角色,但永恒的物质运动又在被埋葬于一片混沌中的分散星际物质作用下又创造出许多新世界”。他以埃及神话中的不死鸟、“火凤凰”为喻形象地说明她之所以自焚,是为了换来宇宙的青春,因为“每一个日臻完善的世界都有逐渐趋向毁灭的倾向。这种倾向也可成为保证宇宙还会在别的地方重新产生许多世界,以补偿它在一个地方所受损失的一个理由……并至少证实了自然界生生不息,永无止境。”〔4 〕他已看到宇宙的盈亏是互补的,正是这种总体上的互补性才使宇宙丰富多彩,不断创新,保证自然界的永恒的发展。这里已潜载着宇宙熵(包括正与负的双向演化)的自组织功能及统计概率的新测度的猜测,并为辩证唯物论的新的物质总体观建立了宇宙学的科学起点。

2、总体观念在哲学中的扩展。 康德的“总体”宇宙演化定律是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在宇宙学中的创造性发展,在认识论和先验辩证法体系的研究中,他试图用总体观念剖析知性的“先验统觉”的自我意识的创造性活动的作用,把认识主体的创造作用提到新的历史高度。他作为科学家,深信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是人类理性的伟大胜利,既不象经验论那样囿于感性材料,也不象唯理论那样片面执着于理性认识,而着重从总体上批判考察了由感性到知性(主要指形式逻辑的认识功能)再上升到辩证理性的全过程。撇开他的先验主义的无稽之谈,不难发现,他提出的由知性、理性到辩证理性的认识的全过程是以总体的自然界的认识为模本的。他从总体观念来探索范畴由个别到特殊再上升到一般的正、反、合的综合过程,把范畴看成三位一体的辩证综合,而作为第三项的范畴是前两对范畴的更高的综合,提出了世界总体矛盾的认识上的“二律背反”,客观上为黑格尔“整体的生命”的系统发展观和总体性的否定性思辨辩证法的诞生开创了理论前提。因此,黑格尔称康德是“近代辩证法的缔造者”〔5〕。他深知哲学对认识、把握世界总体、 本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把重点放在研究更高的辩证理性对世界本体(物自身)的认识。但由于他不懂得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不顾科学的已有水平,把对“自在之物”即物质总体的认识推到道德、宗教和美学领域,幻想凭借“绝对道德命令”和“最高的美学判断”就能认识世界本体,达到对世界总体的最完备的认识。撇开康德贬损科学、提高宗教信仰、调和唯物和唯心的做法不谈,科学地、全面地揭示总体范畴所蕴含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多层次内容是康德时代的哲学和科学文化所达不到的。但他以近代科学为基础对“总体”的唯物主义的宇宙学发展规律的研究及对近代辩证法的思维活动的总体思路开创性研究无疑是核前时代的重要思想成果。

(二)黑格尔在“观念”辩证法中对总体范畴的发展

总体范畴及其方法是黑格尔建立概念辩证法的总的指导思想,他是有伟大历史感的思想家,汲取中、西哲学中的总体发展思想,〔6 〕把总体的否定性的时代发展观赋予他的核心范畴“观念”,使“观念”又在他的哲学史、精神现象学、逻辑学体系中进行哲学“洗礼”,使古代辩证法上升到近代总体发展观的新阶段。其一,对黑格尔影响最直接的是康德的宇宙总体观,用思辨的哲学来改造康德,以斯宾诺莎关于“否定就是规定的命题”来充实总体自然观的结构,使总体观念提到普遍的哲学方法的高度。他把人类哲学史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只有按“观念这一全体的思想”才能全面揭示哲学史的内在价值。假如我们离开整体的联系,离开世界文化和哲学,“我们就只见部分而不见全体,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只见许多的哲学系统,而不见哲学本身……”,〔7〕其二, 其否定性辩证法的实质和“灵魂”就是总体观念的“整体的生命系统”的扩展。他在《精神现象学》中把否定性辩证法概括为“整体的生命”的系统发展观,从总体系统发展的深刻的哲学反思中把他陈述的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体系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以花为喻,植株、花蕾、花朵和果实这些植物生长全过程的诸环节是“整体生命”,而形而上学却把这些相辅相成的发展环节割裂开来了,“看成是互不相容的东西”。但恰恰是“这些形式的有机统一才构成整体的生命”。〔8〕他把否定性的螺旋式上升运动赋予总体, 这突出反映了总体辩证法的时代进步精神。他已看到一个新生世界作为一个全体还是不完全的,因为开端只有继承过去并扩展自己后才能真正重返“发展的总体”。一株橡树苗预示着绿色的生命的“开端”是橡树的基础,但它只有生长成枝叶茂盛,树冠高大的橡树才能说重返圆满“发展的总体”。其三,他的《逻辑学》,即通称的《大逻辑》是“整体的生命”的系统发展观的有层次的扩展和系统整体的发展,使其思辨辩证法扩展为观念的总体的系统。这里,他专门考察了“总体范畴”。他视总体范畴为“本质论的最高范畴,统摄(经过扬弃)质、量、度、否定、矛盾、扬弃、现实、必然、因果关系、偶然关系于自身,并从个别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历史统一中具体考察了总体范畴的生成过程的三个阶段,“刚建立起来的有”,即单纯的整体,意指古代刚建立的直观的总体概念,相当于他的“纯有”,即“没有规定性的有”,属个别性的经验的认识,“还是被动的实体”〔9〕。后来, 伴随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开始揭示宇宙演化的总体规律,这时,对总体的认识已达到特殊规律性,意指康德的星云假说所揭示的宇宙总体演化规律。而在他的总体的系统辩证发展观中个别性、特殊性都融汇为总体反思的一个环节并在“总体的普遍性反思中达到真正的同一”。这样对总体的把握才摆脱了被动的必然王国而达到绝对精神的自由的王国。总之,黑格尔对总体范畴的论述是晦涩的,完全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但其中毕竟凝聚了人类认识史对总体范畴的哲学的深刻的反思,把辩证法的发展规律和范畴统摄于总体,这份重要遗产经过改造对科学探索现代唯物主义的总体性原理仍有现实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性原理在十九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形成

(一)马克思、恩格斯在时代科学基础上对总体范畴的新发展

康德、黑格尔的接近科学的总体发展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总体性原理的重要思想来源,但这一原理不是以往哲学有价值思想的简单继承,而是在十九世纪伟大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在创立彻底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发现科学的社会历史观之后,对辩证唯物论的物质观的方法论的深化。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使物质总体范畴置于不可创造、不可消灭的现代科学基础之上,使总体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达到科学的统一,而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使总体范畴第一次成为反映自然界与社会总体发展的完备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揭示的关于自然社会的普遍的思维规律使自然界社会以及反映客观世界发展的辩证思维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范畴中达到了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同一。

(二)哲学总体性原理的升华

马、恩在改造康德、黑格尔的总体系统思想基础上,使总体系统升华为彻底唯物主义的普遍方法论新测度,使总体、系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成功地把总体系统范畴运用于历史唯物主义领域,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上层建筑构成一个“有机系统”,“系统在其历史发展中向总体的转化的过程”〔10〕,并从总体上发现了主宰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总规律。恩格斯就自然界的“总体”与“系统”的发展图景进行过专门的哲学研究,为哲学总体性原理确立了物质组织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恩格斯说过,“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系统,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质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第一次明确了总体与系统的联系与区别:总体与整体是同等层次序列的概念,由不同发展的物质层次和系统构成,如宇观层次的星系、宏观层次(系统)的物体、微观系统的分子、原子、亚原子、微观粒子系统等等。恩格斯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基础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总体的双向(混沌有序)的自组织演化说,认为“形成我们宇宙岛的太阳系的炽热材料,是按自然的途径,即通过运动的转化产生出来的,而这种转化是运动着的物质本来具有的,从而转化的条件必然要被物质再产生出来,……”。〔11〕他从物质总体结构的双向自组织方面深化了总体性原理,丰富了辩证的自然观。

列宁则从“物质的深邃无限性”的核粒子层次发展了指导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总体性方法论原则:“(现象、整体、总体)《规律=部分》”〔12〕,因为规律和不断发展的现象世界(总体)比,总是表现“部分”,就是说,任何一个重要的发展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都不能取代“全体”,不能把规律“绝对化、简单化、偶象化”。〔13〕

值得一提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总体性原理为刚刚诞生的分子热力学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休斯按概率统计方法,发现了封闭系统的热过程的“增熵”的不可逆性,即大量气体分子在温度传递时,总是由高温热源向低温热源传递,热分子总由有序的排列变为无序,由此,热力学第二定律亦称增熵原理,但由于他不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双向演化的物质观,混淆了宇宙整体与部分,把部分封闭的热系统与广大开放宇宙相混同,把“热熵”绝对化,得出整个宇宙也要走向“热寂”,理所当然要受到恩格斯的哲学批驳。

三、哲学总体性原理在信息核时代的发展

伴随本世纪三十年代核物理在宇宙学中的重大突破和信息高技术在二战后的飞速发展,开始揭开宇宙熵的总体结构的奥秘,从而更加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总体性原理。

(一)总体核宇宙演化的规律和宇宙熵

对主宰的物质总体演化机制为“宇宙熵”的功能与方向的探索的真正突破是二十世纪核时代。核物理学家在长期观测恒星(包括太阳)发射的经久不息的“火熵”后发现,它们发射出的光、热是构成恒星的氢元素形成的氢核聚变的结果。通过射电望远镜和发射到地球外高轨道的天体望远境(如哈博卫星望远镜)已经捕捉到近二百亿光年的遥远的星系的边缘正在生成的涡旋星系,河外星系中正在生成的原恒星(未发光的星体,刚由星际氢元素物质凝聚成团,还处于氢核聚变之前的增温、增压过程)及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发生的超新星爆发(恒星的解体和死亡,有时在白昼也会引起肉眼可见的巨大的闪光)。以现代宇航和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宇宙恒星核演化学说已比较成熟了,由氢核聚变引起的宇宙总体的诸星系不断在产生,又不断在灭亡,千千万万的太阳在升起,又有千千万万的太阳(恒星)在走向尽头,诩诩如生地再现了宇宙总体通过熵的双向滑动生生不息、永恒发展的总图景,一些恒星和星系的灭亡,不是整个宇宙的“热寂”和末日,也不是宇宙进化的终点,而是为更高的恒星系统的产生扫清地盘,把宇宙总体演化推向更高的层次。象太阳这样大小的恒星,其生命产生、延续到灭亡,再产生的全过程同样受到熵的双向转化的机制的制约。恒星是由弥漫宇宙中的星际冷分子物质(主要成分是氢构成),它们绕星系(如银河系)的旋臂运动时受到旋臂巨大引力波的压力,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氢核聚变,进入主星序阶段(如太阳大小的恒星可持续百亿年不衰),而当氢燃料耗尽后,就引起巨大恒星的坍缩,即宇宙学所称的超新星爆炸,恒星死亡后,把燃尽的核废料重新抛回宇宙,恒星个体的终结,不是宇宙进化的终结,无序的恒星核废料还潜藏着信息,经过一定时期的凝聚,信息的积累,结构的增加,还会产生出新一代恒星。可见,宇宙总体永恒发展是通过熵的双向演化实现的,具体表现为天体系统的产生、灭亡和盈亏的变化,大体上是互补的,旧的星体被淘汰是为更高的天体系统产生提供原材料和场所,新产生的天体系统又弥补了已有宇宙整体的亏损。在开放的宇宙系统,热力学增熵原理被赋予新的双向核演化的意义,增熵与减熵互补,相辅相成,担负着更新宇宙结构,实现宇宙整体发展的不可缺少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在宇宙核演化中,核演化不再遵守高温热源向低温热源传递的增熵原理了,如低温的星际物质经过凝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核聚变,可自动由低温热源转向高度有序的高温核能源,但在恒星核凝聚变产生的行星等冷却的天体“增熵原理”仍是不能违背的。克劳休斯的“宇宙热寂说”的错误,其一是不了解开放宇宙整体的双向的演化,更不了解核宇宙演化的机制和方向,其二是把整体、部分等同,把增熵原理绝对化。

伴随核宇宙学的深化,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信息学的新进展对宇宙双向的熵演化机制的研究更透彻了。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运用统计物理方法以局部的热平衡增熵过程向开放的核宇宙演化系统进行反推,发现更广大的宇宙,不断有新的能源输入,熵不是单方面地向无序(增熵)方向滑动,而是无序的星际物质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有序之源,发现了宇宙广义信息的“负熵”的新性质,如地球等高度有序的蓝色绿洲就是“负熵区”,太阳、地球都是依据核聚变的负熵自组织功能产生的天然减熵区,控制论、信息论就是以这些天然的负熵区为客观模型建立的信息,减熵机器控制理论。既然核宇宙演化学已弄清楚宇宙天体系统熵的双向性质,既然控制论和电子信息技术已能在实践上模拟自然界熵的双向演化功能,设计出克服增熵的信息减熵机器,既然已能模拟自然界长期演化产生的高度有组织智能物质——人脑,已设计出可给出复杂数学问题的解的智能电脑,后者可适应环境的变化,控制环境的增熵,那么,就在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上说明导致宇宙整体灭亡的单向的“增熵”的热寂说是不存在的。

(二)哲学熵与当代哲学总体性原理的发展

控制论的创立者维纳为我们对宇宙熵和哲学熵的关系的开创性研究作出了贡献。他对科学形态的唯物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抱偏见,创立了技术通讯信息的“负熵”概率统计模型,看到增熵与减熵(即信息)系统在广大宇宙中的双向转化与联系,对信息的本质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他写道:“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14〕维纳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宇宙熵与哲学熵的关系指明了方向。熵与增熵都离不开作为信息之源的物质,在热能的传递中,有序的减熵,即信息,而失去秩序的信息就变为潜信息,增熵,这是统一物质流的两种功,就象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样,在整体中不可分割。国内已提出“熵的跨学科功能”问题出现了熵概念在各门科学中的泛化,继信息熵,即申农熵之后,已提出了历史熵、经济熵和社会熵等等,只要慎重使用这些概念对科学发展是有益的,正如贝塔朗菲把生物学的系统概念向哲学和科学方法的推广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一样。哲学熵是辩证唯物主义范畴系统对宇宙熵原体的能动的反映,从其根源与基础看,哲学熵与宇宙熵是同一的,但哲学熵又不同于核宇宙演化中的熵原体,哲学熵是在物质发展到智能生命阶段,人运用哲学概念系统对宇宙熵的一种能动的反映。但这一智能创造物不是主观随意创造的,只是到了今天,信息高技术揭示了改造社会的特殊能动性及其与宇宙熵的总体联系,以及信息技术对克服自然界增熵的重要作用,辩证唯物主义才有可能在综合涵盖核宇宙学和信息高技术的条件下提出广义哲学熵的范畴。哲学熵表现了人在实践中运用信息高技术改造、控制现实特有的主体能动性,这完全不同于受自然界核演化规律支配的自发发生作用的宇宙熵本身。哲学熵和总体性原理相结合既揭示了物质自己运动的方向和总体功能,又表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实践改造世界的特有的社会能动性,可指导我们更自觉地利用现代生产力和信息高技术,克服自然、社会的增熵,实现减熵的有序发展,澄清现代西方新“热熵说”引起的思想混乱。辩证唯物主义的诸规律和范畴体系就是高度有序的减熵信息的人脑所反映的总体概念系统,把握了自然界下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规律总体范畴和哲学熵总体性原理,更加增强和深化辩证唯物主义能动改造世界的认识能力。

注释:

〔1〕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已提出自然界整体发展说, 这一整体是按“逻各斯”(即“规律”之意)燃烧的“永恒活火”;《易》是我国记述古代宇宙总体哲学观念的最早的典籍,提出阴(否定)与阳(肯定)相生相克衍生出八种基本物质元素(即八卦)而生成自然的有序的整体,尽管这些中外的总体生成论尚未脱离直观经验的窠臼,但它对古代辩证法的发展,我们中医整体辩证施治方法和都江堰大型农田水利排灌工程的建成都起到过指导作用。

〔2〕〔3〕〔4 〕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7、154—155、149页。

〔5〕黑格尔:《小逻辑》。

〔6〕黑格尔是西方较早发现《易经》哲学总体思路的思想家, 提出《易经》是中国人的智慧,……是他们文学的基础,也是它们哲学的基础……载《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120页。

〔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11页。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页。

〔9〕黑格尔:《逻辑学》上卷,第232页。

〔10〕笔者译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1分册,俄文版229页,并参阅德文版。

〔11〕《自然辩证法》德文单行本,根据德文“system”一词,将中译本“体系”改译为“系统”。

〔12〕〔13〕列宁:《哲学笔记》,第167、165页。

〔14〕维纳:《控制论》,第133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从宇宙核演化规律看哲学总体性原则的发展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